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一一我们儿时的节日

宁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也正是“文革”的十年浩劫之中,我的学生时代就是在这动荡的日子里度过的。那时人们的娱乐生活十分贫乏,我们对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没有什么奢望,平日里最能吸引我们的就数看一场电影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有时为了看一场电影,就要为此花好些日子去积攒这一笔钱,尽管当时的一张电影票只需1角2分钱,但在那个一只大饼或一根油条只需3分钱的年代里,还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时,为了能筹到买电影票的钱,我们家的三个孩子抢着为家里干家务,如买油、盐、酱、醋、菜、煤饼、米等,为的就是能得到那找回的几分零钱或父母给的一些奖励。等到年龄稍大些,我们就会自己想办法去赚钱了。每当星期六的下午或星期天的休息日,我们就在自己居住的大院里或到城郊的沿路和乡村的田野去挖草药,回来后用水煮一下,然后再在大太阳底下晒干。当这些草药积攒到一定的数量后,我们就把它拿到当时北京路上的一家药材收购部去卖,虽然卖得的钱不多,但对我们来说却是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一笔钱。每当电影院里有新片子要放映时,就会有巨幅的海报张贴在买票窗口旁的墙壁上,十分醒目。那时,上下学我们都要路过少年路上人民电影院卖票的窗口,每当在宣传栏里看到有诱人的新片子的巨幅海报后,我们就奔走相告,大家就赶紧筹钱在约定时间去买票看电影。在当时,能看上一场电影,在我们看来就像是过节一样,为此的这些花费对我们来说还是很“奢侈”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众所都知的原因,真正能放映的电影除了八部样板戏拍成的电影外,没有几部可供观赏的电影,如《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鸡毛信》、《小兵张嘎》等。那时,在小学里我班有一位女同学就住在电影院的家属院里,每到周末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就会相约去她家里去玩,其实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蹭看一场电影。那时,我们都是等到电影开始放映后,乘管理人员松懈时偷偷溜进漆黑的电影院内,躲在后面的走廊或两边关着的大门边静静地观看,待电影即将放映完时,赶紧溜出去回到同学家里。在“文革”初期,每当一个单位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或有重大的庆祝活动时,这些单位就会包一场电影给本单位的职工和家属看,这似乎成了一种惯例。尽管这些电影我们已看过不止一遍,但是我们还是会想尽办法弄到票子去看,实在没有票子,就想办法托熟人带进去或通过一票两次检票的方法混进去,更有甚者就在电影开场后翻墙进去。嘉兴虽不大,但林林总总的单位倒也不少,因此像这类为了庆祝而包场电影的事情,几乎每个月都有。我记得,我看过最多的电影要算是《南征北战》了,前前后后共有十几遍,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我都能倒背如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嘉兴市南湖影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在七十年代的中后期,为了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电影市场略有些放开,引进了一些国外的片子,如阿尔巴尼亚、前南斯拉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一些影片,自己国内也拍了几部新片,如《青松岭》、《决裂.》等,我们看电影的兴致就更高了。当时的朝鲜影片《卖花姑娘》曾轰动一时,凡是观看此影片的人都被别人提醒要多带几块手绢,它赚足了国内观众的眼泪。直到今日,每当谈起此事,还是唏嘘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记得有些紧俏点的电影,要托熟人买到一张电影票实属不易,若在当时你能与电影院里卖票的人相熟也是挺有面子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有门路买到紧俏的电影票。有时实在没有办法搞到紧俏的电影票,只能相约几人一起去少年路上的嘉兴电影院买票的窗口排队买票。在排队买票时,刚开始时大家还是按秩序排队,可经常会有一些人,不先来排队,却仗着自己来的人多,硬是要挤进来强买,不一会工夫就秩序大乱,他们也趁乱买好了票子。记得最拥挤时,整个卖票的窗口前挤满了人,小小的窗口内伸满着手上紧攥着钱的手,而卖票的人与买票的人也很有默契,把电影票与找回的零钱往这些手里一塞了事。更有甚者,有的人整个身子趴在人家的头上,自己的同伴则托着他的双脚往前捅,而卖票者则一手攀住卖票的窗口,另一只手攥着钱使劲往窗口里伸。一旦他买到票后,他就会朝自己的同伴大叫一声:“票买到了!”而他的同伴则再把他从卖票的窗口拉出来。像这样的买电影票的场景,我们早已是司空见惯,有时我们自己也会去尝试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我记忆中,最值得炫耀的一次是看罗马尼亚的电影《多瑙河之波》。那时,我已插队下乡,回城时听说江苏的盛泽正在放映电影《多瑙河之波》,于是就约了几个铁杆影迷,骑自行车近2个小时赶去买票看该电影。这本电影确也值得一看,电影中的几个男女青年互相爱慕亲昵的镜头,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而在当时电影市场刚刚开放的时候,却还是颇有吸引力的。在回来的路上,其中的经典场景一直被我们津津乐道着,一点也不觉得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在我儿时看电影的过程中,有过许多值得回味的趣事,现在每每与人谈起自己看电影的经历时,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自参加工作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进电影院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或许是工作忙,或许是现在娱乐生活的丰富,或许是电影的票价太贵……,总之,如今再也不会有过去那种抢购电影票的热闹场景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