<p><b>于长松的诗意雕刻生活</b></p><p><b> 于长松字知寒,号翘春。又字鹤祥,号攀云。书斋补陋轩,自诩识文小生。闲暇与书法、摄影、诗歌、收藏、根雕为伴。</b></p><p><b> 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会员。2017书法作品获由文化部中国书画院研修学院颁发“春雨良田杯”公益当代书画精英学术邀请展铜奖。2016海峡两岸汉字文化之根研讨会甲骨文书画作品精品展优秀作品。2016年书法作品入选《安阳海峡两岸甲骨文书画展》。</b></p><p><b> 鸡西市诗人协会理事。1997年10月10日短篇小说《香港脚》获路遥青年文学奖大赛纪念奖。2019年4月现代诗《感谢美利坚》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词网、中国当代汉诗精选组委会联合颁发铜奖,并入选《中国当代汉诗精选一千首》诗集。2019年6月《金蟾岭赋》在首届《白露文学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排名第100名,并被推荐为《四川省青年作家协会》。</b></p><p><b> 滴道区摄影家协会理事。 摄影作品《人民》获中国当代摄影家协会、视觉传媒(中国)联合颁发“2016金鼎杯”全国手机网络摄影大赛主单元中“优胜奖”。</b></p><p><b> 我从事过工人、记者、翻译、商人、公务人员。车工让我熟悉了机械、图纸、工艺、各种加工设备,对日后根雕和传统明清榫卯加工有了天然的有机土壤,在动手能力方面做好充足准备。记者工作让我对社会上各种职业在传统文化方面的融汇贯通起到了纽带作用。翻译职业让我有机会了解世界文化,使世界各民族优良文化同中华传统文化嫁接,互相融合,互相吸取精华,互相感染和渗透。商人身份让我机会接触一些商业展览、商务活动,接触一些藏品,从中了解各种不同文化,以及不同文化关联,各种文化的历史渊源。公务人员生涯让我在思想上对传统文化有了更高层次见解,统筹安排雕刻工艺,统筹安排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同一件作品中的表现,提高艺术品的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提高艺术品的表现力。统筹组织艺术品的生产。</b></p><p><b> 文化是一种自觉行为。因此我的艺术生涯并没有师傅。如果一定要说师傅的话,我的师傅就是中华文明史上中国历朝历代艺术家。是中华历史上灿若星斗文化巨匠给了我醍醐灌顶的指引和启示。是他们耀眼的光辉巨作给了我无尽海潮般文思泉涌和文化魅力。是他们璀璨的艺术品给了我无尽的陶醉和眷恋。</b></p><p><b> 对根艺雕刻的实践始于二十世纪九十代,对根艺和雕刻研究是近十年的时间。同时对中华传统明清榫卯家俱也进行了初步学习、实践和研究,将根艺、雕刻与书法和绘画相结合,将根艺、雕刻与诗词相结合,将根艺、雕刻与石艺相结合。让文化渗透到朽木而不朽,让文化渗透到朽木而弥新,让文化渗透到朽木而扩大文化的魅力。</b></p><p><b> 在收集资料、起稿、过稿、雕刻、打磨、上漆过程中,体会天、地、人、木、工具五者自然关系和艺术关系,体会古代艺术大师们的创作科学性、艺术性。</b></p><p><b> 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走国内文化之路,一条腿走国际文化之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传承,一手抓创新,传承使文化有了深厚滋养的土壤、根基和灵魂,创新使文化不断符合时代特点,不断让中华文化在世界闪烁民族光芒。领悟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艺术性,领悟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艺术相互嫁接多元性。</b></p><p><b> 中华文化根基深厚,中华文化枝繁叶茂,为根艺和雕刻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滋养着热爱者精神家园!迸发出无穷的魅力!</b></p><p><b> </b></p> <p><b>我在艺术的澡盆里扎猛子——</b></p><p><b>于长松简介</b></p><p><b>2018-11-22</b></p><p><b>戊戌年十月十五辰时</b></p><p><b>吾乃于长松是也。字知寒,号翘春,又字鹤祥,号攀云。雅号识文小生、手艺人、补陋轩主。书斋:集墨轩、补陋轩。</b></p><p><b>余喜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书法、雕刻、明清家俱、摄影、收藏,只要和文化沾边的都爱鼓捣。从事过工人、翻译、记者、商人、公务员。</b></p><p><b>角色多变,痴心不改,文以载道,肩担忠孝。五十虚华,半阅世事,一眼冷观,一眼蒙纱,翻手攀云,志犹在巅。覆手淋雨,情随江逝。</b></p><p><b>业有小成,慰心慰祖。艺有小成,养性修身。境有小成,悟儒释道。</b></p><p><b>苦未尝尽,甘恐迟来。一息尚存,忆苦亦甜。有躯慰人,无躯恋文。</b></p><p><b>幸入古韵,平仄二邻。幸入诗协,挚友诸 君。二邻清雅,心静神憩。二邻慷慨,气昂魄轩。诸友形形,亦师亦亲,诸友色色,笑语欢天。生路艰辛,诗心为伴,书墨为弦,精雕细琢,榫正卯直,收喜藏吉,摄香影浑。</b></p><p><b>艺海深渊,澡盆水浅,撷取翻花,品露知咸,余生耐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