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王石岑写生稿》发表之前 〈李邦国〉

李邦国

<p class="ql-block">想给王石岑出版写生稿的想法由来以久。几十年来这想法一刻也没有忘记。妻子(王叶青)学画王石岑倾尽了全部心血,历时数年。当叶青学有小成的时候王石岑开始把自己多年写生的稿子拿给她看,并告诫她读万卷书与行万里的道理并系统地告诉她写生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看到那一幅幅大小不一,或铅笔或钢笔或毛笔,各种纸张的写生稿。当时就感觉到那种壮美,大自然千姿百态扑面而来。同时也感觉到那一幅幅写生稿背后的艰辛和执着。仿佛看到王石岑在大山中的身影。以至多年后我陪妻子行走在那大山大水之间才逐步感悟到王石岑创作中的艰难和坚持。王石岑一生走遍了祖国除西部部分自然条件极差的地方以外的大部分名山大川。王石岑青年学画即在四川生活很多年,朝夕留连在川山蜀水之中,感受了山水之灵秀。储藏于纪忆的画夹之中,故后数十年足迹所到之处,遍及名山大川。王石岑一生十登黄山观看峭石云泉,去华山,领会峰险峦峻;深入三峡,登峭壁而涉急流,深入观察体会和纪录。他一叠又一叠的速写都画得认真细致。 王石岑有着如此对祖国山山水水的感受与体会,又掌握了精湛的传统技法,厚积而薄发,再以他的勤奋与悟性,能创造出许多好作品,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例如他创作的大幅作品《晓雾初开》,以其恢宏壮阔的气势,灵动多变的笔墨,意境深邃的画面效果,给人以震撼心灵的艺术美感,参加了全国美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将写生素材和传统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即真实又秀美,给人感受到浓郁的艺术魅力。后来创作的《山村秋夜》也同样以娴熟的国画技巧表现出那个时代山村居民的新风尚,象诗一样的境界,引人遐想。即使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如此耐看。这些作品能穿透漫长的时间,给人以美的愉悦是很难的。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王石岑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他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激情,深入到大自然之中,汲取创作灵感,搜集创作素材。登黄山,上匡庐,游三峡、写峨眉,过青城,画泰山。足迹遍及万水千山,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在其写生稿中都能看到其原型。又以长江三峡、黄山及大型水库为题材,创作了大量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气势恢宏的山水画作。王石岑将三峡的雄、壮、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王石岑高超的技法,浑厚的笔墨,超凡脱俗的艺术表现力。更以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域风貌,代表当代中国绘画的较高艺术品质,远赴美国、芬兰、丹麦等国展览。70年代初,又以梅山水库和佛子岭水库为题材,创作了山水画《晓雾初开》,《梅岭初晴》等作品。在巨幅山水画中,高峡平湖,群峰环抱,雄伟壮观的人造水库大坝,隐显于深山茂林中的水电站,耸立云天的高压电线架……真实而朦胧的画面,诗意般的浪漫主义情调。画作被长期悬挂于合肥骆岗机场侯机大厅。关于写生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有二件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件是王石岑给当时安师大艺术系领导写的一封信中看到的。60年代江苏安徽两省组织了由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组成的写生团,当时王石岑随团一路走到黄山身体巳经很疲劳,登山之前随队医生给每个艺术家都做了一次体检,当时医生认为王石岑身体不适合高强度的登山活动了。在王石岑的坚持下最后带队的领导还是同意了王石岑随队上山。那次活动在山上一共待了一个多月,最后钱和粮票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在王石岑写给领导的信中看到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艺术家是多么重视写生及体验生活。另一件事是学生朱新龙写的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1973年同学们在安徽师范大学学习山水课程,随王石岑老师来到黄山。傍晚,我们刚在温泉红旗楼放下行李,只见对面高山后的山峰上云蒸雾障,啊!我禁惊叹;原来天上的仙境就在这里!第二天一早,六十多岁的王石岑老师清晨就带着着我们爬山,我们一帮小伙子一阵猛跑上了山。过了天门坎,果然如处仙境,怀着无比的激动,兴奋地狂叫。待我们筋疲力尽的时候,王石岑老师却健步赶上了我们。老师仔细看了我的速写大加赞赏”。那时候王石岑60多岁了还坚持写生。一上山就是一个多星期。那种精神永远都鼓励着我们。一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王石岑出门写生的日子,还记得王石岑整理行李的情景。 《王石岑写生稿》的出版了却了我一个重要的心愿。因为你对我们的爱,也是我答应你的要做的事情。最后引用王石岑诗词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仰望飞云浮眼底,行万里,飘然天地沙鸥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