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璀璨名著 光耀万年</b></font></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葛鸿鹏</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论述曹雪芹的家世和生活对创作</b></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红楼梦》的影响</b></font></h3> <h5><b> 一、《红楼梦》的作者家世及其时代</b></h5><h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曹雪芹留给后世的一部宝贵的文学珍品,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h5><h5> 作者曹雪芹,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出生,名霑,心仪阮籍,为自己取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他工诗善画,纵酒健谈,狷傲狂放。有好友敦诚说他的诗风近于李贺。他的祖先本是汉人,但很早就编入了满州正白旗籍,成为了内务府“包衣”(家奴),旗主就是赫赫有名的摄政王多尔衮。</h5><h5> 明王朝灭亡后,满族入关,建立清王朝,曹家也跟着进了关,并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定居下来。这时曹家开始显赫起来,由原来的“包衣下贱”而一跃成为“从龙旧勋”。曹家的“全盛”时期,是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的。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一直干了二十多年,以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頫世袭此职,他们祖孙四人担任织造一职共达六十余年。其间,曹寅还充任过两淮巡盐御史,通政史司通政史。织造一职是内务府的专差,名义上是替皇室监造各种衣料和采办丝帛装饰用品的官职,同时还控制着江南的丝织业,从中获取极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该职还负有暗中考察官员,搜集情报的任务。实际上,就是康熙派驻江南,督察军政民情的私人心腹。所以织造一职官阶虽不高,却是一个“呼吸通皇帝”的要职,是皇帝的近幸宠臣。它既可以假权作势,横行一方,又可以借职权之便,贪污纳贿,大发横财。</h5><h5> 曹家能够连任此职达六十年之久,完全是靠着康熙对曹家的宠幸。他们家与康熙的关系是甚为密切的。曹玺的夫人,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夫人,是康熙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字子清,号栋亭,曾当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捉鳌拜也有他的功劳。康熙六次南巡,五次以江南织造署为行宫,其中有四次是在曹寅任上。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曹家在康熙登基后得到了格外恩宠,在康熙一朝甚为显赫,名义上属内务府包衣,实际上是炙手可热的豪门贵族。据清史记载,康熙说曹母是吾家老人也,由此可见一斑。</h5><h5> 曹家除了是一个“百年旺族”之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化教养的“诗礼之家”。曹寅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并热心于刊刻书籍,有名的《全唐诗》就是由他刊印的,他自己也能写作诗词戏曲,著有《栋亭诗钞》行世。</h5><h5> 曹雪芹的早年就是在这样一个富贵显赫、财势熏天的封建大家族中度过的。他的家庭文化传统使他从小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和艺术熏陶,这对他创作《红楼梦》有着很大的影响。</h5><h5> 但是,曹雪芹的“温柔富贵”贵公子生活没过多久,就如过眼云烟一般飞快地逝去了。康熙死后,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雍正继位,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积极培养自己的党羽,另一方面又残酷的镇压自己的政敌和他父亲康熙的内外亲信。曹家是康熙的宠信,押错了太子,与雍正的政敌——八贤王胤禩过从甚密,在这场斗争中自然成了雍正打击的对象。雍正五年(1727年)曹頫因亏空离职受审,后被免职罢官,次年又被抄了家。其实这六十万两欠银也都是为历次接驾等皇帝事宜所欠,实属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曹家这个“富贵流传,已历百年”的剥削世家,也就从此衰败下来。当时的曹雪芹只有十三岁。几年之后曹頫带着全家老小,离开了居住近百年的金陵旧居迁到了北京。刚到北京后,曹家还蒙恩稍稍留下些房产田地,可能还有一段小康局面,但不久就彻底的败落了,原因是乾隆初年又被卷入了一场康熙的废太子胤礽的后辈刺杀乾隆的党羽之争。</h5><h5> 曹雪芹到北京后,曾一度在右翼宗学当“舍夫”(教习或者差役)。宗学是教化和规范皇族子弟的学校,曹雪芹地位卑下,境遇潦倒,这样的环境与他的诗酒狂放,愤世嫉俗,狂傲不羁的性格是很不协调的。于是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他遵从圣旨放弃了旗籍的身份和养赡钱粮离开了,离开了繁花似锦的北京城,迁到了北京西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落,开始了村居生活一直到他离开人世。</h5><h5> 前面提过,曹雪芹的家族入关前并不是满族,而是汉族,因此入关后真正的身份是正白旗包衣汉军籍。包衣(家奴)的地位非常低下,在“主奴之分”界限森严的那个时代,曹家既不能担任朝廷部院官员,又不能靠科举出仕,世代都笼罩在包衣奴才的阴霾当中,即使后来家族发达了,曹雪芹也忘不了曾经的奴仆身份,因此他宁愿放弃了旗籍的身份钱粮,也愿意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和无拘无束的生活。作为一个经历过富贵繁华而又才华横溢的人来说,他很难放下自己的尊严:他的个性豪爽旷达,朋友们比之为示俗人以白眼的阮籍。曹雪芹傲岸不屈的性格,满腔的不平之气以及杰出的才华都在《红楼梦》的创作中有所体现。</h5><h5> 曹雪芹和大观园里的其他青春少年一样都是活生生的受害者,子弟们都沦落到了社会底层。在北京西郊这个村落里,曹雪芹结交了村塾先生好友张宜泉,他生活贫困,一生潦倒,但满身傲骨一副铁肠。他很能理解曹雪芹的情怀和抱负,两人经常聚在一起,饮酒聊天,畅谈诗文。他曾经用陈抟拒宋太宗之召的话,替曹雪芹委婉地道出了隐逸之心“一片野云应被白云留住”。还有敦敏和敦诚兄弟与曹雪芹相交甚厚。这两兄弟是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也算得上是皇世贵胄的飘零子弟。曹雪芹生活非常艰难窘迫,竟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有时还不得不靠卖画和亲友的接济来生活。然而就在这穷苦困顿的处境下,在那蓬蒿丛生,荒凉破败的小山村中看破一切的曹雪芹却孜孜不倦地用血和泪写着这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千古奇书——《红楼梦》。他抨击的封建社会,落的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即使他家不灭亡,也会有对立势力的灭亡一样,会有宝玉似的受害者。曹雪芹是个大彻大悟之人。</h5><h5> 曹雪芹生平好善,乐于助人,为帮助穷苦百姓和残疾人,他曾亲绘织锦彩图,编写成书《废艺斋》,亲自教老百姓织绵技术和手工技艺。在这项“以艺济人”的共同事业中,有他的继弦张芝芳的亲密合作,“芳卿”既是曹雪芹同甘共苦的生活伴侣,又是他文学创作的得力助手。他们的村居生活清苦而充实,温暖而甜蜜。</h5><h5> 我们从曹雪芹友人的一些诗文中,大略地知道他的情趣和性格。他为人不拘小节,颇有狂傲倜傥的魏晋风姿。素性放达,常以阮籍自比,虽贡生出身,但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织补、工艺、饮食等等均有涉猎。他的知己好友鹗比赠给他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这副对联不仅是挚友对曹雪芹不趋炎附势,不攀高厌低的高尚品质的赞扬,而且对封建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实为一副佳作。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他:“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可见,曹公雪芹很会讲故事,无怪乎他的《红楼梦》写得那样妙趣横生,引人入胜。</h5><h5> 但是,遗憾得很,乾隆二十六年(1762年)秋,爱子夭亡。他借酒浇愁,病情加重,次年除夕,遍尝世间沧桑的一代才子曹雪芹经历了失去独子的悲伤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撒手人寰,寂寞地走了,留下的只有一部未完成的书稿……,年仅48岁。</h5><h5> 生不逢时,才高而困顿。可以说是曹雪芹的结语。曹雪芹之所以能够写出《红楼梦》,固然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但同时也是当时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千疮百孔,腐朽不堪,各种矛盾都已充分暴露出来了。各地起义接踵而来,如“白莲教”“天理教”等,一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初步民族主义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科举乃至土地制度、君主制度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批判。</h5><h5> 曹雪芹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不能不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h5><h5>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作者死后,就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一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为高鹗续作,他是御用写手,曲解原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比不上前八十回。裕瑞所言:“无若前八十回中佳趣,令人爱不释手处”。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是高鹗才力不足所致,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象曹雪芹那样的生活基础和阅历,使他无法在艺术上达到前八十回的高度。尽管如此,它的存在还是有意义的。他弥补了曹雪芹没有写完的部分,使许多故事和人物都有了一个结局。续作是高鹗的成就,在帮助曹雪芹续写原著的同时,后四十回得以和前八十回一并流传,成为一部璀璨名著,光耀万年。</h5> <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元月25日拙笔于鸿龙寒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