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饭碗的思想在父母那里已是“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其思想渊源还要追溯到“小农经济”,它的自给自足,恪守传统足以令人心安。虽无大富大贵,但是内在的稳定性足以让身处“围城”中的人们自得其乐。</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思想都有存在的价值,存在即合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稳固”思想经历了“淬炼”,想要浴火重生,还需有“凤凰涅槃”的韧性。就拿教育系统的编制老师为例,每年,一大批名校和非名校的毕业生,不管是不是师范专业,都硬着头皮往这个领域“钻”。参考的N批人,被刷掉的也是N批人(去掉走特殊途径的)。不得不让我们感叹“雄赳赳,气昂昂,保佑我们走过教师这一关”。个中心酸,大概只能自得其乐了。有幸进入体制“围城”的这一批人,大都怀着美丽的憧憬与对专业的执着,心里一遍遍给自己树立宏伟志愿,“为了国民的教育,我要……”。不得不说,教师这个铁饭碗还是挺能激发斗志的。但是,经历其中的一番“风雨人生”,便开始“摇摇欲坠”了。先抛却种种对教师定性的分析因素,主要赏析一下“教师”这个铁饭碗的属性升级概况。</p><p class="ql-block"> 参照新的体制以及对新师范人才培养的要求,我认为,教师这个铁饭碗不再“铁”!它既不是延续终生,也不是拒绝流动的。由于阅历有效,所以下列只是泛泛的拙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最低级的性能标准,类似医生、工程师这种称呼一样。因为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传送带、运输机”,而是“研究者、创新者”,由搬运工到探索器,这其中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知识的熏陶的结果,也需要“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开拓、自我发现”,而这一切跟体制、跟形式是没有关联的。你这种“能力素养”跟位置无关,它是一个教师内在的“核心竞争力”,而我认为,它应该是职业道德下最基础的“生命因子”。</p><p class="ql-block"> 打破传统,穿越牢笼,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传统的体制也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它需要一批不为评职称,不为上头衔,不为走秀场而设置的“研究类名师、学科教学类名师、管理类名师”,打破这种暗箱操作,去除这些镣铐需要各界努力。我们需要完善和更新校本课程,在大纲要求的框架下,我们需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元素,这个元素是河北独有的,是邢台独有的,是威县独有的,是乡镇或者县城独有的,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既要有地域文化,又要有地域特色以及发展方向,而这些要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完美结合,因此,研究类名师真得需要挖掘一批,不是只为考点和命题规律,而是创造一些富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学科教学类名师的广阔天地在课堂,他/她重视的是内容的翻译与演绎,作为思维的开拓者,这类教师要读懂孩子内心的语言,创造属于这类群体的语言文化,供他们应用。管理类名师的广阔天地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在,他们便在。他们不是教官,不用三令五申;也不是教鞭,需要屈打成招。他们是领路人、开拓者,通过个人的影响力及对学生的独特施教本领彻底将其收服。这类名师可能不只是“证书称号”定义的名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p><p class="ql-block"> 世界不管如何光怪陆离,我们都要回归自我“本心”,自己加强修炼自我内在的修养,这是亘古不变的“铁饭碗”。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是为“任务”,不是为“迎考”,就是为了丰富自我见识,提升自我素养,开拓更新的思想而学。~这也是一种健康“生物学、人体机理学”。此外,我们应该把它当成使命,不单单是一种职业属性,我时时刻刻在准备,不是功名利禄缠身,而是纯纯粹粹的个人需要与责任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