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主讲:紫玉清涵</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诗词创作之——立意</p><p class="ql-block">大家晚上好!</p><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详细讲了诗的起承转合,炼字、炼句、中二联的对仗、布局,到现在为止,诗的基本框架已经讲完,下面开始讲立意。讲课之前我想总结一下,因为起承转合讲完了,有的同学还是找不到北,这里我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写一首诗,可以把自己当做一个厨师,做菜大家都知道哈。第一联是什么呢?第一联是我们选择好材料,比如肉和蔬菜放到案板上,先得备材料啊,这个是起句。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你做什么样的菜!在诗里面也是如此,什么样的景物铺垫决定什么样的情。 第二联好比什么呢?是接着第一联,我们开始要进一步加工材料,把肉啊菜啊切好,或者准备锅,这是为了下面的炒菜做好准备。你不能第一联买好菜了,第二联去小树林这样就脱节了。第三联好比什么呢?这时候,我们就要开始烹饪了吧,突然变到火上去了,这就是转折了吧,从生的变成了熟的了。 然后尾联好比什么呢?就是把煮好的菜装进盘子里,好了,这时候一首诗也就写完了。至于怎么装、如何装、用什么盘子、碟子、如何装饰才能让这一个菜看起来更高大上,这看个人眼光、手艺和想象力了,这个就是尾联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至于立意就是我们打算加工成什么样的菜式,甜的还是辣的,清蒸还是油炸,立体的还是平面的等等。。。这个立意的高低好坏就取决于各人的脑洞大小,这和所涉及的知识面以及个人的思维习惯有关。什么叫立意? 诗之构思,首先是立意。古人因事作歌,抒写一时之意,意尽则止。红楼梦里黛玉和香菱论诗时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所以写诗的第一步首先是要立意。诗之有意则如人之有骨。人如无骨,不过行尸走肉也。立意高则境界高,诗词则自佳,所以立意不可草率。以上是前人说的话,但我觉得对我们理解和运用立意的帮助不大。都是言之无物,没有实际作用。 立意简单的理解就是:立意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哲理(包括;志向,情绪、品格、操守、观点等)</p> <p class="ql-block">写一首诗之前,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要写什么?”必须反复斟酌。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立意就是“要想看的更远更广阔,就必须站的更高一点”这样的一个哲理。用诗句表达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立意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是说明自己的品格的。 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下怎么立意 大家知道,立意贵新。我们尽量立新意。但是我们是初学的人,即使立意和别人一样,也没有关系,就当是练笔吧。具体怎么立意,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我们用“兴”的写作手法来谈。兴,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比如我们出去游玩,看到某种景色,除了欣赏景色之外,自然要发表感慨,那么你的这些感慨就是写诗的立意了,但是我们不要把这些感慨简单而直接地写出来。我们要把这些对自然景色的感慨结合着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进一步引申下去,让引申下去的感想说明普遍性的事理,为大家所认同。那么这种普遍的事理,能够引起大部分读者共鸣的事理,才是真正的立意。</p> <p class="ql-block">比如具体诗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也就像我们上面说的,如同游记一样,看了景之后抒发的感想。作者想看看黄河流到什么地方入海,作者已经上楼了,可惜还是不能看到想看的东西,所以作者想再上几层楼就会看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这就具有很强的哲理了,因此作者就把这最后引发出来的具有哲理性的愿望作为立意。而前面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纯粹是自然的句子,是铺垫后面的立意的。再看上面的石灰吟的立意“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说明作者自己品格的豪言壮志引申出来就是代表了所有清官和广大民众的心愿,和贪官污吏完全对立开来。这就是立意的关键所在。所以大家今后写诗,在看了景物之后,你发出的感慨,要进行联想,联想到事理的普遍性中,或者联想到某种哲理中去,如果都这两种都不行的。那么就联想到广大人民都存在的情感中去,用以引起大家的共鸣。没有联想,就不足以成为诗人,诗人的浪漫就在于联想。有此事的原理、哲理或形象,联想到他事同样的原理、哲理或形象。联想要广泛,然后在这广泛的联想里面选取比较正确合理的事理,作为立意。</p> <p class="ql-block">下面就石灰吟的立意,有导师做了修改,“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碎骨粉身全不怕,甘将精血缀人间”。这是两种不同心情的立意:于谦的立意是,品格高雅,洁身自好。导师的立意是;热情如火,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甘于奉献。 在中国诗史上,曾经有重情、重志和情志一体的三派,虽在他们各抒自见,却均离不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大多的作品都对人们的思想、社会形态起到了启迪、教化的作用。像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于谦的《石灰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的《过零汀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陈毅的《梅怜三章》(创业艰难百战多,断头今日又如何?此去灵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叶剑英的《五古》(攻城不怕坚,攻书不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等等、等等……千万首好诗、好词,都向往着美好的世界奋斗、讴歌和寄意…</p> <p class="ql-block">如何立意呢?我们先看一段故事: 大唐开元冬,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位文人同时从军西北凉州,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天气很冷。三人不甘寂寞,来到一个酒肆饮酒祛寒。他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谈论着天下事,兴致都很浓。这时,一位买唱的伶女手弹琵琶,面对着唱了起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曲子十分优美,唱得也非常感人,词又是描写军旅生活的,特别能打动前来饮酒的军营将士的心。在一片喝采声中,他们看到了墙上写的正是姑娘唱的,那就是诗人王翰在凉州从军时留下的绝句。王昌龄对高适、王之涣说:“我们都是有点名气的人,人家所唱的诗虽好,听后心里总不是滋味。兄弟们平时没有比过高低,不妨今天各人来和诗一首,一来嘛交伶女弹唱助兴,二来嘛比比谁的诗好,不知兄弟意下如何?”高适、王之涣立即赞同。于是,叫店家找来纸笔墨砚,由年龄稍长的王昌龄开头,王昌龄从王翰“欲饮琵琶马上催”诗句中得到启发,就以琵琶为切入点、以边塞怀情来作立意诗一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交与伶女唱别,接下来该高适了,他认为虽然军旅生活苦寒,兄弟在一起喝酒也应欢快,再写愁就没有意义;于是便以边塞寄情来立意挥毫写下: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伶女又启动朱唇,姣声唱罢,众人叫好。现在该王之涣了,他想:他们二位的诗,的确不错。我如果不另辟途径,实难取胜于二位兄长。踌蹰一会,眉头一展,自己何不该以边塞风情来立意?于是,马上运笔如风,和上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献上,伶女动情弹唱,满座皆惊,人人无不叫好。王昌龄、高适赞道:“兄弟果奇才,造语颖妙,我辈不及也。”王之涣道:“那里、那里,昌龄兄的诗寄情高远,高适兄的诗警世诲人,王翰公的诗气势夺人,都令兄弟钦佩之至。”高适道:“之涣兄不必过谦,你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立意才高远哩!”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只要有了诗情,并以新奇的思维来立意,是不乏写出好诗来的。</p> <p class="ql-block"> 再举一个例子:五月的一个星期天,有几个大学生来到一棵桃树下,见那棵桃树的枝条上还挂着一个主人摘剩的红桃子。来了一只麻雀,正用它那尖小的嘴在啄食那甜美的桃肉。麻雀一见到人,就非常害怕地飞走了。这几个人正要离开,突然飞来一只蜜蜂歇在刚才麻雀啄过的地方啃食起来。再一会又飞来几只蜜蜂,共同享受着这顿美餐。这时,一只蚂蚁来了,几只蜜蜂不愿蚂蚁来分食,扇动它们那扑楞的翅膀拒之,那只蚂蚁就掉了下来。蜜蜂正在贪吃,殊不知马上来了一大路蚂蚁,一下围过来抢食,蜜蜂们依然扇动翅膀拒之。于是,蚂蚁和蜜蜂就干起仗来,它们仗着人多势众,抱的抱蜜蜂大腿,咬的咬蜜蜂的肚子,推的推,拉的拉……有一只蜜蜂与几只蚂蚁战成一团,从树枝上掉了下来,成了地上蚂蚁的俘虏和美食,其余的只得逃走。这样,蚂蚁很快就占领了阵地……这几个大学生见了,便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麻雀见人飞走是“做贼心虚”,有人说蜜蜂共食是“和衷共济”,有人说蚂蚁抢食是“强盗行径”;又有人说麻雀飞走是“审时度势”,又有人说蜜蜂共食是“有福同享”、赶走蚂蚁是“正当防卫”,即使与蚂蚁“同归于尽”也“大义凛然”;又有人说蚂蚁是“奋勇当先”“奋不顾身”“齐心协力”,先掉下地的蚂蚁是“舍己为人”等等……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抒己见,各有见解,甚至于一个人对一件事有两个或几个见解,答案总共不下几十个,旁人从哪一个角度去认识,好像都是客观的正确的。不过,仔细一想,这几十种提法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它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同,答案也就不同。 如果我们要写诗,就可以从对事物认识的各个方面、各种角度来立意。只要我们用正确的思想去思维、去创作,就能写出意境优美的好诗、好词来。如果我们不是以意为主,艺术手法再高明,诗的外形象(文字形象)再美,情感贫乏,立意不明(或不当、不正确),即使你用的辞藻非常华美,音韵铿锵,无处不合律,也不是好诗、好词。所以,诗、词创作,应以意为主,只要把意立好了,再差也有几成。</p> <p class="ql-block">下面学习立意的方法: 意在笔先。这是古人作诗时的经验之谈。即写诗先必立意。前面讲过唐代三位诗人作诗的故事,想必大家有所体会。这里谈谈个人的看法:什么是立意呢?所谓立意,就是“命意”。如果作文,就叫“命题”。如果是参加考试,已经有主考提出来了题目,那就是“审题”了。也就是作者必须进一番思维,决定该完成那篇作品(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的主题。即:文章表现的作者的情志。只有先明确了要表达的意(即中心思想),才能按照其意裁剪素材、遣词造句。假如动笔之前还没有立意,不知自己要写什么,要反映一个什么物事,无能你多么高明,也不可能写出像样的作品来。所以,“意”是全诗、全词或全文的统帅,它对你的作品起有决定性的支配地位和主导作用。因为,虽然我们平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却不可能把许多素材在一首诗、词或曲中和盘托出,罗列纸上。那样的话,就会和开杂货铺、记流水账差不多,哪能像诗、词和文章呢?因此,首先要分析、要有取舍,选择合符自己的意而用之。这也是构思的前过程。如果作者没有这个前过程,心中无数,脑内空空,就不能像搞建筑那样在施工前拟定一个明确的方案来,也就没有主意,就不可能建造出完美的建筑成品来。一句话,意应在笔先。 有人问,笔先做甚么? 我说,先是触,也就是对物事的接触和感触。再是思,如激动、兴奋、欢快、悲悯、愁烦、憎恨等等。通过思(思索和寻味),也就是在作者的反复酝酿、推敲之后,再确定自己的目标。其次是“打腹稿”。说到打腹稿,我不得不讲一个故事: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每次写作之前,磨墨数升之后,要躺在床上蒙头静思。无论家人外人,大事小事,他都心无旁顾。当他掀开被头,也就是打好腹稿、思虑成熟以后,立即一跃而起,挥笔疾书,一口气便将诗文如行云流水般地在纸面上表现出来。王勃的行为说明,打好腹稿以后就可以动笔做文章了。再其次是运笔。过去,有古人说:“立意靠灵感”,有人问:灵感又靠什么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靠知识的积累,靠素材的掌握。所以,有今人说:“积累好比补充营养,酝酿好比十月怀胎,运笔好比一朝分娩。”这话也不假,当我们通过知识的长期积累以后,一旦接触素材,来了灵感(即:明确立意),诗兴一发(即:情志倍增),就会云涌笔端,一气呵成一首好诗、好词,或一篇好文来。</p> <p class="ql-block">立意要高。作者写诗、填词和作文的目的是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就个人怡情养性来说,也是为了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读者读诗、读文,是希望从中获得教益,得到某种启发和提高。这种既丰富精神生活,又提高文化素养的事,本身就赋与高雅、圣洁的含义。如果我们以低俗、消极的思想内涵去充斥它,势必亵渎自己的心灵健康,亵渎他人的玉洁,亵渎社会道德,亵渎人类正气。所以,我们作人要有人品,作诗要有诗品。对于作者的人品和诗品,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诗文中解读出来,因而,作者在作诗、作文前,立意一定要高,才能与人类社会合拍,才能宏扬民族精神,才能达到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他人启迪、教益的目的。 这里我再讲一个故事:唐天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52年秋天,杜甫、高适、岑参、储光义、薛据等五位诗人,相继在长安登大雁塔。他们在高塔上看到了喧嚣的市井和达官贵人的豪车宝马,看到了远处的秦山逶迤苍然;听到了深宅大院内传出的歌舞和酒色之声,感慨油然而生。于是,个个都即景赋诗。唐诗中,前面四位的诗都流传了下来,只有薛据的诗至今没有现世。这情景,与我前面讲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的故事一样,背景也为同一物事,只是立意不同。正因为立意不同,作者的思想境界不同,所写出来的诗品格与层次高低不同。高适的诗是:盛时惭阮步,未宦知周防。输效独无因,斯焉可游放。他的发感是自己地位卑微,对不被重用,遭到游放的牢骚。岑参的诗是这样:净理了可悟,胜因夙可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这是他在大雁塔上参悟佛理,决定弃官修行的心际。储光义的诗是:俯仰宇宙空,庶随了义归。则力非大厦,久居亦已危。(注:则力,古汉字,单指山高大貌)这是他登大雁塔后感到宇宙空虚、人生危艰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是: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禹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的朝政已经非常腐败,安禄山蓄谋叛乱已成定局,大臣们陶醉在歌舞升平中,一个个忘乎所以。杜甫从这座高塔中预感到国家长此以往,将会像秦山(终南山)一样,一旦破碎,会使泾渭二水乱起来,难分清浊。皇家的显贵和独尊,臣子的忠奸,百姓的善恶,也一定会在动乱中淹没。到时,回首叫禹舜,苍梧云正愁,即使先圣转世,也帮不上忙。他是在为即将破碎的山河而忧心,为人民的安宁而忧心,想到将会不再有禹舜那样的清平世界了,忧国忧民之心就促使他发出呼天呛地的嗟叹。 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四位诗人登临胜景,由于思想境界不同,即使背景一样,所立之意也不会相同。所作的诗的品位和层次也不一样。诗中可以看出,即便社会环境如此糟糕,高适还在为计较个人得失而发牢骚,岑参看破官场腐败,决定弃官修行,逃避现实,储光义只感心内空虚,一旦国家危难到来,只能当逃兵。唯有杜甫,他不但有敏锐的目光,还有博大的胸怀,为了国家和人民在那里呼喊。所以,他的诗品的层次高于别人。难怪会被后人称为诗圣。 再说,我们主张立意要高,并不是说我们写诗只能写政治性很强的诗。因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宽广的,其精神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既然历史上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许多爱情诗,山水风景诗,花鸟咏物诗,以及亲情、友情、怀乡、爱国等为题材的诗词,至今为人民传诵、百读不厌。那么现在,对真挚、纯洁、忠贞爱情的歌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对生死不渝的友情、对勤劳淳朴的民风,对勇于奋斗、不屈不挠、和睦友爱的民族精神的宏扬,又未尝不可高吟低唱、大书特书?</p> <p class="ql-block"> 立意要新。脱世俗之见,是为立意新。换句话说,你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应该不雷同于前人,不同于世上庸俗的看法,能给人一种新鲜感,也就为新了。 立意要新,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丰富而纷繁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新陈代谢。各个时代中的诗人,各自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遭遇以及不同的思想见解,所以,每个诗人创作的东西,既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又呈现出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清人赵翼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我们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人物、新事物、新思想随时随地涌现,我们的创作应该反映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抒发新的激情。 宋代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词《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是咏梅的能手,这首咏物词,他托物言志,赞叹为人的坚贞品格与高尚情操。他笔下的梅花,和他以前及同时代文人所写的,已经颇异其趣,其中隐喻诗人在黑暗环境中孤芳自赏,不甘同流合污和至死不变的坚贞的爱国之心。所以,历代诗家认为是首好词,广为传诵。 1961年12月,毛泽东也写了《卜算子·咏梅》,同样托物言志,自序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题材相同,而立意全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现了革命家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谦逊自处、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以及解放全人类为最大幸福的广阔胸怀。我们的生活不同于古代的生活,我们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古人的思想感情,只要敢于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个人真实的思想感情,是不会与古人雷同的。要脱陈去俗,锐意创新并不难。当然,新要新的正确,新的有理。前些时期,所谓“新现代派”的诗,主张“性解放”,散布怀疑、颓丧、悲观、失望和极端个人主义。其实,那不是“新”,只是精神垃圾。</p> <p class="ql-block">最后要深。写诗,就是要立意深远,感人肺腑。用情之深,才能感人之深。用意之深,才有功效之大。这是作者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挖掘生活源泉、提高创作精度的底蕴。因为,一篇好的文章(一首好的诗词):言理,就是应该至理,这样才能发人深省;言情,就是要至情,才能感人动情;即使咏物写景,也要形象鲜明,使印象深烙读者脑底。这样,才能达到我们写诗、填词、作文章,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展示内心世界,陶冶自己情操、宏扬民族精神、讴歌真、善、美,为净化、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的目的。例如:杜甫的《兵车行》,描绘了战争所造成的人民苦难,刻画了妻离子别,田园荒芜的惨状:……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末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杷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连年穷兵黩武和残酷剥削给人民造成的苦难,不但尖锐地揭露了现实的矛盾,而直贯穿着激昂悲愤的强烈感情,感人至深.王之涣《登鹤雀楼》是一首写景而寄寓哲理的诗,把理、景、情、事融为一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运用浅显而朴素的语言,说明了深刻的哲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事无止境,希望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因景悟理,言寄深远,发人深省。然而,炼意“深”,不是不经用功,轻易就能达到的,即使古代大诗人,也不能每首诗都言出至理,抒出至情,绘景就能达到优美极致的。但他们的名篇佳作,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层次的感情和神似极致的景物。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力求自己的创作达到立意深刻、感情深厚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关于立意,总结一下:①立意贵深。言简意深,一语胜千百。所以,意贵深,言贵浅,意不深则会流于浅俗。②立意贵新。我们所读名家之词,往往取神题外,设境意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采、个性,与众不同的视觉和眼光。③立意贵高。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你的作品才有了等量的高度,他的光芒才会照得更远。④立意贵真。立者,随事命意,遇景得情,传神写照,皆贵于真实。⑤立意贵锐。贵于言外得之。立意之初,必然会遇到难和易两种途径,初学着者往往舍难而求易,不太注重意为先的道理,一味的凑句。所以作品就显得支离破碎和凌乱。就是不注重炼意所致。炼句不如炼意,意到语自工。辞得其句,炼意得余味。思深远而有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也!所以希望大家多读、多练习外,有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立意时,要出新意,去陈言!尤其不可拟古,乱用意象景物。一味的凑字,是难出佳篇的。 我们的课程安排,诗的基础知识——格律——押韵——起承转合——立意。。。。。。未完待续,一步一个脚印,所以,请大家一定不要落课,不要落下作业,我们是一个系统化的讲座,缺了哪一环都不行,都会掉链子,会抛锚的。每个人的短板都不一样,请课后多问,缺什么补什么,多和老师、群友讨论,不要闭门造车,多去查资料,把缺的补上来。俗话说“勤能补拙”,相信假以时日,大家都会把我拍在沙滩上,很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好了,今晚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p> <p class="ql-block">古典诗十四期五律第十三讲作业:咏物“黄河、昙花”二选一,五律一首,平水韵,注意结合讲义。</p> <p class="ql-block">母亲河</p><p class="ql-block">滚滚黄河水,悠悠华夏魂。</p><p class="ql-block">春秋情未了,恒古爱生根。</p><p class="ql-block">万物同呈泽,千朝共慧恩。</p><p class="ql-block">民族之脊柱,宽广更无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