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十七章 抗震救灾</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作者:李洪树</div> 1976年,我国是个多事之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位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和毛泽东主席先后逝世。清明节首都数万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周总理,遭到了“四人帮”的镇压,引发了震惊国内外的天安门广场事件,“四人帮”倒行逆施行径,注定了他的灭亡。7月28日,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24万人在地震中死亡、16万人受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我曾是当年赴唐山抗震救灾的中国人民解放军12万大军的一员,亲历了那场“人定胜天”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至今回忆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那情景已定格在我的脑海里。<br> 1976年7月26日,我被任命为一营一连政治副指导员。参谋长王玉书找我谈话时,告知我过了“八一”建军节后,再到连队上任。7月28日凌晨,我和一名通讯班战士正在团司令部值班室睡觉,突然被一阵剧烈震动惊醒,这时看到机关许多干部战士边穿衣服边跑到屋外。望着漆黑夜空,惊魂未定的干部战士议论着,是不是涞源附近兵工厂爆炸了,并没有想到已发生地震。7月28日白天,我们在平静生活中渡过。<br> 唐山地震发生后,强烈地震使交通中断,通讯瘫痪,唐山与外界失去了联系。是一名开栾煤矿叫李玉林的干部和一名工人,冒着余震,穿着裤头和背心开着一辆矿山救护车,到北京向中央领导报告的情况。他见到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华国锋的第一句话就是“唐山完了,请党中央毛主席赶快派人救唐山”。紧接着他详细汇报了唐山地震和灾情情况,为党中央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唐山抗震救灾期间,我们曾听过这个同志作的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他到北京汇报地震情况的经过。我们最早知道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地震消息,是在7月28日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得知的。新闻联播播出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消息的同时,还播发了《中共中央向灾区人民发出的慰问电》,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毛主席在病中还为抗震救灾书写了“人定胜天”题词。<br> 7月29日,我团接到北京军区后勤部,要求做好抗震救灾准备的通知。但出动多少兵力,到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出发,没有明确指示,部队一些准备工作难已着手进行,只是通知人员一律停止外出,休假和外出人员立即想法设法通知归队。直到7月30日中午,我团才接到赴唐山抗震救灾紧急命令。接到命令,团党委立即召开扩大会议,成立了由团长董洪祥、副团长邓义江、副政委杨安新、参谋长王玉书、政治处主任常敬文组成的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会议要求和分工,团司令部作训股在军用地图上标出了部队行军路线,军务股向6个建制连,下达赴唐山抗震救灾命令;政治处编写抗震救灾动员宣传资料;后勤处着手准备抗震救灾的工具、器材,组建医疗救护队,为参加抗震救灾的连队补充给养,抽调车辆和机械设备(吊车、发电机、空压机、水电焊),一切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br> 7月30日晚11时,按照命令要求,我团赴唐山抗震救灾部队,在涞源县水云乡一带公路上集结完毕。我与一名军务股参谋清点完车队数量后(54辆),随队出发。经过一夜急行军,31日中午到达河北省三河县,部队稍做休息继续赶往唐山,三河县已接近震中,路边倒塌的房屋逐渐多了起来,下午3时多部队开始进入唐山市区,这是震后第四天。<br> 车队进入市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残墙断壁、夷为废墟倒塌的房屋、坍塌的楼板和路边上一滩滩已干涸的血迹特别显眼,路边上还有没来及掩埋用床单或被褥包裹着的尸体,空气中散发着阵阵腐臭味,用废旧材料搭起的临时简易“防震棚”随处可见,幸存者呆滞的目光和偶尔从我们身边开过的运尸车,使我们感到揪心的难受。<br> 部队按时到达指定地点后,很快与唐山255医院(属于北京军区后勤部八分部的医院)取得联系,确定了急需救助的部位和工作。由于长途行军,部队十分疲劳,此时天色已晚,地震中电力设施严重毁坏,唐山处在一片黑暗中,救援工作只能等到天亮后才能进行。宿营后,团长命令机械连马振国排长,半小时内务必把在行军路上颠坏的发电机修好。团长讲:“半小时内修好给你记功,修不好撤你的职”,听到团长命令,马排长立即带着一名修理工钻到发电机下,展开了紧张的修理。不到二十分钟,发电机修好,电工马上为指挥部接通了电源,瞬间几盏灯在漆黑的夜里闪出了耀眼的亮光,这是唐山地震以来夜间第一次亮起的灯光。这灯光是生命之光、希望之光,他映射出了12万抗震救灾部队和唐山人民,不屈不挠“人定胜天”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br> 天刚朦朦亮,救助255医院的工作开始。该院主体四层大楼,是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苏联援建,框架结构,楼板是钢筋水泥整体浇注而成。地震时振波先是上下颠簸,而后左右晃动,使大楼整体坍塌,地板和顶板几乎合到一起,空隙很小,救助工作受阻。255医院的同志告诉我们,在我部来到之前,三楼的一位女护士半身露在外边,下半身被水泥板和床架死死卡住,先期赶到的野战部队手中只有铁锹,面对坍塌楼板束手无策,虽然采取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措施,但始终没有把她救出来。两天后,眼睁睁看着这位年青的女护士停止了呼吸。<br> 面对救援工作受阻,指挥部立即调来了所有带来的装备。空压机立即启动,风钻手在坍塌楼板上实施先打眼,后通风,喊话的办法,搜寻生存者。反复搜寻确认倒塌楼房中已无生存人员后,开始寻找罹难者遗体工作。战友们先把楼板砸开,用焊枪和钢锯条把钢筋锯割断,小块楼板战友们抬开,大块的用吊车移开,吊车够不到的地方,就用钢丝绳套在断开楼板上用牵引车拉开。每当遇到罹难者遗体,先由255医院人员确认死者姓名进行登记,尔后大家将遗体安放在事先准备的军用毛毯上包裹好,装入特制塑料袋中,用写有死者姓名的布条拴住口袋口,将遗体抬上汽车运到指定地点统一掩埋。有一次,在余震中我和被称为抬尸队队长的孙长仁(司令部通讯股司号长),搜寻罹难者遗体时,差点被坍塌楼板埋在废墟里。<br> 炎热的酷暑和不时下起的大雨,使空气闷热潮湿。废墟下遗体已经开始腐烂,虽然天上飞机不停向地面喷洒消毒药物,地面医疗队到处喷洒药水,但废墟中散发出的腐臭味还是特别呛人。部队带来的防毒面具较少,不能满足救灾部队需要,大家只能戴着口罩工作。一层口罩解决不了问题,就戴两层口罩,这也阻止不了腐臭味,大家只好把酒精或白酒洒在口罩上驱赶异味。为防止蚊虫叮咬传染疾病,我们只能是戴着手套,扎紧袖口领口和裤腿工作。虽然部队经过拼力挖掘抢救,但在255医院倒塌建筑中,没发现有生还者。<br> 地震发生后,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哄抢救灾物资、商店和银行,抢劫震塌屋内物品,治安形势十分严峻。根据上级机关指示,我团从涞源运来了枪支弹药,抗震救灾部队在积极救灾的同时,又承担了维护社会治安任务,确保了灾区社会稳定。<br> 为表示对抗震救灾部队感激之情,8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唐山市杂技团受唐山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和唐山人民委托,到我们部队慰问演出。这次慰问演出,是该团地震后第一次演出,一些演员身上还带着伤,其中有的演员是被部队从坍塌楼板下救出来的。演出中,有一名独轮车男演员脚上带着伤,三次才将脚上的物品,踢进头顶上的碗中。他第二次失误后,脸上露出特别痛苦的样子。见此情景,团领导上前劝他不要演了,但他毅然用受伤的脚,将物品踢入碗中。在场指战员被他顽强精神所感动,没有人下达起立的口令,但全体指战员一齐站立起来,眼中含着泪水暴发出了经久不息掌声,此时台上所有演员已泣不成声。从这名普通演员身上,我们看到了唐山的未来和希望。<br> 我们部队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和战士家乡,就在京、津、唐及周边地区。做好这些同志思想工作稳定他们情绪,是完成抗震救灾任务的重要保障。我是一名刚被任命的政工干部,连队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来到唐山第三天,经过再三要求,参谋长亲自把我送到一连上任。到连队后,我很快熟悉了全连干战基本情况。协助指导员陈生明、连长高同江,耐心做好家住灾区战士的思想工作。抗震救灾中,我连灾区的战士没有一个同志提出回家看看的请求,许多战士忍着亲人伤亡悲痛,仍然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坚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保障了连队抗震救灾任务的顺利完成。<br> 搜寻罹难者遗体工作结束后,北京军区后勤部又命令我团搭建简易防震棚。为尽快让255医院同志们和灾区群众住上简易房,使他们有个安身之处,我们从天亮干到天黑,每天工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没有砖就在废墟中捡,缺少抹泥工具就用手抹,手被划破也全然不顾。经过奋战,一排排整齐简易防震棚建好了,255医院的同志和灾区群众搬进了整洁、明亮新住房。<br>抗震救灾期间,我们部队共出动6个建制连和1个建制排(此排是二连的一个排,由北京军区后勤部直接调动)及司、政、后、直属连队部分人员,合计1021人(含二连的50人),其中干部83人(含二连2名干部);参与了255医院、101野战医院、矿冶学院、水文站、种子站,小山办事处等地救助工作;挖掘罹难者遗体405具,掩埋218具;建简易房10960平方米,清理房基地4720平方米、拆危房235间、维修旧房323平方米、为灾民建房225平方米;二连的一个排,参加了空运救灾物资的装卸押运及伤病员的转运工作;陈永贵副总理带领的中央慰问团,到唐山慰问时,我们部队还承担了保卫警戒任务。由时任我团工程股长王福同志设计,并带人援建的灾后唐山市第一座百货商店,在一片废墟中矗立起来,它象征着一个新唐山正在崛起。<br> 1976年10月4日,我团接到撤离灾区命令。部队撤离时,唐山市的领导、255医院的同志们、被救助过单位的代表和当地群众数千人夹道欢送我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那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真挚情感,当时欢送热烈场景我终身难忘。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革命委员会赠送的“唐山、丰南抗震救灾慰问袋”、“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纪念册”和毛主席题写的“人定胜天”胸牌,我一直珍惜保存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