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协会官微《知青世界》今天刊载四川盐亭知青李永君《我在第二故乡——柏梓插队落户的生活点滴》

G的传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作者|李永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李永君,男,汉族。生于1959年11月,大专文化,中共党员,四川省盐亭县云溪镇人。1977年1月插队落户;1978年11月入伍。1982年回地方后在百货公司工作。曾任盐亭县商业局团委书记、百货公司人事科长、党支部书记兼工会主席等职。2013年组建盐亭县嫘祖皇家艺术乐团,任团长。 从小酷爱音乐艺术,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文工团接受专业培训,擅长二胡(高胡、板胡、京胡、大胡、中胡)、长号、键盘、爵士鼓,以及所有民族打击乐等乐器的演奏,熟悉电脑midi音乐和视频制作技术,从部队回到地方后,几十年活跃在盐亭的各类大舞台,具有丰富的临场演出经验和管理能力,是盐亭县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指挥协会会员,他指挥的大合唱团队曾在本县历次歌咏会上均获得殊荣。他带领的团队曾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重庆、绵阳等地演出,并获得多项奖励。 现任中国知青协会四川绵阳分会文艺部副部长,中知协盐亭分会副会长兼文化宣传部长,盐亭知青艺术团艺术总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按】我是1977年1月下乡的盐亭最后一批知青,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人们说“柏梓的风之大;柏梓的山之高;柏梓的水之清;柏梓的人之苦。”而我将要插队落户的地方正好就是柏梓区(现在的柏梓镇)柏梓公社一大队三生产队。这对于一个从来就没离开过父母的人来说将意味着什么,我就不赘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1977年1月12号这天,因为这还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坐班车,更是第一次到柏梓。初到柏梓这天,刚一下车,一股大风迎面吹来,地上的垃圾、灰尘、纸屑“漫天飞舞”,让人根本就睁不开眼,张不开嘴,压根儿就更不敢说话。加之时至腊月,天特别冷,我连忙问旁边一个农民打扮的人“请问你是本地的人吗?你们长期住在这里咋个受得了哦?”那人看了我一身倒土不洋的打扮后说“你这个娃儿,说明你还是头一回来柏梓,今天这风算啥哦,柏梓的地势本来在山梁梁上,风大的时候你还没看到,今天还算你运气好,以前吹大风的时候大人娃儿都不敢出门。”他简单的几句话完全印证了“柏梓的风之大”这一说法,我听后在心里打了一个“寒颤颤”,心想今后漫长的日子该咋熬哦?这是我初到柏梓后的第一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柏梓区的“区公所”所在地就在柏梓的“大街上”,据当地农民说,这里地势的起点(柏梓大街上)正好就是盐亭县城高山庙的山顶。我的妈耶,咋个把我分配到这个鬼地方来插队嘛?最恼火的是我所要去的生产队恰恰还要下到三沟沟里去。当天带队知青干部(我们称他“陈带干”)把我领到我居住的生产队,我举目一望,四周都是高山,出门就爬坡,何况那个生产队的田、地都在半山腰上,每天出工去担大粪、背肥料,夏季播种、插秧、犁地、施肥,都要全靠人力重负荷地完成。我的天啦!这不要人命了吗?不过转念一想,人家柏梓区的那么多人祖祖辈辈都生产、生活在这里,既然人家能过,我一个苦水里泡大的人咋就不能过呢?心想“既来之则安之”吧!谁叫我是这么个命呢?还是认命吧!再说了,不认命也不行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初到居住的“家”,实际上就是农户房东,他们看到我去了,一家老小又是帮我接包包、端凳子看座,又是倒洗脸水,还把他们家少有的花生、核桃、枣子拿出来喊我吃。房东老人看我一身“倒土不洋”的打扮后说:“娃子,一看你就是家里不富裕、肯定是才离开老汉儿妈的人,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你不要把我们当外人哦,有啥需要帮忙的,千万不要‘拘礼’哈。”房东老人几句话就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而且最关键的是让他把我刚才下车时的很多顾虑和恐惧感消除了许多。房东老人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柏梓的人特别热情、好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下来就是天天担大粪、背肥料,乃至于以后的夏季插秧、犁地、施肥等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在与本生产队农民一起劳动的过程中,让我至今都不能忘怀的就是柏梓人的纯朴和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担大粪没有扁挑。本生产队一个中年人就主动把他家里的柏树砍了一根,连夜专门给我做了一根“两头翘”的扁挑。因我当时啥都不懂,就问他为啥要把扁挑做成“两头翘”的呢?他说“扁挑‘两头翘’的好处就是在你担粪的时候它会自然产生弹性,特别是往上翘的时候,你就会觉得突然轻一些。”当我真的用这根扁挑后,才的确感受到他说的话没错,还真的是那么回事。不过最让我感到恼火的问题是,我担粪不会“换肩”,老用右肩,一天下来,肩膀红肿得很厉害,摸都摸不得。和我一起“出工”的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们都来耐心教我如何“换肩”,尤其是有几个回乡女知青天天都主动热情地来教我“换肩”。几天以后我担粪终于晓得左右“换肩”了,这样一天下来,不仅肩膀再也不痛了,而且前进的速度也很快。在此情况下,我主动要求将我的粪桶换成100斤的大桶子,因为当时我们生产队的一个“劳动日”只有9分钱,很多农户辛辛苦苦劳动到年底,结果都是“超支户”。我想我一个人没拖累,只要天天坚持劳动,到年底不仅不得超支,而且肯定会有一定收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柏梓人对我特别好。我们家里弟兄姐妹八个,爸妈都是文盲,二老全靠做零工养活我们全家十人,在当时那种城市居民“吃供应粮”、而且啥都要靠发工业品票过日子的年代,我们家每季度都是到第二个月就没粮了。最要命的是我妈因患类风湿病,并而长期卧床不起,弄得我们本来就特别苦难的家更是雪上加霜了。为了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爸硬是豁出一张老脸,四处去“求爹爹、告奶奶”借钱、借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个毛小伙子再吃得多都觉得一天都在饿,故而我一年都难得回家(进城)一次,天天都与大家一起劳动。因农民们最喜欢勤快人了,加之在劳动过程中,我把家里十分贫寒的境遇给他们讲了,所以他们嘴里虽没说但心里却特别同情我这个远离父母的孩子。因此,几乎他们每家每户凡是吃一点点好的(所谓好的,不外乎就是将红薯插成丝,用点腊肉或腊肠做油,拌点包谷面,然后蒸起吃),哪怕我晚上已经睡了,他们都要打起马灯(遇到下雨还要戴起斗笠)给我送到家里来。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始终难忘的就是“一口热饮食算啥嘛?”长此以往,我就节约了大量的口粮。每两个月都用政府部门给知青发的8元现钱把供应的70斤大米买回家,同时农户们还要多多少少送给我一些红薯啊、小菜啊、包谷面啊带回去,因而我的爸终于再没有出去借粮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柏梓人最喜欢盐亭的醋。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柏梓有酿造厂,本来就在生产食醋,但当地人都说柏梓的醋不香,没有盐亭城里的醋好。为了报答农民的恩情,我每次进城,都要把当时盐亭卖的8分钱一斤的醋用塑料桶买上一大桶,拿到生产队分给每家每户。这下可了不得了,农民们凡是“吃好的”,肯定要请我去,就算他们家里用盐亭醋拌猪皮孔、马齿笕、豇豆、茄子等凉菜,那是绝对要把我喊去吃的。而且走时还要给我揣一些包谷花、炒花生、干胡豆啥的,还真是印证了那句话“不仅肚饱,还要怀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开了两次“先代会”。我到柏梓当知青时恰逢修建吕家桥水库,农民称为“挑堰塘”。我主动给生产队长“请战”,天天都去拉车,而且是“拉中杠”。这样既可以天天中午在堰塘工地上吃,节约一顿饭的粮食,又可以将我以前做零工时拉车拉中杠的特长派上用场。我天天拉车,天天出工,由于工地上来回的“板板车”特别多,多拉一趟就有多一趟的工分,拉车的人都想“超车”、“插列”,尤其是刚上路的板板车想插进去都很难,没有扎实的拉车技术是根本不行的。所以凡是遇到路上这种情况,与我们相邻生产队的人都要请我帮他们把车顺利地插进去。这样久而久之彼此间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故他们每天都希望我去挑堰塘的工地拉车。到了1977年底,盐亭县召开知识青年先进代表大会时,我自然而然地就被推荐去当了代表。紧接着1978年春天盐亭又召开回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我又被推荐列席参加,这就是我天天坚持参加重体力劳动的突出表现而获得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当兵时难分难舍的离别。197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37483部队来盐亭征兵,可以说这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尽管当时盐亭化肥厂和盐亭缫丝厂分别给我拿了体检表和招工表,我的体格和政审都应该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听说盐亭要招收海军,这可是我一辈子的梦想。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到化肥厂和缫丝厂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去参军,走出去学学知识,见见世面。最难得的是我们全家人都支持我,尤其是我的爸爸看到我穿上军人的制服,高兴得天天合不拢嘴,与他同事干活时都特别起劲儿。我们生产队和本大队的农民就更别说有多么热情了,他们每家每户天天都轮换着请我吃“饯行饭”,一是家家户户把平时最舍不得吃的、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这在当时那种生活特别紧张的情况下是非常难得的。二是这家给我拿点花生、核桃,那家给我装点大米、白面、红苕、粉子或小菜。三是大家主动帮我把来不及收获的包谷、红苕等一一替我收割装车,运到我的老家(盐亭城)。四是说媒的忙得不得了,今天介绍这个,明天说说那个,好在我心里明白,部队有铁的纪律,军人(尤其是战士)是绝对不能私自谈恋爱的。所以我只好婉言谢绝了她们。还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柏梓安家落户近两年的时间,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的确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可以说这是我终身受益匪浅的、宝贵的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知青协会四川省分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知青(美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四川编辑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审核 指导:郭瑞云 刘清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 制作:王钰程 李 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题词:知青 作品 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抄报:中国知青协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丁晓华会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郭瑞云会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抄送:中知协各省市县(区、乡)兄弟分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电子存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1年01月2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