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面这个小岛,是我出生的地方,在这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凡有关“沙面”的资料,书籍,我都会一睹为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本《沙面要事日记》的作者,也是在沙面出生的。他在书中的叙述,只是沙面浩瀚历史中的一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面是用清政府的赔款建造的,所以从沙面的建造始,就是一部完整的殖民历史。而且,沙面租界是比上海的租界更甚。沙面虽然是英法租界,但居住了多个国家的人员。沙面里的每一栋建筑,都记载着各个西方帝国在中国的殖民历史,每一栋建筑,都能写就一段历史。所以撰写沙面历史的,多是外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面的建筑之所以能完整保存,得益于这些建筑的产权人是外国人。现在五十岁以下的人大多都不了解政府的托管政策。如果是国人,就不可能大范围的得到保存。所以解放后,沙面岛上只建了少有的几栋新楼,绝大部分的建筑都得以保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四平方公里的沙面岛上,各有一座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解放后,基督教沙面堂就废弃了,只作为仓库在使用。而露德天主教圣母堂一直在开放,直到文革前。圣母堂的修女嬷嬷,是一位裹脚的老年中国妇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面有三间小学,除了沙面小学,还有一间岭南小学,一间水上小学。沙面小学多招收干部子弟,岭南小学是民办学校,水上小学多招收疍家子弟。当时的沙面尾,也就是沙面西部的河道,是疍家小艇停泊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老祖母,一看到沙面这个小岛,就非常喜欢,我的父母就在这里居住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来房子前面的那座楼梯依旧,七十年的风风雨雨,在这座楼梯上,留下了多少记忆,多少感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