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兵生活(1)——难忘新兵连

晓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四班的战友们</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训练是一个人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那超长的政治教育、密集的军事训练、严格的生活纪律,给人带来的是脱胎换骨的变化。我的新兵连生活长达三个月,留下的尽是“团结、紧张、严肃”的记忆,还有并太不“活泼”的印象。</span></p> 我的铺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来到部队的那天,已经是一个熄灯过后的晚上。指导员把我领进一间宿舍,拉开电灯,我看见这间屋子挺大,中间由一排桌子分成了两部分,分别是一排上下铺。指导员把我带到靠窗户一侧的第一床,叫醒了我的班长,班长半欠着身子指指她的上铺,意思就是让我睡在她的上面。冬天里,班长从被窝里伸出的脸红扑扑的,像个大苹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一夜,标志着我的新兵生活正式开始,这一夜也标志着我独立人生的第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起床我才知道,这间屋子里睡着两个班,我在四班,班长是临时从通信总站调过来的老兵。由于人多空间狭小,许多的个人活动都要在自己的床铺上完成。我们的床铺是两张并在一起的,和我一同睡在上铺的女兵姓张,一打听原来我俩都来自一座城市,顿时让我有点他乡遇知音的感觉。在上铺生活真是困难多多,最要命的就是紧急集合,只有跪在床上打背包。我和邻铺在慌乱中穿衣,在慌乱中打背包,整个床铺被我们折腾的吱吱嘎嘎摇摆不停,就像站在风雨飘摇的一叶小舟上,好在那时我身轻如燕,几经折腾并没有伤筋动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临铺的下方是来自河北的SJ,她大我两岁,长着高高的个子,颇有老大姐的温柔。她的嗓音有点沙哑,我们在新兵连排练节目时,她就扮演京剧《沙家浜》里的沙奶奶。由于SJ早我几天来到部队,所以对部队的生活纪律已经比较清楚。我到部队时新兵训练中的阶级教育已经开始,白天里,所有的战友都趴在床上写家史,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家史,正在等待家中的来信,无事可干只好坐在上铺上玩。SJ见状十分关心,过来提醒我,“不要玩,现在是阶级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新兵连的军事训练</i></p> 新兵连的男队长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这个新兵连由一百多个女兵组成,属于新组建的一个单位,训练过后不用分配,原班人马投入正式的工作(我们是测绘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文革”正在进行中,所有的行为意识都有点偏激。就是因为我们都是女兵,部队领导在给我们物色队长人选时,煞费了一番苦心。经过了十多年的部队生活后,我们都成为了老兵,抱着强烈的好奇心,问及当时的大队长(最高长官),才知道了我们的第一任队长是在这样标准下“框”选出来的。第一,此人首先要“立场坚定,不屑女色”;第二,此人必须少言寡语,不苟言笑;第三,此人必须长相平平,以免吸引女兵眼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队长姓T,完全符合以上三条,对我们百十来号女兵一律“目不斜视”。在队列前总是拖着浓重的鼻音给我们“发号施令”。他的嗓音嘹亮不足沙哑有余,走起路来像个“耸肩体”(一边高一边低)。但是,我们的队长真是一个好人,他从不上纲上线地批评我们(指导员是个女的,很严),在军事训练中只站在他应该站的位置上,很少晃来晃去地检查监督我们的队列军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们这个新组建的连队,全队上下只有他一人懂得业务,头一年是多么艰苦的工作状态,只有他一人心里最清楚。初次工作,大家面对手下的图纸,心里一片茫然,我们“步调一致”地走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路上,每天都排着队,请T队长处理自己遇到的业务问题,碰上技术难关,还需队长亲自“操刀”。我们的队长就是这样一个兢兢业业的人,泰山压顶从不言苦。日子长了,在我们的“改造”下,队长的脸上有时也会绽放笑容,有时也会“腼腆”地和我们开开玩笑。这就是我们的男队长,比我们还要“羞涩”的队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当兵时(新兵连)拍的第一张照片</i></p><p class="ql-block"><br></p> 痛苦的小板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仔细想想,我这一辈子坐小板凳的时间,恐怕全部让新兵连占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连的生活有一半需要坐在“小板凳”上度过,除了队列训练外,大会、小会、班务会、看电影,屁股就没有离开过板凳。拿板凳,是一种军姿,需要训练才能达到整齐划一;坐板凳,是一种功夫,屁股再疼,上身也要保持端正。新兵是不发枪的,每人发一个小板凳与之形影不离,就和枪也差不多了。在外面板凳是军容的一部分;在室内板凳是内务的一部分。在部队,所有的装备都和整齐划一的概念连在一起,甚至包括牙膏和牙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小板凳配发下来“长”的全部一个样,百十来号女兵难免在慌乱之中拿错、拿乱,为了防止在关键的时候“枪”不在身,大家纷纷在板凳下写上自己的大名,以便确认归属。在小板凳上,我们享受过欢快的时光(比如看电影),也品尝过难挨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部队有个农场,一日送来很多麻袋,内装花生,需要我们女兵连(和我一起训练的还有一个男兵连)剥成花生米,以便播种。为了抢在播种前剥完,指导员动员各班搞竞赛,看谁领的麻袋多(剥的花生多),看谁劳动最卖力。虽说是坐着干活,一点也不轻松,时间一长,手剥疼了,屁股也坐疼了。这次“劳动”,我们一鼓作气地坐了好几天,好像屁股上的肉全都坐没有了,所以,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军几十年,配发的小板凳也在不断的升级换代。开始是竹子的,后来是木头的,再后来换成了帆布的。尽管坐小板凳的时间越来越短,可我却和小板凳有着“老感情”,转业后,小板凳也随我一起“转业”回到地方,开始了它的新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当兵之初的战友照</i></p> 吃饭时的风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训练,吃饭也是一道风景,一是必须唱歌,二是必须念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到吃饭的号音后,大家列队前往,站在饭堂门口,唱完一首“革命”歌曲后方能就餐,一日三餐,餐餐如此。来到饭堂,早就有一盆盆的菜,整齐的放在地上。各班按序找到自己的菜盆,蹲成一个圈,吃饭仪式才正式开始。这里说是饭堂,里面却没有桌椅板凳,原来,领导煞费苦心的想出这么一招,让我们蹲着吃饭,一来减少城乡差别,二来磨练我们的意志,并且规定,掉到地上的饭粒,一律要捡起来吃下去。谁个吃饭不掉饭粒呢?这个规定是否太严了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吃饭并不寂寞,早有一些要求进步的同志争先恐后地拿出自己写的学习心得在饭堂里大声地念起来。这边是“痛彻骨髓”的改造心得,那边你就掉了饭粒,众目睽睽之下,谁敢不捡起来吃下去!我记得念稿子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她们入团入党就是别人要早一些,革命的越彻底,进步得越快。我们当兵的那个年代,这也是一大“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新兵连的生活虽然只有几个月,太多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一包漂白粉毁我长城”的教育,抓住个别女兵用漂白粉洗床单的活事例,狠批资产阶级小姐的“骄娇二气”;又如新兵期间的“十不准”(不准写信、不准打电话、不准用香皂、不准留长发、不准和男兵讲话、不准穿自己的衣服等等),培养革命军人钢铁意志;还有那些令人心寒的紧急集合,迫使我们尽快缩短了从一个老百姓到一个合格军人的距离……虽然如今都成了记忆中往事,可它们烙下的时代印记,让我觉得更加的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1月25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