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捉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2.斗蛐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3.养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4.放风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5.钓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6.游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7.集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写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童年的往事常在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睡梦中经常在童时的嘻戏中游玩。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虽然常常吃不饱饭,穿打补丁的衣服,也没觉得苦,倒是各种游戏给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带来无穷的欢乐,刷陀螺、打弹弓,玩弹珠、打画、滚铁环等各种游戏让我们陶醉其中。还有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游戏,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玩越有意思,有的游戏甚至伴随一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1.捉知了</b></p><p class="ql-block">“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每当听到这首《童年》的儿歌时,思绪便回到了儿时,当年捉知了便是趣味横生充满乐趣的一项玩耍游戏。</p><p class="ql-block">每到夏天,房前屋后的杨树上、冬青树上的知了从早到晚便吱吱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召唤孩子们,学校放暑假了,也不用上学了,开始了与知了朝夕相伴的游戏童年,那是暑假最惬意悠然的日子。知了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p> <p class="ql-block">捉知了的方法有好几种。要从高高的树上捉住知了是件不容易的活路,但也难不倒活泼好动,能爬高上低的小小少年。当时家附近有一户人家,是个搬运运输户,家里有一匹用来拉板车的马。我想尽办法,冒着被马踢的危险,从他家马尾巴上拔了几根马尾回来,做成一个活套,系在长长的竹竿尖上,拿着竹竿,顺着知了叫声,发现目标,将杆尖细细的马尾套在知了头上,往后一拉,马尾一紧,将活蹦乱跳的猎物套紧,收下竹竿,取下知了,小心翼翼放入早已准备好的盒中,每次忙的汗流浃背也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方法是将灰面粉合好,洗成面筋,面筋粘性很大,放在竹竿尖上,在树林间寻到目标后,从知了后背粘住翅膀,也可以抓着知了。不过这种方法面筋消耗很大,逮不到几只,面筋就用完了。捉知了不光好玩,听听叫声,消耗童年永远使不玩的精力,而且还可以吃。知了背上有一块肌肉,放在火上烤熟了,蘸点盐就可以了,味道很香,也很好吃。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这点小小的牙祭已足以让我家的弟妹们解馋了。</p> <p class="ql-block">最陶醉的是每天傍晚时在树下的泥洞里挖知了。冬青树根下是知了幼年生长的蜗居,知了的幼虫一般要在地下生长6-7年类。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后,破土而出,蜕皮变成美丽的知了,飞到树上,求偶产卵,幼虫孵出后会从树上牵丝落到地面,钻进土里,以树根为食物,开始新一轮成长。知了出土后仅能成活15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挖知了的乐趣在于找到它的藏身洞口,未出土的知了洞口只有黄豆大,不易找到,在树下细心观察,发现后用手轻轻拨开薄薄的层土,小心翼翼的将还未蜕皮的知了从洞中取出,放入准备好的纸盒中。有时一晚上能挖到十几个。更有趣的是观察知了的蜕皮过程。准备几根小树枝,放在纸盒里,知了幼虫会慢慢爬上树枝不动了,沾满泥土的背壳上开始裂开一道缝,渐渐露出色彩鲜艳的知了,从壳中喷薄欲出,呈现出倒挂金钩状,等到全身从壳中蜕出,又会向引体上,用前脚挂在壳上,一动不动,不一会儿,翅膀慢慢的开始舒展开来,此时全身五彩缤纷非常好看,再渐渐变黑,完成了从幼虫到蝉的蜕变。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那我在盒子旁看的如痴如醉,一次又一次细仔观察享受过程。</p> 蜕了皮的知了壳叫蝉蜕,是一味较名贵的中药。听说知了壳可以卖钱,便把它们都收集起来,每天一早就干劲十足的到院子里的树木间寻找,曾经为此被大马蜂蜇起大包,疼的大哭过。还专门到中山公园去捡知了壳。每天都会细数当天又捡到了多少个知了壳,一个暑假下来,日积月累足足捡了几大盒,有几百个了。拿到胜利街恒春茂药房去卖,居然卖了近10元钱,欣喜万分的用卖来的钱,买了一个麻麻点的橡皮篮球,从此开始喜爱上了投篮,打篮球。那是1963年暑假,是我人生第一次用玩耍创造价值,换来的收获,永生难忘!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57, 181, 74);">2.斗蛐蛐</b></p><p class="ql-block">小时候从10多岁起,我就开始捉蛐蛐玩了,玩的如痴如醉,不亦乐乎。从小学到中学,到文革期间,前后也有5-6年,每年的夏秋之际便是斗蛐蛐的旺季。最大的乐趣是可以观看蛐蛐打斗,旧时代斗蛐蛐的都是有钱的官人们玩的,是很高雅的玩赏,经常有大型比赛,还可以赌博。用现在话讲还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p><p class="ql-block">蛐蛐的学名叫“蟋蟀”。小伙伴们根据叫声把它分成两种,一种叫“唧唧”,还有一种叫“嘟嘟”,形态上大小不一样,叫声也不一样,但生长环境都一样,一般都栖息在潮湿的草丛泥土中,会叫的是雌性。“唧唧”个体较小,在夏初就可以听到叫声了。“嘟嘟”则要到立秋以后才有叫声。每当听到蛐蛐开叫的时候,那动听的声音便会拨动童年的心弦,召唤我们义无反顾的来到田边、树林、小沟旁,进入我们的蛐蛐世界。</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唧唧”还是“嘟嘟”捉的方法基本相同。蛐蛐喜欢在避光的草丛泥土里打洞栖息,雌蟋蟀的叫声便是求偶,会打斗,孩子们把会叫的雌蛐蛐叫“二翼子”,尾部有两根尖,雄蟋蟀尾部有三根尖,叫“三翼子”,只能交配不能打斗。捉蛐蛐时会寻着叫声全神贯注,轻轻的向目标靠近,常常可以发现一个10厘米长左右的洞穴,两边都有洞口,拿出自制的小纸袋,放在洞口的一端,从另一端用随手摘下的草根,轻轻戳进洞口,把里面的蛐蛐赶到纸袋里,再把纸袋的口封好,一只毫无损坏的蛐蛐就成为心爱之物。记得文革中,曾在学校抄家搜出的四旧堆里,捡到过一个非常精致的蛐蛐罩带回家,每次捉蛐蛐时带上,用起来抓蛐蛐很方便。上初中时,我曾和要好的同学一起放学后,经常到离家几公里远的郊区捉蛐蛐,兴趣十足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蛐蛐的喂养也有讲究,大大小小瓶瓶罐罐里面先要垫一层土,才能放进去喂养。还要用观音土泥巴做过笼,用来把蛐蛐赶进过笼取出来。打蛐蛐的地方叫缸子,一个较大些容器,里面也要填土。“唧唧”要给辣椒吃,说是打斗时夹子上是辣的,对方蛐蛐会受不了。“嘟嘟”喂战败的蛐蛐肉,这样会更具血性。有些战功显赫的蛐蛐王,还要为它配上“三翼子”,让它们“谈情说爱”。文革期间公安局养警犬的地方空了,大狗笼就成了我专门养蛐蛐的基地了,有十几平米,里面摆滿了装蛐蛐的瓶瓶罐罐,每年放暑假学校不上课了,与蛐蛐打交道便成了每天的主题活动,要在笼子里面忙活大半天,斗蛐蛐、喂食,打扫蛐舍的清洁,忙得不亦乐乎,开心惬意的很那,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最扣人心弦的是亲自动手,把蛐蛐放进斗场,观看蛐蛐对打。每次从外面捉回的“新兵”,都要放入“缸子”里轮流捉对厮杀,优胜劣汰,胜者留下,放入单独的寝宫,好吃好喝招待,休息一日,第二天与有排名的蛐蛐王再战,败者继续淘汰。蛐蛐打架时,先用头顶的两根长须在缸子搜索目标,一旦发现,张大口中血红的大夹子,扑向目标,咬住对方,用两只有力的长腿做支撑,摔翻对手,一旦取得优势,便张开背上的双翅,快速振动,发出响亮的声音,对手落荒而逃,胜利者宜将胜勇追穷寇,直到对手不敢回头对峙。</p> <p class="ql-block">“唧唧”打架时回合较少,很快可以决定胜负,但“嘟嘟”个体大,打架时可以打很多回合,因此看“嘟嘟”打架更具有刺激性,也更有吸引力。我的蛐蛐一般按身体长度取名,我曾捉过一只14毫米长的蛐蛐王就叫“14”。曾拿到外面去和邻居街坊的蛐蛐斗,没有败过。结果一不小心让它跑掉了,让我悔恨不已,在它跑掉的地方,第二年又去听有没有叫声,期盼它又回来的奇迹出现。听大人们讲,能在老宅子熬过冬季的蛐蛐,一定是非常厉害的。</p><p class="ql-block">如今城市里基本上看不见泥士,看不到蛐蛐赖依生存的环境。在夏秋季,每当漫步在公园还可以听到蛐蛐的叫声,那叫声依然觉得那么动听,拨动心弦,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3.养蚕</b></p><p class="ql-block">蚕是怎样生长的?怎样吐丝做茧?怎样破茧而出繁衍后代的?带着许多童年好奇,从一上小学就开始喜爱养蚕了。</p><p class="ql-block">每年的4月中旬左右,看到桑树露出嫩芽,便知晓养桑蚕的季节到了,把保存了近一年的蚕卵,放在自己贴身的内衣口袋里,用体温孵化,十天半月后,小蚕宝宝便出壳了。刚出壳的蚕宝宝,个体比小蚂蚁还小,从带着体温蚕卵上,用小毛笔轻轻地把它扫进桑叶的嫩芽上,不用几天蚕宝宝就都从卵中出来了。我也开始一年一次的忙碌。</p> <p class="ql-block">每天放学回家后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摘桑叶,居住地院子里有一颗高大的桑树,为了养蛋,很快就掌握了爬树的本领,爬上树采桑叶,然后开始喂蚕,把桑叶放在蚕的上面,慢慢的蚕就会爬到新鲜的桑叶上进食,这时的蚕还太小,看不到它们吃桑叶样子,几天后蚕就不吃桑叶了,浑身发亮,小嘴的上方有一个三角形深色印记,经过两天,印记处裂开,开始了第一次蜕皮,蜕皮后食量大增,生长迅速。蚕宝宝每隔5-7天左右就会蜕一次皮,蚕越大,蜕皮间隔期越长,到第三次蜕皮后,喂蚕的盒子也要换大的了,蚕宝宝已经可以拿在手中观察了。</p> <p class="ql-block">每天给蚕喂桑叶后,就会坐在养蚕盒边,看它们吃桑叶。这时的蚕吃桑叶时已经可以听到“沙沙”的啃桑叶的声音了,新放进去的桑叶不一会就吃完了,连忙又去加桑叶,仔细观察它吃桑叶时,可以看到蚕宝宝的身体随着进食,渐渐变长变粗,迅速生长,看着蚕宝宝在精心喂养下,一天天长大的过程十分作迷,我也在它们的陪伴下逐渐成长。有一种花蚕,长到经过三次蜕皮后,黑白相间的身体,大口的吃着绿色的桑叶,特别好看,真是一道美丽无比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蜕皮完成后,蚕可以长到10厘米长了,这是最后一次,放在手上已经有重量感了。几天后蚕宝宝们停止进食,硕大肥胖的身体开始发亮,漫无边际的在盒子边上爬行,这是要吐丝了。准备好装满稻草的吐丝盒,把要吐丝的蚕宝宝放进盒子,让它们在里面寻找结茧的空间,放学后,我常常痴迷地观察吐丝过程,可以看到蚕宝宝隐隐的在蚕茧里,用小嘴来回吐丝做茧,直到看不见它的身影,一看就是很长时间。蚕的爬行足履如果是黄色的,今后吐丝结茧就是黄色或粉红色的。白色足履的蚕就结白色的茧。几天后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蚕茧结满了稻草间,从草丛中小心翼翼取出蚕茧,看着这满满硕果,心中充满喜悦。</p> <p class="ql-block">又焦急的等了10多天,蚕蛾终于破茧而出,把蛾子放在专门产卵的构皮纸上,雄蛾会追逐雌蛾,自由地尾对尾交配,然后脱开,雌蛾进行产卵,把一颗颗黄色的小卵排在纸上,留下来年新生命的种子,这个过程要几天时间,然后蚕蛾会慢慢地死去,完成一轮生命的循环。我会小心翼翼地收好布满蚕卵的构皮纸,留作来年再孵化新的生命,开始新的循环。</p> <p class="ql-block">为了养蚕我还在专门在自家小院里种了一棵桑树用来养蚕,4年后树长的有碗口粗了。文革开始搬家后,特地费了很大力把它挖出,移栽到新居地,准备来年继续养蚕,结果第二年桑树就枯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养蚕了。每年到了春季,心里都想着自己再养蚕,有时做梦都会梦见蚕宝宝在大口吃桑叶的景象。直到女儿出生长大上小学时,才又带着孩子养了两年的蚕,买蚕宝宝,买桑叶,孩子的兴趣不大,我也找不到当年养蚕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蚕宝宝从卵中破壳而出,到化煎成蛾短短45-50天的的生命历程,我和它们朝夕相伴,给我带来了无穷欢乐,带来了一年又一年地期盼。在那个物质生活贫困,文化娱乐匮乏的年代,我把蚕宝宝当作亲密无间的朋友,养蚕是伴随童年最富有生命成长情感的游戏。蚕宝宝吐出的丝茧是人类最高贵的服装原料—丝绸,“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品质,更是深深地感动激励着着童年的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4.放风筝</b></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每年春天到沙隆达广场散步时,看到放风筝的人们,总会忍不住走过去看看,他们大多数都是老人,手中拿着硕大的轮盘,收放线自如,线都是很粗的那种,飞在空中的风筝都是大型的,和老人们交谈时,不时用手拉着链接风筝的线端,能感觉到非常有力,不由得想起童年时放风筝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物资生活非常匮乏的年代,少年的我想拥有自己的一只风筝,并把它放上空中,是一件令人神往却又不容易的事。做风筝的架子要用细篾片,得去买,街上有蔑店,花几分钱买一根长约2米的篾片,回来用大剪刀剪成4根长短不一的长蔑片,用细线扎成一个对称的“王”形风筝架,下面一横短些,然后用买来的构皮纸小心翼翼的糊在风筝架上,在风筝的王字下横处,粘上纸做的尾巴。最后是安装“抖线”。风筝做好后还要进行试飞。看尾巴是否合适,轻了要加,重了则减,“抖线”是调风筝重心的角度,角度小了会使风筝在空中向前扑,角度大了会使风筝在空中呈撅起之态,飞不起来,只有把角度调到风筝的整体重心处,风筝才能在空中自由翱翔。</p> 风筝做好了,得有线才能放起来。那个年代把放风筝的线,是缝纫机上做衣服的滚子线,叫“机器线”。孩子们是没钱买的,淘气的我们常常到街对面的小缝纫铺里,偷拿几个“机器线”用来放风筝,由于线细,很容易断。后来也自己去买那种可以挽成砣的细索子线来放,缺点是比“机器线”重,在空中由于重量容易形成坠线,可以放得很远,但不高。 最好玩的是放风筝。每年春天是放风筝的季节,小时候居住的公安局后院的篮球场是一片开阔地,很适应放风筝。每天放学后到天黑前,便是小伙伴们尽情玩耍的美好时光。春天里刮南风是最好的风向,只要有点风,风筝很快就能放飞起来。风力不够时,常常跑得汗流浃背,浑身湿透。许多孩子们都在那里玩耍,空中的风筝多数都是 “王”字形简易风筝,偶尔可以看到成年人放的八卦或蜈蚣风筝,心中除了羡慕,也就只有望洋兴叹了。自己做的风筝经常会断线,风筝没了,线也收不回来,损失惨重,只得又从重头再来。偶尔也有隔壁院子的风筝落到我们院子里来,捡回来重放,结果一次正放着捡来的风筝,人家找过来了,说是他们的,他们欺负我小,硬是强行把风筝要走了,从此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把风筝纸撕掉,重新糊纸,再拿出去放。就这样乐此不疲,年复一年,风筝伴我度过快乐童年。 前不久看到电视新闻报道,台湾新竹一个7岁小女孩,被大风筝尾巴卷起升到半空中达几十秒钟,看得人心惊肉跳,好在虚惊一场,孩子安然无恙。心里原还想买个大风筝去放放,体验一下老年放风筝的乐趣,这下再也不敢了。只能去挂挂眼科,看人家放风筝了。<br>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风筝五彩缤纷,形式多样,已经商品化了,最具名气的当数山l东淮坊风筝,不过从来没有买过,也没放过,只是看着人家放,偶尔在旁边拉拉线,感受一下风筝在空中的力量,同样能钩起童年时放风筝的美好想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5.钓鱼</b></p><p class="ql-block">钓鱼始于文革那年,一来学校停课,在家闲着无事,二来也可以补贴家用改善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钓鱼带来的乐趣。那时我刚满15岁,学校停课,也没参加什么红卫兵组织,父母亲受到冲击,经常挨批斗,不能回家。我在家里担负起买菜做饭,照顾弟妹的重任。钓鱼伴随我度过了辛艰而又快乐的日子,直到下乡插队离家。</p><p class="ql-block">刚开始钓鱼时是用一根长约3-4米竹竿,在便河、沙河、卫校等家养的鱼塘钓,学习钓鱼不难,从系勾线、做泡筒、泡米酒、挖蚯蚓、下鱼窝子、上鱼食,到观察鱼咬钩,鱼漂(泡筒)回漂,钓过几次后便掌握了。那时多钓野鱼塘鱼多,有时也在便河等家养鱼塘钓,很容易钓,不费多大力气,一次就能够有2-3斤鱼的收获。慢慢学会自己做3节套筒鱼竿,既可以钓的远,使用起来又方便。有一次钓到一条很大的鱼,可能是一条3斤以上的鲤鱼,上钩后鱼向前一冲,把把鱼竿的第一节一下拉脱,直接拖向鱼塘深处,不见踪影。那时的钓鱼装备简陋,钓技也很差,遇到大鱼不是脱钩了,就是线断了,很少能钓到大鱼,能钓到一条半斤重的鲫鱼都非常高兴了。后来家养鱼塘不让钓了,只能改钓野了。其实野钓由于充足鱼获的各种未知因素,更充满趣味与挑战。</p> <p class="ql-block">那时钓鱼常去近郊的河塘里钓,如张家沟、徐桥、宿家场、白水滩等村庄∵,近的有7-8里地,远的有15里。每次去有几个小伙伴一起去。一般早上4点起床,带上水壶、草帽、鱼竿、鱼篓,还有干粮,一般都是锅盔,穿着长衣长裤(防蛇),解放鞋出发,要走2-3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钓鱼目的地。钓友们一字排开,忙活起来,有的上钓线,有打窝子,还有的丢堆子(拉屎),忙着找窝子、试水,确定钓位,那时钓法很简单,一般就用酒米下窝,准备充分一点,带一点炒熟的黄豆捣碎拌在酒米里一起下窝效果更好,下完窝,在鱼钩上掛上蝌蚓,很快就有伙伴上有鱼获了,谁要是最先钓上鱼了,总会有一阵庆祝欢呼。我曾经野钩过斤鲫,有洗盆那么长。钓鱼每次钓的多少不一,有时我和老弟一起能钓6-7斤鱼。我的邻居伙伴刘春志,他钓技好,每次钓的鱼比我们多一倍以上,他的家里生活困难,钓的鱼回去后还要卖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一般钓到下午4点左右,才返回,到家已经天都黑了,回来还要刺鱼,还是很辛苦的。</p><p class="ql-block">钓鱼中最激动人心的是中鱼的一瞬间,钓鲫鱼时般用蚯蚓,漂子一回泡,就表示鱼咬钓了,钓草鱼时用苇叶钓半水,钩青鱼时也是钩底层,蚯蚓、黄粉虫都可以,咬钩时拉着漂子就跑,钩鲤鱼时用虾子,漂子是直接往下拉,无论是何种鱼,一拉杆鱼在空中阳光下闪着银光,无比兴奋激动,体验到钓鱼的乐趣,享受杆上鱼获的满足。无论是站泡还是睡泡,钓鲫鱼都要等回泡才能拉杆,表示鱼咬钩了,这样才能上鱼。</p> <p class="ql-block">除了钓鱼,在邻居伙伴的带领下还经常在晚上出去捉蝌蚂(青蛙),要到宿家场一代,路上要走几个小时,下午5点出发,到目的地天已经黑了,主要是在水渠沟边用手电筒寻找,一旦发现青蛙,在强烈的手电光照射下,它一动不动,轻轻地走过去,快速的用手抓住,放进鱼篓里。那时的青蛙是按几分钱一只卖的,小的3分钱一只,最大的7分钱一只。每抓到一只就会大喊:“捉了一只5分的!”,十分开心。有时遇到蛇了也会吓一跳,连忙躲开。一般要捉到凌晨,回到家天都亮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就用自制的推网一起去附近的河塘里推鱼。推网的网是买的,绑在有5米多长的竹竿上就可以使用了。有一次,在河塘边的浅水处看见一个黑乎乎的东西,用推网一推居然动了起来,连忙戳进网,一看居然是一条4斤多重的黑鱼,无比欣喜,带回家做熟后,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餐,还得到父亲的夸奖。那几年,家里从没买过鱼,一年四季家里的餐桌上没断过鱼,因为钓鱼,学会了做鱼,蒸、煎、烧、炸各种烹饪方法都运用自如,做得一手味道鲜美鱼肴。</p> <p class="ql-block">后来进工厂、上大学、回工厂、进机关,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钓鱼了。直到进入中年以后,在钓鱼成为联络感情的不正之风后,才在人家刻意安排下,休息时间被人约去钓钓鱼,放松一下工作和生活压力,又慢慢上瘾迷上钓鱼,一钓又是十多年。钓鱼的装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碳素手竿、高级抛竿,先进的钩线,专用的鱼饵应有尽有。钓鱼也不用走路,都是开车前往,很短时间就能钓到足够的鱼,常常能钓到十多斤以上的大草鱼、青鱼,还曾钩到过2.5斤重的鲫鱼王,也很过瘾,乐此不疲,钓鱼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休闲乐趣。钓的鱼自己家吃不了多少,常常送亲友邻居。尽管如此,但还是会常常思恋起少儿时期的钓鱼趣事,相比起来,既没了那份辛劳无比的滋味,也没了那份物质诱惑的满足。到了晚年钓鱼成为休闲娱乐,有时和亲戚朋友自已出钱去农庄钓鱼,吃吃农家饭,钓多钓少都不在意了,钓鱼是我一生中从童年到中年玩的时间最长,最富有魅力的游戏之一,直到退休后由于体力不支才没有继续钓鱼了。现在可以通过电视观看《四海钓鱼》等栏目,每天看看全国钓鱼高手的钓技,欣赏五湖四海的河钓、海钓、黑坑钓,也可以过鱼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6.游泳</b></p><p class="ql-block">还记得6-7岁时,父亲在夏日里曾带我到中山公园游泳池去玩过水,一池碧水凉透到心,尽管只是站在水里玩耍,也无比开心。“游泳”这个美好的游戏向往,从那时起便深深的印在童年的脑海里。可能是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的天性吧?注定要与水为伴一生。</p><p class="ql-block">10岁那年暑假期间,酷暑难耐,呆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不知是谁的主意,说有个地方可以下水玩,便和人委宿舍一帮小伙伴一道,瞒着家人,兴高采烈地跑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叫沙河的小池塘玩水,结果被父亲单位的同事看到并告密了。那时家里人是绝对不允许小孩子偷偷跑出去玩水的,回来后父亲大发雷霆,是直接用柴火棍打的,打得屁股红肿,疼痛难忍,不敢落坐。第一次下水,挨了人生第一次最重的家法,终生难忘!</p> 12岁小学毕业那年,抵挡不住玩水的诱惑,又瞒着家里,偷偷跑到长江边的柳林洲大水塘去玩,当时还不会游泳,下水后脚下一滑,整个身体便沉了下去,不一会儿口里开始灌水,求生的本能让我在水里,手脚乱蹬乱划,扑腾了许久,手脚好像蹬到了泥土,终于露头吸了一口气,站了起来,逃过一劫,想想真后怕。这次没有被家人发现,躲过了挨打,却差点被淹死。还有一次时在廖子河游泳,爬到一艘小木船上玩,一群小孩子在船上使劲摇晃,结果船翻了,都被盖在船下,我当时已经学会了憋气,凭着本能在水下朝着岸的方向游去,一口气一直游到浅水区,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这次也没有被家人发现。<br><br> <p class="ql-block">上初中后,胆子更大了,和同学们常常背着家长、老师,偷偷跑到沙市的4码头的长江边去游,江里水深流激,还有旋涡,危险性更大。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们私自到长江游泳,每天中午有老师专门守在校门检查,用指甲在同学手臂上划一下,如果有白色的印记,就是在江水里泡过,我们也有对策,游完后,跑步直到浑身上下出汗,进校时老师检查就划不出印子了。后来有一次又掉进长江的激流中,拼命挣扎,被岸边的同学,抓住我的手拉了上来,救了一命。父亲知道后,我又挨了打。还是不许我游泳。就这样在瞒着家人的秘密状态下渐渐学会了游泳。上初中2年级时,学校组织横渡长江,我大着胆子报了名,通过测试,经过严格训练,获得参加横渡长江资格,胜利完成了全市横渡长江纪念活动,那年我13岁。父亲知道后再也没阻拦过了,我终于可以自由的去游泳了。沙市地处长江边,每年都有很多人到长江去游泳,不时会有淹死人的现象发生,想想因为偷偷游泳几次险些淹死,也是福大命大有造化。</p> <p class="ql-block">成年后无论是进工厂、上大学、进机关,参加过许多游泳活动,横渡武汉东湖,武装泅渡长江,游泳比赛我都是骨干份子,并且取得很多好成绩。我最好的蛙泳100米成绩1分27秒,达到当时国家2级运动员标准。在机关工作期间,每次游泳比赛都获得好名次。那时游泳条件很差,多数时间都是在长江、池塘等野外水域游,后来条件逐渐好转,到露天游泳池游,再后来才到室内恒温游泳池游。</p> <p class="ql-block">游泳伴随我一生,直到退休后,我把游泳作为最主要的健身运动,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隔一天,到设施齐全,环境优越,舒适干净的恒温游泳馆,长年四季坚持不断锻炼,每次游1500米,一年要游100多次。游泳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有段时间在上海照顾女儿,住在闵行区颛桥镇,打听到七宝中学有一家标准游馆对外开放,每次去游要乘公交车、地铁,路上时间加上游泳,要花近5个小时,也是乐此不疲来回奔波,在游泳中磨炼意志,享受快乐,锻炼身体,直到颛桥文体中心建立,终于只需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中心25米泳池去游了。现在每年过来照顾女儿一家,在上海住上半年,每次游泳非常方便。长期游泳使我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对改善呼吸功能效果明显,吃饭香甜,睡眠质量高,童年的游戏成了老年的健身之道,也成为伴随我终身的一项游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7.集邮</b></p><p class="ql-block">集邮是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屈指算起来,追逐梦想已经快60年了。它几乎伴随我一生,曾对它有太多太多地快乐美好记忆。从少年时入痴入醉地到处找叔叔阿姨索要邮票,到年轻时与邮友们废寝忘食地交换邮票,从中年时不惜血本地花钱买邮票,到垂慕之年爱不释手地翻看自己心爱的邮票,都有相同的情怀,每当看到一枚枚邮票时就会思绪万千,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回顾一辈子与邮票相伴,从开始盲目收集邮票,到后来学习分类整理邮票,慢慢探索按专题编制邮集。通过参加各种集邮活动,陶治情操,广交邮友,丰富文化生活,传播友谊,滿滿正能量,承载着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光荣重任。</p><p class="ql-block">当年风华正茂的一群邮友,如今已成古稀老者。回想起那些生机勃发,充满情谊,友好交往的岁月,一幕幕往事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令人回味无穷。</p> 从1960年代中期刚上初中开始,儿时便对收集邮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处找熟人不辞劳苦收集信销票,省吃俭用,用过早钱买北京、广州邮票公司的盖销套票。小时候听说100套邮票可以换一辆自行车,也不知是真是假?新票还是旧票?但这个画中之饼,让人望梅止渴,居然使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年,如此痴迷邮票,慢慢的邮票中散发的无穷魅力,竟然让年少的我们忘记了集邮可致富的初衷,深深地喜欢上了集邮。到文革前竟然收集了90多套,200多枚老纪特邮票,用自制的集邮册装满了两大本,爱不释手,每天都要拿出来,细细地翻看欣赏。文革中学校停课,邮票公司关门,后来又上山下乡,集邮的美好愿望戛然而止。文革后期下乡、进厂、上大学期间,曾零星购买过一些诸如毛主席像、毛主席诗词语录等文革票和编号票邮票用来发信,告知对方回信时把邮票寄回收藏。印象较深的有《毛主席和林彪》、《京剧革命样板戏》等几套邮票。也陆续收集一些旧信销票。到文革结束,论枚数也有上千张邮票。但还是遗失了不少老纪特的好邮票,十分心痛。<br> 恢复集邮活动是在1980年代初,那时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人们渴望各种文化活动。沙市集邮家徐世新先生发起,在沙市工人文化宫等处贴出公告,邀请本地集邮爱好者志愿报名参加集邮活动,公告一出,得到积极响应,先后有十几名爱好者报名,很快由16名集邮爱好者参与,并成立了沙市集邮小组,多数人来自工厂企业,活动地点在沙市工人文化宫,我便是其中的一位。<br>集邮小组成立以后,重新激发了集邮的兴趣,开始规划如何收藏。朝夕相盼厂休时间,到沙市工人文化宫和邮友们开展交流活动,主要是邮票交换。我的几个初中同班同学王红军、徐华、郭显华等人,都因为集邮,又经常聚在一起,交流邮品,成为相处多年的知心邮友。当时老纪特邮票已经不容易配齐了。 我的第一个目标是配齐文革票、编号票和JT票的信销票,高分值的票不易配,记得为了配一枚齐白石画选中一枚55分面值的信销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如愿以偿,那时集到一枚心爱的邮票,心中充满喜悦和满足的心情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结果仅仅用了半年内就基本配齐了几大类的信销票。随后有邮友提醒,现在要集新票了。<br>第二个目标便是收集JT新票,由于当时经济条件所限,只能采取以邮养邮的方式进行。每天下班以后,晚上到工人文化宫集邮活动室进行交换,既有票换票,也有用钱买票。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带一些好销的邮票到北京、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的邮市,加一点绳头小利卖掉手中的邮票,然后在邮票公司柜台上买一些JT新票,带回沙市,加一点钱卖掉,一晚上能赚到一元钱左右,用赚来的钱再去买自己没有的邮票。<br>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2px;">编后</b></p><p class="ql-block">常言道:“爱回忆往事证明人老了”。年过七旬古来稀,是老了嘛,还怕人说吗?年轻人到时候你们就知晓了,其时回忆往事,特别是回忆童年时光是无比开心的事,那些过往的流金岁月,无论甜蜜幸福,还是艰难辛酸,都是弥足珍贵,不可复制。算是走过70年留下的纪念,留着老到无法生活自理卧床不起时,肯请儿孙们念给自己听,不会是一种奢望吧!</p><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于湖北荆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