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 混血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短暂的隋和强盛的唐是南北朝以来胡汉融合的产物,这两个王朝的许多开国将相都来自关陇集团和北方少数民族,帝国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民族特征,这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着汉服、习汉文、说汉话、用汉名、随汉俗等一系列汉化改革和影响的结果。拓跋氏、独孤氏、宇文氏、慕容氏、长孙氏、元氏、段氏等鲜卑人和部分匈奴、羌、氐、羯融入后,具有北方血统和南方文化特征的混血王朝正式建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结束乱世一统江山的隋文帝杨坚(鲜卑姓普六茹)的历史功劳不亚于秦始皇嬴政,杨坚结束了三国两晋的大混乱,让华夏江山重归一统,所以,在西方历史学家眼里,把杨坚和嬴政放在同等地位。作为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杨坚世袭其父杨忠隋国公爵位,并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上北周最高政治舞台,先后成为北周上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大丞相、隋王,最后取代宇文家族成为隋朝开国皇帝。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个传说中怕老婆的开国皇帝其实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再次统一了当时纷乱的华夏和招抚突厥,其在国家治理方面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鉴于南北朝时期混乱的行政区划和冗余的官员体制,他将州郡县三级行政体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体制,并重整州县裁减冗官整顿吏治;采取科举替代之前查举和荐举的取仕方式开拓人才渠道,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氏族势力的政治垄断;经济上减轻税负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平定南方的陈朝和西梁统一南北;采取打击、分化和招抚突厥的政策有效缓和民族矛盾。由于幼时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的生活还养成了杨坚节俭的品格。即使成为了帝王,他依然崇尚节俭,宫中不用金玉装饰,后妃不用贵重饰品,是帝王中节俭勤政的模范。杨坚奠定了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基础,开创了中国的封建统治的新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同为关陇集团军事贵族,隋、唐两代开国帝王胭亲关系十分紧密,隋唐就是两代亲戚王朝。唐高祖李渊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这层关系的纽带来自于独孤家族。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是唐高祖李渊母亲独孤氏的妹妹,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表兄弟。独孤皇后的父亲独孤信在北周与杨坚和李渊的父亲都是柱国大将军,独孤信是纯粹的鲜卑人,他生了三个女儿,在周、隋、唐三代都嫁入皇室,其中一个是北周明帝的皇后,一个是隋文帝皇后,一个是李渊之母(追封皇后),三女三皇后这在历史上十分少见,可算是历史最牛老丈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独孤伽罗是独孤信最小的女儿,作为隋文帝的皇后,他在隋文帝一步步走上皇帝宝座起了不小的作用。独孤伽罗和杨坚堪称帝后恩爱的典范,隋文帝每次上朝,独孤皇后都要亲自同辇相送到大殿,隋文帝决策凡有所失,皇后必然劝谏,真正是杨坚成功道路上的贤内助。隋文帝一生共有5个儿子4个女儿,全部都是这个死后被尊为文献皇后的独孤伽罗所生,这在历代帝王中也十分罕见。在她死后,隋文帝郁郁寡欢一病不起,一年之后便追随独孤氏而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孤独皇后在隋文帝建立江山和治理国家上发挥积极作用,但在隋文帝废太子杨勇改立杨广的事情上也极大左右了杨坚意志。杨广靠伪装自己在父母面前虚假表现博得父母喜爱,在独孤皇后的影响下,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把其余皇子贬为庶民,杨广因此得以封为太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唐高祖李渊和隋文帝杨坚登上皇帝宝座的方式如出一辙,甚至身后发生的事情都极大雷同,两人都是先拥立然后再逼迫前朝年幼的小皇帝退位禅让而称帝;两人所立的太子都没继承大统还骨肉相残;两人都在不正常情况下一个退位一个驾崩。不同的是两人的继位者一个无道另一个圣明,靠阴谋上位的隋炀帝杨广成了败家子,而使用阳谋夺位的李世民则开创了大唐盛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和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一样,隋朝从建立到被唐取代非常短暂,秦帝国15年,隋帝国38年(581—619年),两个一统天下的王朝就像是为下一个强盛王朝做引路人。杨坚死后,二世皇帝杨广继位,这个败家皇帝身上汇集了昏聩帝王的所有不良习气。好大喜功却又能力有限的杨广频繁发动战争,高丽、琉球、占城(今越南中部)、吐谷浑、契丹、突厥到处用兵耗费巨大却收效甚微,三次征高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用兵突厥还差差点把自己搭了进去。而最让大隋伤筋动骨的是杨广变态般四处巡游,酷爱旅游的驴友皇帝在位期间几乎巡遍了大隋江山,不论江南塞北还是东海西域,巡游成瘾的他在位12年竟然有11年不在京城,不管是戈壁荒漠雪山草原大海水乡,大隋帝国疆域内所有的地貌风情完全考察了一遍,其对巡游的痴迷在帝王之中绝无仅有。而为了保障其巡游开运河建楼船修离宫,甚至连塞外茫茫大草原都要为他开出巡游专道。每次巡游随扈人员动辄数十万,动用民夫无数,庞大奢靡的巡游队伍一路如蝗虫过境,让沿途提供保障的官府和人民陷入苦难之中。第三次巡游扬州的杨广也没能再回到都城洛阳(杨广迁都城于东都洛阳),烽烟四起的天下将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困在了扬州,最后被宇文化及杀死在扬州离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隋帝国的唐国公李渊起兵晋阳的决心来自于雄心勃勃的儿子李世民,年轻的李世民闻到了隋朝江山腐败的味道,在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俩的怂恿下,借着尊隋的旗号,李家军从晋阳一路向西杀向长安,在长安立杨广13岁的孙子为皇帝,李渊自封唐王,不久之后废掉傀儡小皇帝自立,在能干的儿子们帮助下逐渐平息各路烽烟,重新开创了大一统的大唐王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大唐王朝的强盛是全面的,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繁华的大唐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万国来朝的荣耀甚至超过大汉朝。夹杂了鲜卑血统且又自称道家老祖李耳后裔的李渊和子孙们似乎具备了游牧民族的彪悍和中原民族的勤奋和智慧,不仅在开疆拓土能力上直追汉武帝刘彻,在治理国家能力上同样彪炳史册。征服东西突厥、薛延陀、吐谷浑、西域诸国、高句丽、安南,分别设立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大都护府,都护府下设立若干都督府,有效管理征服地区。在大唐这个混血王朝,胡人将领在帝国的扩张和征讨中发挥着很大作用,高句丽人高仙芝、突厥人哥舒翰、百济人黑齿常之、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铁勒人仆固怀恩、</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粟人安禄山、史思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在大唐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开放型的大唐王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国家。帝国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城市,各色人种慕名而来,声誉广播四海,以至于唐以后海外多称华人为唐人。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李渊的子孙们在历朝历代帝王中似乎更出色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唐王朝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王朝,开放和包容有利于多元民族文化融合和发展。再次打通的丝绸之路让中原文化向四方传播,域外的宗教、文化、科技同时也畅通地进入大唐。除了发生过一次“武宗灭佛”的小插曲外,儒释道在大唐时期和平共处并三足鼎立,同时,随着开放性的政策和经济交往,来自西方的景教(天主教的一个派别)、波斯的袄教(拜火教)、摩尼教(后发展为明教、白莲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也能在大唐找到立足之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唐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名人辈出的时代,诗、书、画、乐领域的发展甚至让后世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李杜白为代表的诗坛巨擘将诗歌推上了一个历史高度。这一时期也是儒家、道家、佛教文化在中华大地大发展的阶段,偷越国境西行天竺取得真经的高僧玄奘提升了中华佛教文化的新高度,让发源地印度也相形见绌。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使者让长安当之无愧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胡琴、胡笛、胡笳、胡姬、胡舞……让长安繁华到金吾不禁,胡瓜、胡麻、胡椒、胡桃……异域的味道让长安人舌尖生香,帝国的政治机构甚至可以大度接收各地遣唐使为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唐王朝开创并奠定了中华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格局,汉文化在吸纳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后更显得枝繁叶茂,多文化的融合对后世的华夏文化和文明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这个时候的欧洲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已经陷入了野蛮黑暗的中世纪,拜占庭难以重现罗马帝国雄风,倒是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在穆罕默德继承者的带领下开始了伊斯兰扩张,其中东面甚至推进到了大唐帝国的势力范围,双方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发生冲突,大唐将领高仙芝(高句丽人)战败,唐帝国的势力向东收缩至葱岭,怛逻斯之战后,大食(阿拉伯帝国)人也止住了向东北扩张的步伐,转而去祸害拜占庭和印度次大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强盛的大唐也有遗憾,兵败怛逻斯失去了更进一步迈向西方的步伐,与吐蕃纠缠不清让西南和西域边患无穷。吐蕃就像是唐帝国的伴生王朝,从建国到崩溃与唐帝国步调相同。唐初,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也开始形成王国,这是这个世界屋脊历史上唯一的统一王朝。这个高原奴隶制政权与李唐政权之间一直有着复杂的关系。关系好的时候双方和亲会盟成一家人,娶大唐的媳妇引进大唐的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关系差的时候双方在陇右、松州、西域大动干戈,吐蕃人甚至一度攻入大唐都城长安并封锁大唐西域,就连南诏国也成了吐蕃属国,从唐中期到南宋末,南诏和大理国长期脱离在帝国法统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多文化混血的大唐对华夏文化影响深远,狂放不羁的游牧基因让大唐亮点纷呈,女性女权在大唐时期一度冲破了封建桎梏,被突破的礼制甚至造就了两个流传千古的女人:李世民的后宫才人武媚娘成了儿子李治的昭仪,后面又成了皇后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武瞾;李隆基大破伦常把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杨玉环变成了自己的贵妃,帝王世家的荒唐多少脱离不了草原游牧民族种族延续的陋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是天宝战争和安史之乱,天宝战争的结果大唐帝国失去了对西南的控制,而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则让大唐帝国元气大伤,之后的大唐虽然也出现过几次中兴,但中央权力削弱藩镇割据的局面再也无法扭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历史的车轮一直按照合久必分的规律转动着,从陈胜吴广起义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之后,家天下的思想在华夏其实已经不再牢固,王权的更替也不完全在世家大族之间更替,一场牌局打完了必须进行洗牌进入下一牌局,只是朝代的更替和洗牌过程显得残酷惨痛,但无人能够阻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存、进化和发展非常不容易,几百万年以来在和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顽强地存活下来并成为这个星球上生物界的顶端,期间历经了数不清的洪水、猛兽、灾荒、瘟疫的自然选择和战争造成的人为破坏。朝代的更替和英雄的产生伴随着人类对自身极大的摧残,战争是造成这种大盛大衰式发展的罪魁祸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华夏,战争对人类人口的破坏远高于灾害、瘟疫,只是这种破坏都由于英雄的产生而被世人忽略了。人口学统计,西汉末中国人口将近6000万,光武帝刘秀恢复刘氏王朝时人口仅2100万。东汉末年人口5600万,到三国鼎立时人口760万 。隋文帝时期人口4600万,李渊接过家当时只剩1000万。安史之乱前大唐人口5200万,经过五代十国到赵匡胤再次统一,人口1500万。宋代人口恢复到7600万,蒙古人进入后再次受到严重摧残,当以四川为例人口竟然十不存一。明代人口近6000万(也有说明末人口达2亿),到了清初减少至不到2000万。清代人口大爆发,到咸丰年间达4.3亿,太平天国运动后锐减到2.3亿。所以,当我们赞美英雄、赞美大帝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向那个时代无数无辜的冤魂致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待到秋来九月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花开尽百花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通天香阵透长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满城尽带黄金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唐后期中央政府的衰弱和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导致了这个王朝大厦轰然倾覆。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但严重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藩镇势力纷纷割据做大,实力雄厚的藩镇势力甚至被封为高度自治的王国,西夏党项族定难军独立,交趾(越南)静海军自此脱离中央统治。公元907年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改国号为梁,唐灭亡,帝国历史进入了70余年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唐灭亡后的时期虽然被史学家称为“五代十国”,但不管是北方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政权,还是南方的蜀、唐、汉、吴、楚等十个政权,他们割据藩镇的特征明显高于国家特征,频繁而短暂的政权更替和倾轧在这十五个政权内部和互相之间乐此不疲地出现,而重武抑文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将强欺主、子强替父、弟强凌兄现象层出不穷。对帝国来说,中原内乱的结果就是大一统的江山四分五裂,更为恶劣的是周边势力借机而起,侵吞、蚕食、割裂着帝国法统。北方契丹人、党项人逐渐自立坐大;后晋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反对后唐政权,不吝自降身份向契丹人耶律德光称儿臣求援并割让燕云十六州,让燕云之地脱离华夏长达四百多年直到大明建立;西域故地再次沦丧;南诏大理独立五百年;交趾自此基本脱离于帝国之外,法统分离,金瓯不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文人的天堂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不信苍生信鬼神,在迷信的封建时代,革命往往需要一个故事或是一个神奇的借口来造势,如果这个故事和借口能借助鬼神的外衣就很合乎民意。“大楚兴,陈胜王”的陈胜吴广、“斩白蛇显帝相”的刘邦、“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白莲教韩山童,这样的神奇造势口号层出不穷,这些 “异象”和谶语在迷信的民间有广阔的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同样,作为后周掌握军权的赵匡胤,他取代后周建立大宋也和一句民间谶语有关联。作为北方五代中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君王,后周世宗柴荣胸怀天下之志,他给自己定下了“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目标,在位期间对内整顿禁军、裁减冗弱、减少税负、修订刑法礼乐,使得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对外南征北战打败后蜀、南唐,并北伐意收复燕云十六州且一路势如破竹,可惜在北伐中途突然驾崩,年仅39岁,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军人世家出生的赵匡胤具备较强政治敏锐性,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在后汉初年投效后汉枢密使郭威,屡立战功,郭威称帝后赵匡胤任滑州副指挥使并追随郭威养子柴荣。柴荣继位后,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由于作战勇猛一路得到擢升,柴荣北伐辽国时,赵匡胤为殿前都指挥使(禁军副统领,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时任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禁军统领、国防部长)。在这个时候,柴荣听到民间流传出“点检做天子”的谶语,并在一份文书中看到写有这句谶语的木板,疑心顿起的柴荣撤换了张永德,赵匡胤接替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不久之后柴荣病逝,年仅7岁的周恭帝继位,赵匡遂胤掌握后周重权。在这个蹊跷的谶语事件中,赵匡胤成了受益者,但这句谶语的由来倒成了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公元960年大年初一,后周朝廷忽然风闻契丹人和北汉联军南下,宰相范质及一干大臣不辩真假,匆忙派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赵匡胤第二天便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开封,哪知赵匡胤半路来个“陈桥兵变”,还演了一出黄袍加身“被逼迫”当皇帝的大喜剧,然后率众将士折回开封让小皇帝禅位,改国号为宋,之后赵匡胤在一干弟兄战友的帮助下一统中原,开创了宋王朝319年国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虽然赵匡胤再次匡扶了华夏社稷,按理说应该能和秦、晋、隋三代结束纷乱的开国帝王相媲美,但由于当时北方逐渐强大的辽、金、西夏,加上帝国对西域、西南、交趾等地失控漏管,与汉唐相比,大宋的江山已大大缩水,再加上整个赵氏帝国期间长期受到来自北方的欺负,赵匡胤的历史地位比起秦皇汉武和隋文帝逊色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国家强盛是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强盛,三者缺一不可。经济是资本,文化是基础,军事是手段,汉唐的强盛是经济文化发展之后的军事扩张,是头脑和体魄的强盛,而文化大繁荣的宋只是一个满腹经纶脑满肠肥谁都能欺负一下的胖子,任你口若悬河怎柰人家弦响雕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靠军事政变登上政治舞台的赵匡胤和赵匡义(赵光义)兄弟俩“深刻”吸取大唐王朝后期节度使藩镇割据导致帝国崩溃的教训,过度强调文官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倡导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理念,不重视国防建设甚至限制削弱军事发展,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谓让一干武将惶恐不安伤透了心。而一辈子防范武将的赵光义也由于对武将不信任、军事指挥调度失调而导致“高粱河之败”,从此失去了征服北方的能力和信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国家强盛是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强盛,三者缺一不可。经济是资本,文化是基础,军事是手段,汉唐的强盛是经济文化发展之后的军事扩张,是头脑和体魄的强盛,而文化大繁荣的宋只是一个满腹经纶脑满肠肥谁都能欺负一下的胖子,任你口若悬河怎柰人家弦响雕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靠军事政变登上政治舞台的赵匡胤和赵匡义(赵光义)兄弟俩“深刻”吸取大唐王朝后期节度使藩镇割据导致帝国崩溃的教训,过度强调文官在国家政治的作用,倡导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理念,不重视国防建设甚至限制削弱军事发展,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可谓让一干武将惶恐不安伤透了心。而一辈子防范武将的赵光义也由于对武将不信任、军事指挥调度失调而导致“高粱河之败”,从此失去了征服北方的能力和信心,高粱河之败成了他一辈子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大宋在政经方面弱化三省的宰相权利,设立三司分化户部经济权。军事制度上,赵氏王朝为了制衡国家军事力量,撤解了国家军事机构,在兵部之外设立枢密院作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掌管兵籍虎符,有发兵权力但没有统兵权力。设立三衙四厢(三衙:设殿前司、拆分马步兵司为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四厢:捧日步军左右厢、天武马军左右厢、龙卫马军左右厢和神卫步军左右厢)作为统兵机构,有统兵权,无发兵权。之后的赵宋文官统兵甚而成了传统,诸如韩琦、富弼、范仲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总的来说,赵家治理大宋的成绩文治上可圈可点,武功上却乏善可陈。整个赵宋时期的国防处于十分被动的防御状态,北方草原逐渐强大的契丹、党项、女真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文弱的政权,以岁币买平安成了赵家王朝唯一的外交手段,之于开疆拓土的能力和疆域,赵宋的固步自封让帝国自此雄风不再。在遭受靖康劫难之后,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更让华夏疆域缩小到难以启齿的地步,甚至最后让华夏沦为了孛儿只斤黄金家族的奴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塞下秋来风景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衡阳雁去无留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四面边声连角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千障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长烟落日孤城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浊酒一杯家万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燕然未勒归无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羌管悠悠霜满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不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将军白发征夫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汉分东西,宋分南北。赵宋虽然没有秦皇汉武的武功,倒有清明上河的文治。赵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对于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推进其实功不可没,经济文化的大发展是赵宋对华夏文明最大的贡献。相比欧罗巴暗黑的中世纪、分崩离析的阿拉伯、无数次被外族征服又改名叫德里苏丹国的北印度、还处于蛮荒之中的美洲大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的进步及所伴随的文明发展足以让赵宋独步世界,华夏文明成了这个星球上唯一的文明,如果抛开军事方面来看待赵宋,这一时期的华夏文明是那么孤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狂放的东坡先生把诗歌带进了另一个广阔的世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婉约的李清照给了诗歌另一种悠然的境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武穆壮志未酬的遗憾让人千年怀念。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亡国的李煜悲从中来的感叹也给了诗歌无限的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暖风熏得游人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直把杭州作汴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靖康二年,大金国马踏中原开封沦陷,徽宗、钦宗父子二人以及3000多赵氏皇族、后宫、朝臣做了人家的俘虏,东京汴梁被搜刮一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赵宋王朝的政治天生就带有自我阉割的残疾,这源于赵家王朝对历史和现实的短视。如果能把南宋的将放在北宋,如果能把北宋的相放在南宋,这样的搭配足够能让赵宋堪比李唐,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把自己称为“官家”的赵氏家族基因里面天生没有文武并重的意识,其对文化建设的看重程度超越了任何历史年代。文人们身在这一时期是幸运又幸福的,为了点缀其文化特征,男人们争相戴花成了潮流,粗汉子也要来点刺青和纹身让自己的粗鄙显得不那么粗鄙,勾栏瓦肆的繁华不亚于千年后的百乐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相比于五代十国时期残破的官学,宋时期私塾书院的兴起足以为赵宋的文化繁荣背书,千年前的“四大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代表了汉文化的繁荣和高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普通老百姓的意识中,读书是头等大事,诗礼传家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理想,学而优则仕在这个时期被诠释得那么完美,读书入仕、封侯拜相激励着每一个读书人,与士大夫共天下这一宗旨一直被赵氏坚定不移地贯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书籍的大量需求催生了胶泥活字印刷术;王安石甚至在千年前就给宋人灌输着“理财”这种千年后的金融思想;经济的繁荣让“纸币”都能代替金银进行流通;农业、水利、冶金、纺织、航海、机械工程、天文等方面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大胆推测一下,假如没有后来蒙元的摧残,科技发展的大潮流也许在千年前就把宋帝国带进工业文明之中。所以,之于泱泱华夏,抛开短暂的蒙元,赵宋和朱明让我们错失了天大的历史机遇!若非如此,工业文明的曙光又怎会照到欧罗巴那偏僻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狭隘的胸怀和眼光限制了赵宋,在与北方先后崛起的几个游牧民族的交往中,按理说有宋辽澶渊之盟、与西夏的庆历和议、宋金绍兴和议一系列绥靖政策之后,出钱买平安的赵宋应该得过且过下去,况且北方的草原狼互相之间也矛盾重重,可赵宋帝王却不愿做坐山观狼斗的猎人,非要昏招迭出与狼谋食、与虎谋皮。从赵宋建立到灭亡,游走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之间的赵宋努力找平衡,但软弱无骨的外交怎经得起前狼后虎的索求。为了抗击强盛的辽而去拉拢西夏、支持女真,结果辽灭亡之后培养了一个强大的金。为了抗金把希望放在日渐强大的蒙古,结果完颜家族完蛋了又来个更强大的孛儿只斤黄金家族。最为昏聩的是偏安江南的赵构,为了讨好大金国达到议和的目的,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竟然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等将领兵权,并把岳飞下狱,在秦桧的的怂恿下将岳飞杀害(金国的议和条件之一要求杀岳飞)。这个阉割了国家前途的帝王冥冥之中似乎也把自己的雄性能力也阉割了,一生无子的赵构最后只得把皇帝之位传给了自己的养子宋孝宗赵瑗(太祖赵匡胤的第九世孙),此后,赵宋的江山再次从赵光义一系换还给了赵匡胤的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高宗赵构的昏聩和自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担心一旦北伐成功,他的老兄钦宗回来后威胁到他的位置;二是岳飞的“岳家军”也犯了他这个皇帝的忌讳。从个人角度赵构的担心倒不是多余,从国家角度他的担心就相当自私了。后世大明朝土木堡之变和靖康之耻何其相似,只是明英宗的命似乎比宋钦宗要好得多,不仅回归了中原,还夺权成功废了亲兄弟朱祁钰复辟。让人惋惜的是同为有功于国的于谦和岳飞的命运竟然一样,都遭到了杀害,只是一个是被不想接回亲哥哥的人杀害,另一个却是被接回后复辟的皇帝杀害,从这一点看,复辟的明英宗恩将仇报就莫名其妙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赵瑗当政后为岳飞等人平反,并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给垂死的南宋来了个小中兴,被后世誉为南宋最有德的君主。不知是后悔或是内疚,赵瑗在纠正赵构的一系列错误的时候,尚苟且于世的太上皇赵构竟未表示任何异议,奈何赵宋的弊病已积重难返,这个文人乐园的赵宋王朝从雄心万丈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到偏安江南,到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崖山一跳,赵宋气数断绝的同时也把华夏的荣誉毁得干干净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 崖山之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如何定位宋之后到明之前的帝国历史,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崖山之后无中华,若按700多年前的眼光评判,华夏的传承确实中断了近百年,这是惨痛且悲哀的事实。对于被蒙元视为末等公民的汉人和南人(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南人、四等汉人)以及那千万家毁国亡死于蒙古铁蹄下的百姓来说,如果要他们承认蒙元在华夏的正朔是不公平的。这和之后的满清一样,因为在这两个时期,除了蒙古人和满清贵族外,华夏大地的汉民族和其他民族在他们的眼里仅只是没有尊严的奴才而已,他们在发扬汉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方面没有任何作为,华夏文明在这两个时期处于低谷和暗黑时代,甚至正是由于低文明对高文明的统治、践踏、替代,华夏文明不仅失去了在历史进入大时代时创造更高新文明的机会,在那两个时期,他们甚至摧毁了华夏民族在这个世界存在千年的自信,让整个华夏民族背负了沉重包袱并遭受欺压和歧视,很长时间难以挺直腰杆,这样的恶劣影响甚至在当今仍然难以消除干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蒙古人的扩张对于欧亚大陆就是一场灾难,成吉思汗从头到尾就没有建立和经营一个大蒙古帝国的打算,更没有为占领地人民谋幸福的任何想法,他和他的子孙们也没为占领地带来任何进步和发展。所以,全世界明智的历史学家从没有把蒙古帝国归结到诸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中华帝国等大帝国的行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的扩张更多只是个人雄心和游牧民族抢劫特性的表现。更为关键的是,没有文化底蕴的游牧部落没有任何实施统治的文化基础和宗教基础,要知道每一个帝国的形成它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文明和宗教文化。再加上恶劣的互相之间的争斗和抢夺,蒙古体系在各个占领地区的崩塌快速而不可避免,其四大汗国(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尔汗国)和蒙元都很快淹没在了其他文明中。其中,中亚一带被突厥化,西亚被伊斯兰化、东欧被基督化,在中原被汉化和驱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孛儿只斤家族没能形成统一大蒙古帝国的另一个原因是其落后的瓜分式继承方式和没有统一的行政中枢。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规矩,代表整个蒙古的大汗必须由忽里台大会选举产生,在他之后的窝阔台、贵由、蒙哥都遵循着这一传统。但在蒙哥之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拳头相向,甚至隔着大漠各自召开自己的忽里台大会,两人的宗主大汗地位不被对方承认,其他汗国又为了自己的利益冷眼旁观,虽然后来忽必烈打败了阿里不哥自认为是所有蒙古人的大汗,但其合法性已经难以被遥远的各个汗国真正认可。忽里台大会制度的断绝和其他黄金家族的汗国在瓜分式继承方式下不断分裂,加上互相之间的摩擦战乱,大蒙古的分崩离析就成了必然结果。没有了忽里台大会的蒙古系从本质上已经没有了统一的大汗和中央,所以,后世有些牵强的历史学者把忽必烈和他子孙在中华的蒙元政权视为蒙古系正朔是没有道理的,把蒙元视为中华帝国的世系正朔也很难让人信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同样,有些人一直错误地把成吉思汗当成我中华的英雄也是他们对历史的无知,于华夏以及其他遭受蒙古人侵略统治的国家和民族来说甚至是荒唐的,如果当年遭受蒙古黄金家族统治的国家、地区都把孛儿只斤铁木真当成国家英雄的话,那铁木真不知要被多少国家和民族当成自家的民族英雄,其中不乏如今的俄罗斯、中东欧各国、中西亚各国、朝鲜和印度。况且成吉思汗从统一蒙古、西征中亚、灭西辽、灭西夏一直到死,和当时的华夏大宋国无半点关系。他的儿子窝阔台在他死后才灭了当时占据中华北方大金国,开始入侵中原的是他的孙子蒙哥,最后占据并统治中原的是他另一个孙子忽必烈,这些都和他本人毫无关系。从时间上看,铁木真1206年统一漠北蒙古各部称成吉思汗,1227年在西征西夏时病故,在其死后44年的1271年他的孙子忽必烈才在中原建立大元,而南宋直至1279年才最终灭亡。因此,说铁木真是蒙古人的英雄可以接受,说他是中华历史上的英雄就显得有些牵强可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在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路途中,脆弱的南宋王朝算是坚持得最久的,欧洲和西亚人饱受“上帝之鞭”鞭挞的时候,是东方的这个王朝让他们得到拯救。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在南宋钓鱼城(重庆附近)战亡(一说病亡)导致蒙古内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提前结束了蒙古人的第三次西征,铁木真的长子术赤一系的钦察汗国也停止了对欧洲的扩张。因此,南宋在钓鱼城的胜利虽然没有改变自己最终灭亡的命运,却阴差阳错帮助欧洲赢得了喘息之机,在这一点上,欧洲是多么的幸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蒙古人的征服行动是野蛮残酷的,每一寸土地都堆满了白骨游走着冤魂,不知他们是要显示自己武力的强大还是恐惧自己人丁不盛的弱小,他们在征服地恶劣的屠城行为让欧亚各民族生灵涂炭,甚至出现部分种族、民族就此灭绝。在亚洲人眼里,蒙古人是魔鬼,在欧洲眼里,“一代天骄”是天主派来惩罚他们的“上帝之鞭”。花喇子模的撒马尔罕、金国的中都(北京城,蒙元的大都,完颜家族灭族,北方汉人几乎灭绝)、阿拉伯的巴格达、西夏肃州(酒泉)、兴庆府(银川,党项族就此灭绝)、成都、杭州、常州……蒙古人在白骨满地的欧亚大陆堆起了他们的雄鹰汗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河千里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烟火一家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壮甚睢阳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冤哉马邑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苍天如可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赤子果何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进入中原的忽必烈意识到了文化和宗教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他清楚地知道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毫无文化根基,他看到了落后的蒙古文化与华夏文明的巨大差距,因此,他冒着被其他汗国孤立的风险把他在华夏大地建立的这个汗国定国号为“大元”,称大元大蒙古国。大元这个国号来自于《易经》“大哉乾元”,取无限大和原始之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蒙古人具有强大的侵略能力,但在治理国家和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却毫无建树,这和他们落后的思想文化有很大关系。他们甚至都没有文字,他们在各个汗国的统治都得依靠当地的宗教和文化基础。因此,聪明的忽必烈建立蒙元后,把藏传佛教尊为国教,把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师祖八思巴大师奉为国师、帝师,号大宝法王,统领天下佛教徒,蒙元的都城大都(北京)就是由八思巴选定、设计和规划。蒙元在宗教方面是开放的,他们不仅尊崇佛教,也包容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发展,只是道教在蒙元时期的地位要稍逊于佛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不知是为了表示终身侍佛还是为了给自己的身份标记,汉传佛教在蒙元时期出现了和尚在头顶烧戒疤的独特习俗。按照戒条和修行高低,佛教徒受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具足戒、菩萨戒等。早期佛教在印度曾有折磨躯体的苦修方式,后来被乔达摩悉达多本人摒弃,在他苦修失败并在菩提树下顿悟后,他明白修行在于思想的觉悟,苦修和摧残肉身对其顿悟成佛并没有任何帮助。为了保证基本的营养健康,佛陀甚至不反对修行者食用肉食。而出家人受戒时在头顶烧戒疤(香疤)从蒙元起倒成了汉传佛教的传统,直至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做出决定,废止了这一有损身体健康的受戒行为,之后,新受戒的和尚头顶不再有戒疤。在有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出现蒙元之前的僧人头顶有戒疤的现象是荒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蒙古人传统文字是回鹘文,是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回鹘人的文字,所以蒙文也称回鹘式蒙古文,后来的满清使用的满文来源于传统蒙古文。中统六年八思巴为蒙古人创造了官方文字八思巴文,但使用和流传较短,现在外蒙使用的文字是受原苏联影响并新创造的西里尔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忽必烈仿照中原传统和金国设立行政管理体制,他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中央设立中书省、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等中央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宣慰使司、万户府、总管府、州、县等地方机构。中央中书省设中书令、丞相、平章政事等中枢官职,中书令一般由太子兼任,总领百官。六部、枢密院、御史台等设置和职能相同或类似唐宋。地方行省的机构和官员名称设置类似中央机构设置,元初根据征伐情况设立行中书省(行动中的中书省或在当地行使中书省职权的意思,各行省相当于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属非常设机构,由中央中书省派遣临时官员充任。地方行省机构设置高度类似中央中书省,同样设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另设宣政院总制西藏青海事务,在高丽设征东行省,越南设占城行省。之后行中书省为常设机构,行省和省这一地域概念逐步固定,省这一地域称谓被明、清沿用至今形成了化省而治的地方政治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峰峦如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波涛如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河表里潼关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望西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意踌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伤心秦汉经行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宫阙万里都做了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兴,百姓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亡,百姓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唐诗宋词元曲,诗歌的发展在蒙元时期逐渐向白话方向发展,是蒙元时期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儒客文人智慧的又一艺术形式。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与律诗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灵活性,其艺术表现形式比唐诗宋词更加通俗一些。由于元代读书人地位较低(八娼九儒十丐),元曲一方面继承了诗歌的清丽婉转,一方面也散射出了文人对社会黑暗不公的反抗和战斗色彩,许多作品直斥社会弊端,因此显得痛快淋漓、泼辣大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蒙元的政治混乱在帝王更替上尤为突出,如果不算在位时间长一些的开国皇帝忽必烈,从忽必烈驾崩的1294年到1333年末代元顺帝继位,39年期间竟然更替了10位皇帝,之间的皇帝平均在位时间不足4年。统治集团内部纷争、政治吏治腐败、民族歧视和不平等是蒙元迅速衰败的根本原因,其狭隘的民族视角和混乱的制度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由于各民族的反抗和起义不断,蒙元在中华的统治维持了98年后崩溃。1368年,蒙元第十一任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木儿退出大都(北京)回到草原,蒙元在中原的统治终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以历史、文化、民族、法统、帝国形式一直延续存在的文明,其中文化传统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帝国法统中断的那些时期,文化传统也从未断绝或被替代,这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和底蕴丰厚。这是信仰的力量,这是代代相传的执着,这是先进性的体现,这更是中华民族自信的源泉。文化自信既是我们过去傲立东方和世界资本,也将是我们当今实现伟大复兴的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蒙元在中原的存在仅仅98年便退出舞台,但孛儿只斤氏黄金家族在蒙古高原的统治却断断续续坚持到了清初,中间甚至还曾经出现过达延汗、俺答汗、彻辰汗等意欲再创霸业的孛儿只斤统治者,奈何家族雄风气运均已不再,1634年,第35任汗林丹汗于被女真族后金(清)皇台吉所灭,孛儿只斤蒙古国祚最终覆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