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牛的情缘一一牛耕文化画谈

稻香草堂主人黄立勋

<p>我出生于一个世代作田的农民家庭,从小用心记录了牛的形态、耕作、性情和奉献,用树枝(牧牛时在地上描画牛)和笔给牛作了留影。</p><p>大约五岁时,父亲要我看牛(牧牛、放牛),第一次看父親招牛伸出头拴上牛绹,当我接过绹后,那头大水牯突然对我“呼"了一声,我吓得丢掉牛绹就跑,哭了起来,父亲说:“莫怕,牛是咯样子。"第二次接过绹后,它就不“呼"了,老老实跟着我走,刚才可能是牛给我打"招呼"吧。</p><p>大跃进时(1958年),我们生产队有五头牛,三头水牛,二头黄牛。我们五个小朋友看牛时,做许多游戏。有时鼓动牛儿斗架。看哪个的牛会斗架、狠些;有时候上牛背,由于个子小,就从牛头上爬上去,两手攀住牛角,把牛头压下来,然后踩着它的头爬上去。再轻轻拍拍牛颈根,牛就抬起头来,这样很顺利地爬上了牛背;有时候还在牛背上习“倒立子"(头在下、脚在上),看谁立得稳、立得久。我们不时从牛背上摔下来,个个笑哈哈,冒一个摔脱骨头,这可把我们的母亲们急坏了,不准在牛背上习“倒立子",我的伯父说:“怕么子,细伢子骨头嫩软的,拌不脱!"</p><p>我们看牛不喜欢上牛绹,开开牛栏门,牛就跟着我们细伢子走,到山坡上呷草,我们乐得玩,几个人轮着下三子棋。有时候大人们还要我们一边看牛,一边砍柴。我们砍柴就“打叉“,三根柴耙、禾枪架成一个三脚架;每人先各自砍一把柴放在地上,离三脚叉二、三十步远划条线,再用铜拳、剪刀、布分出号次,在线外用弯刀飞打三脚叉,打跨了就赢,我打得准,赢得多,因此,我的一箢箕柴很快就满了。</p><p>生产队要我们收狗粪积肥,我们看牛时,看到牛要屙屎时,赶紧用箢箕去接牛粪,再加盖上野地里的狗粪,回来时,记工员过秤记工分,有时候被他发现,笑骂道:“你们这些鬼崽子,拿牛粪来骗我!"</p><p>牛是通人性的,看牛在田基上还是要拴牛绹的,有时冒带牛绹,那就要时刻望着它,防它偷吃禾'。牛也也吃草边用眼看我们细伢子,稍不留神,它用长舌一卷就呷了田边一蔸禾,那我们就打它一条稍子,它瞇着眼睛怕打。</p><p>我曾听二伯父讲过,蛇家冲生产队的楊一白老馆(混名)有次去用那条叫“斗牯子“的牛犁田,它称楊老倌子上牛轭子时未留神,被牛一角将他打翻在田泥巴,顺势用头顶压住楊老倌,他大叫"救命",拼命挣扎,牛却愈顶愈重,不动反而不重顶。我二伯父去吼它,它红着眼睛威胁我二伯父,最后只好叫来“华伢子“(蒋云华)牵开斗牯子,方才解危,楊一伯吃了几付草药子才治好伤。华伢子是专看斗牯子的细伢子,它只听华伢子的话,其他人不能凶它,原来斗姑子经常被楊一伯打过,它记恨他哩。</p><p>我二伯父讲,他用斗牯子耕田时,眼睛时时盯着它,特别是上下牛轭子时,更要用眼睛狠狠盯着它,这样才未被它斗过。</p><p>小牛长到两三岁时就可以训练了,老话说:“三岁牯牛十八汉"。训练时要两个人,一个要扶犁耙工具,一个在前面牵引小牛(小牛岁半穿鼻孔)。用一根直竹杆,5至6尺长,把竹节打通,将牛绹穿过竹杆内或绑在竹杆上,因竹杆是硬性的,小牛只能听竹杆的。人在牛的左边牵引,小牛力小,只能在耙过“毛坝水"的田里耕作,“毛坝水"田是犁过的板坏田,第一次耙过的田,泥巴基本上散碎,田也基本平整。这样训练三、四天后就一个人试用小牛耕田,看小牛记得这些程序否?如不行,再二人重新训练,这样反复几次后,小牛即能单独耕作了。</p><p>我生产队一头大黄牛有力气又舍得出力,它还教熟一些年轻人的犁耙技术呢。</p><p>农村有个规矩,谷雨这天不用牛,叫作:“牛歇谷雨马歇社(社日),崽歇端午爷不骂",农田工夫再紧张,也要让牛休息这一天。</p><p>1983年,我家分得11亩责任田,为了减轻经济负担,我开始学用牛。</p><p>犁田,田有方、圆、弯、葫芦、料子等形状,对各种形式的田,有各种“开犁"的方式,还要晓得“盘犁"。什么叫“开犁"?即是在一丘田中劈半,逢中犁开第一犁,倒过头来犁第二犁,中间出现一条圳,然后将犁翻的两边泥坯往中复犁,这样就算开好了犁。什么叫“盘犁"?即是像葫芦形状的田,开好犁后,就将葫芦瓜宽的地方先犁掉,犁到两边的宽度相等时再犁长坯子,这样就省工。</p><p>耙田,分耙毛坝水和横插脚。什么叫“耙毛坝水",就是在第一次犁完的板坯田里初次耙田,耙齿长而稀。耙时先发长耙,然后再横耙。耙田要讲究隔一隔二(根据用牛的技术)。隔一就耙第一耙后,回过头来隔一耙宽耙第二耙,这样第二次回耙时就耙</p><p>留下的未耙的一耙宽的田泥(这是技术熟练者的方法),隔二就预留两耙宽,待回耙时耙掉一耙宽,待再回耙时耙掉另一耙宽的泥巴(这是不太熟练者的方法)。</p><p>耙田,到田坑弯里时要重装耙,因年年修田壙,弯里的泥土较多,只有多装泥才能将田耙平。</p><p>“横插脚",就是耙过“毛坝水"的田,再犁第二遍,叫做“倒田",在倒田里耙第二次田。耙齿短而密,耙的方法和耙“毛坝水田"一样,这样耙过的田比较平整了,泥巴也较碎了。再轻过“浪田"(长木齿耙)后拖过楼梯,即可插秧了,因此,又叫作“横插脚“</p><p>以上是说的犁、耙田的技术,这是大的决窍。</p><p>怎样用牛的细决窍也不少,上牛轭子。先将犁装进开犁的田泥巴里将牛弯刀、牛藤索和牛轭子套好放在犁弯弓上,然后牵牛在犁前打个转转,转到犁前尺把远(指牛的后腿),如果牛离犁远了点,一是再打转转,二是将牛头往后推,将牛退到适当的位置,再左手抓住牛窜和牛绹(在牛的左边),右手拿起牛轭子往牛肩上套,并将牛绊颈(系牛脖子上的宽带子)从它的右边拿过来拴在左边的牛轭子上。再将牛绹穿过牛轭子上吊着的环扣,穿过牛藤索内,即可扶犁犁田了。记住,一定要左手拿绹和赶牛的条稍丫枝,右手扶犁,这是江南一带用牛的方法。</p><p>初学犁田,右手扶犁要夹紧胁窝,莫让犁把手左右上下摆动,左右摆动,犁的泥巴粗细不匀,会出現板坯墹子(沒犁到)。上下摆动,犁头会杀进深泥,扯脱犁架子,有时会飘出来,犁不着泥巴,熟练了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p><p>扯绹和撇绹(将绹在牛左边摆动),扯绹时牛往左走,撇绹时牛往右走。提犁时,人往左,牛则往右,人往右,牛则往左。初犁田时我将犁全部提起,作田老把式三哥说:“老立,你把犁扯冲(直),人提一半,牛提一半,这样松活些,牛也晓得住哪边转。"我一试,果真轻松多了,牛也不后退了,不乱转了。</p><p>天气热,牛热得炼泥水,我就放下犁或耙,走到它的侧边,浇水给它降温,当我回到犁或耙时,它又站起来继续耕作。</p><p>六月天夜里,我将晒干的艾叶、辣料子用烘炉子放在牛栏屋里为牛熏蚊子。</p><p>每逢春耕时节,我学习父辈的方法,用石昌蒲、老姜、辣椒熬成浓汤,稍加点盐灌给牛呷,为牛驱寒。</p><p>小时候,记得我看的那头大水牯走路跛足,我父亲请来兽医成五爹,父亲说:“我叫几个人来把牛放倒,你好治疗它。"成五爹说不必,只见他轻轻将牛那只病脚拿起来,用手指从它的甲缝中取出几颗小石子,牛马上行走自如了。</p><p>还有一次看到一个牛贩子(做中介的人)帮人买卖牛时,见他揭开牛口,用手到牛口中去摸槽牙,就知道牛的槽牙有多少,可定牛的老少程度,从而定价。再就看牛的形状气质,四蹄爪大,脚杆长坚,肚子捆得紧,则力足。如果脚短、粗,则是油筒脚,无力。脖子粗,眼大,鼻孔大,头昂者贵。</p><p>我自小与牛打交道,长大后又共同耕作在大田中,对牛是熟悉透了,从五六岁起用树枝-在地上画牛到古稀之年用笔在日复一日地画牛,可以说我的作品百分之八十是画的牛、乡童、农民和稻田、瓜菜。</p><p>看牛画的人们,特别是农村用过牛的老农说:“你的牛是真正生活在农村的牛。一是你画的牛绹冒画反(在牛的左鼻孔),右手扶犁,左手拿牛绹和牛条稍子;二是你画的牛是乡里的,配冬瓜?南瓜等农村瓜菜和稻田,看了是真的。“有的人将牛画成一头猪的模样,特别是头、脚蹄极像猪的头、脚蹄,虽说有角和长尾巴,但总么看都不像牛。有的人背景画芭蕉?竹子、花草类,那是“美女牛"。还有的将牛画成一堆黑石头,看不懂,牛脚也画得又短又盘,像得了软骨病,不好看;小孩子长袍短套,手里拿些与农村小孩无关的东西。农村细伢子、妹子拿竹篮子寻猪呷草,伢子拿柴刀、背箢箕,帮家里做事。有些细伢子憨头憨脑,肚子大,很是壮实。头上剃个狗粪瓢子,赤膊短裤,看牛不用绹,骑的骑牛,吹的吹笛,唱的唱山歌,看的看书,习的习倒立子,骑牛渡水,摘莲蓬……这些都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p><p>“你画的犁田、耙田、打浪、打蒲滚,这些农活我也干过,耙路子都画准了,扶犁掌耙的样范很对!"老农们评价说。我想:这叫接地气吧。</p><p>2021年1月27日于星城</p> <p>犁田图</p> <p>打薄滚</p> <p>浪田图</p> <p>浇水降温</p> <p>读书折花图</p> <p>硕果图</p> <p>踏歌图</p> <p>吹笛图</p> <p>相牛图</p> <p>花溪</p> <p>儿时乐事(攀角上牛背)</p> <p>习倒立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