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个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惊讶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觉得中国人真是太了不起了,自豪感油然而生。孩子们对于造纸的技术特别感兴趣:用什么材料和工具能够造纸?怎样才能造出纸来?科学活动《废纸变好纸》让孩子们对古代的造纸方法和现代的造纸方法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准备造纸了。</p> <h3><b> 第一次造纸</b></h3> <h3> </h3><h3>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造纸工具的用法,再次梳理了造纸的流程。水盆要选得大一些,足够浸泡纸浆才行,搅拌器是搅拌纸浆用的,木勺可以舀纸浆,网纱木框是必须的,还有一瓶造纸胶水。</h3> <h3> 因为需要用到大量的水,而且在操作过程中纸浆会淋水,我们选择了去楼下沙池旁的水井旁。可以通过压泵取水,地方也足够宽敞,方便淋水晾晒。</h3> <p> 分好小组,我们来到水井旁,三宝主动来压泵,大概装了半盆水,放进了一袋纸浆。孩子们争相用搅拌器搅拌了一会儿,纸浆泡开了,膨胀了好多,再加水,继续加水,然后加了一点造纸胶。</p> <p> 纸浆拌匀了,可以开始在网框上布纸浆了。孩子们分组操作,老师先做示范,用木勺舀纸浆布到网子上,尽量均匀,平整,不能有空洞。</p> <p> 孩子们一个个尝试了起来。“老师,我的这个太厚了!”满帅说。“那你少舀一点纸浆,把它铺开。”我边帮他用勺子抹平,一边指导他,他一下子明白了。孙菁雯拿着布好纸浆的网框去晾晒,发现了洞洞,赶快拿过来补救,于是再小心翼翼地舀一勺纸浆倒在那个洞洞处。其他孩子看了,再三检查网纱上面是否有空洞,可以及时补上。</p> <p> 已经布浆完毕的孩子,将网纱放在有太阳的地面上晾晒,水淋到了地面上。</p> <h3> 后来,我们回教室时,纸框还是湿漉漉的,只能把它们都放在走廊阳台的半墙上,等待纸慢慢地干了。</h3> <p> 过了个周末,造的纸已经晾晒3天了。孩子们一来便去摸一摸纸框,然后兴冲冲地告诉我“纸干了!”“那就揭下吧,小心一点哦!”一个个高高兴兴地去忙乎了。</p> <p> 拿来纸,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什么感觉?与我们平时写字画画的纸有什么不同?天天说:“这个纸一点也不平,有凹有凸的。”欣月说:“这个纸好像毛毛的。”冯熹说:“这个纸硬硬的。”是的,我们平时用的纸——平整、光滑、软软的,而造出的纸——毛糙不平、硬硬的,而且容易裂开来。</p> <h3> “咦?为什么承轩的纸那么厚?而王誉霖的纸薄薄的呢?”孙茂绪又有了新发现。这是什么原因呢?承轩自己说了:“我舀的纸浆特别多。”是了,纸浆多了,铺在网纱上就厚了,干了以后纸就又硬又厚。王誉霖的纸呢,薄薄的,仿佛透明的一般,他是怎么做的呢?王誉霖说:“我是最后弄的,纸浆也薄薄的,干了以后我的纸也是薄薄的。”孩子们一下子明白了:纸浆不能厚。</h3> <h3> “李承轩的纸上有个洞洞。”眼尖的郭奕文叫起来。“是的哦!好几个小朋友的纸上都有洞洞,有的纸边也是豁个口,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怎样避免纸上出现洞洞呢?米果说:“看仔细了,发现哪里少了纸浆,就要补一点,不能有空的地方。”大家都同意她的看法。</h3> <h3> “那我们第二次造纸的时候,一定要改进哦!”</h3> <h3><b> 第二次造纸</b></h3> <h3> 经过讨论,第二次造纸开始了。这次,我们就在区角里进行。我们先浸泡纸浆,这次放的水多一些,让纸浆浸泡的时间更长一些。涵涵、欣月、祺祺三个人用力地搅拌,尽量将纸浆搅拌均匀了。</h3> <p> 涵涵将纸框放到纸浆中,放平之后迅速抄起,架在篮筐上,仔细看看,哪里有漏洞的,用木勺舀了纸浆补平了。然后,用镊子夹了干花树叶和花放在纸浆上。欣月、祺祺随后也抄好纸,并且选择了漂亮的干花装饰了。</p> <h3> 孩子们一有空,便会钻进区角去造花草纸。他们很细心地抄纸浆,然后仔细查看网纱上面是否有纸浆没有覆盖的漏洞,然后仔细地舀浆修补。</h3> <h3><b> 纸上作画</b></h3> <h3> 第一次造的纸虽然粗糙,虽然有洞洞,虽然会缺边少角,孩子们还是很期待地用自己造的纸画画,瞧,一个个画得可认真了!</h3> <h3> 各种造型的青花瓷别有韵味呢!</h3> <h3><b> 花草纸展览</b></h3> <h3> 第二次造的花草纸也陆陆续续地干了,孩子们发现有了干花装饰的纸本身就是一幅画呢,真是爱不释手!</h3> <h3> 尽管我们造出的纸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之处,可这丝毫不影响孩子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自信与自豪感。“我骄傲我是中国人!”不是一句口号,是通过真实的活动获得,是印刻在孩子们的经验之上,由真挚的情感浇灌,孩子们由此深深地懂得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离我们的生活如此之近。</h3> <h3> 造纸活动由课程自然生成,孩子们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造纸活动未有尽头,发现问题便寻找解决之法,这不就是学习之道吗?</h3> <p> 而我,也坚信,课程,一定是最经典社会生活的浓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