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芭蕉坪:进驻指挥所

张玉军(潍坊)

<p class="ql-block">作者:沈顺根</p><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p> <p class="ql-block">部队接防阵地前夕,我根据上级安排,提前进入友军阵地见习。旨在熟悉各阵地、各哨位人员配置情况,拟定接防文书。芭蕉坪阵地、芭蕉坪村,芭蕉坪坑道,成了我的“沙家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习结束以后,我返回部队集结地——平坝。会同司令部全体战友参考友军布防资料,正式拟定作战文书。在紧张、严肃的工作过程中,我又时时书写和念叨芭蕉坪。芭蕉坪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来可能大家不相信,我的睡梦之中多次或者清晰、或者模糊地出现过芭蕉坪:纵横交错的坑道,跑不到尽头的道路,看不清楚面孔的敌人,精疲力竭的搏斗……</p> <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23日23时0分,我团基本指挥所全体组成人员到达芭蕉坪。按照对口接防部署,基指成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驻指挥坑道外面的驻地,由友军对口部门接洽、引领、熟悉、交接。一部分进驻指挥坑道内部指挥中心区域,由团基指各位首长具体负责对口交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友军团长、政委、参谋长、政治处主任等指挥员,早早地站在坑道口迎接我们的到来。尽管我早已经熟悉芭蕉坪坑道内的布局,甚至可以称作是熟门熟路。但是,接替作战值班任务真的到来,马上就要进入战斗岗位,我仍然是感觉到无比庄严、无比神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其他战友踏上哨位之时,心中是怎样想的。而我当时,心中的确是激荡着必胜的信念和“天将降大任于我”的豪迈之情。</p><p class="ql-block">我背着由一床草绿色的军被、一床厚厚的毛毡垫子捆绑的行李,走进芭蕉坪坑道口,跨过两道防护门。望着狭长的、昏暗的、曲里拐弯的坑道,脑子里面瞬间产生一种幻觉,如同走进芭蕉洞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产生这种感觉,其实一点儿也不奇怪:第一,我小时候爱听老人讲故事,对《西游记》中牛魔王与铁扇公主记忆深刻。第二,芭蕉坪坑道确实环环相扣,神秘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刚接防,团长张发奎(左)、政委张以明(右)在坑道作战值班室,了解敌情,研究对策</span></p> <p class="ql-block">仔细想想,我们团长、政委两位主责指挥员,与“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还真有点儿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魔王是一位武功修为可以与孙悟空匹敌的角色,堪称一头响当当的“神牛”。而团长是一团之主,坑道“道长”,基指指挥长。其军旅轨迹沿着基层军事尖子、先行连军事标兵、营军事标兵一路走来。技术全面,战术过硬,精于协同,指挥果断,是享誉全师、全军的猛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扇公主具有超强综合实力,拥有独步天下的法宝——芭蕉扇,能够扑灭人世间最大的天火。而政委文武双修,机谋胆志,军旅生涯,尽多传奇:从营部书记跳任连指导员,再由营教导员、团政委稳步提升。理论功底深厚,工作方法灵活,工作方式多变,工作角度巧妙。总揽班子、协调部队的能力堪称一流,是全师公认的思想政治工作强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魔王与铁扇公主法道合一,功夫了得。共同培养了一个上天让神愁、入地让鬼哭的红孩儿,成就了一个法道无边的战斗集体。百战百胜,独霸一方。而团长、政委强强联合,统帅班子,调配能手,带领全团指战员浴血南疆,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壮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芭蕉坪坑道指挥所,位于芭蕉坪村东侧无名高地,编号为4号阵地。它的前身是云南边防部队为了完成长期驻守战备任务,而提前修建的指挥坑道。平时处于封闭状态,对很多人来说是军事秘密。</p><p class="ql-block">在昆明军区发起老山作战的时候,根据战局需要启用其为某部进攻作战指挥坑道。据说,这里曾经在援越抗美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芭蕉坪坑道整体造型呈现凹字,是典型的半圆拱顶工字型结构。坑道总长不足300米,宽约3米,高约2.5米。坐南朝北,东出入口位于高地东侧北口,西出入口位于高地西侧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坑道内沿着两侧坑壁分布着8个耳房,依势而建,大小不一。在67军轮战期间,此处设有413团基指、138师炮兵群指挥所。两家单位以凹字坑道的正中间为界,用木板分割开来。西边为413团基指,东边为138师炮兵群指挥所。耳房平均分配,均衡对称着各占四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团参谋长苗见春在作战室,亲自拟定成功战例,用以前沿阵地防御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5月下旬,正是老山战区的雨季。阴雨、浓雾连绵不断,气候十分闷热潮湿。芭蕉坪坑道内虽然由于独特的战备施工设计,四季温度均衡地保持在大约25度、26度左右。但是,有一个难题却根本没有办法克服——湿度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空气中的水分子凝聚成为葡萄粒一般大小的水珠儿,悬挂在坑道的拱顶之上。明亮的灯光一照,常态化地“天上布满星”。而且,每一颗星星都晶莹剔透。随着坑道里面各种设备散射的光线辉映,闪烁出绚丽夺目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星星”们不停地从拱顶呈自由落体向下运动,“滴滴答答”弹击出错落有致、深浅不一的声响。静心赏听,不同的人会听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我,就听出了家乡特有的音乐曲目——苏州评弹的律动。</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战争,洞外满目青翠,洞内水珠成韵,风轻云淡,低吟浅唱,一切是多么地美好啊!可是,如今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残酷的战争在扼杀掉鲜活生命的大背景下,必然会挤压掉所有的温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滴水声响犹如声声战鼓,日日夜夜敲击在我和战友们的心头。如果我说它们已经对我们形成心理重压,相信每一位亲历者也是能够认可与赞同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左至右:作训参谋马宝山、闫作湖、庄立社在作战值班</span></p> <p class="ql-block">我和作训股的连兴旺、宫雁军、庄立社、马宝山、闫作湖以及炮兵股杨其文、陈泽郊、刘立年等战友,在王副参谋长的带领下,紧随团首长身后穿过总机重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机重地的斜对面,是团长宿舍。我扫了一眼,里面“奢华”得无限酸爽!政委、主任的宿舍,更是“奢华”——一道木板与炮兵24团首长们将一个坑道耳房隔开,鞋底大小的空间还得两个人分享。也不知道他们俩出出进进,会不会鼻子碰鼻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我都不好意思提及参谋长的宿舍!可是,其他首长都“奢华”了,不让参谋长“奢华”一把,我怕他还像当年一样劈头盖脸地批评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谋长住在哪里啊?我们参谋长囿于指挥坑道内部空间有限,不得不住到坑道外面去——在坑道出口西南侧,搭一间木板房,里面套上工字钢框架,窄小得可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房子我如果硬说可以防炮击,估计所有的内行人都会给我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已经不受坑道内部空间限制了,干嘛不给参谋长把房子盖得宽绰一点儿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志,这是战场!盖得小尚且保证不了安全,盖大了挨炮轰谁负责?芭蕉坪指挥坑道旁边就是芭蕉坪小学操场,敌人的炮弹常常在这里炸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位首长谁也顾不上走进自己的住所,一直在跟友军首长交流。首长的行装,由警卫员们分别安置。坑道无法通风,处处阴冷潮湿,每一个房间都充满了霉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参谋长苗见春(左一)和炮兵股参谋陈泽郊,在作战室研究炮兵建立火障区</span></p> <p class="ql-block">越过团长的“豪宅”前行10多米,就是团基指指挥中枢——作战值班室。作战值班室往里的整条坑道走廊右侧,都被安置成团基指政治处战友们的住所与办公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战值班室对面是一个大耳房,那里被辟为作战值班人员的卧室。大耳房以前肯定救治过伤员,坑壁上面“伤员休息室”五个草体大字特别醒目。遥想当年,这里必定滴落过战士的鲜血。也许,还会有年轻的生命在这里逝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一行10名作战值班战友,就要在此地共同生活、共同战斗,共同度过我们的南疆轮战时光。很多没有军旅阅历的人,会觉得战友之间的情谊,真挚、厚重得难以理解、不可理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一个单一的环境里,在一系列繁重的工作中,在一次次危险降临时,在一场场生死考验下,用关怀和担当浇灌的信任之花,是什么样的狂风暴雨可以摧折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芭蕉坪指挥坑道内部的“军事重地”——作战值班室,位于坑道门口往里大约20米的过道西侧。这个全团尽皆知晓、全员寄予厚望的地方,说起来提精神,听起来振士气。实际情况却像周敦儒笔下的莲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要是不相信,就到现场来看看吧,你会发现这里简直比刘禹锡的“陋室”还要简陋。当然了,我们比刘禹锡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不但把芭蕉坪指挥坑道,当作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而且,我们完全可以骄傲地说:“此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此处”其实就是在坑道的过道上,用几块宽约一米的长条木板,蒙上硬塑料布,搭建而成的作战指挥台。指挥台上方的坑道顶部,悬吊着几盏大瓦数电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是依靠自发设备供电,那几盏大瓦数电灯就像是睡不醒的人们勉强睁着眼睛。怎么看,怎么带着老大的不情不愿。眼睛一睁一闭,光线时明时暗,摆出一副随时罢工、休班、不伺候的架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应对突然停电,我们准备了几盏煤油灯和足够多的蜡烛补充照明。指挥台西侧的坑壁上,装钉着几块三合板,醒目地悬挂着《敌我防御态势图》《我军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兵力部署图》《我军老山战区防御作战炮兵兵力部署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长的指挥台上,摆放着10多部有线通信电话。只有我们作战值班人员,才能够准确分辨出来哪几部电话连通军、师指挥部,哪几部电话连通军、师炮兵群指挥部,哪几部电话连通团属营、连指挥所,哪几部电话连通团、营炮兵阵地、观察哨、前沿重点阵地排长指挥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挥台最右侧的角落里,摆放着一部底座较大的保密电话。这部电话直达师指挥部,专门用于重大军事行动命令的下达和请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团前指作战值班室。从左至右:军务参谋张国文、作训参谋刘杰、作战室工作人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部队接防后,团首长在坑道作战值班室研究战情。从左至右:团长张发奎、后勤处长方振清、政委张以明、参谋长苗见春、副团长孙万国、政治处主任崔徳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尚作为,在坑道内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作战室战斗值班的战友们,各自背着背包、携带着作战工具箱和文书,鱼贯走进“伤员休息室”。“伤员休息室”里面,早已经被友军战友们收拾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是当兵的人,虽然序列不同,心性总是相通。我从一尘不染的房间环境中,深昧了即将告别芭蕉坪指挥坑道的友军战友们,心中波涌的不舍与感怀。</p><p class="ql-block">“伤员休息室”大约八米进深,四米横宽,紧贴着南、北墙壁,整整齐齐摆放着两排三张双层单人床。我们9个人按照各自的生活习惯,占住9张床铺。其余三张空闲床铺上,依序放置作战工具箱和个人物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迅速安排妥当,距离战区统一规定的接防时间已经非常接近。战友们抓紧准备值班资料和战情记录簿,我抓紧时间与友军作训股长进行细致交接。然后,我们两位作训股长随同各自的团长、政委、参谋长履行指挥权文书签字手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团长、政委、副团长、副政委同团后指主要成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零时零分,双方正式交接指挥权。作训6位战友、炮兵3位战友,准时准点接替作战值班任务。团长、政委、团正副参谋长、团政治处正副主任,紧靠作战室指挥台东侧坑壁就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谋人员坐在指挥台的折叠椅子上,每人负责接听两部电话。作训位右,炮兵位左,人手一个战情记录本。接听、记录营、连、分队、团前指、团后指接防情况报告,记录前沿阵地、哨位情况报告,传达首长指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政委、参谋长分工,分别与各营长、连长通电话。指令部队充分做好前沿阵地警戒任务,对敌情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报告。争取尽早适应实战要求和前沿作战环境,保持防御态势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我们了解到的越军作战规律,他们总是在我军换防以后,趁着接防部队初来乍到、立足未稳,对我军进行偷袭或者强攻。所以,从团指到连指,从阵地到哨位,大家头脑里面的战斗之弦绷得紧紧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左至右:三连指导员靳洪军(左二)、三连连长赵荣福(左三)、一营营长于显军(左四)、一营教导员徐继顺(左五)、,一连连长唐勇(左六)</span></p> <p class="ql-block">部队接防初期,越军虽然大动作没有,小动作却不断。这些不间断的小打小闹,让几位团首长和我们作战值班人员,根本没时间休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前指、团后指作战值班人员,也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压力。顶在前线的各营指、各连指和广大战士们,更是紧张不已。这是从和平到战时必须经历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要在战斗中锻炼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会哑然失笑。但是,接防以后连续几天,我们各级指挥员确实没有睡得着觉。团基指、团前指、团后指作战值班人员,精神高度紧张,状态过分夸张。别说是没有时间睡觉,就是让睡也睡不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忙起来心里面还安宁一点儿,往床上一躺脑袋里面就转“走马灯”。害怕吗?好像不是。担心吗?好像不是。忐忑吗?好像不是。兴奋吗?好像不是。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确定,反正就是睡不踏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一个星期,我们白天跟随首长上阵地熟悉情况,看望驻守前沿哨位的官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晚上坚守作战值班室处理突发情况,完善布防格局。及时上传下达,准确记录战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沿阵地发生的各种情况,只要汇报到作战值班室,就会立刻得到回应。每一种情况,都会及时、合理、正确地处理完毕。全团上下团结一心,相互支持,较好地使部队度过了战场适应期。人心稳定,前沿稳定,阵地稳定,部队稳定。</p> <p class="ql-block">二营营指。中间排从左至右:通讯排长董浦、医生王玉国、连光法、副营长李刚纯、营长饶前进、教导员曹范彩、副教导员李纯玉、管理员王玉良,志愿兵李久生、管理员扬金峰</p> <p class="ql-block">接防初期,参战部队面临的一项重要过度,就是属于“内部矛盾”的战时各级指挥中心磨合与理顺。由于我们是一线作战部队,与敌军当面锣对面鼓地唱对台戏。敌我双方前沿阵地除了相距不远,就是近在咫尺。所以,阵地前沿突发情况很多、很频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且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指挥员产生急躁情绪。而急躁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你也急,我也急,大家就急到了一起。然后,意见分歧。然后,吵架、拍桌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吵架、拍桌子这件事情,仅仅局限于本指挥所内部、同级别范畴。有时候小宇宙爆发,大家更擅长跨“行业”、跨级别“作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首长及时发现苗头,及时铁腕整顿。沟通思想,制定措施,引导大家统一认识,硬性规定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着服务前沿、服从基指运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团首长的努力和实战的磨合,终于在短时间内理顺了各级指挥关系,建立起迅速反应、高速运行、快速处理、保障有力的组织指挥体系,为取得轮战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轮战期间,我团经历、组织了多场战斗。在团长、政委为统帅的基指统一指挥下,充分发挥团指、营指、连指各级指挥员主观能动性。科学组织,坚定指挥,稳定了军心,凝聚了士气。一线指战员们服从命令,英勇战斗,圆满完成防御作战任务,兑现了出征时刻全团官兵人人承诺的铿锵誓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团参战干部282名,战士1881名,各类车辆61台,各类武器16060件。于1985年5月23日24时0分接防,于1986年4月23日24时0分交防。坚守阵地,对越作战335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团2163名指战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军委的作战方针和指导思想,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和指示。全团先后打退敌加强连级规模进攻、偷袭各一次,排级规模偷袭22次,班级规模偷袭、袭扰170次,经受了敌几千发炮弹的轰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完成防御作战任务的同时,还配合友邻部队完成了“9.23” “1.28”出击作战,组织对19号阵地、马黄坪、张家冲旧址的敌阵地抵近侦察。共歼敌1073人(毙敌614人、伤敌459人),摧毁敌观察所12个、火力点和发射工事105个,摧毁一批敌各类火炮等重装备武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部牺牲的十三人(干部二人 战士十一人),实现了“以小的代价,换取较大胜利”的作战要求。</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重访战地芭蕉坪“三道弯”留影。从左至右:梅雪荣、沈顺根、王玉根、葛洪成、张建光、陈静荣</p> <p class="ql-block">30多年过去了,弹指瞬间。但是,芭蕉坪坑道,指挥所,作战室,……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脑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吴江参战战友,曾经先后两次重返战场,祭祀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的英烈们。第一次是2012年4月21日,我与王玉根、张建光、葛洪成、梅雪荣、陈静荣同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2018年4月12日,我与张建光、郭正刚、周海荣、吴金海、邵云明、沙德华、葛洪成、陈静荣、钮学良、陆宏斌,以及部分夫人组成16人团队,跨过曼棍桥,抵达天保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三营 从左至右:前排:九连连长王永全、三营营长张景才、三炮连副连长尹学典。后排:八连连长韩振华、三机连连长尹书生、作训股长沈顺根、七连连长张相龙</span></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天保镇极目四顾,不可抑制地强烈思念芭蕉坪坑道。我清晰地想起当年作训股、炮兵股战友们绘制的三幅作战地图,轮战期间一直悬挂在作战室西侧墙壁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重返战场的时间节点非常巧合,恰逢麻栗坡县政府举行“收复老山32周年战争纪念活动”。平时处于封闭状态的芭蕉坪坑道再次开放,让我有幸再入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几乎是一路小跑冲进作战室,作战室一侧耳房门口的红色草书“伤员抢救室”仍然是那样地醒目。我久久地站在作战室中间,仿佛置身于当年的那场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战室西侧墙壁在我的视线里面出现完整画面,三幅作战地图依照次序排列眼前:炮火——炮火——7连阵地前沿有较大规模敌情,马上报告师指挥部,请求师炮群火力覆盖;八连阵地前沿出现较大敌情,赶快连通24团炮指,请求炮火支援;23号、8号阵地同时遭遇敌人偷袭,团长命令团预备队作好向前机动准备;25号阵地已经发生交火,赶快命令100炮连支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深夜,非值班人员早已经休息。坑道拱顶不断滴落、溅响的水声,愈发衬托出坑道内的寂静。值了一天班的我又困又乏,躺在紧靠休息室北出口的双层单人床下铺陷入睡眠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突然,作战室传来急促的电话铃声。值班参谋庄立社的声音几乎在同一时刻响起:“张营长,张营长,请讲清楚。哪个阵地前沿有情况?哪个阵地?多少敌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闻声一跃而起,顾不得登上鞋子,贴身穿着背心、短裤直冲作战室,一把抓过电话听筒放到耳边。话筒里面首先传来一阵枪声,紧接着响起23号阵地指挥长李学季的声音。李学季的嘶喊声里夹杂着密集的枪声,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把敌人放近了打!把敌人放近了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脑海中立刻锁定李学季连长的指挥位置——阵地顶端东侧哨位。他和战友们已经进入堑壕战斗哨位,与敌人全面接触作战。为了让我们能够随时了解一线阵地战况,李连长把话筒直接放在战壕边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筒里面传来各种枪械发出的声响,手榴弹、炮弹也在不断炸响,震耳欲聋。没有人招呼,没有人命令,眨眼之间,团首长和全体作战值班人员齐聚作战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咬紧牙关,攥紧拳头,为前线的战友们加油。一个小时过去,当李学季连长“打退敌人 我阵地无一人伤亡”的报告声传来,作战室里一片欢腾。我们举起茶杯一一碰击,庆祝这一场完美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炮营营指,营长李战胜(左),营教导员王泽信(右)</span></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不理解,我们作战指挥人员为什么会举杯欢庆这样一场小小的胜利。坦率地说,我们这些指挥着战士们冲上前沿阵地的人,最不愿意听到、看到的,就是战士们受伤、牺牲。也许他们不认识我们,我们却把他们当作亲密战友、亲爱弟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一件事情,至今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那是9月10日晚上,大雾弥漫着4连阵地。哨位与哨位之间,几乎无法看到。敌方特工10多人借着大雾的掩护,赤着脚偷偷接近4连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配属4连一排一班作战的高机连一排二班班长杜晓吉,正和本班战友在哨位的隐蔽洞中向外观察。为了发挥重武器的作用和威力,机枪位置普遍突出便于观察、射击。杜晓吉的哨位,位于马家弯东北380米无名高地东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敌人行动虽然隐密,杜晓吉却及时发现了异常。他一边命令战友隐蔽观察、不要乱动,一边向连队阵地长发出信号,并且迅速移动到哨位射击位置。敌人刚刚出现在视线之中,杜晓吉便扣动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密集的火力,当场打死、打伤几名偷袭之敌。敌人瞄准杜晓吉的射击位置扔进来一包TNT炸药,杜晓吉避无可避,被严重炸伤大腿根部。敌方特工的这个举动不啻于捅了马蜂窝,给自己招惹来根本解决不了的麻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连一排一班,是我们团响当当的战斗班。敢打敢拼,团结一心,军事素质、心理素质双双过硬。眼见得战友身负重伤,痛苦不堪,全班战士都急红了眼,抄起手边所有武器,和偷袭的敌人大打出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敌人想撤,却发现撤退已经成为妄想。我们的战士不要命地压上去,紧紧包围、合击、剿杀偷袭之敌。一仗打下来,4连一排一班荣立集体一等功。4连一排一班班长王泽宇,荣立二等功;高机连一排二班班长、烈士杜晓吉,荣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斗刚刚打响,团基指电话已经接通二营前指。值班参谋大声呼叫二营副营长李刚纯:“刚纯,刚纯,首长在作战室,请报告四连遭遇敌人偷袭战况。”“等一等,团长同你讲话。”“什么?有位战士被炸伤大腿根部无法包扎,正在下送途中?”“团长已经下达指示,通知沿线阵地所有哨位全程警戒,确保伤员运送安全。我们马上通知卫生队作好抢救准备,请你报告下送公路点准确位置。”“在上埧东侧?好,好,救护车马上到那里等待。”“后指吗?团长命令卫生队马上前出至上埧东侧公路点。四连一名伤员大腿根部被严重炸伤,正在下送途中,请做好抢救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最近给我打电话来,专门讲起这件事情。战场上生死全在一瞬间,炮弹、子弹、手雷、地雷甚至炸药,统统不长眼睛。很多的不巧和巧合,都在战场上发生、上演。4连阵地被敌军偷袭,配属作战的高机连一排二班班长杜晓吉被敌人扔进哨位的TNT炸药炸伤大腿根部,就是其中一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声音沉重地说:“小沈,你说巧不巧?敌人扔进哨位的那一包炸药,偏偏炸的就是我和政委看望过他父母的兵。我到现在还记得,他叫杜晓吉。这个战士表现很好,积极要求进步,是高机连优秀班长。参战命令下达,小杜写下决心书坚决要求到一线作战部队去。部队出发之前,小杜的父母过来看望儿子。他的父亲也当过兵,是副营职转业干部。我同政委两个人那时候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走访来队的干部、战士家属。我们俩走访到二营,和小杜的父母见面、交谈。小杜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他的母亲向我和政委提出来让儿子留后。留后人员都是有硬性指标、硬性规定的,绝对不可以随意变通。我和政委耐心细致地向小杜的父母说明情况,小杜也在一旁向父母保证能够活着回来。小杜的父亲不愧为军人出身,行事、做派仍然保持着军人本色。看得出来他也十分担心儿子的安危,却在听了我和政委的解释说明以后,转回头和我们一起劝解、安慰小杜的母亲。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我对小杜一家人的印象非常深刻。临上阵地之前,我还特意留心关注了一下小杜去了哪里。听说他被配属到4连作战,我还想,4连的人勇敢,小杜也勇敢。一群勇敢的人在一起,一定会打得猛、打得好、打得立功受奖。谁成想刚刚开上阵地不久,他就被炸伤、牺牲。30多年过去了,想起小杜和他的父母,我还是感到痛心。记得当时连队送他下了阵地,我直接打电话给卫生队长,特别关照要全力抢救。卫生队长告诉我,最好要输血。团卫生队没有血库,要开车去师医院拿。我知道大事不好,那哪能来得及啊?卫生队长让我给骂得狗血喷头,却也毫无办法。大家眼睁睁地看着小杜因为无法包扎,失血过多而牺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的话,让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杜晓吉烈士身后事,我知道一些:战后,团烈士处理组成员将小杜的骨灰盒送到家中,并代表团党委对小杜的父母表示慰问。小杜的父母什么要求也没有提出,只是紧紧抱着覆盖八一军旗的骨灰盒,久久不愿松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压抑哭啼,痛苦不堪。后来,小杜的母亲忍受不住悲痛的刺激晕倒在地,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烈士处理组成员跟到医院,一直等到小杜的母亲身体恢复正常以后,才放心离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长、政委听到返回部队的烈士处理组成员汇报情况,沉默了很长时间。以我对他们的了解,他们的心里必定是非常难过。不仅仅是杜晓吉烈士,我们团里任何一位为国牺牲和负伤的官兵,都给两位首长留下终生的牵挂和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笔下书写着残酷的战事,脑中映现着详尽的作战地图,心中回想着熟悉的战友,忍不住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腥风血雨的战场,从来不曾远离我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作者:沈顺根,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人。1958年6月出生,1976年2月入伍。原济南军区陆军第46军138师步兵第413团作训股股长,于1985年2月至1986年5月赴云南老山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于1988年10月转业回苏州吴江工作,先后担任乡镇,区政府机关部门主要领导。</p> <p class="ql-block">编辑:张玉军,1963年2月生,山东省东营市人,1980年9月自地方考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83年7月毕业至2004年11月在步兵第138师医院先后任化验员、检验军医、主治医师、防疫所长。1985年3月至1986年5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参加了9.23出击作战和1.28出击作战的战地救护,完成了战时的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任务,1985年5月在云南老山前线入党。1998年因工作突出,荣立三等功一次。2004年12月转业地方,自主择业,现在潍坊市区某综合门诊部工作。2015年1月加入公益组织——潍坊市奎文区徒步协会,任宣传部部长,2016年至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最佳宣传奖”,2015年至2020年连续六次随奎文徒协参加了环泰山T60大徒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