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阅读打卡第九天——读《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有感(六)

堇色安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研读这本书,的确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于老师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小语教学专家,他的课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回味。</span></p> 《考试》教学实录 <p class="ql-block">  朱作仁教授曾说:“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本次习作教学,于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围绕一次另类考试,展开了本课教学。</p> <p class="ql-block">  1.于老师在课前和学生聊天,讨论称呼。(于老师说:“叫我于永正,说明他把我当我的朋友,叫我于老师,是对我的尊重,叫我于爷爷、于伯伯是把我当作他的亲人。”)放低了自己的姿态,迅速和学生拉近了关系,课堂氛围也更加欢快、和谐,就像是朋友间的交谈。</p><p class="ql-block"> 2.于老师让学生谈对“考试”的看法,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敞开心扉和学生真诚交流,学生的回答也是与众不同、真实有个性的,而且于老师在每个学生发言后也都给予肯定或鼓励评价,学生也更愿意说真话。考试结束后的谈感受环节,学生的发言也非常真实生动有趣,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这一部分中,让我惊讶的是学生那有趣的想法,真切体会到他们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个体,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倾听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3.在写作前,于老师的一番话也非常有价值。“作文就是有感而发,把看到的、听到的、对自己很有感触的事和现象动笔写一写。在这种情况下写的作文一般都有真情实感,这件事你确实感受很深,那你一定会把作文写好,真正好的作文不在于字数多少,只要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你想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了,都是好作文。”因为强调的是自我体验,自我建构,所以学生的作文极具个性,他们观点不同,风格各异,但内容非常充实,说的都是心里话。</p><p class="ql-block"> 这一堂习作课,老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是学生的心灵;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更是做人的成长。</p>

学生

老师

作文

教学

考试

积累

于永正

习作

感受

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