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路(下)

紫云楼主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错失机遇的王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明的建立者朱元璋充满了传奇人生,在封建帝王中,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来自于社会底层,朱元璋的家庭和早年比刘邦还要困苦。出生贫苦农民家庭的朱元璋少年时给人放过羊,后来由于家境困难无以为生只得出家做和尚,做和尚期间又遇到大规模灾荒,寺院难以生存只能外出云游化缘 (实际上是四处流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元末天下大乱,韩山童、刘福通发起红巾军起义,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起义军反抗蒙元。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家中排行老八,加入起义军后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蒙元的璋(玉器)。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加上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赏识,并娶了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朱元璋的革命历程和刘邦极其相似,两人在结交朋友和招募人才方面都慧眼独具。在天下纷乱和起义军内部派系林立互相不和的情况下,朱元璋一方面不断网罗人才和知识分子,汤和、徐达、常遇春、刘基、李善长等纷纷加入他的阵营;一方面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和根据地,建立了以集庆(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一方面安抚百姓争取民心,逐渐在起义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韩山童和郭子兴死后,起义军内部基本难以形成统一,韩山童的儿子小明王韩林儿的“大宋”(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韩林儿自称宋徽宗九世孙)政权已不足以号令所有义军。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并在后来的战争中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统一江南。小明王在被朱元璋接回应天府的途中离奇沉船死亡后,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波斯摩尼教传入中原后称明教、白莲会、白莲教。摩尼教崇尚光明,信奉弥勒,红巾军起义打着弥勒转世的明教旗号,朱元璋称帝后把明教定位为邪教取消,但保留大明国号),年号洪武。同年明军北伐攻下蒙元大都北平,恢复了中华河山,蒙古人退回草原,脱离华夏数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终于回归华夏法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的世界就像朝阳初露的早晨,该隐去的渐渐隐去了,该兴起的在兴起之中,希望的种子在东西方大地上萌芽。驱逐了鞑虏的东方古国再次找回了民族自信,拜占庭走完了罗马人长达11个世纪的帝国之路,奥斯曼苏丹让突厥人享受了空前荣耀,这个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帝国让伊斯兰最终确定了在这个世界的地位。西方世界也终于走出了暗黑中世纪的噩梦,在文艺复兴的曙光中迎接一个新文明的到来。前有蒙古,后有满清,作为大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相比汉、唐和宋,这个帝国时代晚期的朱家王朝既不承前也不启后。但是,这个稍显孤独的王朝在延续传承华夏的道路上却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也许华夏的历史和传承将会被改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建国后的大明也曾雄心万丈,朱元璋、朱棣父子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道路上兢兢业业,从1370年到1396年,朱元璋八次北伐,逐步恢复了北方江山,蒙古势力被驱逐回漠北并分裂肢解成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彻底断绝了北元残部妄图南下复辟的念想。1410年至1424年,朱棣五次亲征北伐,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大明成了鞑靼和瓦剌的宗主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南方,大明王朝收复四川、云南并再次将交趾纳入版图,帝国先后在收复地区设置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等省级行政司法机构和府、县等地方机构。在各地设都司(督指挥使司,内地为军事机构,边疆地区为军政机构)、卫、所等军事机构。</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8px;">在西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采取册封的形式羁縻管理少数民族地区。西</span><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北地区册封沙州卫、罕东卫、赤斤蒙古卫、哈密卫等蒙古王公;西藏册封乌斯藏都司;沐英消灭云南蒙古梁王设云南省;交趾收复后设交趾布政使司(1428年放弃,越南复国);辽东和东北设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1434年放弃);北方设兀良哈三卫。之外,大明还在中南半岛、南洋等地册封过一些宣慰司,称“三宣六慰”(但仅仅是册封而已,对许多册封都司、宣慰司,中央政府得到的岁贡与赏赐严重失衡)。随着明王朝的中落和收缩政策,大明王朝逐渐对周边失去控制,一些地方甚至不再接受大明册封,明朝实际控制地区收缩到“两京十三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元末的灾荒和战争破坏造成人口锐减,山东、河南、四川等地许多地方出现无人之地,在四川,有70%的州被降级,37%的县被撤并。而江南一带人口相对较多,为了稳固统治基础,大明初年,朝廷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大量山西移民进入河南、河北、山东,湖广移民进入四川,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成了明初户籍管理常态。至今,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民间还流传着“祖先故居叫什么,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民谣,而四川移民后裔都称原籍为“麻城孝感乡”。这倒不是说这些地方的移民都来自洪洞大槐树和麻城孝感乡,应该是当时大规模移民的出发地是这两个地方,历经几百年后,大家便把出发地误以为是自己的原籍和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同样,对于从唐代中期就脱离中央王朝自成王国的云南,明洪武15年,朝廷发兵数十万进入云南,平灭了残元梁王势力,为了云南长治久安,入滇的军队和随军家属驻留当地屯田镇守,随后,百多万汉地军民陆续进入云南,逐渐发展成以汉民族为主的村镇,至今当地许多村子仍以“屯”“所”“卫”“营”命名,云南地区迅速汉化发展。云南当地汉人说起先祖原籍,均自称来自南京“大坝柳树湾”,这也应该是当时沐英发兵云南的集合地和出发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家王朝的帝王们都有些寡凉,尤其在对待臣属上,严刑峻法在历代历朝中尤为突出,抄家灭族、凌迟、剥皮实草……残酷刑罚让这个王朝显得异常冰冷。数数看,徐达、刘基、李善长、蓝玉、胡惟庸、于谦、熊廷弼、袁崇焕……特别是胡惟庸一案,前后追究十余年,数十公侯三万多人被牵连诛杀,在朱家人眼里,似乎人人都有谋反的嫌疑,而每一次株连动辄成千上万人头落地,动辄灭三族九族,朱棣更是破天荒发明了灭“十族”的灭族规则。以锦衣卫、东厂、西厂为主的法外特务机构让国家法制显得十分混乱,也让王权显得阴森冷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位皇帝直接插手孙子辈的皇位继承,朱明王朝在传位上思虑深远却后患无穷。朱元璋在位时便把孙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并昭告天下,由于太子朱标过早去世,朱元璋驾崩后传位建文帝朱允炆。朱棣在位期间也把孙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两人驾崩之后都发生了叔侄之间争夺皇位的乱局,朱棣夺了侄儿的宝座坐上了龙椅,建文帝朱允炆据说逃离京城从云南逃亡南洋(云南、四川、广西一带均有朱允炆隐姓埋名出家的传说),由于有父亲朱高炽(做了九个月皇帝)暂时过渡,朱瞻基(宣德)倒是平定了叔叔朱高煦的叛乱坐稳了皇位,而这个妄图学老爹朱棣夺侄子皇位的朱高煦最后落得大瓮烤死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若论勤政和节俭,朱元璋和隋文帝杨坚有得一比,出身贫苦的朱元璋一生保持勤政节俭的品德,勤俭的朱元璋甚至在后宫开辟菜地,与马皇后享受耕作之趣田园之乐。朱氏对官员要求也十分严苛,对贪腐的官员的容忍度极低,只要发现官员贪腐轻者罢官入狱,稍重则抄家砍头,在朱明王朝早期,国家公职人员的日子都不好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胡惟庸谋反案后,朱元璋废除中书省(明初沿用蒙元体制,废尚书、门下省保留中书省,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元代以右丞相为首,明初以左丞相为首,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明朝中后期重设内阁行使相权)和丞相,自己统领六部,每天早中晚三次临朝,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中央权力集于皇帝一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丞相和宰相是中国古代对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其中丞相一职在少数王朝和时期设置为正式官职,而宰相一职并没有哪一个王朝设为官员品职,只是封建王朝中对最高官职的一个俗称,是把秦以前的太宰和相国两个职务混淆起来的称谓,如辅佐周成王的周公旦职务就是太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百官之首为太宰或相邦,相邦之下设左右丞相为副职,如秦国吕不韦、李斯的职务就是相邦。西汉初年为避刘邦名讳,相邦改称为相国,如萧规曹随典故里的萧何和曹参。吕后的侄子吕厂任相国之后直至东汉中后期,长期未设立相国职位,董卓篡权后曾自任相国。汉武帝加强集权削弱相权,以内廷尚书台分散丞相职权,这个时期的丞相已名不副实,甚至成了高危职业,被刘彻频繁更换甚而杀头之事屡屡发生。西汉末年到东汉期间,丞相也被废除,丞相职责为大司徒承担,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曹操再次自任丞相。三国时期魏国设相国,蜀汉和东吴设丞相。从晋王朝开始直至满清,除了明初短暂设立过丞相一职外,其余王朝一律实行群相制度。晋、隋、唐、宋以三省长官为相,唐代部分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地位作用不同,以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仆射等能进入政事堂的官员称为相,唐中后期和宋,如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入中枢也视同为相。宋代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枢密使、参知政事等行使相权。蒙元只设中书省,以中书令为相(一般由太子兼任),左右丞相为辅。明朝中后期以内阁大学士和内阁首辅为相(如张居正)。满清以进入军机处官员俗称为相,一般由各殿、阁大学士充任,后期则设内阁总理大臣行使相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华文明和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显得那么独特并备受世界推崇,除了深厚的文化传承外,完善的官制、行政体制和科举制在世界各个文明和帝国中也是独树一帜,这是其他文明和其他帝国中从未学会和使用的科学制度,也是帝国一直以来内心深处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中华这个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的根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之后,把大明都城从南京应天府迁往北京顺天府(南京作为陪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从战国至满清,帝国的威胁一直都来自北方,而建都于南方的政权从来就没有长久的,甚至会被看做偏安政权。在与北方游牧部落千余年的对抗中,天子守国门这一雄心只有朱棣敢于去实现,这也足以看出朱棣捍卫这个民族和帝国的决心和气魄。朱棣迁都北京算是完成了老爹朱元璋的一个遗愿,朱元璋建都南京并不是他的最终选择,他把南京定为应天府而不是顺天府可以看出早有迁都的打算,而且他也早已把目光放在了燕山长城边的北平,只是他有生之年没有实现这个愿望而已。北平本来就是朱棣的发迹之地,朱棣迁都北平在稳定北方和震慑蒙古高原的蒙元残余有很重要的意义。迁都北京后的大明有两套中央机构,在南京应天府依然设有六部、督察院等中央机构,两套中央机构并存这在历朝历代中非常少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大明时期的世界是一个觉醒的新纪元,是一个大时代的开始,不论是民族的、文化的、思想的或科技的。东方迎来了光明,欧洲走出了黑暗,美洲大陆即将告别蛮荒,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伴随着世界即将面临重新洗牌,这些都被大明赶上了,可惜的是大明在机遇面前没有看到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即使郑和数万人的舰队七次下西洋到达了前人不曾到达的远方、看到了前人未曾看到的世界,但在世界大变局中,朱家的胸怀和国家定位还是有些肤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造船技术不断进步,到了大明,造船技术进一步发展,罗盘技术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增加也助推了大明的航海业进一步发展,再加上国内手工业、工商业的进步、资本主义在大明萌芽,大航海时代由大明开启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从永乐(明成祖朱棣年号)到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年间(1405—1433年),太监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甚至到达东非海岸和好望角(有西方学者认为甚至到达过澳洲)。在“不以兵戈威服四海,宣扬大明威德”思想的主导下,数万人的武装舰队开始了对西太平洋、印度洋的探险和对沿岸国家的和平访问活动,意图建立以大明为中心的国际政治秩序。随着一次次访问活动宣扬了大明国威,册封了东南亚各藩属小国,实行政府垄断海外贸易,收集异域的奇珍异宝,之后各国使节纷纷随船队来朝,大明天子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然而一次次庞大的航海支出和厚往薄来的不对称贸易,送出去的是实用品,带回来的是奢侈品,彰显大明天子恩德的赏赐与收到的朝贡差距更大,下西洋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更关键的是政府组织大规模海运的同时禁绝民间海运和贸易,七次下西洋的效果仅体现在宣扬大明威德和满足皇家贵族对海外奇珍的拥有,对国家贸易特别是民间的海外贸易有损无益。到宣德年间,大明王朝再也无力支撑庞大舰队的远航行动,大规模航海终于宣告结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与数十年后西方复兴和野蛮的扩张掠夺相比,中华民族的文明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文明,更是精神和思想的文明。而西方所谓的文明是建立在其他民族痛苦之上的霸权享受,是野蛮抢劫扩张的物质积累,是沾着世界其他民族鲜血的虚伪和谐。大明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却无奈地终止了海外发展的大机遇。更遗憾的是,由于大明王朝在航海事业上因噎废食的错误,航海大国竟然海防空虚,这个具有强大航海能力的王朝非但没有在海外建立寸功,甚至年保卫海疆的能力也丧失殆尽。几十年后,倭寇横行大明沿海,帝国的海上之门关闭,嘉靖后期,万里之外的欧洲小国葡萄牙竟然窃居澳门(300多年后被满清割让),澳门变成了麦考(葡语macao)。之后,萌芽于大明的资本主义也失去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机会,中国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被欧洲人占据,蛮荒的美洲大陆、澳洲大陆最终被落后的法兰西、西班牙、葡萄牙、不列颠等西方小国窃取。再之后,包括这个东方大国在内的所有大陆被以英法为首的欧洲蕞尔小国抢劫、殖民、欺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明帝国没有用当时最强大的文明去挽救自己和世界其他民族,不知是遗憾还是失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明时代,中华文明在进一步发展,文学艺术进一步朝着平民化世俗化转变。永乐大典的修订代表了皇家对文明的尊重,诗文、小说、戏曲的发展说明了文明在灌溉着民间的大地。同时,资本在萌芽,思想在进步,哲学欣欣向荣,理学攀上高峰,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在试图冲破千年禁锢,农业、教育、天文、医学生物、金属冶炼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似乎将要引领这个时代进入新的文明。然而,大明末年的乱局和后来封闭的满清让这样的趋势戛然而止,大明帝国成了一个在历史进程中错失机遇的东方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朱元璋、朱棣父子为了江山呕心沥血,子孙们却实在奇葩辈出,一心求道苦炼仙丹者有之、服用毒丹丸做皇帝几十天便驾崩者有之、几十年不上朝闹罢工者有之、自封大将军过打仗瘾者有之、不忙政事忙后宫者有之、专心木工活计甘做小木匠者有之,在太监怂恿下亲征做了俘虏者有之,杀害忠良自废武功者有之。总之,就是不把好好治理国家当正业。懒惰成了明朝帝王的通病,以至朝政荒废、奸臣频出、党争不休、宦官专权,太监称九千岁在历史上亦绝无仅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如果说汉王朝是一个外戚主导政治的王朝,大明王朝则是一个太监干预政治最突出的王朝。在大明,由于帝王的懒政和对臣下的不信任,太监参与政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除了由太监统领的法外特务机构东厂、西厂外,内庭司礼监、锦衣卫、军队监军,市舶司、粮草督运、密牒司、织造督办、河道修理、工程建设……代表宫中的太监渗透到帝国的各行各业,干涉甚至主导着帝国的运转,专权和贪腐的宦官群体把帝国的政治搞得乌烟瘴气,军事作战和国家治理十分混乱。到崇祯继位,祖先留给他的只是一片糜烂的江山,歪脖子树上吊死成了朱由检最终命运和结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 帝国的终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当世界的西方即将进入工业文明的时候,世界东方的这个帝国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民族带入了固步自封又妄自尊大的时代。一个人口仅仅20万的东北小部落竟然奇迹般征服蒙古高原并推翻了一个有6000万人口的大明王朝,一个仅靠弓马骑射军民不分的马上民族竟然打败了一只武装鸟铳和火炮的大明军队,对后金女真人来说这是神话,对大明来说这是耻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努尔哈赤的祖先来自于退出中原的大金国女真残部,居住在大明辽东,明朝初年接受朱棣招抚,被朝廷封为辽东都司建州卫指挥使。努尔哈赤年轻时日子也不好过,曾经以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为生。他的父亲在建州女真部叛乱中被明军误杀后,努尔哈赤用祖、父遗留的13副皮甲起兵,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后来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被明朝廷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不断征战,逐渐打败了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18年,后金正式与大明翻脸并向大明开战。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1622年再次大败辽东经略熊廷弼,1626年努尔哈赤败于大明辽东经略袁崇焕后退回沈阳。同年,努尔哈赤在征讨蒙古喀尔喀部后病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女真人是一个狩猎民族,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和扩张过程中,随着人口增加和部族壮大,努尔哈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民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即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起源于满清人最初狩猎活动中的牛录制,后来演化为军事民政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牛录既是民间组织单位也是军事作战单元,类似于大明的军屯,平时为民从事狩猎,战时为兵披甲上阵。起初设置黄、白、红、蓝四旗,扩张之后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需要,在四旗之外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为满八旗。其中正黄、镶黄和正白旗为上三旗,驻守京师皇宫,由皇帝控制,其余为下五旗,分驻各地,由诸王、贝勒统率。旗帜除了四整色旗外,黄、白、蓝旗镶红色,红旗镶白色,把后金管辖的所有人编入旗内,称之为旗人。规定以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统领;5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为统领;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为统领。皇太极继位后随着不断的军事扩张,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相同,汉军八旗在清中后期逐步被“出旗”裁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明的灭亡源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自然灾害、内乱和外部忧患,而满清能以弱胜强战胜大明除了自身励精图治外,大量的明军将领叛变和被占领地明军的加入壮大了满清的势力,而大明火器技术的流失则让清军战斗力大增。外贼外尚可御,家贼勾结外贼那就防无可防了,就是那些为清军出主意想办法的大明文臣和那些带着兵马调转枪口的大明武将让大明迅速崩溃,再次把华夏文明拖入黑暗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范文程(范仲淹后人)、洪承畴、吴三桂、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李永芳、祖大寿、尚可喜、左梦庚(左良玉之子)、耿仲明(耿精忠之父)、刘良臣、钱谦益、方大猷、孔有德、郝效忠……满清乾隆年间,乾隆下诏编撰《贰臣传》,把降清的明朝官员收录其中,认为这些都是大节有亏的“贰臣”,157位大明文臣武将名列其中。在爱新觉罗家族人眼里,这些背叛自己国家和民族并为满清占领华夏江山立下赫赫功劳的汉族“贰臣”、“三姓家奴”下场何其悲哀!而同样是在满清扩张中投降满清的蒙古各部落包括孛儿只斤家族后人,没有一人出现在乾隆的《贰臣传》里,可见爱新觉罗家族对那些没有气节的汉奸是何等瞧不起,同时也反映出满清对汉民族是何等歧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民族安危在于内部是否精诚团结。在两千多年的帝国历史中,来自北方的威胁从未停止过,广阔的蒙古高原仿佛一个战争生产机器,匈奴、柔然、突厥、鲜卑、回鹘、黠戛斯、契丹、女真、蒙古、满人,这些部落犹如野草,去了一茬再来一茬,如饥饿的鬣狗,猎物一旦虚弱它就会扑上来。中原强大时他们就内附或逃向遥远的北方和西方,中原一旦虚弱或发生内乱,他们就趁虚而入。东晋的内乱被五胡所趁,唐末的内乱引来了契丹、女真,宋末年的虚弱让华夏沦丧于蒙古铁蹄,明末的内乱把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满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搅乱辽东征服蒙古高原的满清其实并没有马踏中原的雄心和实力,督师辽东的名将袁崇焕凭着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让黄台吉(皇太极)吃尽了苦头,只可惜袁崇焕在稳固辽东不久之后被疑神疑鬼的崇祯皇帝凌迟冤杀;李自成、张献忠不合时机的农民起义又将大明内部形势搅得一片大乱;再加上不懂军事却要瞎指挥指挥的崇祯让局势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最终把对外抗清对内平叛的大好局势葬送干净,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江山给了满清。可以说,满清得天下并非自己武勇,而是空有大志的朱明崇祯实在无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造反部队绝对算不上一支真正的革命部队,他们的造反行为并没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国家和民族陷入危难之中,流寇思想充斥着这两支部队,流寇主义甚至让这两只部队偏离了正义。“……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自然灾害和繁重赋税催生了大明内部农民造反,而忽视根据地建设如蝗虫过境般的劫掠式革命方式让这支部队毫无根基可言,虽然他们打烂了大明江山,进入了皇城,推翻了朱明王朝,却没能让百姓真正脱离苦难,自己迅速崩溃不说,大好的华夏江山却被关外的满清所趁,李自成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改变华夏历史发展轨道的污点枭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假如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城后能改造一下他手下那只流寇式的部队,假如李自成和吴三桂都能站在民族立场上思考国家命运,华夏的江山都不至于落入满清之手。惋惜的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两人都犯下大错,一个纵容部队在大明皇城大肆劫掠烧杀让自己人没了活路,另一个打开国门与满清合流沦为走狗,战败的李自成退出北京城一溃千里,偷鸡得手的满清铁骑一路高歌猛进,侥幸收纳了朱家留下的大好河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明到底是亡于李自成还是亡于满清,各方各有说法。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殉国,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似乎取代了大明,但其时的大明在南方依然有半壁江山,况且李自成余部后来还归顺了南明朝廷共同抗击满清。而清军入关之初宣称“天下取自于贼而非明”,无非是急着宣告大明已灭亡稳住形势而已,但满清最终却是在1683年才把朱明的最后一个南方政权灭了之后取得天下的事实却无法回避,如果正视历史的话,南明将近40年的抗清过程该归为何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史可法、李定国、郑成功、张煌言、沐天波、阎应元、张名振、黄得功、李来亨、瞿式耜……还有不让须眉的秦良玉,还有少年英雄夏完淳。后期的大明残余这些有血性的大明子民在南方顽强地抵抗满清,也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好局面,并让进军江南的满清吃了不少苦头,如果局面能保持和发展下去,也许大明江山还有恢复的可能。但由于缺乏一个有足够威望的领袖,各地抗清力量难以形成有效统属,甚至互相掣肘拉后腿,在抗清形势好转不久便再次被逐个击破。想当初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山自杀殉国死得何其悲壮,但从后面的形势来看他却死得实在不合时宜,假如他再有些勇气和志气,假如他能退一步转移南方领导反抗力量,他依然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也不至于到死他都不知道朱家的江山是丢给了爱新觉罗还是李自成。他根本没有领会他的祖宗朱棣保留南京应天府陪都和整套中央机构的用意,朱棣先知先觉为朱家的谋划被朱由检白白浪费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满清是少数民族政权中最长的一个王朝,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算共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算国祚276年,从清军入关进入北京起算共268年,比之前的蒙元、金、辽等入主中原的任何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都要长,这得益于满清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融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与蒙元自认大蒙古国不同,满清认同中国这个概念是他们得以维系200多年统治的根本,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融入是源于华夏文明力量的强大和深厚,因此不需把他排除在华夏法统之外。虽然在满人面前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与之无法平等,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思想文化在王朝中占有主导地位,汉人在满清政治中拥有一定话语权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汉文化不排斥说明爱新觉罗家族是明智的,孛儿只斤家族就做不到这一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满清的帝王崇尚中华文化,汉语和汉字在满清时期是官方语言之一,各种文书、诏谕均用满文、蒙古文、汉文行文(传说雍正篡改康熙传位诏书篡位纯属无稽之谈,传说雍正把“传位十四皇子”加了一笔改为“传位于四皇子”,那么满文和蒙古文怎么修改?),满清从顺治帝到末代皇帝都能讲汉话,乾隆以后的帝王和广大满清贵族甚至不会说母语满语,而蒙元的十一位皇帝除了末代元顺帝会说汉话外,其余的都看不懂汉子说不了汉话,这一点,爱新觉罗家族确实比孛儿只斤家族要明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满清的皇家和历代帝王对中原的佛教更是推崇备至,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位期间便剃度,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剃度皇帝。佛教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也被爱新觉罗家族运用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蒙藏地区和西北地区,一方面满清统治者尊重当地的佛教传统,另一方面高效利用佛教僧人出家的习俗,有效限制了蒙古王公贵族的家族发展,除了早期西北地区发生蒙古葛尔丹、准葛尔部叛乱外,在满清统治期间,整个蒙古高原出奇的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满清时期,中央王朝有效控制着蒙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及转世体系,前藏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活佛,后藏的班禅活佛,外蒙的哲不尊丹巴活佛,内蒙的章嘉活佛这四大活佛的转世认定权力归为中央,只有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转世活佛才是合法的。为了防止外蒙哲不尊丹巴活佛与蒙古王公贵族世俗权力结合,乾隆皇帝甚至规定哲不尊丹巴活佛的转世必须在四川理塘地区寻找并形成定制和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满清吸取了历代治国经验基础上改进加强了封建集权的专制统治,爱新觉罗家族和满清贵族牢牢控制着帝国权力,基本上没有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权臣乱政情况出现。在满清统治的中后期,尽管满清八旗子弟已腐化堕落到撑不起这片江山,即便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乱局只能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大量汉人来收拾乱局,爱新觉罗家族竟然还能控制住这个帝国,可见当时其对人民的思想禁锢到何种程度。不得不说,他们对满人以外的其他民族统治上,其统治手段牢固而有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满清沿用了明代以来的行政管理体制,省、府、州、县制度在满清时期得到完善,帝国的疆域和行政范围恢复到汉唐,行政管理能力甚至优于汉唐。除了初期按省设置的“九督十八抚”外,在西藏设驻藏办事大臣,青海设驻西宁办事大臣,在东北设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辖区,新疆设伊犁将军(辖北疆准葛尔部和南疆回部),外蒙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管辖外蒙喀尔喀蒙古四部和唐努乌梁海)。将军辖区实行蒙旗行政制度,盟相当于内地的府(清代的盟是监察机构,不是严格的一级行政区),旗相当于内地的县,旗下面设佐,佐相当于内地的乡。自此,东北各族、蒙古各部和西北被纳入到统一的行政体系中。清中后期分江南省为江苏和安徽,分陕西省为陕西和甘肃,分湖广省为湖南和湖北,设台湾为福建台湾省,撤黑龙江、奉天和吉林将军,改为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府、厅、州、县体制,中国的行政疆域基本固定。另外、清朝时期的朝鲜、琉球、安南、南掌(老挝)、暹罗(泰国)、缅甸、廓尔喀(尼泊尔)、哲孟雄(今印度锡金邦)及新疆西北的浩罕、哈萨克、阿富汗等中亚地区为帝国的属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在汉人文臣文人的帮助下,清王朝充分吸取了前朝历代治国经验和灭国教训,创立了一套有别于前朝的行政管理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清朝的行政制度是延续并改良的三省六部制,从最初军民合一的八旗制度的发展演化,形成更加集权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清初的最高中央机构为议政王会议,皇太极时期开始设立大学士形成内阁雏形,康熙时期完善了“三殿三阁”(清初设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五英殿、文渊阁、东阁,乾隆去掉中和殿增设体仁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内阁中枢,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乾隆时期设立军机处掌管军国政务,简拔各殿阁大学士和部堂为军机大臣,进入军机处的大学士或部堂官也称中堂,行使宰相职权,互不统属,高度集权的中央机构是维系满清长期统治的根本,所以在整个清王朝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过权臣坐大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清王朝中央各部门设置和明相同,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殿阁和六部分设满汉大学士和满汉尚书、侍郎。六部之外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督察院(中央监察机构)、大理寺(最高法院)、太常寺(宗庙祭祀、礼乐)、光禄寺(祭祀、朝会膳食,大概就是皇家伙食团)、太仆寺(管宫廷车马,就是弼马温的意思)、鸿胪寺(外交接待、类似礼宾司)、国子监(最高学府,承担部分教育部职能)、钦天监(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翰林院(编修书史等,有类似政研室、出版局等职责,也是后备干部基地)、太医院(皇家医院,也是医学科研教学机构)、理藩院(统管蒙古、西藏、西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机构)、宗人府(皇家宗族事务管理机构)、内务府(皇家内务机构,负责皇家后勤、财务)。地方一般分省、府、县三级,特殊地方设州(直隶州与府平行,散州低于府高于县)和厅(与府平行的为直隶厅,与县平行的为散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清王朝官员品级分九品十八级,从正一品、从一品高级官员直到正九品、从九品的基层低级官员,总体看武官享受品级要高于文官。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巡抚(起初为临时委派,后为常设),下辖布政使(民政事务)、按察使(刑事司法)和提督学政(管教育、科举),一个或多个省设总督。总督本身为正二品,巡抚本身为从二品,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和督察院右都御史衔享受从一品可行使有限军事指挥权和监察权,巡抚加兵部侍郎衔和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享受正二品可行使有限军事指挥权和监察权。另设立管理海关、河运、盐、粮等专门的道,为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负责专门的行业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一种是由军事部门(兵部)管理,如宣慰司、宣扶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指挥使司等,另一种由组织人事部门(吏部)管理,称土府、土州、土县等,土司由当地土人世袭担任。雍正年间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大部分土司改由流官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军队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驻京和驻外两部分,绿营为汉兵。早期的军事主力为八旗兵,后随着八旗子弟慵懒涣散,绿营兵成为主力,在清前期平定葛尔丹、准葛尔的叛乱中,绿营兵已取代八旗兵作用成为作战主力部队,后来随着满清的没落,加上清政府忌惮汉军发展,从待遇、经费、武器方面故意限制,甚至经常性分派绿营兵从事修理河堤河道、道路、巡防等非军事任务,绿营兵日常训练日渐荒废,逐步演化为巡捕等非作战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经过唐、宋的不断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进入鼎盛,从隋代正式开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前后共1300年多年。科举实行开科取士,常设科目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武科(唐代开武举,清改为武科)等,历代设立科目不等。明代只设进士科,因朝廷中许多进入中枢内阁的高级官员是通过进士科出身,所以,明代进士科被甚至被民间称为“宰相科”。科举萌芽于晋、隋,发展于唐,改革于宋,中落于元(元不重视文人,且只开一科,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考取名单按种族分配,所选人才受不到足够重视),鼎盛于明,废除于清。不同朝代对科举各环节称谓不同,明清进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其他通过“童试”考试(县试、府试、院试)进入省、府、县学习的通称“生员”,院试合格生员也叫秀才。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乡闱)为省级考试,三年一次,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到第十名叫亚元。会试为国考,三年一次,由吏部主持,因为在春天举行,也称“春闱”,各省举人和国子监监生都可参加,取300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最高级别考试,宋太祖赵匡胤所创,由皇帝亲自主持,分三甲录取,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二甲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过殿试录取的进士用黄榜张榜,所以考中进士就叫金榜题名。如果连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叫“连中三元”。清代末年,随着西学的进入和洋务运动兴起,科举最终被取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清代的世界是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在科技的带领下人类社会即将开启另一个文明,借着工业化的强大动力,原本破落不堪的西方迅速崛起,蒸汽机的轰鸣和商贸的爆发让西方快速占领几乎整个世界,殖民、掠夺带来的资本积累让一个个小国膀大腰圆起来,如果跟上这个时代步伐,华夏的文明依然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只是由于满清王朝闭关自守和妄自尊大,中华大地在这个文明开启后步履是那么缓慢和沉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爱新觉罗家族用思想和制度的枷锁禁锢了东方这片土地,荒唐地陶醉于虚假的“康乾盛世”之中,自大的以为他们依然站在世界的高峰,对世界的发展充耳不闻。殊不知相比于才崛起的西方,除了骄奢淫逸的满清贵族之外,中华大地的其他民族却在苦难中挣扎,井底之蛙的眼光拖累了华夏的文明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太平天国的战乱严重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从1840年到1900年年的60年间,满清王朝统治的帝国仿佛是一个不设防的庄子,豺狼虎豹强盗贼子在庄子里肆意烧杀掳掠,而无能的庄主和可怜的百姓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耻的豺狼贼子四处横行。短短60年,无能的满清政府竟然与列强签订了数十个丧权辱国条约,领土被割让,主权被践踏,人民被奴役,战争赔款从南京条约的白银2千万两到马关条约的2亿两再到辛丑条约的连本带息9.8亿两,豺狼的无耻和贪婪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帝国实质上已经被列强瓜分,金瓯残缺,人民陷入深重苦难,中华的民族自信被摧毁,整个民族由于满清的懦弱昏聩沦为半殖民而背上沉重的包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此,不得不提醒一下那些盲目推崇西方“文明”与“民主”人士们,请不要忘记西方的文明是靠无耻的抢夺和肮脏的积累这一事实,他们的民主和文明沾着全世界被殖民奴役人民的鲜血,他们虚伪的面目掩盖不了他们丑陋的过去,如果他们不为那段历史反思和愧疚,他们配不上文明这个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刘邦建立汉帝国打破了宗法制的思想枷锁,但是,华夏虽然走出了宗法制的思想桎梏,依然被家天下的封建皇权索套禁锢着。在人们的思想中,朝代的变化和皇权的更替是上天的安排,不管那个坐上皇帝宝座的人曾经是显赫的贵族或曾经是流氓乞丐,都是天命的安排,帝王和皇权是一个国家的必需品,无人敢怀疑也无人去怀疑。普天之土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根深蒂固地认为天下本就是天命安排的人和家族的天下,一个国家是万万不能没有皇帝的。然而,历史的惯性最终打破了这个延续数千年的格局,帝国时代最终敲响了晚钟,人们开始思考天下的归宿问题,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平等与自由思想如春风吹开枝头,如曙光照亮黎明,醒来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栋栋帝国大厦在渐渐升起的晨光中崩塌。人民惊奇地发现,没有了皇帝国家依然能够存在,没有皇帝国家依然能够运转,没有天子的世界似乎更加真实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的东西方相继走完了帝国时代,如东周一样松散的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解体,法兰西、德意志、奥斯曼土耳其、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君主政权在世界范围大崩溃,西方在大洗牌,世界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庆幸的是,在经历过国门被别人强行打开的惨痛之后,这个民族终于从睡梦中醒来,不愿做奴隶的中华民族终于冲破几百年的思想桎梏,从满清和列强的奴役中再次站了起来,向豺狼发出了愤怒的吼声!辛亥革命的枪声敲响了满清王朝的丧钟,走出黑暗的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地再创文明辉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优秀的民族,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发扬优秀传统,保持自信奋发图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华文明是靠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文明,是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创造的文明,这样的文明是纯洁干净的文明,他有别于当今那些靠掠夺方式发展起来的带有污点的“文明”,是值得自豪和尊重的真正文明。当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那些所谓的文明世界的时候,请你们看清他们发展道路上肮脏的一面,请你们用历史的眼光来评判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地位和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的文明是一种自信,保持和发扬这样的自信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使命,是光荣的使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