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讴歌伟大的党带领人民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成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经典!</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每一部美术经典作品都蕴含着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美术作品中,遴选出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美术经典作品,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通过将党史内容和美术经典巧妙结合,融党史题材和艺术之美于一体,创新拓展重大主题表达空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由多位党史和美术专家做客演播室,为观众讲述一部部美术经典作品背后感人肺腑的党史故事,带领观众从美术经典中领略信仰之美,礼赞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人类发展史上奇迹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术经典中的党史》中,一幅幅美术经典汇聚成伟大的时代画卷,以独具匠心的艺术之美,于历史细节处探寻初心使命,生动阐述一个事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1)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作者:何红舟,黄发祥</span></p><p class="ql-block">何红舟、黄发祥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再现了中共一大在南湖召开的场景,画面中参加会议的代表正举步迈上画舫。<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毛泽东处于构图的中心,身着蓝色长衫,肩挎包袱,正站在船头回首眺望,显得意气风发。这种安排和描绘使他成为人物组群的视觉焦点。压顶的乌云意味着山雨欲来,也暗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而远处东方的曙光,又与游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们融为一体,暗喻了革命曙光的显现,从而进一步表现出了革命的艰难和党的创建者们英勇无畏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18px;">(2)《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195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萧传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昌起义》这幅作品呈现的是在1927年8月1日凌晨,一位年轻的指挥员挥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的场面,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和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这幅浮雕作品的作者雕塑家萧传玖先生,由他创作完成的《南昌起义》与其他几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一起,成为了新中国雕塑史上的艺术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油画《五四运动》(1951)</b></p><p class="ql-block">作者:周令钊</p><p class="ql-block">油画作品《五四运动》,是周令钊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完成于1951年。作品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五四爱国运动,用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天安门前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集会游行,高举标语,散发传单,宣传动员民众,冲破反动军警阻挠的画面,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生动的笔触、淋漓的色彩,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石板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1978)</b></p><p class="ql-block">作者:文国璋</p><p class="ql-block">石板画《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是<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78年由文国璋先生创作的。作品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周恩来、邓小平等进步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5)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1968)</b></p><p class="ql-block">作者:方增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68年由方增先先生创作的油画《唤起工农千百万》,展现了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后毛泽东到江西萍乡安源路矿深入基层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工人运动的场景。画作造型写实,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富有张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油画《井冈山会师》(1957)</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式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57年由王式廓先生创作的油画《井冈山会师》,这幅作品描绘的是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欢迎朱德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队伍时的情景。画作从构图上来讲用了低视平线的方法突出两位领袖伟岸的身材,展示出一种夺人心魄的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7)中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程十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56年由画家程十发创作的中国画《歌唱祖国的春天》,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在一片桃林中,工农兵大家庭欢聚一堂正在听一位老妈妈放声歌唱的欢乐景象。画家将群体人物组合形成一个社会的象征,把写意和工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8)国画《江山如此多娇》(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傅抱石,关山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步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前往宴会厅的必经之路上,悬挂着一幅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巨幅山水画作,画作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山水巨制把中华大地上几乎最能表现祖国壮丽山河、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景物艺术性地融汇在一起。一幅画里包含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一年四季的风光,完美地诠释出毛泽东主席那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沁园春·雪》中巍峨震撼的气魄。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联袂创作的这幅鸿篇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成为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9)油画《遵义会议》(1994)</b></p><p class="ql-block">作者:沈尧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1994年,画家沈尧伊应原中国革命博物馆之邀,开始创作油画《遵义会议》,这幅油画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10)油画《狼牙山五壮土》(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詹建俊</p><p class="ql-block">1959年詹建俊先生创作了油画《狼牙山五壮士》。画作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顽强战斗,直到打光最后一颗子弹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1)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1975)</b></p><p class="ql-block">作者:沈尧伊</p><p class="ql-block">1975年,画家沈尧伊根据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的壮举创作了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幅画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革命理想高于天》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描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主席被士兵团团围绕在人群中央,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所有士兵侧耳倾听。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士兵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露出喜悦的神色。此画画面主次分明,情节简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了革命豪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2)国画《转战陕北》(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石鲁</p><p class="ql-block">1959年石鲁先生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画作《转战陕北》。画作展现了毛泽东告别居住十年左右的延安,开始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该画作化繁为简,借用了“三远”法当中的高远和平远,自然而不突兀,突出了伟人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3)国画《老寨新韵》(2020)</b></p><p class="ql-block">作者:何家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rgb(247, 247, 247);">画家何加林在2020年创作的国画《老寨新韵》,向我们展示了傈僳族一个摆脱贫困、焕发新生的古老村寨。画家没有采用传统的山水画常用的写实技法,而是在采风后通过合理想象撷取了现实生活中的零散元素,把当地各种符号化的特点综合起来,表现出栩栩如生的场景,整个画面层次丰富,使百年老寨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rgb(247, 247, 247);"></span></p> <p class="ql-block"><b>(14)油画《北疆卫士》(2018)</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朝相,杨冰莉,程建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2018年王朝相、杨冰莉和程建利三位画家合作创作的油画《北疆卫士》。这幅</span>作品描述寒冬腊月祖国北疆边陲卫士们踏雪巡逻时的场景。以三联画的形式分别呈现了北疆卫士以徒步、骑马和雪摩托巡逻的不同方式进行创作,皑皑冰雪之中前行的巡逻官兵,凸显了新时代下的我军官兵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博大情怀和坚强意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5)油画《南泥湾》(1959——1964)</b></p><p class="ql-block">作者:靳之林</p><p class="ql-block">《南泥湾》由多组画面构成,结合了生产战斗和学习。通过俯视,把近景的劳动和远景的黄土高原结合起来,既有宏观场景,又有局部刻画。整幅画作,既有休息学习的场景,又有生产战斗的场景,气势恢宏,充分彰显了当时军民生产的热情 。既有战士修复镐头的细节,又有烧荒烟气前后的叠加,层次分明,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一起开荒种地。画作构图层次丰富、透视严谨,透露出陕北高原特有的浑厚气息,用充满理想主义的色彩体现出振奋、乐观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6)油画《送别》(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靳尚谊</p><p class="ql-block">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整幅画传递了人们对未来和希望的向往,而历史也给予了回答——在红军战略转移的15年后,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实现了当年对人民群众的承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7)油画《红军过雪山》(1957)</b></p><p class="ql-block">作者:艾中信</p><p class="ql-block">1957年,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画家艾中信创作出油画《红军过雪山》。在构图上,画作以一个S形的曲线,描绘出冰坡后面是冰谷,冰谷后面是冰崖的场景,把红军穿越雪山的过程,和艰难程度表现出来,也使长征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的意境和党性更加突出。这件作品应该说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的一幅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8)国画《长征》(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可染</p><p class="ql-block">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原中国革命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长征》这幅作品可以说是李可染首次离开写生对象虚构的一幅山水画。他运用艺术的手法,展现出毛主席《七律·长征》的诗意,将毛主席诗词与画作形态相呼应。画作中星星点点的红旗,既贯穿起红军长征的队伍,将长征的路线和行进的动态感清晰呈现,又起到了引路灯塔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19)雕塑《开荒牛》(1983)</b></p><p class="ql-block">作者:潘鹤</p><p class="ql-block">1983年,雕塑家潘鹤以开拓进取的深圳精神为题,创作了城市雕塑作品《开荒牛》。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前,潘鹤受邀为深圳创作一座雕塑,希望能够表达出深圳的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于是,《开荒牛》诞生了。它重达4吨,高2米,长5.6米,身上既有北方黄牛的力量感,又融合了牦牛的造型,甚至还有“铁牛”(推土机)的线条。这种“兼收并蓄”的造型特点,暗合了深圳这个移民城市“包容”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0)油画《夜渡黄诃》(1961)</b></p><p class="ql-block">作者:艾中信</p><p class="ql-block">1961年,画家艾中信以刘邓大军夜渡黄河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油画作品《夜渡黄河》。画作中解放军战士人马齐集、密密层层,黄河蜿蜒流淌像一条巨蟒,解放军战士踏上蟒背一跃飞过天险,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整幅画动静结合,在平涂手法绘就的蓝色宁静天空下,近景的浪花、中景的旗子以及远景的烟雾,艾中信都用写实手法一一展示。他还特别借用两颗照明弹,巧妙地把夜景呈现出来,是一种非常高妙的艺术手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1)木刻版画《平型关连续画》(1938)</b></p><p class="ql-block">作者:江丰</p><p class="ql-block">平型关战役是抗战爆发后第一场大胜仗。1938年,平型关大捷胜利一周年之际,江丰创作出木刻版画《平型关连续画》,通过版画宣传的方式,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江丰连续创作了五幅木刻版画,表现平型关大捷的全过程,在创作完成后木刻板却在战事转移中遗失。新中国成立后,《平型关连续画》的印刷版在一堆旧资料中被偶然发现,五幅作品得以重新面世。其中三幅最经典的代表作品,构成了《平型关连续画》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2)油画《地道战》(1951)</p><p class="ql-block">作者:罗工柳</p><p class="ql-block">1951年,画家罗工柳根据冀中军民利用地道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创举,创作了油画《地道战》,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这幅画并不是刻意地渲染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非常接地气地、非常乐观地去讲述和描写这样一种地道战的智慧。这幅画作将西方油画在写实中求神韵,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写意中求神韵,两种特点相结合,创作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的油画艺术语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3)国画《强渡大渡河》(1951)</b></p><p class="ql-block">作者:傅抱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七个多月后,他们进入四川。按照计划,中央红军将继续北上,与先期到达川康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的中央红军后有追兵,前有堵截,前面还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大渡河,只有渡过大渡河才能为中央红军赢得一线生机。为此,十八位红军先遣队员乘坐一艘小船迎着敌人的炮火和汹涌的江水,冲向重兵把守的对岸。1951年,画家傅抱石为了表现十八位勇士勇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创作了国画《强渡大渡河》,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画作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24)国画《八女投江》(1957)</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盛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由此开端。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的八位女战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乌斯浑河畔与日军交战中陷入绝境,最后她们集体投江壮烈牺牲。1957年,为了纪念八女投江的壮烈事迹,画家王盛烈创作了国画《八女投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25)圆雕作品《刘胡兰》(1951)</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朝闻</p><p class="ql-block">1946年,国民党军阀阎锡山调集上万兵力对山西各地的革命武装力量展开进攻,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周西村也很快成为国民党军队的打击目标。当时,担任中共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的刘胡兰在与敌人展开斗争时,不幸被国民党军队抓捕并惨遭杀害,年仅15岁。1951年,雕塑家王朝闻根据少年英雄刘胡兰的事迹创作了圆雕作品《刘胡兰》,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6)油画《开镣》(1950)</b></p><p class="ql-block">作者:胡一川</p><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凭着坚定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在敌人的监狱中,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50年,为纪念那些曾为解放全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画家胡一川创作了油画《开镣》。作品表现了解放军营救狱中革命同志的情景。表达的是更深层的意义,表现中国解放了,打开了拷在中国人民身上的脚镣,同时他也想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7)国画《幸福渠》(1974)</b></p><p class="ql-block">作者:刘文西等人</p><p class="ql-block">1943年,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先后迁居到了延安枣园。这里有一条长约6千米的水渠,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指导当地军民修建的用于泄洪和灌溉,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1974年,画家刘文西等人,根据毛泽东领导延安军民兴修“幸福渠”自力更生的精神,创作了国画《幸福渠》。“幸福渠”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它昭示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8)国画《北平解放》(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叶浅予</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陷入绝境。在人民解放军内外夹击的强大攻势下,1949年1月21日共产党和国民党双方代表,在《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至此,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解放标志着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为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大进军创造了有利条件。1959年,画家叶浅予根据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创作了美术作品《北平解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29)油画《攻占总统府》(1977)</b></p><p class="ql-block">作者: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千帆怒张,万船齐发,以摧枯拉朽之势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冲进“总统府”,战士们把国民党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扯下来,换上一面我军冲锋的红旗,南京宣告解放!这是一个值得历史永远铭刻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反动派被人民推翻。<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77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这一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攻占总统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b>(30)油画《延安火炬》(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蔡亮</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浴血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延安火炬》这幅油画描绘了延安军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欢乐场面。这幅油画是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落成时,蔡亮应邀参加革命历史题材中“延安军民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创作的,成为那个时期文艺创作的标志性作品,代表了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一个高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1)国画《支前》(1984)</b></p><p class="ql-block">作者:范扬</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为了最大程度保障前线作战,来自豫鲁苏等省的人民组成了蔚为壮观的支前大军。他们依靠血肉之躯和最简陋的运输工具,不分昼夜地把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用肩膀和双手为人民解放军铺就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1984年,画家范扬为表现在淮海战场上人民群众倾尽所有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民团结一心的革命精神,创作了国画《支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2)雕塑《艰苦岁月》(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潘鹤</p><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党军对琼崖纵队进行疯狂“围剿”,琼崖纵队剩余部队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约600余人被迫转移到海南定安县母瑞山。1932年,国民党集中兵力,针对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二次“围剿”,琼崖纵队再一次受到了重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仅剩的100多人,转移至母瑞山原始森林中,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1956年,雕塑家潘鹤创作了雕塑作品《艰苦岁月》,表现了琼崖纵队在母瑞山上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3)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1977)</b></p><p class="ql-block">作者:韦启美</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很快显示了巨大威力。在全民族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1977年,为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画家韦启美创作了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4)油画《彝海结盟》(2010)</b></p><p class="ql-block">作者:沈尧伊</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红军长征进入大凉山地区彝民区时,红军战士们严格的军纪和友好的态度,让彝族人民认识到红军确实与反动军队不同。负责群众工作的萧华同志借机向彝族首领小叶丹表明,红军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只是想借路北上,并表明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愿意与其结为兄弟。最终双方遵照彝族人的习俗,举行了结盟仪式,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2010年,画家沈尧伊为了表现中央红军与彝族人民结下的深厚友谊,创作了油画《彝海结盟》。<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彝海结盟》一经问世,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35)国画《红岩》(1962)</b></p><p class="ql-block">作者:钱松喦</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党退守重庆。重庆成为了中华民国政府的战时陪都。为了巩固和发展“西安事变”后形成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前往重庆,并建立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危局困局中开拓,在封闭封锁中突围,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了“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红岩精神,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重要历史使命。1962年,画家钱松喦根据中国共产党在红岩嘴的革命事迹,创作了国画作品《红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6)版画《晓风残月》(1981)</b></p><p class="ql-block">作者:蔡迪支、许钦松</p><p class="ql-block">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本陆军渡过深圳河,入侵香港,18天后,香港沦陷。此前撤到香港继续抗日的一大批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也随即处于日军的屠刀之下,情况危急!为此,八路军香港办事处的负责人廖承志立即联系了一直在广东坚持抗战的东江抗日游击队寻求帮助。就这样,邹韬奋、茅盾等人化装成难民,在秘密交通员的带领下开始向内地转移。最终,他们被顺利护送到羊台山抗日根据地。1981年,画家蔡迪支、许钦松根据香港沦陷时中共中央八路军办事处及东江抗日游击队合力营救文化人士到达抗日后方的场景,创作了版画作品《晓风残月》。版画《晓风残月》一经问世,在新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7)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1960)</b></p><p class="ql-block">作者:董希文</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宣告破裂。4月20日至21日,第二、第三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得到了江北人民的支援和江南游击队的策应,发起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为尔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1960年,画家董希文根据解放军渡过长江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百万雄师下江南》,这幅画作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8)国画《广交会》(2018)</b></p><p class="ql-block">作者:方土、陈川</p><p class="ql-block">1957年举行的新中国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为了冲破西方经济封锁与政治孤立,打开通向世界大门的重要窗口。当年,“广交会”在春季秋季举办了两届,都取得了高出预期的成果,出口成交总额达到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表明,中国人民赢得了“反封锁、反禁运”斗争的伟大胜利。2018年,画家方土、陈川根据第一届“广交会”成功举办的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广交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39)油画《西部年代》(2001)</b></p><p class="ql-block">作者:骆根兴</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做出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在发展“两弹一星”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科学技术领域攻坚克难。”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2001年,画家骆根兴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创作了油画《西部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0)国画《绿色长城》(1974)</b></p><p class="ql-block">作者:关山月</p><p class="ql-block">广东省粤西地区位于祖国的南海之滨,这里万顷碧波,十里银滩。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道“长城”从这里拔地而起。它不是厚重的石墙,而是一片片木麻黄树林,沿着海岸线绵延数十里,宛如一道“绿色长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成为许多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1974年,画家关山月回到家乡广东粤西海滨,看到家乡海边曾经的荒滩已经满目苍翠,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创作出了国画《绿色长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1)中国画《苍山如海,残阳如雪》(1991)</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劲堃</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毛主席指挥下夺下娄山关,使红军摆脱了被动地位,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的妄想。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面对久违的胜利,红军战士们备受鼓舞。毛泽东也难掩激动的心情,他登上娄山关之巅,留下了长征路上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1991年,画家李劲堃根据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意境,创作了中国画作品《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2)油画《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吴作人</p><p class="ql-block">千百年来,黄河下游屡屡决口改道,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即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成千上万的工程物资从全国各地运抵此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在这里安营扎寨。三门峡大坝仅仅用了三年多时间就宣告竣工,它的建成结束了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漫长苦难历史。1956年,画家吴作人根据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的景象,创作了油画作品《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3)国画《武汉防汛图卷》(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黎雄才</p><p class="ql-block">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特大洪水。入夏后,武汉市水位猛涨。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全国人民倾全力支援武汉。各地调集的抗洪物资、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随即到达武汉。一场气壮山河的洪水阻击战就此打响。最终,武汉的这次抗洪取得了胜利,为以后的抗洪救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我国城市防洪体系与水利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1956年,画家黎雄才根据中国人民抗击武汉特大洪水的壮举,创作了国画长卷《武汉防汛图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4)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1973)</b></p><p class="ql-block">作者:赵志田</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前夕,黑龙江发现了新的大油田,人们便将这个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大庆油田横空出世,新中国也因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能源供给。1973年,画家赵志田为表现大庆工人战严寒、斗风雪的忘我劳动精神,创作了国画《大庆工人无冬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5)版画《雷锋》(1963)</b></p><p class="ql-block">作者:吴强年</p><p class="ql-block">雷锋,原名雷正兴,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生命停留在22岁。面带笑容的雷锋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的记忆。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从此,3月5日成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学雷锋活动日。一个国家为一位普通的战士设立专门学习日,是史无前例的。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大批艺术家用翰墨丹青向雷锋致敬。1963年,版画家吴强年创作了版画《雷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6)油画《飞夺泸定桥》(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国枢</p><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长征中的红军披荆斩棘,来到大渡河边。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红军的决策者当即决定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是红军长征史上惊心动魄的一页,红军将士凭借着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也使红军再一次绝处逢生。飞夺泸定桥的传奇故事被选入小学课本,被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课本上的这幅画作,就是著名油画家刘国枢在1959年创作的作品《飞夺泸定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7)青铜浮雕《百年丰碑》(2019)</b></p><p class="ql-block">作者:吴为山</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期的中国积贫积弱,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入侵。为了寻找出路,一批具有爱国理想的教育家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此后,一大批青年学子们怀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愿望,选择漂洋过海,奔赴法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重要的一页,是中国革命史中的一座丰碑。2019年5月4日,雕塑家吴为山为纪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创作了大型青铜浮雕作品《百年丰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8)油画《开路先锋》(1972)</b></p><p class="ql-block">作者: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正式破土动工。在开工典礼上,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了筑路大军。1952年7月1日,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1972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根据成渝铁路修建通车的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开路先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49)国画《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2020)</b></p><p class="ql-block">作者:集体创作</p><p class="ql-block">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与深圳同时成立经济特区的还有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建立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迅猛,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路的巨大成功。2020年,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广东画院特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国画家共同参与,集体创作了《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盛世丹青构成的独特艺术风貌展现经济特区40年建设成就这一内涵宏大的历史主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0)油画《良宵》(1992)</b></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宇一</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纪念日。10月3日,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歌舞晚会,各民族代表和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画家刘宇一根据1950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和众多民主党派代表以及爱国人士在中南海欢聚一堂的场景,创作了油画作品《良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1)国画《万山红遍》(1964)</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可染</p><p class="ql-block">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奔涌不息的湘江和对岸岳麓山上大片的枫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记录了青年毛泽东的风华正茂与浩然壮志。上世纪60年代初,画家李可染取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意,创作了国画《万山红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2)国画《天堑通途》(1973)</b></p><p class="ql-block">作者:魏紫熙</p><p class="ql-block">1956年,国家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1960年1月,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1968年9月30日,南京城万人空巷,5万多名军民齐聚长江两岸。汽笛声响,一列7节车厢的火车从大桥上平稳驶过,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正式通车。上世纪70年代,画家魏紫熙以南京长江大桥为主题创作了《天堑通途》,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3)国画《人民和总理》(1979)</b></p><p class="ql-block">作者:周思聪</p><p class="ql-block">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一带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时间得到了地震的消息,他随即指示相关部门迅速开展紧急援救工作,并三次亲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由于救援及时、部署有力以及全国人民支援,邢台人民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英雄壮歌。1979年,河北籍画家周思聪根据邢台地震期间周恩来三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和鼓励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人民和总理》。该作品也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4)国画《机车大夫》(1964)</b></p><p class="ql-block">作者:卢沉</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26日,随着新中国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试车的成功,新中国从此拥有了自主研发制造蒸汽机车的能力。从此,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揭开了崭新一页!一台台质量优良的蒸汽机车奔驰在全国各大铁路线上,极大地推动了铁路建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画家卢沉有感于中国人民在自主设计研制国产蒸汽机车所展现出的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创作了中国画《机车大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5)油画《红烛颂》(1979)</b></p><p class="ql-block">作者:闻立鹏</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5日下午5时许,在云南昆明西仓坡附近的一条小路上,突然响起了一阵密集的枪声,随即一位中年男子倒在血泊之中。这位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的中年男子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革命战士闻一多。闻一多用他的生命和鲜血诠释了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1979年,画家闻立鹏为了缅怀闻一多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寄托对父亲闻一多的崇敬与思念之情,创作了油画作品《红烛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6)国画《农民和拖拉机》(1950)</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琦</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机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1958年7月20日,河南省洛阳市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内锣鼓喧天,新中国第一台国产拖拉机终于下线了!一辆红色的国产拖拉机披红挂彩“隆隆”地开出厂门。 此后,由这家工厂生产的拖拉机源源不断从洛阳开出,驶向全国各地,活跃在广阔的农村大地,标志着新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50 年,画家李琦以农用拖拉机为新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转变为题材,创作了国画作品《农民和拖拉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7)国画《雨花台颂》(1958)</b></p><p class="ql-block">作者:傅抱石</p><p class="ql-block">长眠于雨花台的英烈,用信仰和生命铸就了不朽的功勋,展现了“信仰至上、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精神,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英勇悲壮的一章。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继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党和政府决定在雨花台兴建烈士陵园。1958年,画家傅抱石为了纪念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们,创作了国画《雨花台颂》,这幅作品后来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8)素描《血衣》(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式廓</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各地不断推进。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上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消灭,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1959年,画家王式廓为了揭露控诉残酷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历史罪孽,生动表现中华大地千百万农民为打破千年封建枷锁而掀起的土地革命风暴,创作出了素描作品《血衣》。这幅画作以其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59)油画《古田会议》(1972)</b></p><p class="ql-block">作者:何孔德</p><p class="ql-block">1929年深冬,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一座祠堂中,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闽西古田,成为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成为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从此,这支注入了政治灵魂的工农武装脱胎换骨,成为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支旧武装的新型军队。1972年,画家何孔德创作了油画《古田会议》,再现了这一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0)油画《洪湖黎明》(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恽圻苍</p><p class="ql-block">湖北洪湖地区,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遍布莲藕荷花的洪湖,是如画的美景,也是当年赤卫队员大显身手的好战场。洪湖地区的群众,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依托当地有利地形,大力开展河湖港汊游击战,开创了“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等一系列适应湖区特点的游击战术,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56年,画家恽圻苍以洪湖地区革命斗争故事为主题,创作了油画《洪湖黎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1)油画《秋收起义》(1973)</b></p><p class="ql-block"><b>作者: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b></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军队的旗帜,第一次飘扬在了中国的大地上。秋收起义连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973年,画家何孔德、高泉、冀晓秋、陈玉先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主题,创作了油画《秋收起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2)油画《杨靖宇将军》(1984)</b></p><p class="ql-block">作者:胡悌鏻,贾涤非</p><p class="ql-block">1931年,日本反动统治者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1932年,杨靖宇接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杨靖宇带领游击队转战千里,与日伪军多次作战,给日伪军沉重打击的同时,不断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将红旗牢牢插在东北大地上。1940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叛徒出卖,杨靖宇将军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壮烈殉国,年仅35岁,日军当场拍了照片。杨靖宇牺牲四十余年后,画家胡悌麟和贾涤非以这张照片为蓝本,创作了油画《杨靖宇将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3)油画《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1999)</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少伦</p><p class="ql-block">1978年11月24日的晚上,时任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队长的严俊昌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召集全队在家的18户户主,商讨包干到户的办法。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冒着风险在包干合同书上按下了手印。这份合同书标志着小岗村的“大锅饭”将被彻底打破,它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1999年,画家王少伦根据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创作完成了油画《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这幅作品,彰显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先行者们敢为人先的勇气,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前夜历史时刻的生动再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4)油画《千年土地翻了身》(1963)</b></p><p class="ql-block">作者:董希文</p><p class="ql-block">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为所有劳动者除去了千年的铁链和枷锁,人民成了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广大翻身农奴迸发出的生产热情,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1963年,画家董希文根据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事件,创作了油画作品《千年土地翻了身》,成为了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65)油画《拂晓》(1979)</p><p class="ql-block">作者:肖峰、宋韧</p><p class="ql-block">1949年的上海,当激战的枪声已经平息,解放军部队严守入城纪律,露宿街头,此情此景深深印刻在人们心里。它让人们看到,什么叫做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支军队为什么叫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赢得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为什么能够屡屡在绝境中战胜强敌。《拂晓》是肖峰、宋韧于197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收藏于中国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6)国画《首都之春》(1959)</b></p><p class="ql-block">作者: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p><p class="ql-block">46米长的《首都之春》创作于半个世纪之前,1959年,北京画院的六位画家古一舟、惠孝同、周元亮、陶一清、何镜涵、松全森共同合作,历经数月,完成这一作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画作引首由郭沫若题写,整幅画以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形式,画面题材描绘的是从通县由东向西徐徐展开,一路沿长安街画到西山,横贯整个北京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7)油画《平江起义》(1980)</b></p><p class="ql-block">作者:许宝忠</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22日,已经秘密加入共产党的彭德怀带领着独立第五师第一团一部誓师起义,未打一枪,未死伤一人,只用一个半小时便占领平江县城,平江起义爆发。随后,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第十三师。平江起义后,面对湖南军阀的围剿,彭德怀审时度势,决定率军撤出平江县城。几个月后,他带着部队走向了井冈山。1928年年底,彭德怀等率红五军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四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1980年,画家许宝中创作了油画《平江起义》,再现了这场起义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68)油画《支部建在连上》(1977)</b></p><p class="ql-block">作者:高泉</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经过三湾改编,起义军的面貌焕然一新。不久后,这支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启了新的征程。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枪林弹雨中作出的生死抉择,更是人民军队血脉赓续的胜战基因。1977年,画家高泉创作了油画《支部建在连上》,再现了三湾改编的历史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9)油画《邱少云》(1977)</p><p class="ql-block">作者:孙国歧</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场上,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他放弃自救,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邱少云的事迹感染了朝鲜战场上的每一位英雄儿女,也极大地鼓舞着战士们不畏强敌、浴血奋战。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伟大的战士邱少云》的战地通讯,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从此,邱少云的名字家喻户晓。1977年,为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50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了美术作品展览活动。画家孙国歧根据邱少云的英雄事迹,受邀创作了油画《邱少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0)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1951)</p><p class="ql-block">作者:宗其香</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朝鲜长津湖下碣隅里东南面1071.1高地的小高岭上,防御工事早已被炸成了平地。此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阵地上只剩下了一个人,面对敌人发起的第九次进攻,这位志愿军抱起了炸药包勇敢地冲向了敌人。随着爆炸声响,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这位壮烈牺牲的战斗英雄名叫杨根思。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授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命名杨根思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1年,画家宗其香根据杨根思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油画《不朽的英雄杨根思》问世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激励了无数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1)雕塑《地雷战》(1957)</b></p><p class="ql-block">作者:萧传玖</p><p class="ql-block">1941年10月,侵华日军两万余人出动飞机大炮,对八路军太岳根据地的北部进行大扫荡。面对武器装备精良、来势汹汹的敌人,根据地的军民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因地制宜,发明了许多有效杀伤日寇的战法,如袭扰战、地道战、麻雀战等,这其中就有地雷战。地雷战,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争的伟大创举,在抗日战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57年,雕塑家萧传玖为表现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开展地雷战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勇敢智慧的革命精神,创作了雕塑作品《地雷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2)国画《孟良固战役》(1984)</b></p><p class="ql-block">作者:亚明</p><p class="ql-block">1947年5月,在今山东省蒙阴县东南与沂南县西部交界处的孟良崮一带,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当时,华东野战军以优势兵力围困住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并击毙了中将师长张灵甫,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1984年,画家亚明根据孟良崮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创作了国画《孟良崮战役》,再现了孟良崮战役的经典瞬间,并于1985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3)油画《广州起义》(1962)</b></p><p class="ql-block">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孔德、郑洪流</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等领导下,起义军分数路向广州市重要地点发起突然袭击,广州起义爆发。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广州的绝大部分市区,并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也是中国第一个城市工农民主政权。广州起义连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1962年画家何孔德、郑洪流一起创作了油画《广州起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4)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2005)</b></p><p class="ql-block">作者:白展望</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长征。在湘江战役中,作为长征中的铁流后卫,陈树湘率领红五军团34师,与追敌展开了拼死血战。为了确保红军大部顺利渡过湘江,红34师错过最佳转移时机,深陷敌军重围,五千多将士浴血奋战,绝大部分血染疆场。在突围中,陈树湘腹部中弹,身受重伤昏迷。陈树湘从昏迷中醒来时,敌人正用担架抬着他去邀功请赏,他从伤口处掏出肠子扯断,壮烈牺牲。2005年,画家白展望创作了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再现了陈树湘师长壮烈牺牲的震撼一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5)油画《进京赶考》(2010)</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承齐</p><p class="ql-block">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决定迁往北平。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告别前来送行的父老乡亲,离开了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之路。2010年,画家陈承齐根据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临行前当地群众前来送行的历史场景,创作了油画《进京赶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6)油画《开国大典》(1952)</p><p class="ql-block">作者:董希文</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人们翘首以待,共同盼望着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的到来。毛泽东等领导人沿着古砖梯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1952年,画家董希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载入历史史册的重要事件,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7)国画《刑场上的婚礼》(2009)</b></p><p class="ql-block">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明明、蔡玉水</span></p><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6日,两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被押赴广州红花岗刑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转头深情望向彼此,大声向世人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结婚的礼炮吧!他们视死如归、真挚感人的革命爱情,感动无数国人,被称为“刑场上的婚礼”。这两位年轻人分别是共产党员周文雍和陈铁军。2009年,画家王明明、蔡玉水根据周文雍、陈铁军悲壮的革命爱情故事,创作完成了国画《刑场上的婚礼》。作品一经问世即引起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8)中国画《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2017)</b></p><p class="ql-block">作者:张永海、赵胜利、文亚坤</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福建省南平市原常务副市长廖俊波为“时代楷模”。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廖俊波立誓改变山区落后面貌,让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他真心实意为民造福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共产党人。2017年,画家张永海、赵胜利和文亚坤根据廖俊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集体创作了中国画《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歌颂了廖俊波心系群众、与人民风雨同舟的公仆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79)油画《攻克锦州》(1969)</b></p><p class="ql-block">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span></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锦州之战是其中的关键一战。锦州战役的胜利,为辽沈战役取得全胜奠定了基础。攻克锦州之后,东北野战军接连解放长春、沈阳等地,52天之内共歼敌47.2万人。辽沈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稳固的战略大后方。1969年,画家任梦璋、张洪赞、李树基、广廷渤以锦州战役为主题创作《攻克锦州》,用艺术的方式展现了这场大决战中的关键之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0)油画《永远的军魂》(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明峰</p><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总共超过20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踏上朝鲜战场。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万千忠骨长眠在了那片金达莱花盛开的土地上。祖国没有忘记这些无畏的战士,没有忘记她的英雄儿女。从2014年起,中国政府开始陆续接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英魂终于回到他们的故乡。2021年,军旅画家李明峰创作了油画《永远的军魂》,记录下志愿军遗骸归国的动人瞬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1)</b><b style="font-size:18px;">国画《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刘万鸣及他的学生们</p><p class="ql-block">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自然资源分布却极其不平衡。为解决巨大的能源供需矛盾以及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中国于 21 世纪初启动了规模浩大的清洁能源输送工程—— " 西气东输 " 和 " 西电东送 "。它们汇聚成了这个国家能源输送的大动脉,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保驾护航。2021 年,画家刘万鸣与他的学生们为了反映中国在建设 " 西气东输 "" 西电东送 " 这两项超级工程时展现的精神面貌,集体创作了中国画《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工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2)油画</b><b style="font-size:18px;">《雄安进行时·筋骨》(2020)</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范迪安</span></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在北京以南约100千米的地方建设一座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的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自从2017年备受世人瞩目的雄安新区破土动工之后,数十万建筑工人陆续奔赴建设工地。霎时,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2020年,美术家范迪安根据雄安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创作了油画作品《雄安进行时·筋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3)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2017)</p><p class="ql-block">作者:<span style="font-size:18px;">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span></p><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区,有这么一位林业专家——李保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保国,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代表。</span>他数十年如一日,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被人们称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2017年,为表现李保国带领太行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事迹,歌颂他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画家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剑共同创作了油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84)油画《征服珠峰》(2009)</p><p class="ql-block">作者:冯杰</p><p class="ql-block">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两国边界上,它海拔8848.86米,常年积雪、空气稀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北京时间1960年5月25日清晨四点二十分,屈银华、王富洲、贡布三名队员成功登顶,完成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的壮举。中国人首次把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之巅!中国的几代登山勇士们,前赴后继,在与珠峰的一次次对话中,挑战极限,追逐梦想。2009年,画家冯杰以中国登山队员勇于攀登、不惧艰险的攀登精神作为主题,创作了油画作品《征服珠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5)工笔画《飞天圆梦》(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安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载人航天,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圆梦之旅。飞天,这个中华民族想象了数千年、布局了五十年、奋斗了三十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未来,中国的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2021年,大型工笔画作品《飞天圆梦》问世,展现了从飞天梦到中国梦的伟大跨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86)油画《铁流》(2019)</b></p><p class="ql-block">作者:邓毅</p><p class="ql-block">点兵朱日和,全军齐振奋。2017年7月30日,一万两千名受阅官兵,六百多台受阅车辆、装备集结列阵,展现出一幅壮美的沙场点兵画卷。这是一次野战化、实战化的沙场点兵,是人民军队改革重塑后的第一次全新亮相,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阅兵。这次空地同步受阅,多军兵种联合行动,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改革重塑后的崭新面貌。2019年,画家邓毅创作了《铁流》,用画笔记录下朱日和阅兵的震撼时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7)油画《激战松骨峰》(1999)</b></p><p class="ql-block">作者:孙立新</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25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向美军发起突然进攻。为了阻击南逃之敌,给大部队合围赢得时间,第38军112师335团临危受命,团长范天恩率部直扑松骨峰,一场激烈的阻击战打响了!经过这场殊死的搏斗,3连最后只剩下了7名战士,但是他们仍像钢钉一样死死地守住了松骨峰!松骨峰战斗完成了切断美军第2师南逃退路的任务,为夺取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态势。1999年,画家孙立新根据志愿军血战松骨峰的英雄事迹,创作了油画《激战松骨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8)中国画《解放天津—会师金汤桥》(2020)</b></p><p class="ql-block">作者:范扬</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东北野战军以5个纵队22个师等共34万余人的力量准备解放天津。1月14日10点整,总攻开始。500多门大炮向预定目标开始猛烈轰击,敌人众多的明碉暗堡当即被摧毁。1月15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在金汤桥胜利会师。数万野战军战士举枪欢呼,庆祝这历史性的一刻。会师金汤桥成为解放天津的关键节点,标志着国民党守军防御体系的全面溃败。2020年,画家范扬根据天津战役中会师金汤桥这一具有深刻意义的历史时刻创作了中国画作品《天津解放——会师金汤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89)年画《解放军野营训练图》(1964)</b></p><p class="ql-block">作者:韩敏</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进入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的新时期,军事训练开始转入正规化轨道,成为平时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济南军区、北京军区部队军事训练汇报表演,极大地鼓舞了练兵士气,全军大比武运动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大比武极大地促进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极大推动了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1964年,画家韩敏创作了年画《解放军野营训练图》,一经问世,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0)国画《梨园代代传》(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颖生</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广大的戏曲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导向,让中国戏曲的面貌为之一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当下,广大戏曲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作品。</p><p class="ql-block">2021年,画家王颖生根据中国戏曲薪火相传、繁荣发展的景象,创作了国画作品《梨园代代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1)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吴静雨</p><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26日凌晨,沙特等国对也门胡塞武装目标发动空袭,也门安全局势骤然紧张。空袭发生时,在也门有我国使馆工作人员、留学生、中资企业人员、援助医疗队等600多名同胞。撤侨,刻不容缓。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果断下达命令,正在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即刻前往也门撤侨。也门撤侨是一场坚定有力的国家行动,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能力与担当。2021年,画家吴静雨根据这一事件创作了油画《为了每一名同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2)国画《太行铁壁》(1984)</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迎春、杨力舟</p><p class="ql-block">1937年,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后,由朱德、彭德怀率领的八路军总部转战进入太行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首战平型关、设伏雁门关、奇袭阳明堡,一系列战斗的胜利,不仅让八路军歼灭了大量日军,同时有力地钳制了日军继续南进的侵略步伐。1940年8月,八路军向日军发起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1984年,画家王迎春、杨力舟创作了国画《太行铁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3)中国画《西安事变》(2009)</b></p><p class="ql-block">作者:王西京</p><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北“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在西安、临潼两地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西安事变的爆发,立即在国内外引起轩然大波。紧要关头,张学良将军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发电报,邀请派代表赴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前往西安,西安事变终于获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结束了十年内战,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009年,画家王西京根据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史事件,创作了中国画作品《西安事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4)油画《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2017)</b></p><p class="ql-block">作者:张峻明</p><p class="ql-block">罗阳是航空报国的楷模,更是几十年来中国国防科工人许党报国的一个缩影,是他们用大国重器支撑大国崛起,用民族担当挺起民族脊梁。罗阳为中国航空事业奋斗30年,直至把生命奉献给蓝天,谱写了一曲“鹰击长空”的壮丽之歌。2017年,画家张峻明创作了油画《航空报国的楷模——罗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5)国画《长江之歌》(2021)</b></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劲堃</p><p class="ql-block">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流域森林存量占全国约1/4,水稻产量占全国的70%。长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浑然一体,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基因宝库,也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域。长江,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滋养了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江之歌,奏响了神州大地生态文明建设的交响。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呈现眼前。2021年,画家李劲堃等创作了国画《长江之歌》,勾勒出了新时代长江的万千气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6)国画《爹去打老蒋》(1950)</b></p><p class="ql-block">作者:黄胄</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这句口号随着三大战役的推进,配合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以摧枯拉朽之势,从北到南,一路凯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获得了排山倒海的力量,结束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画家黄胄为了展现人民群众积极踊跃参加解放军、支持解放战争的热情,创作了中国画作品《爹去打老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7)中国画《教妈妈识字》(1956)</b></p><p class="ql-block">作者:陆俨少</p><p class="ql-block">从解放初期到1964年,约1亿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画家陆俨少根据席卷全国的扫盲运动,创作了中国画《教妈妈识字》,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8)</b><b style="font-size:18px;">油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2017)</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者:王晓明,张伟,王洪章,郭旗</span></p><p class="ql-block">全球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把身躯铺架在了中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把一生的热情化成了对祖国最炽热的告白!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017年7月1日,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7年,画家王晓明、张伟时等根据黄大年的生前事迹,集体创作了油画《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黄大年》,歌颂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甘于奉献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9)中国画《井冈山八角楼》(1973)</b></p><p class="ql-block">作者:宋文治</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艰苦转战一个多月,终于将红旗插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虽然只有短短两年零四个月,却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1973年,画家宋文治根据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的故居八角楼创作了中国画《井冈山八角去楼》。</p> <p class="ql-block"><b>(100)中国画《春城无处不飞花》(1980)</b></p><p class="ql-block">作者:何家英</p><p class="ql-block">1970年12月30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轰轰烈烈的建设序幕也由此拉开。1981年1月4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截流!1988年8月,这座万里长江第一坝,耗时18年终于竣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水患,具有发电、改善峡江航道等功能,可发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它提高了我国水电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这项工程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水电建设队伍,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p><p class="ql-block">1980年,画家何家英为描绘中国人民夜以继日建设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的景象,创作了中国画《春城无处不飞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丹青写春秋,百年正风华。”</span></p><p class="ql-block">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世界更多将目光投向中国,聚焦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p><p class="ql-block">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神州大地早已换了人间,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电视总台推出的百集特别节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整理编排,按播出顺序持续更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