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发丨清茶一盏品金寿

卓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清茶一盏品金寿</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 赵长发丨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寿者,乡尊张宝铸雅号是也。</p><p class="ql-block"> 先生犹清茶一盏,静静品之,竟亦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间,意气风发的张宝铸结束了六年的山西大学中文系学业,被分配到与家乡灵石接壤的汾西县佃坪公社中学任教。与此一时,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的韩石山则被分配到汾西县它支公社中学任教。其时,二人虽为校友,但并不相识。大约一年后,二人都调离了原先的学校,一个调到勍香中学,一个调到上团柏学校。又过了两年,韩石山也调到勍香中学,和张宝铸成了同事。</p><p class="ql-block">  勍香中学是一所高中,一个年级两个班,二人各代一个,都是语文兼班主任。时隔三十年后的2004年,韩石山在应邀为张宝铸主编的《咏灵石散文选》所作《序》中曾提起这段往事时,不无感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教学上,我是不敢和宝铸比的。他是那种天生的好教员,学业原本就好,性格又属于外柔内刚的那种,平日待学生如兄弟姊妹,教学上循循善诱,管理上严格要求,他那个班,别说我的班不能比了,全校其他年级的班也是不能比的。在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混乱年代,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有一点,权当是说笑话吧,也是我不能比的,那就是他这个人,脸儿周正白净,身材高低适中,当时正是二十大几岁的青春年华,很自然地成了男女学生心中的偶像。他们班的学生仰之若北斗就别说了,连我们班的学生,也愿意和他亲近。逢上这样的对手,你只有认输的份儿,一点脾气也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得出,这一阶段,面对张宝铸,无论教学水平,无论人气指数,自愧不如、甘败下风者,远不止韩石山一人!用当下流行的话讲,那叫一个“吸粉”无数。</p><p class="ql-block">  韩石山?对,就是那位享有“文坛刀客”盛誉的主儿!与张宝铸错前打后走出勍香中学的韩石山,先后任汾西县城关公社副主任、《黄河》杂志副主编、清徐县委副书记,再后来,任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西文学》主编。</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在勍香中学待了几年,张宝铸的教学和管理的才能,得到县教育局领导的赏识,尔后调到局教研室任职。</p><p class="ql-block">  正是韩石山先生的这两段侧写,让我从中品味到风华正茂的“青年金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0年,张宝铸调回灵石。先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后是县委副书记,再后来是县人大主任。2003年,张宝铸卸任县人大主任后,正好县上成立灵石文史研究会,凭借渊博的学识、干练的才能,以及丰富的从政经历,他被大家一致推为会长。</p><p class="ql-block">  其时,《灵石文史》作为研究会会刊应运而生。编委主任为李仁海,副主任为李能永、张国华。刊名由灵石籍人士、全国著名版画家力群题写。会刊为正度16开本,内文32码,封面为套红,内文为单黑。截止2005年2月,共出版15期。</p><p class="ql-block">  我正是在这个当口,以装帧策划人身份走进《灵石文史》,并成为编辑部成员之一,从此开始了与张宝铸先生长达十几年的交往。记得早在2005年4月14日上午,灵石文史研究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在灵石宾馆多功能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张宝铸会长代表第一届理事会就灵石文史研究会三年来的工作向大会做了题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努力为建设文化名县服务》的工作报告。就在散会退场走近主席台时,我看到先生向我招呼,便凑了过去。先生蔼然问道:“你就是赵长发吧?”我点头称是。先生接着道:“众人一再推介你,夸你的设计作品‘高大上’;我也见到过,确实不错!小伙子,往后,咱《灵石文史》的形象就全靠你出彩啦!”承蒙众人关怀,自是激动:“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各位的期望!”</p><p class="ql-block">  打这以后,谨记先生厚望,在新任会长蔺计爱、编委主任李仁海,副主任李能永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和我的团队与执行主编王俊才以及孟繁信、侯升翔、牛海燕等委员密切配合,开始了《灵石文史》装帧策划兼出版印制工作。《灵石文史》以其极高关注度和影响力,自然成为我所主持的卓尔文化工作室众多业务的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水,十年匆匆而过。叹的是,就在《灵石文史》2015年第3期(总第58期)出版之后,终因“政策原因”而告停。盘点过往,五十八期《灵石文史》合在一起,竟厚厚一摞,不可不谓“斐然”。而“斐然”的创造,离不开在上一届张宝铸会长领导下“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和所开创的崭新局面”。对我以及卓尔文化工作室的同仁来说,打造《灵石文史》的十年经历,已然化为美好的时光留在我等的记忆深处。</p><p class="ql-block"> 与《灵石文史》同样取得“斐然”业绩的,还有《灵石文史丛书》编辑出版工作。告别灵石文史研究会会长后,张宝铸先生又受邀成为名誉会长,兼《灵石文史丛书》编委会执行主编。先生坚持“力争多出书,力求出好书”的理念,继其会长任上已经出版的《咏灵石散文选》《钟灵毓秀石膏山》《灵石县志(明万历版)》《咏灵石诗歌选》等4册,又接连推出《咏灵石故事选》《英才颂歌》《静升王》《千古悲歌韩信岭》《三晋名贤介之推》《夏门古堡》《介子吟》《介子魂》等8册。其中《三晋名贤介之推》《夏门古堡》《介子吟》《介子魂》由我负责装帧设计,这也使我有了更多接受先生熏陶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58期《灵石文史》会刊、12册“灵石文史丛书”,灵石文史研究会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自然离不开张宝铸、蔺计爱两任会长的正确领导和精诚服务。</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想象,当年曾在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岗位上主持工作的张宝铸先生是何等的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就这样,我以我的方式间接地品味着不辱使命的“中年金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7月,县文史研究会希望张宝铸先生为灵石老城母亲立传,记叙她一千四百二十四岁的沧桑经历,一则纪念即将逝去的过往事迹,再则为后人留点可资可鉴的文字。怀着庄重而神圣的信念,凭着祖辈世居老城的优越条件,先生欣然领受了这个任务,开始进行艰苦的资料收集和前期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此期间,我翻阅了历代留存的灵石县志和大量的历史资料;参考了许多历史书籍、民间记事;整理了几十年个人保存的有关笔记;走访了许多老城的父老乡亲。一篇篇珍贵的文字资料、一帧帧珍藏的老照片、一段段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不断充盈在我的头脑,唤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和对往事的怀念。祖辈的足迹、先人的奋斗、历史的场景、时代的变迁、后辈的传承……时时在鞭策着我,一定要写好这本书,一定要对得起生我养我的灵石老城母亲。我深知自己的文字水平不高,但我愿意用这支拙笔蘸着自己的心血去写,这样方能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老城记忆》后记语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年过去了,洋洋50万字的《老城记忆》总算大功告成。它记录了灵石老城的千年春秋、沧桑变化和生活在其间各色人等的生活场景,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著者,张宝铸先生不顾年迈体虚,甘于倾注三百六十五个日日夜夜的心血和汗水,其良苦用心正如他在《老城记忆》的“引言”中所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岁月沧桑,百年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滴水而已,然而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来说,却是由生到死的全部。往事总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当逝去的历史渐行渐远,记忆便是最珍贵的祭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座老城就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幕幕历史叙事背后折射的是一部民族兴衰史、家族传承史、百姓生存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追寻历史脚步的印迹,超越无谓的纷争,直面善恶的评判,将历史的镜头再次定格于最令人难忘的瞬间,这就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灵石老城人的良知和心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诚如先生所寄望的,当人们有幸读到这段历史的记忆,为之触动的不仅仅是心灵,更有留存于心底的那一份淡淡的乡愁!正是这一部厚重的《老城记忆》,让我品味到壮心不已的“老年金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壮心不已,自然想起先生新近出版的文学专著《晚茶集》。集中所收篇章,无不渗透着先生“经历了世味,看透了百态,回归于自然的心性和成熟圆润”,其人品、文品、茶品尽在字里行间。笔者有幸负责操办该《晚茶集》的出版事项,成为先生首先感谢的“制茶人 ”。</p><p class="ql-block">  乐得先生所赐制茶人之荣称,更自美雅有远韵的封面设计:一把壶、一盏杯、一个禅意满满的“茶”字、一行清刻本宋体书名,大与小、疏与密、深与浅,动与静,顾盼有致,美美与共。最是那缕缕幽香,盈盈升腾,人生滋味尽在此中……</p><p class="ql-block"> 这份幽香,分明来自那一盏叫金寿的清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1.1.22于莲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97, 101, 106); font-size:18px;">作者丨赵长发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color:rgb(97, 101, 106);">别署卓尔、瑀他。灵石王禹人。</span></p>

灵石

张宝

文史

老城

先生

记忆

石山

研究会

会长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