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知青生活的一个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 入冬以来,在上海郊区的一些街边总能见到几个卖烤红薯的,一问价,每斤8元。也许我天生就是一个吃货,记忆中的那个皮焦并有着皱褶的美食实在有诱惑力,于是来个微信支付,买了8两。</p><p class="ql-block"> 本地红薯水气大,虽卖相好,可淡之无味的口感,实难恭维。5分钟后,我把剥下的皮丢入垃圾桶,在瑟瑟寒风中结束了这次味蕾的体验,看来:上海不是什么都好,吃红薯还得去陕西!</p><p class="ql-block"> 陕西渭北高原澄城、合阳、蒲城,一带的红薯,粉而不干,甜而不腻,口感酷似板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薯的做法多达十几种,但我对红薯沫糊情有独钟。</p><p class="ql-block"> 想起刚下乡那阵子,正值隆冬时节,寒冷侵入澄县交道公社的每一个村庄,不少院落的屋檐下都吊着冰溜子。 </p><p class="ql-block"> 每日下工后,我们走进简易的厨房,把水放入一尺多深的大锅内,把洗净的红薯切好,把面加水调成糊状。随着风箱“啪嗒、啪嗒”的声响,袅袅炊烟从窑顶的烟囱缓缓飘出,此时的北社三队知青点充满了农家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 水大开后,放入薯块,10分钟后,倒入面糊,再稍等片刻一股天然食材固有的香味透过锅盖飘出,真让人垂涎欲滴。揭开锅盖只见,金黄色的薯块裹着一层薄薄的面糊在锅中翻滚着,像一粒粒琥珀,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九只粗瓷大老碗齐整地摞在硕大的案板上,像一位就要出征的将军;装着油、盐、酱、醋的几只小陶罐,像跟随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当每只碗装满红薯沫糊时,厨房里立即充盈着甜丝丝的味道。有专家说,甜味能让人心情愉悦。此刻我看到,每一位同学稚嫩的脸上都露出辛勤劳作后的惬意。</p><p class="ql-block">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一碗,让沫糊的炽热通过碗壁传到掌心,闭上双眼几秒钟,去体会这肌肤上片刻的温暖——真舒服。低头贴着碗边吸了一口,瞬间热气腾腾的糊糊随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口腔。我享受着这甜甜的,香香的,糯糯的口感以及糊糊滑落到胃里产生的暖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各位同学或蹲、或坐、或站,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其神态好像在品尝一顿饕餮大餐。此刻,我们就在幸福的沐浴下,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 在北社三队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我们西安交大附中初68一共有9位同学在此,一起劳动,一起收获,一起分享食物,一起用自己的生命经历和情感经历通过思索变成一笔精神财富存入灵魂中。</p><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我眼里的那碗红薯沫糊它不仅仅是一道可以果腹的美食,还慢慢地觉得它很像是一个符号。我潜意识中对同学的涓涓思念时不时地通过这个符号涌出。</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爱忆旧。我常呆呆地望着地面上的几片枯叶。当凛冽的寒风把枯叶吹得无处藏身时,我就想起当年给人以温暖的那碗红薯沫糊……</p> <p class="ql-block">注:本文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