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之旅(3)- 潮州/梅州

张一钧

<p class="ql-block">1月12日,晴</p><p class="ql-block">昨天是周一,韩文公祠闭馆休息。今天一早赶去补上。</p> 韩文公祠 <p class="ql-block">韩文公祠在韩江东岸笔架山麓,始建于宋真宗成平二年(公元999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将城南七里的韩文公祠迁至今址。是我国现存的历史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专祠。 韩文公词倚山临水,古朴清幽,庄重肃穆。</p> 1984年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潮州时,为韩祠题写“韩文公祠”四字。 <div>沿51级台阶的蹬道而上,便是韩文公祠主体。</div><div>韩文公祠的主祠大门,清嘉庆十六年(1811),潮州知府温承志重修韩祠并为韩祠题写祠名。</div> 这幅“尊贤有祠”牌匾,是1987年由汕头大学第一任校长许涤新所书。 <p class="ql-block">【主祠】</p><p class="ql-block">后厅居中立韩愈塑像,两旁是侍童,即传说中的张千和李万。</p><p class="ql-block">“百代文宗”匾是原全国政协周培源副主席的墨宝。“泰山北斗”匾为国学大师饶宗颐(选堂)老先生重书的墨宝,</p> <p class="ql-block">【侍郎阁】</p><p class="ql-block">祠后登石阶面上是侍郎阁。由有“刘体隶书”美名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著名书法家</span>刘炳森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韩木赞】</span></p><p class="ql-block">“潮州前八贤”之首、宋礼部尚书王大宝作,饶宗颐老先生手誉。</p><p class="ql-block">祠前原有一株参天橡木,相传当年韩愈所植。如今橡木已为粗壮高大的木棉树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允元亭】</p><p class="ql-block">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他认为位于城南的“韩文公庙”低矮破陋,不足以表达潮人对圣贤的崇敬之情,遂将“韩文公庙”迁至桥东笔架山,并以赵德陈尧配祀,题匾为“忠佑庙”,“忠佑庙”即是现在的“韩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韩公别赵子】</p><p class="ql-block">赵子是为潮州人。韩愈被贬潮州之后,心情失落,幸得一友人,志趣相合。后韩愈迁任宜春,不能同行结伴而走,写诗以留念。</p> <p class="ql-block">【韩祠橡木】</p><p class="ql-block">为潮州八景之一。 </p> <p class="ql-block">【天南碑胜】</p><p class="ql-block">碑林甬道南侧是新辟建的100米碑廊,有几十幅现代政要名士歌颂韩愈而题写的碑刻。</p> 还有多位现代名人书写的牌匾。 <h3>韩文公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h3> 韩文公祠现保存历代碑刻40幅,较著名的有明代的《增修韩祠之记》、《功不在禹下》和清代篆刻《传道起文》、重刻的《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等, <h3>【功不在禹下】</h3><h3>正殿左侧有碑刻韩愈的“功不在禹下”,原意说孟子的功绩不在治水的大禹之下,后人用来对韩愈的评价。</h3> 韩文公祠倚山临水,环境清幽。 <h3>韩文公祠背靠韩山,面临韩江。</h3><h3>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登高笔架山,漫游汉江岸,更细地品味此地的深厚的文化和靓丽的景色。</h3> 叶剑英纪念园 <p class="ql-block">1月12日驱车赶到梅州参观叶剑英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的全身铜质塑像】</p><p class="ql-block">中国著名的雕塑家刘焕章的作品。像座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p> <div><span class="bjh-p">毛主席用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评价叶剑英。</span></div><div><span class="bjh-p">陈毅元帅题赠。</span></div> <p class="ql-block">叶帅长子叶选平书</p> <div><strong>《水调歌头·车中戏作》</strong></div><div>由莫斯科乘火车回国,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九日,时正“图一O四”失事,戏作。<br>人生有预感,病害欲来攻。想从空中逸去,夜到火车中。心头依样间歇,车上忽然腰间,肚子闹龙宫。漫漫七昼夜,怎如八点钟。〔一〕<br>远行客,一院士,喜相逢。谈谈五洲万国,脑系是专工。〔二〕来自亚洲各地,战士工农商学,天下一穹隆,车头有异力,拉人迈向东。<br>注 释〔一〕 作者自注:“坐图一O四,八小时到北京“</div><div> 〔二〕 作者自注:“波波夫教授,脑系专家。”</div><div>叶帅次子叶选宁的左手行书</div> <p class="ql-block"><strong>《八十书怀》1977.5.14</strong></p><p class="ql-block">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p> <h3>叶剑英故居与旧纪念馆相连</h3> <p class="ql-block">【叶剑英故居】</p><p class="ql-block">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含,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祖屋】</p> 桥溪古韵 <h3>雁南飞桥溪古韵内古树婆沙,石经阡陌;梯田叠叠,茶果飘香;山涧溪中怪石嶙峋,清泉淙淙。</h3> 乘雁南飞景区内中巴,再换乘桥溪古韵电瓶车的电瓶车。 <h3>桥溪位于阴那山的五指峰西麓。</h3> <p class="ql-block">【宝善楼】</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兴建的16座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有四百余年的文化积淀。</p> 不同时期的标语都给与保留。 <p class="ql-block">村内最有特色的 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 继善楼和反围龙式的 积善堂等。</p> <p class="ql-block">【继善楼】</p><p class="ql-block">由旅印尼华侨、村中“宝善楼”朱氏十七世祖维乾公之二子琪源公等五昆仲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民国三年(1914年)落成。</p> 继善楼依山傍水而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房间70间;继善楼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横向方形布局;是两层夯筑杠子屋楼房,俗称“七杠楼”;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少见而闻名遐迩。 偏远山村,华丽大屋,内部装饰甚为精致。 <p class="ql-block">集木雕、瓷雕、石雕、彩塑于一身,汇书法、壁画、牌匾于一体。</p><p class="ql-block">二楼的堂屋两侧,悬挂着两幅镏金的木刻家训,字是中正楷体,文秉儒家古训。</p> 而另一边却刀痕累累,荡然无存?原来当年左右两边厢房分别住着两对年轻夫妻。右边这对的丈夫者在部队服役,他特地修书一封,叫家人将硬木屏风板上精美的阴烙家训铲去,家人岂敢怠慢,特花钱雇工将此事了结。住在左边的这对夫妇在家务农,根本无心去做这既花钱又不讨好的事,不经意间保存了左边的“朱子家训”,实为不幸之中的幸事。 <p class="ql-block">继善楼前坐着一位老人,我看他内心隐藏着某些骄傲,小心地询问:“这么大的楼屋就您在打理”,“是”,“那,您是大管家?”闻听此言,老人略有不悦,大声说“我是东家”。</p><p class="ql-block">有关方面每月给他1000元钱,条件是允许我们这样的客人来他们家参观。</p> <p class="ql-block">在老照片里他还很年轻。</p><p class="ql-block">大门上方原来浮雕效果的 “继善楼”三字也被人刨去。现在大门上方黑色“继善楼”三字为后来用黑漆临摹而成。</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条古船木栈道出现于桥溪村尾,并向后山纵深延伸进去,漫步其中,让人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遐想,沿路还可以尽享原汁原味的秀美山水风光。</p> <p class="ql-block">【龙泉】</p><p class="ql-block">聚万涓山溪,破石而出,玉泉涌动,长流不息。</p> <p class="ql-block">【春谷】</p> <p class="ql-block">【冬亭】</p> 亲水公园 <p class="ql-block">梅州亲水公园四个字是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剑英元帅长子叶选平题写。</p> <p class="ql-block">【人行浮桥】</p><p class="ql-block">是亲水公园与归读公园的连接桥,远远望去没有桥墩,桥上铺着木板。</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边的栏杆也是木头雕刻的,再配上用灰色的木料雕刻的桥中亭顶及两头的灯笼,显得古香古色。</p> <p class="ql-block">浮桥下面有二十六条小船,它们用铁链连得整整齐齐。</p> <p class="ql-block">【归读公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梅州市区江南东片沿梅州大堤南堤。</p> <p class="ql-block">其名“归读”出自叶剑英元帅著名诗句“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寄予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广州大桥】</p><p class="ql-block">这个广州大桥不在广州,位于 梅州市区,跨越 梅江。该桥为纪念广州梅州对口帮扶而建。</p> 广汕美食 <div>【<span title="德和隆农家土菜" class="clampword generalHead-titlename " style="white-space: nowrap;">德和隆酒店】</span></div><div><span title="德和隆农家土菜" class="clampword generalHead-titlename " style="white-space: nowrap;"></span>12日午餐,<span title="德和隆农家土菜" class="clampword generalHead-titlename " style="white-space: nowrap;">德和隆酒店在</span>雁洋镇叶剑英纪念园近侧,主要供应<span title="德和隆农家土菜" class="clampword generalHead-titlename " style="white-space: nowrap;">农家土菜,味道不错。</span> </div> <div>12日晚餐</div><div>客家特色大盆菜</div><div>大盆菜听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一个大盆,把所有食材都汇进一个盆内,但其实里面的食材大有讲究。</div><div>客家大盆菜喜宴必备美食之一,寓意着盆满钵满的美味。</div> 音乐 <p class="ql-block">叶剑英的七律诗《八十书怀》,傅庚辰谱曲,李双江领唱,总政歌舞团合唱队、管弦乐队演唱演奏,胡德风指挥。</p><p class="ql-block">傅庚辰回忆往事:诗虽然只有八句,但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深沉的感慨,有战斗的激情,有美好的希望,所以我把歌曲结构成“叙述式”、“进行式”、“歌唱式”三个段落。前四句“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采用“叙述式”。深沉、凝重、慨叹,似唱似说,娓娓道来。曲调由慢板、四分音符开始,前两句一拍一个字,只在每句的第七个字延长至两拍,以划出句子,加重语气。第三、四句节拍有了变化,采用两个字一拍,一个字一拍,一个字两拍的节奏推进,曲调先抑后扬,当第三、四句诗重复的时候曲调运行到高音区,音域提高了,语气加重了,情感加浓了,这个段落也就结束了。这是一位人生辉煌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倾诉他的心声。</p><div class="d_post_content j_d_post_content clearfix" id="post_content_30179124023">得到叶帅本人的肯定后,做进一步改进。改动的第二部分是中间“进行式”的段落。这个段落完全改成了混声合唱,这样改的效果比独唱大为加强,因为“亿万愚公齐破立”那宏大队伍豪迈酌进的形象,用合唱远比独唱更有气势更加形象。<br> 改动的第三部分就是后面的“歌唱式”段落。这里的改动有三个方而,一方面是在独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段落里,曲调未变,但加上了合唱的衬腔“啊”的陪衬烘托。这就比单纯的独唱丰富厚实,更富有想象的空间。改动的第二个方面是独唱之后用合唱加以重复,气势加强了,旋律的印象加深了,有“更上一层楼”的效果。第三方面的改动是在最后加了一个尾声,这个尾声只唱“啊”。这样做的目的有二,一是与开头引子的“啊”首尾呼应前后统一,似乎是诗人的思绪由平静到激荡最后又恢复了平静。再者尾声的“啊”是先由合唱队唱起,再由男高音独唱加以烘托,相互辉映,逐渐升高,逐渐减弱,最后以男高音在此曲的最高音最弱声结束,所以,目的之二就是要使人有“余音绕粱三日不绝于耳”之感。唱到这里,仿佛诗人的思绪已无限深远,深入天际没入苍穹了。</div> 谢谢,请看一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