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儿时的年画、窗花</b></p><p class="ql-block"><b>作者:风调雨顺</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自拍</b></p><p class="ql-block"><b>编制:小 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买 年 画</b></p> <p class="ql-block"><b> 从我记事起,每年过完腊八节,父母亲便有计划地开始,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上街采购年货。首先要买的也是令我最开心的就是年画了,因为刚开始上市出售,画儿的样式多种类全。六十年代的沽源县城里,唯一卖年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 人们带着美好的心情与笑容,从早上一开门就不约而同地涌进店里,那整面整面的墙壁上、空中一行行铁丝上挂满了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年画样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每张样品右下角,別着约十公分见方的黄色标语纸,上面用毛笔写着黑色醒目的序号。人们拥挤着抬手指点着,选择声和給售货员报序号声此起彼伏。眼前、耳边乱哄哄的,有的小孩被挤哭了、鞋子被人踩掉了,有的因为拥挤互相指责着,等等一些小的摩擦时有发生。</b></p><p class="ql-block"><b> 我紧跟着父亲抓着他的大手,仰着头先墙面后中间,一幅幅地仔细观看用心挑选。特别是遇到戏剧人物、仙女画父亲就把我抱起来看,我喜欢她们艳丽的衣服和头上戴的凤冠霞帔、彩色珠花,并从那一幅幅的年画里,感知颜色和美。太漂亮、太开心了,每张都要买!父亲看着满纸选择的年画号码说:“最多留下十张的号,要想多买几种每样就买一张,戏剧、仙女画只留下两三张”。太难决定了!坐在父亲肩上,看着纸上的序号再看看年画,哪张也舍不得划掉。这样走了几个来回,父亲商量着和我说:“挑选你最喜欢的几张留下,明年再买那些号,以后咱们把揭下来的旧画,都贴在外屋墙壁上天天还能看到”。我很不情愿地答应了,当父亲说:“划掉一个人的画面留下人多的热闹”,我一看是金枝女又急忙说不行不行,你看她的衣服和头上戴的多好看呀!几番犹豫之后才做了最终取舍,决定戏剧的画留下打金枝和牛郎织女。因为夏天赶交流会时,和父母亲一起看过外地剧团唱这两场戏,玩耍时还常常模仿着表演。仙女画看着衣服和花朵颜色,就留下了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而父亲全面考虑选择的财神、莲年有余、老寿星、庆丰收及花鸟四扇屏条等等我也很喜欢。可选定数字还是远远地超出了计划数量,父亲又问再划掉哪张?我指指这张再指指那张接着又反悔,好半天才难舍的划掉五张,最后执意留下十二张。父亲为了我高兴就笑着点头答应了,我激动地在父亲手背上亲了两口,嘴里好、好、好地叫着同时双脚离地跳了几下,便使劲地拉着乐呵呵的父亲,挤到柜台前,把最后确定序号的纸条递給售货员。只见她们按纸条上的号,从相同号码的货架上,一次次地搬来厚厚的重重的,一叠叠年画放在栏柜上,熟练地展开从上面揭出一张放在旁边,再把那一叠叠画折起放回原处。待都揭齐了算出总钱数,顺手把年画整齐卷起,并在画卷中间裹一张旧书纸,再用纸捻绳绕两圈系好。那时一张年画价格多数在两三毛钱之间,付过钱之后父亲一手将画卷举过肩膀,一手拉着我挤出大门。又见前来买年画的人拥入,就这样出出进进的人络绎不绝。售货员们个个都手脚不停地忙碌着,为顾客搬画、揭画、算账。年,也就从这一张张崭新的画儿里,延伸出了浓浓的味道 ……</b></p><p class="ql-block"><b> 那时的我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跟在父亲身边。进家第一时间就是全家人围坐在炕上,看母亲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张张刚买的年画,那种淡淡的,纸墨清香味道沁人心脾,画面里胖嘟嘟的娃娃,抱着红色大鲤鱼、戏剧人物、彩云仙女、花鸟四扇屏条、都是我的最爱。当刷干净墙壁贴起新的年画,年的味道就更浓了。每每躺在炕上,仔细浏览墙面上一幅幅新的年画时,心里那美滋滋的劲儿,真如自己走进了画里!曾经多次幻想着画中的仙女,如母亲讲的故事《画中人》那样,不光給勤劳肯干的农家小伙子做饭,也能走下来为爱劳动、爱干家务活儿的,我们兄弟姊妹做顿好吃的饭菜……</b></p><p class="ql-block"><b> 如今传统的年画,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取而代之的是那大而光鲜亮丽、纸质好的各种画。可在我的心里还是最喜爱那些,记忆中的年画 。2018年底孩子到天津出差,特意带回两张扬柳青年画“竹报平安”和“麻姑献寿”,我爱不释手地将画贴在了家里书房、及卧室最显眼的地方。看着亲切、喜庆的年画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心底一次次地拼接起小时候那买年画,贴年画的美好岁月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窗 花 情</b></p> <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家家窗户上贴窗花是过年的标配,而那些色彩艳丽、精巧细致有着乡土气息的窗花,是人们过年的首选。跟着母亲买窗花,更是我期待满满的事儿。窗花一般情况下是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前后才有卖的,具说是蔚县人年根儿底结伴,到坝上卖几天。他们没有固定的摊位,只是在街边马路牙子上面、两颗树之间,拉起一条长长的、约一米左右宽的黑色布,一沓沓大小不一、色彩斑斓、各式各样的窗花,用缝衣服针有序地別在黑布上,地上纸箱子里,一本本旧书被窗花塞的鼓鼓的。顾客选定了哪样,他们就拔开针取下那一沓窗花,很仔细地从一角数出一对儿(两张),揭开夹在旧书纸里,再把剩下的用针別回原处。我跟着母亲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地看,有石榴、桃子、蝴蝶花朵、喜鹊登梅、带喜字的福字的等等,象征着福、禄、寿、喜、财美好的寓意,多得看不过来。每一款式都喜欢都想买。母亲却说“咱家里外两间房只有两个窗户,买的多了没地方贴,明年还会有更新更好的样式卖”。我十分不舍也只好听从母亲,根据窗户数量大小的选择了。拿着买到的几对窗花,游兴未尽地跟随在母亲身后,一步一回头地慢慢离开 。之后的几天里,自己多次去卖窗花摊位,浏览并看他们熟练地,给顾客揭窗花,有时候用手轻轻地摸摸,大小不一的花样,蹲下去看卖窗花的人打开地上纸箱子,又取出新的窗花別在黑布上。有时候手和脚冻的麻木了,就搓搓手跺跺脚也不肯离开,直到天色黑了下来,看他们收摊儿推着车走了我才回家 ……</b></p><p class="ql-block"><b> 我对窗花的喜欢源于六十年代初,那时只有五、六岁,被母亲贴在白色麻纸的窗户上,及下面玻璃上的五颜六色、大小不一的窗花,深深地抓住了心和视线,兴奋的站在窗前反复地看着、用手轻轻地模着,在阳光映衬下那些窗花显得更加明艳生动、活力绽放。还结伴到邻里家,去看贴着的窗花和年画,从那时起窗花独特的精彩形韵和颜色,就深深地烙在了心底 ……</b></p><p class="ql-block"><b> 长大后我主动承担了家里买、贴年画和窗花的事,总是提前购买精心挑选。后来不知道为啥,在街上买不到染色窗花了,有的人家用大红色纸,自己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白色麻纸上別有一番韵味,我和邻居姐妹们,学着拓样子剪窗花,贴在家里窗户上也毫不逊色!九十年代初去蔚县出差,特意参观了蔚县剪纸厂的每个车间,并买了些具有代表性的剪纸册,收获了些剪刻完的花样子。</b></p><p class="ql-block"><b> 如今街上普遍卖的都是电脑绘制、机器剪刻的红色窗花,那喜庆的十二生肖、花鸟鱼虫、大福大贵应有尽有。年前总是和闺蜜、姊妹多次逛街,浏览最多的还是年画、窗花、对联摊位。见到喜欢的就买回,过年时把家里窗户、大门贴的红红火火!曾经多次托小区里,蔚县老家的人代买那些剪、刻、染色窗花,分类收集贴在白色打印纸上装订成册,闲暇时翻开欣赏一番,久久凝视、细细品味着每一张花样。时时想起童年,拉着母亲的手买窗花,和那年年绽放在家里窗户上,年味十足的窗花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