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书,让我爱上读书

悠然自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基本上人人都有智能手机,家家都有电视、电脑,什么时候想看什么、想了解什么信息,只要打开手机,通过网络就能联通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世界百科,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这只是近十年内的事了。三十多年前,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想了解国内外大事、享受文化娱乐,主要是通过每个家庭安装的有线广播,就是以前人们俗称的“电灯、电话、洋磁盆子会说话”中的“洋磁盆子”了。县广播站一天早、中、晚广播三次,内容主要有本地新闻、转播中央台新闻,有歌曲、戏剧、相声、评书连播等文艺节目。家庭条件稍好的家庭能拥有一部家用电器——称为“话匣子”的收音机,最早的收音机是交流电、电子管的,体积大,钮开开关,电子管会发光,停电了就不能听了,使用不方便、还比较奢侈。八十年代后,晶体管收音机出现了,体积小了,价格低了,可以装电池,随便拿着听,使用方便了,从城里到乡下就逐渐普遍了。</p> <p class="ql-block">  记得上初中后,我迷上了听小说连播,每天都要准时收听长篇评书连播》节目,成了除吃饭、上学、睡觉外,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贫乏,获得知识的途径有限,主要是通过读书了,可是一是由于经济拮据,买不起书,二是书店里能买的书品种很少,大多是带着政治色彩的“红色”书籍,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更是稀罕物了,能读到的书籍太有限了,所以听说书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古今中外的一种途径了。</p> <p class="ql-block">  听说书是比较悠久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传承下来。那时候,在城乡的茶馆里,人们花上一毛钱就能泡上一碗茶、坐上半天,听说书、大调曲、鼓儿哼,喝茶听书是比较高级、很惬意的享受。说书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如我国的古典名著有单田芳说的的《三国演义》、袁阔成的《随唐演义》等,外国文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现代作品如王刚说的《夜幕下的哈尔滨》等,脍灸人口,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适合的选择。我最爱听的是刘兰芳说的评书,她声音宏亮、朗朗上口,声情并貌、绘声绘色,抑扬顿挫、情节节奏把握得当,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最能抓住听众的心理。每当我们听到最紧张、最揪心、最吸引人、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时,却听她拍案说到“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哎呀,真是吊人胃口呀,一天到晚都会心里不停地念叨着,明天会是结果啥样呢?眼巴巴地看着时间,期盼着到时准时收听。最爱听的她说的《岳飞传》和《杨家将》,讲的都是民族英雄、忠良将的故事,所以听的很激动,越听越上瘾,听到岳家军大获全胜后会情绪激昂,听到忠良遭奸臣惨害会义愤填膺、悲愤的攥紧拳头,如果奸臣在场恨不得上去痛打一拳方解恨。后来她说的《神州擂》也很精彩,当听到千斤神力王东方一杰把不可一世、歁蔑中国人的俄国大力士“大个子萝卜”(达的罗夫)打下擂台时,仿佛自己置身擂台现场,禁不住和擂台下的国人一道振臂高呼,真觉得解气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经常会随着情节发展听得入迷,废寝忘食。《长篇评书连播》节目一般是中午半小时新闻后12点30开播,中午听到放学铃声响起就不顾一切背上书包赶紧往家里跑,那时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人们都爱听说书,记得有几次老师拖课放学晚了,如果回到家里就跟不上听了,就站在路边小商店听店家的收音机,如果没有收音机,就站在电线杆下听上面挂的有线广播,饥饿寒冷浑然不顾,一直听到说“欲知后事如何,切听下回分解”,就慌慌张张赶回家吃饭了。平时在家吃饭时,老老少少都会端着饭碗围坐在收音机前,边吃边听,有时情节特别吸引人,听入迷了,竟忘了吃饭,父母会在一旁敲着饭碗提醒我们。有时因为学习忙错过了播出时间,有的章节错过了没听到,也有的章节听一遍过去感觉不清楚、不过瘾,就自己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把书买来看,有的情节翻来覆去看,记忆就更深刻了。听说书我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增加了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爱读书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下来,对我一生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益处。</span></p><p class="ql-block"> 悠然自得写于庚子年腊月(引用美友的部分照片,谨表谢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