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位朋友送了我一本书,同时他也多次提起让我别再写东西了,不写了,真的不写了,就让“别人口中的自己”成为最后一篇吧。以后也不读古诗词了,让那些所谓的高尚情操都去变成“别人口中的自己”吧,所以此篇中坚决不出现诗词歌赋。</p><p class="ql-block">无聊的时候,听听别人口中的自己也是一种享受,对不?</p><p class="ql-block">“镜中我效应”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p><p class="ql-block">“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p> <p class="ql-block">无聊的时候,听听别人口中的自己也是一种享受!听得多了,你就会变得越多,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其次,我们也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同时,所谓“朋友”也会越来越少,少到最后不愿意跟人相处,到最后又成了别人口中的“装”“作”。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那都是骗人的话,路上都是唾沫星子,如何下脚?女人天生爱八卦,所以才有了三个女人一台戏之说,但也正因为如此,你才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我爱写东西,所有的题材也来自于别人的故事,但却都是经过当事人同意后转化成的文字,可这却成了别人口中的我是“无敌八卦”称号。可这个别人当然也不用经过我的同意,就随意把我说成她口中的我,谈不上生气,无聊的时候,“听听别人口中的自己”也是一种享受,让自己变得更加百毒不浸。</p><p class="ql-block">其实我的圈子很小,上班时只有在吃饭时间会跟2个小姐妹一起,工作不交集,办公位置离得远,所以除了吃饭那十几分钟,我基本上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可我却生了一个喜欢八卦的心,听到别人在说八卦时,总是控制不住的上去凑热闹,当围观者中有人再与他人八卦时,铁定会告知此事是我说的,因为我在场呀,而我又是那个爱写八卦,70后的老女人,我不八卦谁八卦呀,不会有人会去质疑其真实性,更不会有人会冷静思考:这两人也不熟悉,更没交集,为何会把这种事情告诉她呀?</p><p class="ql-block">“踢猫效应”来源寓意中讲到:一位骑士在晚宴上被领主训斥了一顿,他怒气冲冲的回到自己的庄园,对没有及时迎接的管家大发了一通脾气,管家心里窝火,回家后找了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骂了一顿,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了儿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给了儿子一耳光,最后那孩子莫名其妙的挨挨了一耳光,心情极度糟糕,一脚把正在身边打滚的猫踢了个跟斗。</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会把职场比作《甄嬛传》,职场中的是非远比深宫大院中争宠来得激烈。因个人原因从品保申请调动到了制造,然后各种关于我的换岗是非就出来了,准确来说,别人口中的我评论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不是说是品保都不要她的吗?制造怎么还接收了呀?”</p><p class="ql-block">“自己做人太绝情了导致的,一个小问题都不放行,动不动拿标准出来说,那个谁谁谁都说没关系,就她不放行”</p><p class="ql-block">“这个样子去制造,谁接收呀,肯定干不了几天要走人的”</p><p class="ql-block">“那么爱多事,不测静电还要去说,别人都不管,就她要说,活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听听别人口中的自己真是一种享受!记得前领导曾经不止一次私下告诉我,别做“老好人”了,理解你的知道你是为了她好,不理解的只会认为你在搬弄事非,想讨好她。经过几件事情后,发现真是这样的。本是觉得应该友情提示一下,让对方自己后续注意并改善,到最后却成了我的不是。</p><p class="ql-block">曾经也因为“听听别人口中的自己”后,好长一段时间,对一个相处了4年以上的同事疏远了,经过一个细心的旁观者分析后才感觉到我自己竟然也听信了“别人口中的自己”,像我这种有自知之明的70后阿姨,总想远离是非,无奈是非却总是牵绊我。所以导致我现在越来越怕讲话,就担心一不小心是不是又说了别人觉得不应该说的话,而把自己造就成了“别人口中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从孩童就开始“听别人口中的自己”,因为父母疼爱,加上那时的我会读书,所以就算放假也不会被叫去干活。记得上小学四年级时,一位大妈上我家借东西,对着在写毛笔字的我跟母亲说:你家幺妹准备长大了嫁城市去吗?没见过她干过农活。母亲回复说,“妹还小,看她以后自己的命”;</p><p class="ql-block">上高中,生产队里面的孩子最多去到镇上上学,父亲却给我送到了市里面上学,院子里面的人直接跟跟他说:“女娃子家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哟,饭都煮不好一顿。”父亲回复说:“看她自己的命吧,说不定以后不用她自己煮饭吃呢”;(事实证明我还真不用自己煮饭)</p><p class="ql-block">毕业后去东莞打工,母亲写信告诉我,你还是回来吧,别人说你在外面做“小姐”,别人说你的时候,根本不会去了解,你能邮回去那些钱,是在6天制的情况下,每个月最少都要加140个班挣来的;是跟我第一任弟媳2个人每个月最多花15块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一样的打工,别人眼中的你凭什么每个月都能邮钱回去;</p><p class="ql-block">怀孕后回娘家休养,竟然有人上门给我说媒,而对方还是我认识的人,只因听别人说,我肚子里面的孩子没爸爸,而我又是自己一个人回去的,而这个“别人”却是我很亲的亲人;</p><p class="ql-block">06年开始与人合伙兼职创业,弟媳专门从昆明赶到东莞,因为听别人说我在东莞给人做小三,我要是真做了小三还用得着那么拼命去兼职创业吗;</p><p class="ql-block">09年遇到一客户跑路,还没开口跟人借钱,父母告诉我,亲戚间都已在谈论“听说”我在外面欠了几百万……,只因当时身边有老家的亲戚在(最后只有我的一位高中同学借了我5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5年来到宁波,周边的人与物都是新的,本以为是非没有了,周末去爬个山,却成了“听说”她找了个男朋友,约会去了,只好中间停止了大半年不去爬;</p><p class="ql-block">17年开始学习标杆精益,经常出去参加线下活动,却成了“听说”她参加了传销组织,只好不再更新参加活动的朋友圈;</p><p class="ql-block">19年加入了电子学会,会跟团队去各家公司参观学习,却成了“听说”她找了个有钱的老板,还好意思发朋友圈;</p><p class="ql-block">工作中明明我没有说过的话,到最后却成了是我说的;我明明交代过的事情,却成了我没有安排过;</p> <p class="ql-block">昨天晚上突然有点想明白了,为什么我会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因为我软弱,因为我一直在忍让,因为我一直在做“老好人”,所以别人才会觉得我好欺负,对,就是好欺负,所以我才成了“别人口中的自己”。可我为什么会愿意受这些欺负呢?因为我年纪大了;因为我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只想挣一份工资了;因为我的孩子都已经参加工作,又何必再去理会那些让我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的人。</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对方疯狂的报复行为,反过来又会导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敌意越来越深,报复手段也越来越狠毒,这样的现象延伸出来的心理学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还是继续让我成为“别人口中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有好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我的朋友,甚至闺密都是男性,我回复说:男的好相处呀,不累心。几位朋友一起聊天,其中一位想起来一个黄段子,开口前说:“算了,不说了,黄姐姐在这呢。”“说吧,你觉得她是女人吗?天天跟我们这群男人在一块”。是呀,以前的我,一年四季都是高跟鞋加裙子,如今的我,一年四季平底鞋,除了外出参加活动,貌似我已经不穿裙子了。为什么呢?难道我已经被“别人口中的自己”所折服,还是我真的已经成了“别人口中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没有利害冲突,这时候以宽容对仇恨,仇恨自然会消失, 有益于他人,也就有益于自己,相反,越是以报复对仇恨,除了获得短暂的快感以及更大的仇恨,又有什么好处嘞?</p><p class="ql-block">用“卡瑞尔公式 ”接受“别人口中的自己”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