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763年初,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宣告结束。这个消息就象这一年春天的阳光,广播德泽,照亮了伫立于涪江之畔一位诗人的久郁的心。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挥笔一气呵成:
</p><p class="ql-block">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p><p class="ql-block">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p><p class="ql-block">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p><p class="ql-block">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人们大都视颈联为诗眼,白日放歌,青春作伴,何其欢欣又何其明媚。清词丽句当然极品,但我最爱的却是尾联。短短十四字,连续缀入四个地名,自西向东,由南而北,如此质朴无华,如此通达连贯,又如此浑然天成,便秒杀全唐,横贯万里,纵享千年,成为千古还乡诗的经典。</p> <p class="ql-block">但是,很遗憾,因为没有钱,我们的老诗人终究没能完成这一趟计划好的返乡之旅,几年间辗转漂泊,最终仍困于湘江之上的一条小船,既不是“知章走马似乘船”,也不是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只是一条小小的、逼仄的破船,至死也未能再回到洛阳,回到长安。每念及于此,想到他的老病孤舟,亲朋无字,终不觉潸然泪下。只是我们的眼泪无法帮助他治愈积年沉疴,当然更无法唤回他高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没错,他就是杜甫。那个被后世读书人亲切地称之为老杜的一位唐朝诗人。同时因为他的字里行间根植于骨子里的家国天下和济世情怀,我们更是尊其为诗中之圣。
</p><p class="ql-block">只是他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自己却认为“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是啊,老杜其实也曾是个阳光少年,他要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时代弄潮儿。他高高兴兴地游齐鲁,历吴越,这期间还有幸结识了自己的偶像李白,并且还跟着在一块聚了几个月。想想,李白是个什么人呀,那可是神仙一般的天才,如果那时候老杜就整天抑郁寡欢,又怎会得到谪仙人的阳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依着古代读书人的节奏,有了万卷书的积淀,有了万里路的历练,接下来就该学而优则仕。所以象李白和王维结交玉真公主,孟浩然拿着岳阳楼诗干谒张九龄,这一类事情我们也就不应该想的太俗。在那样的时代里,大唐是世界的大唐,长安是排名高居榜首的国际一线城市,正是一个如日中天的时代,大概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阳光,都在想着能为这个国家做点事情。</p><p class="ql-block">但是,也许因为群星璀璨,以杜甫的才学,却两次都没能考中进士,很可能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也很一般,偌大个盛唐,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希望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就在他依然踌躇满志之时,很不幸的是安史之乱骤然爆发,大唐的繁华富庶竟成倏尔云烟。国家危难之际,也正是朝堂上用人之时,于是,他安顿好妻儿,一路向西,历尽千辛,总算是在凤翔找到了战时朝廷。唐肃宗也知杜甫诗名,又见他千里来投,好歹给了个左拾遗的官职。但这个左拾遗虽属中书门下,但只不过是个从八品,女皇武则天时代就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的笑话,可见这个官职的卑微。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皇帝亲封的小官对老杜来说就是一缕阳光,所以他坚信国破,但山河仍在。</p> <p class="ql-block">后来官军收复长安,这其间曾有过一个文坛名场面,就是几位诗人在大明宫早朝的诗会,让我们意外的是老杜这一次居然叼陪末坐,不仅输给了同为大诗人的王维、岑参,而且也输给了这场诗会的发起者,连续两代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贾至。王、岑二人谁的诗能夺冠至今还有争论,但老杜无疑是垫了底,这便让人有了诟病他寒酸,没见过大场面,小家子气的唾沫星子。的确,老杜没有王、贾那样的贵族朋友圈是真,但我总觉得这一类的歌功颂德本来就不是他的路数,看他同时期的《春宿左省》不就也有“星临万户动,月傍九宵多”的华贵大气吗?也或许他根本就并不适合这样的朝堂,也或许他有屈子一般的美政理想,但也和李白一样在政治上太幼稚,太单纯,所以很快就有了因房琯之事的被贬。</p> <p class="ql-block">于是他就象那个“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的佳人,终究还是无法适应权利倾扎和尔虞我诈,就只能选择了继续流浪。</p> <p class="ql-block">初至成都的老杜总算过了一段相对舒心的日子,因为严武的赏识和帮助又恰似一缕阳光。天下之富,扬一益二,成都自古就是一个富足闲适的城市。老杜也欣喜地感受着成都的春雨,去黄四娘家串门,有客人来了,大开蓬门,亲扫花径,虽然经济上依然拮据,但好歹还可以闲适地和老婆画纸下棋,任由小儿子把绣花针敲成钓钩,听听黄鹂在柳叶中唱歌,看看海鸥鹭鸟们的组团北返。
</p><p class="ql-block">但是,很快便又是阴霾满天,严武被调至长安,成都也开始不那么太平,老杜再次辗转流落梓州、夔州,他比任何时候都更想念洛阳和长安的那一轮明月。孤舟一系故园心啊,他终于找来了一条小船沿江而下。</p> <p class="ql-block">晚年流落潇湘,看似无奈之举,其实在历经沧桑之后,他也并未失去信念,不然也不会强支病体,登上岳阳楼,他仍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格局和眼光。而且我一直在想,老杜是不是在水云间苦苦寻找着屈原的遗迹风骨?就象在成都,他始终在追寻和探访着诸葛武候的脚步。而最终,他也和虞舜,屈原一样,化为夜雨潇湘中的一缕精魂。</p> <p class="ql-block">是啊,就是这样一个人,千百年来,在这个诗的国度里,一直在我们的心中占据一个很显要的位置,他自己住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破败茅屋,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很少能感受到阳光,但他却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那一缕阳光,带着泱泱华夏的温度,带着千古厚重的家国情怀,照亮我们无数人来来回回的路。
</p><p class="ql-block">我时常想,如果我们对诗圣仰望的目光能穿越时空化做一缕缕阳光该有多好,照进老杜的心灵,也照亮他的现实,让他终可以完成想象中的这一次幸福的还乡之旅,也让我们在一千二百多年后,多体验几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多品味几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澄澈,多期待几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愉;而宁可唐诗宋词中少了几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哪怕中国文化中从来就没有过那一份厚重的沉郁顿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