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我所知道的毛泽东一师同学楚中元

楚国良(谢绝献花)

<p class="ql-block">我所知道毛泽东一师同学楚中元</p><p class="ql-block">文/楚国良</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在湘潭地方文史资料的有关文献中,对于解放后到当代新逝的这些湘潭文化名人研究,是极其薄弱的。有些是因文革原因,低调不显。有些是因去台或涉台,刻意隐逸。当世也极少资料收集整理之人,有些名气很大的人,因看不到其诗文集也只能望名兴叹。</p><p class="ql-block"> 比如有着近七百年迁湘历史的湘潭望族一洪塘楚氏,民国时期,明明有两位著名诗人楚中元和楚廉山同为翘楚,可多数人只知道楚廉山,而不知道楚中元的诗名才气。为什么?因为楚廉山有一个大名鼎鼎的长子楚崧秋,楚崧秋曾为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英文秘书。作为台湾政要的父亲,楚廉山可谓是父育英才,父又因子贵而闻达于世。</p><p class="ql-block"> 可1951年12月经毛主席批示,楚中元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二批馆员。这是怎么回事?楚中元又是什么人?本文今天为您进行解读。</p><p class="ql-block"> 北京解放前夕,社会上存在着一大批高级知识分子,其中有满清遗老、民国成立时的官员,也有一些靠近共产党的老专家、老朋友。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政治上彷徨,生活上无着。把这批人团结起来,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毛主席在石家庄对他的老师、著名语言学家符定一先生说,对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年学者,应该有一个安排,要设立一个机构。开国大典后不久,毛主席致柳亚子先生的一封信中又提到筹建“文史机构事”。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主持下,符定一、章士钊、林伯渠、齐燕铭、柳亚子等硕学人士、社会名流应邀负责筹办建馆事宜。毛主席亲自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史研究馆”,周恩来同志选定北海公园的“静心斋”为馆址,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等老同志出席了成立大会。</p><p class="ql-block"> 1951年7月29日,时任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宣告政务院文史研究馆成立,并指定符定一为第一任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为副馆长,馆员由政务院总理聘任。楚中元是第二批文史馆馆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毛主席和表兄王季范在北京再次见面。为叙乡情,毛主席特意宴请当年的老师符定一、黎锦熙、王季范等人,席间,符定一告之毛泽东当年湖南一师的同学楚中元的近况,由于楚中元一生坚持反蒋独裁立场,虽饱学多才,但因性格刚直不阿,因此在当时很难谋到一份好的差事,一直以执教为生。后因战乱,回到湘潭乡下,直到解放前,楚中元的生活一直过得清贫。</p><p class="ql-block"> 得知楚中元情况,马上写信给时湖南省省委负责人王首道,要求迅速找到这个人,经过地方政府多方打听,最后在湘潭县一个偏僻的农村湘潭县方上桥乡(今属射埠镇)找到了,并指派专人护送进京。</p><p class="ql-block"> 据《楚氏洪塘支八修谱》记载:楚中元,派名中先,号吟秋。与元配生有一子,名楚湘岳,1933年出生,1952年去世。继配胡国珍,未生育,按照中国人传统思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年丧子,楚中元心中十分悲伤。1955年,楚中元将姐姐的孙子过继为楚湘岳养子(名楚家壬,1954年11月出生,时年一岁多)。在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期间,毛泽东同志得知楚中元年老体弱,身边又无人照米斗,还多次嘱咐王海容(王季范孙女)经常去看望楚中元一家。</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2月,政务院聘任楚中元,彭士鬯,汪曾武,陈敕功,李广谦,戴宝辉,漆运钧,石荣璋,吕式斌,胡先春,祝先棻,宋庚萌,徐德培,马宗芗,刘综尧,钟刚中,陈祖基,陈宗蕃,杨德懋,姚菼,洪镕,吴家驹,钱来苏,王冷斋,蔡可权,王汉澄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楚中元等诸多受聘馆员都是翥老饱学之士,社会名流和专家学者。</p><p class="ql-block">&nbsp; &nbsp;&nbsp;1951年12月15日,楚中元,彭士鬯,汪曾武等全体馆员在静心斋举行集会。馆长符定一,副馆长叶恭绰,柳亚子,章士钊出席会议。政务院副秘书长屈武到会致辞。屈武说,馆员标准为文,老,贫,三者皆看才能列入文史研究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1952年8月25日,29日,9月l日,中央文史研究院全体馆员先后三次举行座谈会,讨论当年美英不顾中国政府的态度,单独对日媾和问题。馆长符定一先生主持座谈会,符定一,叶恭绰,刘婺园,邢赞亭,夏仁虎,梁启勋,查安荪,罗介立,刘武,单功常,邢端,陈半丁,叶瑞棻,齐之彪,楚中元等,无不反对当年不顾中国政府的态度,美英单独对日媾和。许多老人结合自身经历,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他们说,我们虽已耄耋之年,但争取和平之心更切,对危害亚洲各国安全的行为绝不容忍!</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1954年,全年每周举行一次馆员学习会,除署假外照常进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进行了研究讨论,还座谈了解放台湾的联合宣言。1954年2月,全体馆员集会,政务院副秘书长屈武动员馆员们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撰写所抒、所见、所闻,不拘体裁,不限字数,整理成文后交有关单位作为研究资料。此举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楚中元,邢赞亭,夏仁虎,查安荪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大都出生于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期,历尽坎坷,饱经沧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有的参加过推翻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斗争,有的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有的参加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还有的长期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过许多有益的工作。建国以后,楚中元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于古稀耄耋之年,或勤于研究著述,或献身教育事业,或挥毫泼墨,或吟诗作赋,为党、为人民、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75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德润,陈敕功,樊川,楚中元先后病故。</p> <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出版的《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是这样写的:楚中元,号吟豪,笔名楚原,湖南湘潭人,1893年7月11日生。先后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科。历任广西大学,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湖南省立湘潭女子师范学校,湘潭中学,长沙岳云中学等校文史教员共约30年。新中国成立后,楚中元曾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1年12月经毛主席批示,楚中元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75年10月29日病逝,终年82岁。</p><p class="ql-block"> 经笔者查考有关资料,楚中元与毛主席的交往始于湖南第一师范。</p><p class="ql-block"> 1917年至1922年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楚中元和毛主席同窗,同学中还有后来担任全国侨联主席的张国基,湖南省副首长周士钊等人。受毛泽东新思想影响,加之对毛主席仰之弥高,楚中元颇为同情和支持毛泽东的革命工作。有一次毛主席要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去讲课,没有盘缠,楚中元得知后,把身上仅有的三块银元给了主席当路费。</p><p class="ql-block"> 1922年后,毛主席忙于奔波全国,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而楚中元则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科深造,直到解放前夕,中间近30年逐渐失去联系。</p>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科学习期间,楚中元师从近代名人,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学识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与梁启超亦师亦友的交往中,楚中元更是对梁启超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1926年在北师大就读期间。有一回他和大学同学李任夫登门请教,楚中元提问:“梁先生过去保皇,后来又拥护共和;前头拥袁,以后又反对他。一般人都以为先生前后矛盾,同学们也有怀疑,不知对此有何解释?”梁回答说:“这些话不仅别人批评我,我也批评我自己。我自己常说;‘不惜以今日之我去反对昔日之我’,政治上如此,学问上也是如此。但我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靡的投机者。……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我一生的政治活动,其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要贯彻我爱国救国的思想与主张,没有什么个人打算。”</p><p class="ql-block"> 其时,楚中元出版诗集《楚原散诗选》,梁启超为之题写书名,张伯驹为之作序。与这段交往有很大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楚中元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科毕业后,主要是在广西、江苏、湖南等地大中学校担任文史教员。一生献身教育事业,诲人不倦。于授课中,经常给学生讲时事,抨击时弊,伸张正义,引起当局不满,屡次被辞退。</p> <p class="ql-block">  楚中元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年轻时思想进步,追求革命,他的思想和行为对堂侄楚湘汇(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走上革命道路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往事迹如牵》中记载:在楚氏家族中,读书的人不多,但每代总有几个知名的,受教育程度较高。比如比较接近的有楚中元…</p><p class="ql-block"> 楚中元1917年至1922年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和毛泽东先后同学。毛泽东当时在长沙发动各种爱国运动和创办各种宣扬革命的刊物。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反对巴黎和会将青岛划给曰本。湖南青年也积极投身这场运动,声援北京爱国学生。在长沙,毛泽东等创办的,以湖南学联名义主办的《湘江评论》于当年7月14日出刊了,这一刊物对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影响很大。楚中元,不仅自己从这些刊物中寻找自己的道路,也在和楚湘汇的交往中,对楚湘汇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楚中元逝世后,骨灰盒先是停放在八宝山公墓,后由其孙子楚家壬接回老家,安葬在湘潭县石潭区景泉乡珍珠村(今属湘潭县乌石镇)。</p><p class="ql-block"> 对楚中元饱学清贫的一生,《楚氏洪塘支八修谱有诗赞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代儒师遇困穷,当年烽火避乡中。</p><p class="ql-block">雄才屈教为糊口,壮志难伸运末通。</p><p class="ql-block">曾读一师毛共砚,长离卅载友相逢。</p><p class="ql-block">风华施展修文史,甘愿挥毫尽瘁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