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读书心得三

扬帆远航

<p class="ql-block"> 阅读《教育的目的》一书,作者怀特海辉煌的教育经历令人佩服,其文理皆修的渊博知识令人向往,其严谨的写作态度令我心生敬意。也非常感谢译者为我们带来这本“奇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教育”,也使我对我所接受的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怀海特侧重于智力的教育,也就是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从而要求我们老师也必须有活跃的思想。&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他提出“两条教育的戒律”:其一,“不要同时教太多的科目”,其二,“如果要教,就一定要教的透彻”。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样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其实就是告诫我们老师在教学中不要填鸭式灌输的知识、呆滞的思想不仅没有意义往往会把美好的东西给毁灭了。想想自己在教学中时常会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孩子接受新知识慢或有的孩子就不爱学习,我会就给这些潜能生课下补课从而导致这些孩子厌恶学这门课。</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应该多反省自己的课堂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原因就是应该在“智慧”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课堂充满智慧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就像我们学校有经验的老师那样用多种方法激励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怀特海还“极力主张是要消除扼杀我们现代课程活力的各学科之间相互不联系的严重现象。</p><p class="ql-block"> 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这一点我认为怀海特提得很好,就是要求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消除学科同生活的隔离,消除学科之间的互不联系,这也是今天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我们要把自己所教的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不能让孩子看着课本会做题,一旦进入社会生活不知道怎样用知识来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其次,学科与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因此我们现在的老师必须是个全能,只有懂得多才会交给学生更多的知识。&nbsp;</p><p class="ql-block"> 怀特海还向我们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p><p class="ql-block"> 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怀特海反对教学中的大量考试:“每一所学校,要是训练男孩子们准备小小的一套考试,一定要受到毁灭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他尤其反对脱离学校具体需要的校外统一考试:“一个以考察学生个人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试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费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只能是“扼杀文化的精华”。是呀,想想现在的小学生周周考、月月考、期期考除了分数还是分数。难道分数就能说明一切吗?难道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吗?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p><p class="ql-block"> 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nbsp;</p><p class="ql-block"> 读过这本书的我们要千万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绝对是两回事。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教育改革,应该改掉那些束缚人的心灵而无活力的教育制度为目的。我们要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充分结合教材和课堂中的各种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