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歌乐山闻于史,最早莫过于“大禹治水,会诸侯于涂山,宴宾客于歌乐山”的传说。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主峰留下的石刻:“大禹会诸侯于涂山(重庆南岸),召众宾歌乐于此”。而流传民间的传说则是:“蜀丞李冰子二郎奉父命驻扎山上制伏了嘉陵江里的孽龙,感动了天官的葛萝仙子下凡降临山上,奏起仙乐,慰问二郎神,歌乐山由此而得名。”相传为纪念此事,人们在歌乐山主峰修二郎庙,明弘治年间(1488年一1505年)、嘉靖年间(1522年一1566年)两次重修此庙更名为云顶寺。民国《巴县志》云:“旧传李冰次子二郎佐父导水,驻节山上,异乐忽作,如闻钧天之音,故名歌乐其说荒渺。或曰其上松杉翳日,清风倏来,则万籁齐鸣,胜于鼓吹。是为近之。”沿用了清乾隆《巴县志》考据,认为歌乐山名由来于天籁之声。</p> <p class="ql-block">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修筑于原”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地处重庆市西北郊的歌乐山下。重庆解放前夕的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军统局在此处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多名革命者壮烈捐躯。进入陵园的大营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现为一绿化带,大型浮雕《不朽》坐落在阅兵场的东部。浮雕北面是陈列总馆,占地面积1159平方米。基本陈列为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史实展,以490张图片、108件实物和重庆“11.27”大屠杀半景画,披露了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黑暗凶残的内幕,介绍了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英勇不屈的斗争事迹。</p> <p class="ql-block">红岩魂陈列馆建成于1963年,原址为“中美合作所”阅兵台。其名称在建馆之初为“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美蒋罪行展览馆”,随着《红岩魂》展览在全国的影响不断扩大,1999年陈列馆改名为“红岩魂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1946年8月18日,原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殉难此地;1946年10月15日至11月2日,西安事变发动者张学良将军被囚于此地,并从这里被押送台湾,永别大陆;1949年9月6日,西安事变另一发动者杨虎城将军、儿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及《西北文化日报》社总编宋倚云夫妇、儿子宋振中(“小萝卜头”被杀害时年仅8岁)等6人殉难在此地;1949年11月27日、29日,部分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新世界看守所的政治犯数十人先后殉难在于此地及附近。</p><p class="ql-block">张学良在幽禁期间作诗《歌乐山感怀》:抗战八年噩梦连,君在前线我在黔。而今飞渝普天庆,惟余独望歌乐山。</p><p class="ql-block">拜谒革命先烈,令人深思!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已经过去数十载,历史翻过了沉重的一页,今天的世界和平已成为主流,今天的中国,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但是,我们在充分享受和平的美好,自由的幸福时,我们要铭记,那些为争取和平、自由而牺牲的先行者。七十多年前,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张学良、杨虎城,为促进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置个人的安危于度外,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内和平和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今日之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潮流中,时代要求海峡两岸完全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肩负起历史责任,依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团结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携手努力,促成台湾问题早日解决,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p><p class="ql-block">1939年军统局将此改建为看守所关押政治犯。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p> <p class="ql-block">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作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关押人员被移往附近的渣滓洞。抗战胜利后,白公馆被作为特别看守所。</p><p class="ql-block">1947年春,渣滓洞“人犯”又迁回白公馆关押。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共产党员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都曾被囚于此。</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对关押在此的革命者进行大屠杀,仅20人脱险。</p> <p class="ql-block">白公馆处在环境幽雅、树木蓊郁的一个小山头上,原是四川军阀白驹为自己修建的郊外别墅,他以白居易的后代自居,便以白居易的字号“香山”为名,刻“香山别墅”于公馆正门之上。1939年5月,特务头子戴笠看中了香山别墅,出30两黄金将其买下,并改名为白公馆,先为中美合作所,1943年国民党军统局将此改为监狱,原一楼一底的十余间住房改为牢房,地下储藏室改为地牢。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p><p class="ql-block">这里背靠歌乐山,四周高墙、电网密布,墙外制高点上有岗亭和碉堡。大门终年紧闭,只有侧面的一个小门与外界相通。狱内设牢房20间。这里囚禁过抗日英雄杨虎城将军及其妻子谢葆真、次子杨拯中,囚禁过杨将军的秘书宋绮云和其妻徐林侠、幼子“小罗卜头”(原名宋振中)以及杨将军的两位副官;囚禁过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关押的政治犯最多时达二百多人,后来一些人被转移到渣滓洞。 </p><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解放军攻入四川,蒋介石“划江而治”的梦想破灭,盘踞在重庆的敌人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屠杀。</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6日晚上10点钟,特务将杨虎城将军父子叫到距白公馆不远的松林坡的戴笠会客室,他们先把跟随杨虎城将军坐牢12年,年方二十,却满头银发像个小老头模样的将军的次子杨拯中叫至另一室,用匕首戳其胸膛,杨拯中大叫一声“爸!爸!”,随即倒地;杨虎城将军听到儿子的呼救,奋力向门外扑去,特务们蜂拥而上,用匕首戳赐进将军的胸膛,杨虎城将军顺即倒在血泊之中。</p><p class="ql-block">8个月时与母亲徐林侠一同被关进了监狱的宋振中,由于长年的狱中生活,缺乏营养,长得头大身小,难友都亲切地叫他“小罗卜头”,他的一生都在狱中度过,唯一一次出狱是在特务的持枪看押下跟随病重母亲外出看病,当他看见路边屋里放着一口棺材时,便问母亲:“那是啥?”,母亲告诉他:“那叫棺材,人进去后就彻底自由了!”,“小罗卜头”多么想出监狱,多么想自由啊!回到牢房后他很难过,情不自禁地说:“我什么时候进棺材就自由了!”,“小萝卜头”与父母亲一起被杀害时年仅8岁,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评定出的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原为一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1943年,军统逼死矿主霸占煤窑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地关押,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当我们来到刑讯室,看到那一种种狠毒的刑具时,顿时毛骨悚然。里面阴森森的,有老虎凳、钢鞭、火刑等等。这些都是丧心病狂的特务折磨革命者的刑具。这里关押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最多时关押达三百多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p><p class="ql-block">烈士们对党无限忠诚,在敌人的威迫折磨下宁死也不屈服,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狼,他们用尽了各种酷刑,也不能动摇江姐的革命意志。敌人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边恶狠狠的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这时江姐高喊:“筷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p> <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曾一度关闭,同年12月又重新关人。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如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关人最多时达三百余人。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仅15人脱险。</p> <p class="ql-block">渣滓洞监狱三面环山,隐蔽在一个山凹里,这里环境清幽秀美,一条瀑布从渣滓洞身边流过,增添了它的幽静,也多了些许恐怖。监狱面积不大,像一个乡间的四合院一般,四周高高的围墙,上面架着一米多高的铁丝网。围墙、房屋全是灰黑色,给人一种恐怖压抑之感。导游告诉我们:渣滓洞原是工人采煤的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因为这里地势险恶、隐秘易守,国民党军统特务看上了这里,1939年,他们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将其改为看守所,1945年改矿工住房为监狱。渣滓洞曾遭遇过两次重大的自然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是2007年依据原貌,按新旧1.5:1的比例修复而成的。</p><p class="ql-block">渣滓洞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是特务看守、办公和刑讯、拷打革命者的地方。我伫立在刑讯室门口,在昏黄的灯光照耀下,看到里面桌子上摆放着镣铐、皮鞭、烙铁、电刑、老虎凳等刑具,经岁月侵蚀已锈迹斑斑,但仍触目惊心。那一刻,脑海里忽然映现出小时候看到的黑白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党员李侠受老虎凳毒刑的场面,一种来自内心的颤栗瞬间遍布全身。</p> <p class="ql-block">内院是关押革命者的地方。有女牢二间,男牢一楼一底十六间,院中有一放风坝,看上去一派萧杀景象 ,四周是虎视眈眈的碉堡、暗哨、铁丝网,牢房内黑暗、潮湿、阴冷,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屋中唯一通风的地方是一个巴掌大的窗户,有胳膊粗细的圆木纵横相间。 </p><p class="ql-block">阴冷、潮湿的牢房每间只有几平方米,室内的展柜和墙上展有革命者的名单、照片和遗物,我凝视着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注视着那一份份带血的遗物,默念着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心中涌动着心酸和愤怒的洪流,他们中多数是年轻人,有父母、也有妻儿、但为了共同的理想,为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们以无比坚强了意志,忍受着敌人的酷刑折磨,革命者被折磨得遍体鳞伤,许多人因遭受“老虎凳”酷刑而双腿残废,然而,这一切并没能让革命者屈服,惨绝人寰的刑具在革命者面前失去了威力。</p><p class="ql-block">在女囚室一张发黄了的照片前,我默念着这个早在《红岩》里读到的名字——江姐(江竹筠),我看到了她以筷子磨成竹签当笔,蘸着棉絮灰烬写给她唯一的儿子彭云的遗书手迹:“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字里行间仿佛犹存着烈士的体温,洋溢着一位母亲脉脉的柔情和热烈的泪水。似乎感觉到革命烈士就在眼前。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战士、伟大的母亲,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特务用竹签钉入她的十指,连心的剧痛使她昏死过去,一个柔弱的女子却以惊人的意志忍受住一次次的酷刑折磨,让敌人为之胆寒,她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勇气概激励着渣滓洞的每一个难友。1949年11月14日江姐连同其他30名革命者被国民党特务从渣滓洞押赴歌乐山电台岚垭杀害,江姐带着脚镣手铐走在前面,她高呼口号、大义凛然。</p><p class="ql-block">渣滓洞作为人间地狱,残害过无数的革命者,最为惨绝人寰的则是震惊中外的11.27惨案。</p><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国民党反动派在溃逃前夕,下令对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实行集体大屠杀。1949年11月27日傍晚,刽子手将关押在渣滓洞的革命者一批批押往松林坡枪杀。由于开始较晚,行动缓慢,直到深夜才枪杀了两批20多人,特务以“马上转移,要办移交”为名,将关押的人员全部集中到男牢楼下八间牢房,锁上牢门,用卡宾枪对准牢房疯狂扫射,然后打开牢门,逐个补枪,又倒上汽油进行焚烧,180人遇难,只有15人逃脱。</p> <p class="ql-block">女烈士左绍英入狱时正怀着孕,后来在狱中生下女儿卓娅,小卓娅活泼可爱,深受难友喜爱,大家亲切地叫她“监狱之花”。在重庆解放前夕的大屠杀中,她的母亲左绍英为了掩护孩子,用身体挡住敌人的子弹,壮烈牺牲。敌人补枪时,未中弹的“监狱之花”和另一烈士彭灿碧在狱中所生的名叫苏菲娅的孩子,从尸堆中爬出来,哭喊着寻找她们的母亲。这时,身负重伤的难友罗娟华听到哭声,忙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孩子,凶残的刽子手竟向她们射出满满一梭子弹,可怜两个像花朵一般美丽的幼小生命就这样夭折!</p> <p class="ql-block">松林坡位于白公馆看守所后山,因松树遍布而得名。抗战期间,为避暑和防空袭,戴笠在此为蒋介石修建了别墅群。但蒋很少来此,主要是戴笠自己使用。此处的文物遗址有戴公祠、戴笠会客室、戴笠警卫室、停车场、罗世文车耀先烈士之墓、松林坡刑场大尸坑。</p><p class="ql-block">重庆解放前夕,这里曾是集中营里屠杀革命者的刑场,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川西特委军委委员车耀先、西安事变发动者杨虎城将军、《西北文化日报》总编宋绮云夫妇及幼子“小萝卜头”均在此殉难。在11月27日和29日的大屠杀中,关押于渣滓洞看守所和市区新世界看守所的革命者有近五十人被杀害于此。该处现有《杨虎城将军纪念灵堂》、《张学良、杨虎城狱中生涯展览》、《宋绮云一家》、《高扬旗帜济苍生——罗世文、车耀先事迹展览》及烈士诗文碑林。</p> <p class="ql-block">对于罗广斌,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是十分熟悉的,因为他的名字和著名小说《红岩》紧紧联系在一起。《红岩》作者罗广斌曾被国民党关押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集中营400天,还可以绣红旗,而在文革中,罗广斌只被关押5天就跳楼自杀了。</p> <p class="ql-block">罗广斌出生在成都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罗广斌出世时,父亲在川大法学院任训导,毕业于法政学校的母亲,在高等法院工作,父母均系国民党员。大哥罗广文是国民党第七编练区司令,统率17万大军,负有国民党西南防务重责。罗家声势显赫,田产富庶,在洪雅县每年收入过千石,成都收入约百石,另有房产三处。罗广斌从小生活在非常优裕的环境中,被家人溺爱,未尝过生活的愁苦滋味。</p><p class="ql-block">1940年,读初中四期的罗广斌与同学牟学莲产生恋情,罗广斌异常执着,这时他还不满15岁。但家人知道他与家道中落的商人女儿的恋爱关系后,坚决反对。母亲说:"我们家的子弟,不能作商人的女婿,就是我们不管别人也要说闲话,骂我们家教不严"。从1940年到1943年,罗广斌在家里度过了三年囚徒式的封闭生活,为追求自由与平等,他与家庭抗争,甚至与父亲打了一架。</p><p class="ql-block">在这期间,他遇到了西南联大地下党组织负责人马识途。1944年,在马识途的帮助下,他离开家乡到西南联大附中读书,1945年,加入党的外围组织“民青社”,参加“一二•一”等学生运动,1948年,经江竹筠介绍,罗广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48年4月,同为地下党的刘国定、冉益智相继被捕之后投诚国民党,并将罗广斌的身份和盘托出。于是,1948年9月10日,罗广斌在成都家中被国民政府逮捕。</p> <p class="ql-block">狱中斗争</p><p class="ql-block">本来凭着家庭的关系,罗广斌完全可以不坐牢房。罗广斌的哥哥罗广文最初的想法,是让罗广斌在狱中吃点苦头转变立场。但他没想到的是,经过监狱里的艰苦锻炼,面对特务的严酷刑具,罗广斌对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组织更加忠诚坚定。</p><p class="ql-block">1949年初,狱内党组织曾希望他利用家中的特殊背景出狱,让狱外的党组织了解狱中的斗争情况,但罗广斌这次没有服从党组织的决定,他要和同志们留在狱中坚持斗争。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他用行动证明了作为一个革命者的伟大人格。</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重庆秘密监狱渣滓洞、白公馆制造了骇人听闻的"11.27"大屠杀。罗广斌在那场屠杀中幸免于难。</p> <p class="ql-block">《红岩》的诞生</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罗广斌历任青年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副主席。后在重庆市文联专门从事创作。</p><p class="ql-block">1958年10月,他收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约稿信,要出版他们关于狱中的回忆录。1959年2月,罗广斌、刘德彬和杨益言合作的《在烈火中永生》出版,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p><p class="ql-block">1958年11月,团中央常委、中国青年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朱语今来到重庆,他敏锐地感觉到“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狱中斗争事迹是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题材,于是便决定向当时在重庆市委工作的罗广斌、杨益言约写长篇小说。</p><p class="ql-block">写《红岩》这样规模的长篇小说,不完全脱产,不全力以赴是写不出来的。于是朱语今便向重庆市委提出建议,希望市委支持共青团的出版事业,给罗、杨提供一切写作方便条件,能让他们先脱产出来写作。</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任白戈、书记李唐彬都很重视朱语今提出的写长篇小说的建议,决定要把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考虑,并指定市委组织部长肖泽宽代表市委负责组织领导小说《红岩》的创作。</p><p class="ql-block">由于得到市委的支持,因此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比如:准许罗、杨查看有关敌特档案,提供在押的敌特分子。罗、杨终于在众多的敌特档案中,发现了一整套跨度长达15年之久的特务日记,使罗、杨对特务内部互相倾轧、尖锐矛盾、发展变化,以及各种人物的面貌、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刻更具体的了解。不仅进一步提升、丰富了罗、杨已掌握的素材,而且加深了罗、杨对敌特人员的感性认识和具体感受。这为罗、杨后来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高层的军统大特务的形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红岩》作者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该书讲述了1948年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处在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革命先烈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依旧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誉为“共产主义的奇书”,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内外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赢得了巨大声誉。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所创作的长篇小说。 《红岩》描写了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小说结构错综复杂又富于变化,善于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烘托气氛,语言朴实,笔调悲壮,作品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p> <p class="ql-block">在《红岩》正式出版前的关键时刻,市委决定了两件事:一要作者依靠专家指点拜沙汀为师;二要他们到北京学习参观。这两个举措,使罗、杨和《红岩》最终走上成功之路。</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在《红岩》整个创造过程中,重庆市委对罗、杨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在《红岩》没有定稿前,要求他们集中精力写作,不定稿,不准拿出去发表,以免分散精力,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在《红岩》出版后,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叫好声中,又向罗、杨二人提了三点建议:“一、冷静下来,倾听意见,反复思考,暂不表态。二、摆脱《红岩》的具体内容,站在更高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当时的斗争,以此检验《红岩》已经达到的和尚未达到的要求;三、在此基础上,总结写作中的经验教训,使自己思想上、艺术上提高一步,以便今后更好前进。”</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小说的写作与重庆市委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具体负责组织的肖泽宽。当时肖泽宽年仅41岁,作为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组织领导文学创作并非他的本职工作,但他尽心尽力,工作深入,方法得当,有效地领导了小说《红岩》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为了配合工人运动,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书店,作为地下党的备用联络站。甫志高为了表现自己,不顾联络站的保密性质,擅自扩大书店规模,销售进步书刊。</p><p class="ql-block">一天,区委书记江姐要去华蓥山根据地,甫志高到码头为江姐送行,江姐嘱咐他要注意隐蔽,他嘴上答应,心里却不以为然。江姐到离根据地不远的一座县城时,发现自己的丈夫、华蓥山纵队政委彭松涛的人头被高挂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忍住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甫志高又自作主张吸收了一名叫郑克昌的青年人入店工作,许云峰知道情况后大吃一惊,几经分析发现郑克昌形迹可疑,便让甫志高通知所有人员迅速转移。甫志高却根本不听劝告,反认为许云峰嫉妒自己的工作成绩,结果被捕并成了可耻的叛徒。由于他的告密,许云峰、成岗、余新江和刘思扬等人很快相继被捕。特务头子徐鹏飞得意忘形,妄图借此将重庆地下党一网打尽。然而,他使尽各种伎俩,都没能从许云峰等人身上得到任何所需的东西。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被捕的共产党员,给他们食用霉烂的食物,并且在炎热的夏天限制饮水数量,妄图用炎热、蚊虫、饥饿和干渴动摇革命者的意志。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趁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在保护泉水的斗争中,龙光华英勇牺牲,全狱难友绝食抗议敌人的暴行,敌人不得不妥协让步。</p><p class="ql-block">叛徒甫志高带领特务窜到乡下,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滓洞里。在狱中,她受尽了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十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秋去冬来,转眼到了年底。全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国民党当局在受到沉重打击后开始放出和谈空气。阴历年三十,渣滓洞全体难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联欢会。更令人高兴的是,地下党派人与他们取得了联系。敌人为了表示和谈的“诚意”,假意释放了一些政治犯,来自资本家家庭的共产党员刘思扬是其中之一。在他被送回刘公馆的第二天夜里一个自称姓朱的人潜入刘家,说他受区委书记李敬原的委派,前来了解刘思扬在狱中的表现,并要他详细汇报狱中地下党的情况。正当刘思扬对此人怀疑时,李敬原派人送来情报,揭穿了这个伪装特务郑克昌的真面目。刘思扬来不及转移,又被抓起来关进另一所监狱“白公馆”。郑克昌在诱骗刘思扬失败后,又伪装成同情革命的记者高邦晋打入渣滓洞,他妄图通过苦肉计刺探狱中地下党的秘密。余新江等人识破了他的伪装,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这个阴险的特务。</p><p class="ql-block">解放军日益逼近重庆,地下党准备组织狱中暴动。在白公馆装疯多年的共产党员华子良与狱中党组织联系上了。同时,关在地窖中的许云峰用手指和铁镣挖出了一条秘密通道。当解放军攻入四川,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徐鹏飞等狗急跳墙,提前秘密杀害了许云峰、江姐、成岗等人。就在许云峰等人被害的当天晚上,渣滓洞和白公馆同时举行了暴动。刘思扬等一些同志牺牲了,但更多的同志终于冲出了魔窟,伴随着解放军隆隆的炮声,去迎接黎明时分灿烂的曙光。</p> <p class="ql-block">《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曾于1948年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囚禁在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里。他们和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共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他们先后写了《圣洁的鲜花》《江姐》《小萝卜头》等报告文学与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接着,又在这些叙写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和艺术概括,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从准备到成书,前后费时十年之久,写了三百多万字稿子,彻底返工过三次,大改过五六次。</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本红色封面、画面上有红岩青松挺立的长篇小说《红岩》面世,那时的人们都争读着这本革命书籍,脑海里记下了江姐、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等英雄人物形象,书中一幕幕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更是深深地烙在许多人的心中,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长篇小说《红岩》里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时山城重庆黎明时的景象,在囚禁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里的革命者心中,祖国已经迎来了胜利和光明。然而,谁会知道此时的重庆却是最黑暗、最寒冷、最残酷的时刻。</p><p class="ql-block">地处重庆市区西南的歌乐山,这个“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素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绿宝石”之美誉的地方,却成了国民党关押、残害革命者的“活棺材”。</p> <p class="ql-block">《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之间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1948年,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关键的转折期,胜利即将到来。然而,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正处在黎明到来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在这样黑暗的时刻,山城重庆正在进行着残酷的斗争。小说围绕着三条线索来展开对斗争的描写:“人间地狱”——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与反动派之间的生死较量;地下党所领导的城市运动;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最终汇集到狱中斗争这条主线索上。作者集中描写了“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敌我斗争,生动地表现了革命者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彻底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殊死斗争,真实再现了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进行最后决战的艰巨性,揭露了敌人垂死挣扎的极端凶残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歌颂了革命志士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歌乐山,在重庆西北郊。史书记载,歌乐山翠霭深浓,遇风雨则万籁齐鸣,山灵清响,古人会意称之为歌乐山。但这样一座有诗意的山,在上世纪40年代末却充满了“血雨腥风”。</p><p class="ql-block">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歌乐山是人们记忆中的一座悲壮的山!她的一草一木,杯土块石记录着先烈们“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英勇业绩。 </p><p class="ql-block">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前冉冉升起时,当天安门前的礼炮震撼大地的时候,歌乐山却仰天长啸,悲声壮绝!被关押在歌乐山下的200多名革命志士恨饮枪弹,倒在了胜利的黎明之前。</p><p class="ql-block">电影《烈火中永生》的江姐、许云峰的主要原型便是《红岩》中的许晓轩、江竹筠,他们不畏敌人的酷刑折磨和引诱,在胜利到来之前永远长眠在了歌乐山下。《红岩》中富豪家庭出身的刘国志,王朴,杨汉英等能背叛自己的红楼家庭,他们放弃了出狱,毅然选择了就义。黄显声,杨虎成等爱国志士也坚定地站在了革命一边,英勇牺牲。陈然烈士的写下的诗《我的自白书》——“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是何等气贯长虹。还有那共和国最小的烈士小萝卜头也被残酷地杀害在歌乐山松林坡。</p><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忘记不了1949年11月27日在歌乐山的血腥残暴的大屠杀,敌人火烧渣滓洞,志士血染白公馆。200多名烈士恨饮枪弹,永远地长眠在了歌乐山下。</p><p class="ql-block">想起屈原诗“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去兮为鬼雄”。歌乐山下,松林坡上的红岩英烈,是一个史诗般的称号!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生而为英,死而为灵。</p><p class="ql-block">在邪恶与真理之间,他们选择了真理,在生与死之间,他们选择了死,不为利禄所诱,不为酷刑所屈服。他们为人民、为真理,像“夸父追日”直到死去。他们的躯体倒在了歌乐山下,他们的精神却与日月同存。 </p><p class="ql-block">歌乐山,一座烈士鲜血凝固而成的山! </p><p class="ql-block">今天,在21世纪的建设发展时代,革命先烈的巨大精神仍然激励我们去完成烈士未竞的事业。我们仿佛时时可以听见那渗透了鲜血的歌乐山发出的呐喊和呼啸。</p><p class="ql-block">重读《红岩》,最让人感慨的是,想起《红岩》中许晓轩就义前写的遗言,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义时就留下要我们党防止腐败,要对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的思想和言语,确实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再读《红岩》,想起在歌乐山牺牲的革命志士在监狱中写下的诗“我们/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为了免除下一代的痛苦/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 </p><p class="ql-block">而在如今的下一代怎样呢? </p><p class="ql-block">想想今天有少数领导干部把烈士用鲜血换来的解放置之脑后,利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自己谋私利,贪污腐败,生活糜烂。他们玷污了党的荣誉,让红岩魂的鲜血在歌乐山白白流了。歌乐山烈士的遗言犹在耳边回想,今天如不防腐倡廉,那么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利导致绝对腐败的哲学家名言就马上体现,红岩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解放,就将被这些人白白地断送了。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政协委员,真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慨呀。</p><p class="ql-block">笔者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也同样冀望共产党领导的防腐倡廉能深得民心。希望每一位“公仆”都应该想想,今天的解放是多少像歌乐山一样的烈士用鲜血换来的,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白地流失呀。“公仆”应该把人民给的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来,只有这样,才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才对得起“为了免除下一代的痛苦/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的那些长眠在歌乐山下,松林坡上的红岩英烈。 </p><p class="ql-block">再读《红岩》, 歌乐山忠魂,万古凛冽,浩气长存!</p> <p class="ql-block">《红岩》着力于塑造英雄群像。江姐、许云峰、成岗、刘晓轩、华子良、老大哥、老袁、丁长发、刘思扬、龙光华、余新江、双枪老太婆......个个都以独具的光彩,活跃于作品之中,使小说成为一部当代文学中少见的光辉灿烂的无产阶级英雄谱。《红岩》中的英雄人物,职业不同,经历各异,但他们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在敌人面前,他们横眉冷对,大义凛然,不屈不挠;一旦革命需要,他们都能舍生取义,从容献身。小说不仅展示了英雄们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还成功地刻画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他英雄人物,如精警老练的齐晓轩,坚韧不拔的成岗,刻苦磨炼的刘思扬,颇富传奇色彩的双枪老太婆,等等,也都性格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红岩》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也很成功。它摒弃了那种从概念出发的简单化、漫画化、脸谱化的写法,而是极力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着重从矛盾冲突、人物关系中去解剖他们的灵魂,揭示敌人的反动本质。特务头子徐鹏飞,凶恶残忍,嗜血成性,“把杀人当作终身职业”。他顽固不化,又阴险狡猾,有一套反革命经验。他认为当特务,不仅要“胆大心狠,机警毒辣”,还要能“抓住对方心理的、生理的、家庭生活的、感情上的各种弱点”,瓦解其意志,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小说在充分揭露这个敌特“干才”的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同时,还深入他的内心,暴露了他濒临灭亡前的绝望和空虚。从而把这个反动残暴、色厉内荏的敌特头目,刻画得活灵活现。其他反面人物,如叛徒甫志高、看守所长陆清等,也都描绘得相当出色。</p><p class="ql-block">《红岩》背景广阔,人物众多,斗争错综复杂,但全书章法井然,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小说共30章,前10章,侧重写重庆地下斗争和川北的武装斗争。后20章,以写狱中斗争为主。前后互相关联,而以狱中斗争为中心。作者巧妙地借助人物活动这一线索,引出并连结起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如由余新江、成岗的活动,引出工人运动;由江姐工作调动,带出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由陈松林、成瑶的活动,引出学生运动;由甫志高的叛变,使许云峰、成岗、刘思扬、余新江、江姐被捕,而引出狱中斗争;又通过刘思扬的被“释放”和再度被捕,把渣滓洞和白公馆两个集中营的斗争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以狱中斗争为主线,把党领导的城市地下斗争、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有机地交织成一体的宏伟而严谨、集中而富于变化的结构布局,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光明与黑暗最后搏斗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显示了作者结构艺术的匠心。</p><p class="ql-block">在人物刻画上,《红岩》也有突出的特色。</p><p class="ql-block">首先,注重挖掘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善于通过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作,传神地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比如,江姐见到丈夫头颅后,强压下悲痛,和华为重新赶路,她“脚步越来越急,行李在她手上仿佛失去了重量;提着箱子伴随她的华为,渐渐跟不上了......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对敌人的千仇万恨,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决心化悲愤为力量,前仆后继投入战斗。......一句话,江姐内心的巨大波澜,以及她的高山仰止的崇高精神境界,正是通过“越来越急”的脚步,凝炼而形象地传达给读者。作品还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直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江姐意外见到丈夫被杀时剧烈的心理活动,刘思扬初入狱时,因没有和战友们一样,立即遭受酷刑的折磨,而“内疚”的心理活动,等等,都是极好的例子。</p><p class="ql-block">第二,不断变换描写的角度,以展现人物形象的丰富多彩。比如,同是写受刑,对成岗是正面描写,对江姐、许云峰则侧面描写;同是写牺牲,龙光华、江姐、许云峰、齐晓轩各不相同。龙光华,是驰骋战场的新四军战士,在逝世前的昏迷状态中,还喊班长给他武器,让他去冲锋。江姐,素来沉静、从容,又十分爱整洁。临赴刑场前,梳发、整装,像准备去参加欢乐的聚会或出席隆重的典礼似地步出牢房。许云峰牺牲前,再一次与徐鹏飞进行舌战,击败其无耻挑衅,戳穿其垂死前虚弱本质。齐晓轩,在越狱战斗的最后时刻,屹立在高耸巨大的岩石上,吸引住敌人的火力,以掩护其他同志突围。</p><p class="ql-block">第三,通过情节的突然转折,集中鲜明地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华子良形象的描绘。华子良多年不说一句话,不与任何人交往,对狱中发生的一切毫无反应。敌人与同志,都一致把他当成“疯子”。作品几次写到他,都只用简练的几笔,描绘他疯癫的神经质的举动,以强化其“老疯子”的形象。最后,在斗争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华子良突然出现在狱中特支极为秘密的集会地点,卸下伪装,亮出真实的身份,为革命做出独特的贡献。情节的突然转折,使一个深谋远虑、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长期坚持的革命者的光辉形象,骤然间矗立在读者面前,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许云峰——原型重庆地下党负责工运的书记许建业</p><p class="ql-block">许建业的社会职业是志诚公司的会计,化名杨清,1921年生,四川邻水人。真实身份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负责工运工作。小说中和许建业碰头的那个人叫李敬原,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历史上真正与许建业碰头的是地下党员高震明</p> <p class="ql-block">双枪老太婆——原型中共党员陈联诗同志和邓惠中烈士</p><p class="ql-block">陈联诗是四川岳池人,陈联诗在川北起义中,亲自主管后勤军需,下山搞粮食筹物,到重庆购买枪支弹药护送回华蓥山。解放后,陈联诗在重庆市妇联任生产部副部长,以后调市文联任专业画家。1960年,这位一生充满革命传奇的女英雄因患淋巴癌病逝,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双枪老太婆的另一位原型邓惠中,原名张惠中、张若兰,1938年去延安后,进行抗日宣传,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9年8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实际武装斗争的锻炼中,她学会了射击,逐渐练成一名神枪手,经常腰插双枪,下乡筹粮筹,由于她来去无定,巧妙与敌人周璇,成了当地人民群众中的传奇人物和敌人闻风丧胆的“双枪老太婆”</p> <p class="ql-block">华子良——原型革命者韩子栋</p><p class="ql-block">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1933年入党,同年打入敌特机关,后暴露被捕。韩子栋在国民党贵阳息烽监狱和重庆白公馆都被关押过。在白公馆监狱,他什么酷刑都受过,但他就是不招供,不低头,特务们渐渐对他放松了戒备。以后新到白公馆的特务,只知道他是一个老嫌疑犯,人也傻乎乎的。担任采买的看守王懋才就经常把他带出去挑菜,最终逃脱魔窟</p> <p class="ql-block">胡浩——原型正义感的青年学生宣灏</p><p class="ql-block">宣灏是一个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学生,在他的人生旅途上,还因受骗进入过军统息修训练班。当他明白自己受骗上当后,毅然偷跑离开了,后被国民党特务抓进白公馆监狱关押。宣灏在狱中不爱说话,却用耳闻目睹的事实判断着、比较着这里所有的人。此后,宣灏为狱中党员传递消息,书写字条,商量对付特务,保护同志,干什么都充满热情。1949年11月27日,宣灏在大屠杀中殉难。罗广斌脱险后没有忘记这位青年——狱中国共产党员最真诚的朋友,把他作为革命青年的代表写进了小说中。</p> <p class="ql-block">1949年12月1日,重庆得以解放,当中国人民解放军赶到歌乐山,看到松林坡尸横遍野,空气中传荡着令人窒息的尸臭味,有的尸体被反捆着双手,还有几具小孩的尸体;在“戴公祠”门口的一个土坡上,发现一个有几十具尸体的大尸坑……看着先烈们被屠杀的残酷场面,战士们无不痛哭失声。</p><p class="ql-block">歌乐山是英雄的山,悲壮的山,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先烈们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一土一石都铭刻着反动派残害革命者的累累罪恶!</p><p class="ql-block">歌乐山啊,歌乐山,您是一首英雄与悲壮的交响曲,响彻在中国人心中,响彻在天地之间……</p> <p class="ql-block">从这座时时在呐喊呼啸的歌乐山中,我深深地感悟,革命英烈有一种无私的奉献的精神,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何雪松“乌云遮不住太阳,冰雪锁不住春天。铁牢——关不住战士的身子,关不住要解放的心愿”。何敬平“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这一句句诗中包含着多少的情感,是英烈们用鲜血谱写了一首革命英雄赞歌!</p><p class="ql-block">歌乐山,一座烈士群血凝固而成的山。一座人们汲取内在精神力量的山。这座山地貌平平,不具特色。她没有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山之秀,她无法进入名山之列。在空间范畴中她不足挂齿,在时间意义上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都无法绕开这座山,每一个走进她的人都会感受到她的份量,这座山属于历史!</p><p class="ql-block">感先烈之功,怀先烈之义,先烈血凝万代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