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个“慢”过程,我们不能奢望一次就有向上的力量,两次就能自律自强又自信,三次就会开花结果大丰收的效益。所以如果我们的认识和理念没有转变的意识,只记住了“慢慢地等待”,那老师所有的帮助都会成为新的负担,并衍生出孩子身上新的问题。如果“慢教育”成为家长不再寻求改变的理由,那么孩子就只剩下了慢慢地长大,而没有了教育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尊重孩子个体的独立性,才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自主性。当孩子的成长遇到爬坡期时,不仅需要长辈给予他们“慢”的事件和节奏,更需要长辈的包容、帮助和陪伴。当孩子的成长需要帮助时,我们必须伸出有力的大手让孩子感受到力量;当孩子与我们的认识不一致时,说明孩子已经有了挑战成人的意识和能力;当孩子在各种否定或者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时,我们必须蹲下去从孩子的视角找寻前进的方向......慢一点,不是放弃,不是逃避!我们对孩子都是充满爱意,或许你会说:“除了学习我无能为力之外,其他方面我对孩子的爱是无可反驳的。”但是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学习情况而生气或者消沉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吗?永不放弃的态度是为人父母必须要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教育行为的存在就是爱的存在,唯有心中对孩子真诚的爱才能激发持久的爱的行为。所以,包容孩子的学习现状,不等于放纵或者厌恶孩子的学习行为,而是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共同面对这个成长的困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觉得:“好妈妈”并不意味着是一个完美的妈妈,而善于学习、反思的妈妈才是一位真正的好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母亲自我成长、自我疗愈的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育就是要看得见,看见孩子、看见老师、看见我们自己家长,在看见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策略,才不至于事倍功半,学校和家庭教育必须形成合力,这才是孩子们的幸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家MOMO期末考试前弄得关系有点儿紧张,孩子爸爸上了一天班到家也是累,还得顾着淘气三岁的弟弟,我把焦虑情绪传递给了孩子,导致对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晚上做网络作业,总会在孩子的耳边充斥没完没了的催逼声:“动作快一点儿!”“写作业不要磨蹭!”“抓紧时间背背单词”……孩子呢,一丁点小事情不如意就会发脾气,事情没有满足他的需求,脾气马上也就出来了。整个过程在催促,快快快。事后我觉察到并开始反思:孩子在这样的催促下,能不急吗?能慢得下来吗?性子能不急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想要孩子缓慢优雅,先要自己缓慢优雅并能够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慢。而不是让弥漫的焦虑情绪让本应温馨的父母之爱,变得急功近利、冰冷脆弱,也让孩子的童年时光变得压抑甚至窒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大人需要的是结果,而孩子需要的是~成长。成长路上犯错不可怕,但连“试错”的机会都没有才最可怕。当然我们不能帮孩子做一件他力所能及的事,因为那都是在剥夺他挑战自己、战胜挫折、成就自我的机会。当我们着急催促孩子做一件事,都是在分散他内心平和、有条不紊、不骄不躁地完成一件事的精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冰心曾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美丽,和孩子在一起,是何等的幸福,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是的,陪伴是相互的,相互滋养,相互给予,我们都在不断成长。成长确实是件缓慢的事,修正一个问题更不能着急。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轻松些、愉快些,你的问题也就在不经意间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