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7年到苎园坪寻找红军洞,翻山越岭,筋疲力尽也没找到。回家后又查找了一些资料,这个红军洞我们有经过,只是没认出来,留下遗憾。也正因为如此,对发生在竹洲山的革命事迹有了更多了解,也更向往。偶然在风飞沙的朋友圈看到竹洲山的视频,留了句:从苎园坪到竹洲山是一条非常经典的红色徒步路线。真到要组队徒步时又犹豫了,毕竟,这附近的村子都荒废了,更别说这几十条没人走的山路。老大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几年前说走就走,大不了回头的闯劲没有了。多亏风飞沙的坚持,一个月来不仅到处了解路线还和村民一起去探路、修整路面。硬是把一条荒废了几十年的山路给打通了,这也算是发扬了坚韧不拔的革命吧。</p> <p class="ql-block"> 前坪新村是我们徒步的起点。随着这一带村子的外迁,新村已空无一人。被几个城里人租去改造成了乡村别墅。本想来参观一下,无奈铁将军把门,只能走人。</p> <p class="ql-block"> 因为村民整体搬迁,从公家洋开始,目之所及全是荒地,。通往苎园坪的山道也掩盖在芦苇丛中。</p> <p class="ql-block"> 苎园坪,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一片用先烈的鲜血染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1932年,革命的星星之火从福安传到了这个偏僻的小村,福安党小组指派陈佛兰同志到苎园坪召开贫农骨干会议,秘密吸收周宁的郑步满、雷承波、郑承助等人入党,成立党支部,发展地下党组织。1933年3月,中共福安县委詹如柏书记在苎园坪村建立贫农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1934年3月,该村成为宁寿县苏维埃政府驻地,1935年成为中共周墩东北区委驻地,并在附近的暗垄洞和清水壑分别建立红军修械厂和后方医院,村庄成为福寿周革命交通站、活动中心,还在此成立闽东游击第十三支队。1935年叶飞、阮英平等同志在苎园坪白鼻岩山洞内召开50多人的军事会议。1936年11月,叶飞同志在三湾战斗中受伤,雷承波、郑步满等同志将其藏在村边赤垅湾的山洞里治疗。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引来了国民党的血腥镇压。仅1936至1937年的一年时间里,国民党3次到苎园坪村围剿红军,全村的16座房子全被烧光。</p><p class="ql-block"> 如今硝烟已散去,青山巍峨,绿水环绕。后辈并没有忘记先烈之功。1954年开始,省老区办等政府部门先后拨款建设苎园坪、陈家山等小学校舍4座,兴建12千瓦的那坑水电站;1982年省政府又拨款7万元建成长46米、距水面30多米的单孔石拱桥,结束了前坪与苎园坪之间靠竹筏过渡的历史。1991年到2010年陆续修建了县城到那坑、公家洋到桃岭的硬化公路以及陈凤到苎园坪的简易机耕路。然而苎园坪并没有因此富裕兴盛起来。自然条件恶劣,耕地面积小。1996年开始,苎园坪及周边村落搬迁到城关定居。站在长满杂草的苎园坪大桥,感叹于它的壮观,又感受到了他的寂寞。突然冒出个念头:寂寞如桥,什么时候会轰然坍塌呢?如同掩盖在草丛中,已完全拆除,只剩墙基隐约可见的苎园坪村落。消失在光阴长河。时代变迁,桑海苍田,只有矗立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桥头的红军修械厂和后方医院纪念碑,坚守着这份寂寞,让革命之歌传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83年红军修械厂和后方医院被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遗址已经不知道在哪了。</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苎园坪的老照片,标语墙如今已了无踪迹,盗图留念下。</p> <p class="ql-block"> 从村口石梯出发所走的路就和我2017年的路就不同了,了解后才知道,去红军洞和到竹洲山不是同一条路。当年没走错,现在也没错。苎园坪…红军洞…十二连峰…首洋又是另一条红色徒步路了,留待下次再走红军路。</p> <p class="ql-block"> 爬过山顶隘口,山路就在山脊沿龙亭溪蜿蜒前行,脚下就是龙亭溪百丈峭壁。虽然由于林深茂密感受不到其险峻,却能想象的到在那战争年代,革命先辈们在这此奔波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风飞沙找村民修整过的路,如果没事先探索过,湮没于时空的古径已无从走起。感谢叶子!</p> <p class="ql-block"> 竹洲山,地势险要,壁如刀削。湍急的龙亭溪在竹洲山的延嵬转过一个回头湾,竹洲山正好被龙亭溪环抱,这里地势险要,几乎没有平地,耕地很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地图上散落的村庄都很小,苎园坪16户算是多了,图中的竹洲山16号在下竹洲,只有一栋孤零零、残破不堪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十二连泡,不知道这地名是什么来历,也只有栋破房子。</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土豪所”,一堆石条准备重建,当时所有人都猜不到用途。居然有好个徒友看出来了这“风水”不好,不宜修墓,厉害了!</p><p class="ql-block">从“土豪所”继续前行是一条长岭,陡且长。这是我们行程最辛苦的一段,也只有这密林壑深才适合关人吧</p> <p class="ql-block"> 竹洲山12号。又是一栋孤零零的房子。到这里我们算是走出大山了。离竹洲山村主村屏峰山很近了。</p> <p class="ql-block"> 竹洲山据说是因山高岭陡林密,尤其毛竹满山,故名竹洲山。又有说因村下龙亭溪,崖壁陡峭,溪流湍急,阻隔了往来的去路,行人需牵引竹筏过溪,故称竹舟山。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表明了竹洲山是易守难攻之地。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加上畬族群众全力支持革命,在三年游击战中,闽东特委在竹洲山建立了秘密交通站,闽东红军游击队建起了修枪厂和后方医院,为在前方游击的红军游击队解决了两大难题。竹洲山还利用天然洞穴多且隐蔽的条件,设立了“土豪厂”。竹洲山成为党和红军游击队的最佳落脚点,成为闽东党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重要依托地之一,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竹洲山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1935年至1937年,国民党反动派多次派兵围剿竹洲山村。1937年冬甚至残忍地放火烧山,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从竹洲山至周宁苎园坪数千亩原始森林和上竹洲、下竹洲等村落全被烧成灰烬,十二泡等5个自然村的房屋遭受严重破坏,安德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钟日住等7位同志壮烈牺牲,27位群众惨遭杀害,葛藤弯自然村被灭户。畬族同胞是好样的,在残酷的斗争形势下,全村200多人钻深山,住草寮,居洞穴,无家可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无一人投敌,叛变革命。叶飞同志曾高度评价说:“在艰苦困难的斗争中,少数民族(畲族)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他们具有二大特点:一、最能保守秘密;二、最团结,不管敌人怎么摧残,他们始终忠于党。”这是对从腥风血雨中挺过来的竹洲山畲民最真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主村也不大,看去也就五六座土房的样子。路旁那座大宅辟为游客服务中心,厅堂当中书有鲜红的"入党誓词”;两旁挂枪支、大刀、斗签、草鞋、行军包;两边厢房内是革命简介。后厅置风车、竹砻、石臼、蓑衣等农家物件。我们就在纪念馆前合影,缅怀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 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亭,为全石构建。正面两根石柱上刻着“畲刀力挺新民主,革命功标五星旗”,是对畲族革命志士的旌扬与讴歌。</p> <p class="ql-block"> "竹洲山畲族革命纪念碑”,为福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回望竹洲山,战争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竹洲山恢复了宁静。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宁静又饱含心酸。如今,竹洲山所辖的7个自然村,常住村民寥寥无几,尤其是未通公路的村落更是人迹罕至。重峦叠嶂、峰奇崖险的竹洲山阻拦了畲族人民的致富路。畲民纷纷走出大山去寻找更加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愿:山河无恙,人间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