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的黄河卡收藏之路</p> <p>2021年1月22日,天天打卡讲台由老吴顺利开讲,一时好评如潮,其后孔春林、吴新荣、薛万荣等几位老师分别以个人不同的感受和经历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集卡故事。而我的集卡故事远没有上述老师的精彩,很平凡但恒心常在。</p> <p>1993年我大学毕业,工作了,有了固定的收入,高中时开始的集邮终于可以不用节衣缩食中度过了。收藏磁卡的卡友一般都是从集邮中转型的,我也是如此。1994年我接触到电话磁卡,即被其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我接触的第一张电话卡是通卡中的猪卡,随后迅速补进了梅兰芳,国庆,长城等国卡。其后在1995年12月又被黄河IC卡的精美画面所吸引,从此开始了我矢志不渝的IC卡收藏历程。期间同时也卷入了97年邮币卡的滚滚洪流中。</p> <p>95年时的集卡我跑得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卢工,那时的卢工是电话卡的天下,以至于有了卡老大的尊称。在磁卡价格不断飙升中,一种新的电话卡IC智能卡应运而生。97年的大潮中,电话卡的交易一下子超过邮票的交易量,发行未久的IC卡和多年磁卡并驾齐驱。连发行量25000套的黑龙江(HL)版黄河也于2500元的价位无限风光的站在潮头。</p> <p>卢工里,凭着电话卡发迹的大佬、大亨、大咖、牛人多如牛毛,而我在无数次的上海和南通的往返中,既有了不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手中的收藏品,而其中最让我心仪的却始终是IC卡,说不出的缘由,道不尽的喜欢,真心的喜欢。</p> <p>圈内的人都知道我收藏黄河卡的不同版别,也知道我对黄河卡的不同版别的研究,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在收集黄河卡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p> <p>我收藏的第一套黄河卡是市场上常见的黑龙江(HL)版,卢工市场外场96年1月第一时间购入。那时还不知道黄河卡的版别。对黄河版别的研究和收藏始于1999年,资料是从吴昊先生的中国集卡网上得来的,一些特殊版式的黄河卡的故事是东一鳞西一爪从卡友处道听途说的。故事神秘,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p> <p>2000年秋到卢工去寻找不同版别的黄河卡,第一次去卢工即收到了:贵州(GZ)、上海(SH)、北京(BJ)A和C版、辽宁(LN)、江苏(JS)A版、山东(SD)、浙江(ZJ)、江西(JX)A和C版等十种版式,加上原有的黑龙江版(HL)、湖南(HN)、湖北(HB)三种版式共13种了,首次收入这么多版式令我欢欣鼓舞。</p> <p>其后在电话卡江湖上广发英雄帖,求购黄河卡,2005年卢工小万处淘得河南(HY)版,2006年淘得宁夏(NX)版,黄河卡中当时的第二筋卡顺利到手,2009年在卢工高老板处淘得西藏(XZ)和电总(DZ)版,又收入两种好卡,2013年春广州卡友交流会在晓东的帮助下顺手拿下广东(GD)A版黄河,到2015年15年间共找到除安徽(AH)和青海(QH)外不同版式的黄河35种。</p> <p><br></p> <p>这里要讲一下,中国集卡网上黄河卡的目录是36种,我这边加起来是37种,为什么?原来广东(GD)C版我发现带封套的,是中国集卡网上36种目录以外的新发现,故暂且看作37种。</p> <p>青海版黄河的方向其实在2012年第二届上海卡博会上就一知道了,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如愿以偿。安徽(AH)版黄河的得来纯粹偶然。2015年又一次和上海老林一起吃饭,谈起我收集黄河卡的事,我告诉他尚缺青海版和安徽版,叫他帮忙留意。不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第二年老林就告诉我找到安徽版黄河了,而且是四位同码的,我说欣喜若狂,成功收入囊中。青海版黄河我一直与卡主人交流联系,通过近六年的交流沟通,终于在2017年秋感动对方,同意转让给我,至此从发愿收集黄河大全到最后一套收入后顺利完成,一共用了整整18年。</p> <p>这期间我也对与黄河卡关联的测试卡和早期地方IC珍卡以及不同芯片封装形式的卡注重挖掘,为以后卡集的顺利出台奠定基础。黄河卡开始版式收集时我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毛头小伙子,完成这一目标时已经两鬓斑白的中年大叔了,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绝对坚持不下来的。完成这一目标后,我开始编黄河卡的卡集,2017年底推出《中国电信IC预付费公用电话开通纪念--黄河卡的源起暨版式研究》的卡集,以一种比较另类的方式讲述了中国IC卡发展的独特的故事,受到广大卡友的支持和喜爱。</p> <p><br></p> <p><br></p> <p>在我的全部IC卡的收藏和卡集的整理过程中,得到了叶振群、吴力新、王纯道等前辈的指导,也得到了陈华棣、杨鸣、杨晓东、汤俊威,林荣宗、陈杨凯、黄少雯、付昱霖、陈光、刘涵辉、孙国华、王明月等一批IC卡的收藏爱好者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喜爱没有理由,集卡快乐!快乐集卡!</p> <p>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有关卡集制作和卡集中其他IC珍卡的故事下次再和卡友交流。打扰各位了,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