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的太原八景

怀想仁人

<p class="ql-block"><b>  久居太原,早知有太原八景。而今城市框架拉大,东西两山更美,断头路在打通,公园游园增多。历史上的太原八景,现今肯定不是原生态模样了,势必增添新的内容。尽管太原的山景、河景、街景等日新月异,但上了年纪的老太原人却津津乐道于传统的景致,并把当年的太原八景引以为自豪。这就是老太原人的怀古之意念旧之情。</b></p><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 有一种文化现象是,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八景。长安八景、燕京八景、羊城八景等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城也不例外,不管是当年曾誉为“晋阳八景”或“阳曲八景”,后来又根据行政区划改称太原八景,但八景作为这座古老城市历史与人文的重要反映,它们与太原共同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桑与变革,也足以成为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签。</b></p> <p class="ql-block"><b>  太原八景作为太原著名景观的集合之称,大约形成于明清之际。是由太原最具代表性的八处自然风景和人文名胜组成。</b></p><p class="ql-block"><b> 崛围红叶</b></p><p class="ql-block"><b> 崛围山位于太原城西北的呼延村一带,南北西峰隔沟对峙,山势磋峨,层林叠嶂,郁郁葱葱。此山之名,据傅山先生记述,是取其地形“屈而成围”之意。为了增加文化韵味,傅山先生在“屈”和“围”的前面都加上“山”字。遗憾的是,笔者写此美篇时,无法显示“山” 和“围”的合体字,只好以“围”代之。</b></p><p class="ql-block"><b> 崛围红叶,以其红叶著称三晋大地,是太原八景的头牌之景。它和北京的香山红叶一样,太原的龙山红叶也是遍布于山间的黄栌灌木作为主要观赏树种。漫山遍野的黄栌树叶,每到晚秋霜重色浓时节,黄栌的树叶红的像火焰一般,色泽艳丽,层林尽染。观赏红叶,登山健身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为最受省城市民喜爱的名胜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土堂怪柏</b></p><p class="ql-block"><b> 净因寺地处和崛围山毗连的汾河西岸土堂村,是一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隐藏在净因寺里的土堂怪柏也是太原八景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净因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是大佛阁,大佛阁后面就是名为“土堂”的山洞。在深达25米的山洞里,可以看到著名的土堂大佛。佛像为罕见的土雕,高约10米,是同类材质中最大的一尊。明代《太原府志》记载:“土堂寺在城西北40里刘村,金泰和五年建(1205年),…名土堂,有大佛像”。但民间传说,始建于汉。</b></p><p class="ql-block"><b> 清幽别致的古刹也是傅山隐居读书的地方。寺内的两株古柏因长势奇特,被称为怪柏,也成为傅山先生的画作的素材。他在《土堂怪柏》中曾留下“土堂怪柏,历历崖巅,殊不怪也”的题辞。遗憾的是,历经千年风霜之后,两株古柏都已先后枯死,只留下园林部门技术固化处理后的一道永恒的风景。</b></p> <p class="ql-block"><b> 烈石寒泉</b></p><p class="ql-block"><b> 烈石寒泉,位于汾河出山口东岸,在上兰村西面的烈石山下。清道光二十三年编纂的《阳曲县志》中曾记载,“烈石寒泉:烈石山下有泉,大小侧正不一,汇而为潭,方广数丈,清澈异常。”</b></p><p class="ql-block"><b> 烈石寒泉,以前出水量极大。泉水从数十丈高的烈石山石壁上涌出,蓄水为潭,清澈见底,冬天温,夏天凉,到了三伏天泉水竟然冰凉彻骨,所以得名“寒泉”。汾河水因得烈石寒泉之水,势始汹涌。</b></p><p class="ql-block"><b> 烈石寒泉早在北宋即是一方名胜,泉亭下的“灵泉”石刻相传为宋徽宗赵佶御笔,古人还为泉边的神庙留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楹联。</b></p><p class="ql-block"><b> 由于30多年对该地的地下水超采,最终导致了兰村泉断流。烈石寒泉成为荒芜遗迹。有消息称,近年来在环保和水利部门的努力下,寒泉一带的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寒泉复涌可能成为现实。</b></p> <p class="ql-block"><b> 天门积雪</b></p><p class="ql-block"><b> 高山雪色,人们赞为美景。太原有个“天门积雪”,与其它雪山相比,独具特色,是佼佼者。天门积雪与国内知名雪山不一样,到天门山不仅能欣赏到高山积雪的美色,还能惊见一个美丽的冰晶奇观。游过“天门积雪”的人无不啧啧称美,叹为奇迹。正是因为它的奇观,自古就被列入了太原八景。</b></p><p class="ql-block"><b> 天门关曾是太原通往静乐、宁武等晋西北八县的古道咽喉。明代山西巡抚苏惟霖的律诗《天门关》:“天门关里锦屏分,峭壁参天乱斗文。怪石斜飞全欲坠,野花倒挂暗来熏。湾湾泉响非关雨,曲曲峦封不借云。千里登临游颇倦,到来忽觉跟眸瞳。”这是对当年天门关景致和天门积雪最生动的描绘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双塔凌霄</b></p><p class="ql-block"><b> 双塔凌霄是古太原八景之一,是山西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高度分别为54.76米和54.78米的凌霄双塔也是太原市的城市标志,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它们的髙度冠绝太原400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凌霄双塔并非同时而建,首先建起的是“文峰塔”。明万历年间,为“开山川之形胜,创文运之兴盛”,集资兴建文峰塔。带头建塔的就是傅山的爷爷傅霖。1608年开建的宣文塔是一座佛塔,是为了纪念明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据说费用是李太后资助的。古城的东南山坡上儒佛两塔并峙,建塔原因及方位走向等又包含了道家思想。从双塔的建筑意蕴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儒释道之和的中华和谐文化。现今游人来到太原,登上双塔,感受有着深厚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来欲把星辰摘,到此方觉世界宽”的美妙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巽水烟波</b></p><p class="ql-block"><b> 巽(xun)在八卦中代表东南方位,而文瀛湖位于太原府城东南,故而又称巽水。文瀛湖,它是太原历史最悠久、文化气息最浓厚的公园。史料记载,600多年前,太原城地势东高西低,文瀛湖就是雨水汇积后形成的水泊,所以当时民间称为海子堰。文瀛湖成型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流动的自然湖,因湖面常有八卦风烟笼罩而得名巽水。明清之际,湖水南侧就是举办科举考试的贡院,准备科考的学子在休闲时经常在此游览,遂被称为文瀛湖。文瀛湖上有状元桥,学子们寄予了腾蛟起凤、金榜题名的愿望。</b></p><p class="ql-block"><b> 清末明初,环绕文瀛湖陆续修建了劝工陈列所等公共建筑。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并视察,在劝工陈列所凭栏发表演说,此楼后称劝业楼。除此之外,万字楼、《崇德庐贴》石刻、彭真纪念馆、见义勇为纪念碑、琉璃塔、状元桥、半壁长廊等,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建筑,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历史典故也非常久远。它们凝聚了太原历史的发展,是太原近代史的缩影,是三晋文化的写照,更是山西革命的摇篮。</b></p> <p class="ql-block"><b> 汾河晚渡</b></p><p class="ql-block"><b> 汾河从太原穿流而过,哺育滋养着这座历史名城。而在历史上,汾河两岸人流和物流的来往,主要依靠舟楫摆渡。明代诗人张颐的《汾河晚渡》:“山衔落日千林紫,渡口归来簇如蚁。中流轧轧橹声轻,沙际纷纷雁行起。遥忆横流游幸秋,当时意气谁能俦。楼红萧鼓今何在?红蓼年年下白鸥。”张颐的这首诗,应该是在明代中期,太原城的建设已经基本成形,市井文化已经很发达。汾河两岸无论是商业来往还是走亲访友都已经非常频繁。夕阳西下,落日将汾河两岸的林子染成红红的一片,暮归的人群簇拥在渡口,上岸的人多如蚁群。汾河中舟楫往来,穿梭不停,水中回响着一阵阵摇橹击水的声音,斜阳西下,平沙落雁,红蓼萋萋,多么优美的一副画面。让人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现今的汾河景区建设,“汾河晚渡”“雁丘” 等景点,依水造景、依绿设景,游人可领略到现代文明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b></p> <p class="ql-block"><b> 蒙山晓月</b></p><p class="ql-block"><b> 西山是太原西部山脉的一个泛称,绵延百余里,十分广阔。故而现今把八景中的西山叠翠具体化为蒙山晓月。</b></p><p class="ql-block"><b> 蒙山,位于风峪与开化峪之间,自古就是晋阳西部的兵争要地。明清之际,蒙山晓月成为当时太原县著名的景致。据《太原县志》记载:“蒙山晓月:此山最高,与悬瓮、方山鼎足而峙,每当清晓,月挂峰顶,清寒彻骨”。蒙山顶曾建有殿阁,为蒙山晓月遗址,如今殿阁虽不复存在,但是留有遗迹。</b></p><p class="ql-block"><b> 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在元代之后一度湮没于历史烟云中。蒙山大佛高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如今再现人间,又为蒙山晓月赋予了新意。</b></p> <p class="ql-block"><b>&nbsp;&nbsp;&nbsp;&nbsp; 太原八景,自然与人文珠联璧合,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历代骚人墨客曾为太原八景留下许多名诗佳句,使其誉满三晋,甚至远播全国,引来更多游客。当今,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人文因素的加入,景区更赋予了时代的特征。我们相信,曾经伴随龙城千百年的太原八景,定将以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崭新的现代化服务,展现在世人面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