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历史人物:新化翰林李郁华

李光明

<p class="ql-block">李郁华,字韦仲,一字果仙,晚号瓠叟,湖南省新化县虾溪村西江湾(今新化桑梓镇)人,出自新化李氏璋琪两派奇孙公房,民间称之为“河东李翰林”(而河西李翰林是指冷水江市税塘村道光翰林李嗣棠),其“钦点翰林”匾至今悬挂于冷水江市福元村的李氏宗祠。翰林李郁华,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咸丰九年(1859)恩科举人,拣选知县,候选主事。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进士(二甲30名),朝考后选翰林院庶吉士,实习期满授编修。历任实录馆、罗史馆等处纂修。光绪元年(1875)出任恩科顺天乡试同考官。五年,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历充毅庙奉移、奉安典礼随员及钦命稽察南新仓事务,稽察吏部、提督衙门事务,都察院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曾疏请修筑广东、大连、旅顺、塘沽等地海防炮台。李郁华擅长书法,著名诗人。光绪二十八年去世。著有《听松楼诗集》、《瓠叟诗抄》、《苦素山房诗集》等,大多散佚。</p> <p class="ql-block">新化民间《李翰林卖宝庆码头》的故事一直令人津津乐道。话说汉口宝庆码头,自明代始就有来自湖南宝庆府新化县的移民在此生活和经商,因此宝庆码头历史悠久,这个码头是新化人几代祖辈“打码头”打出来的。新化人放毛板船,在此靠岸就地卖煤,船板则拆下来用作盖房,或者贩卖木板。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在码头做搬运(担脚),赚了钱的还开起了板厂、炭厂,成为木材商、煤炭商。之后,来“淘金”的新化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文打官司武打架,硬是把这个码头给抢了过来。道光末年(1848年),宝庆码头一带已聚居了数千人,在帮主何元仑倡议下,帮众共同出资创建了宝庆会馆,主体建筑前后三进,设有议事大厅、办公楼及学校,是当年汉口最气派豪华的商帮会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因为宝庆码头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位于汉水与长江的交汇处,是武汉三镇最好的码头,所以,宝庆帮会经常与其它帮会发生摩擦,甚至械斗,历史上曾爆发过三次大规模的武装械斗,每次都有许多人死伤。当时活跃于长江中游商业重镇汉口的两大商人集团——宝庆帮与徽州帮,正为扩大商帮势力,徽州帮抬出淮军大佬李鸿章和李瀚章兄弟,宝庆帮搬来湘军集团首脑曾国荃、刘长佑、邹汉彰等人鼎力相助,湖南人与安徽人针锋相对,为争夺码头地盘闹得不可开交,大打出手。尤其咸丰6年,双方在汉口发生了最大的武装械斗,死伤二三十人,新化王爷山的梅山功夫发挥到了极致,最后以徽州帮败退告终。武汉地方志书直言:“湘帮商人在与汉帮、徽帮之间持续百余年的争斗中处于不败,跟近代强大的湘系地方政权集团的有力支持、庇护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无论来文的还是来武的,徽州帮都处于下风,没占到任何便宜。光绪5年(1880年),李郁华任云南乡试正考官,船过汉口,暂住宝庆会馆。徽州帮听到消息,派人送贴宴请李翰林,向李诉苦说宝庆府人强横,霸占了他们的码头,要李翰林出面协调,让宝庆帮将码头归还与徽州帮商会。李翰林要徽州帮出示证据,例如码头契约、界碑、官府文书等,而徽州帮一概没有,拿不出任何证据。此时,李翰林给徽帮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想要宝庆码头,何不干脆用银子买下宝庆码头”。徽州帮认为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于是当场拿出纸笔,请李翰林立字为据。李翰林接下墨笔,毫不犹豫挥笔写下:翰林李郁华自愿将宝庆码头卖与徽州帮,价白银十万两,永不反悔,特立此据。</p> <p class="ql-block">李郁华得到白银十万两之后,立即回到宝庆会馆,将白银全部交付给会馆,嘱咐会馆用于宝庆码头之建设,然后起身赶赴云南。徽州帮拿着翰林字据来到宝庆会馆,要求接收宝庆码头,又被宝庆帮打得抱头鼠窜。徽州帮又到官府诉讼,取出李郁华字据,说新化翰林李郁华已将宝庆码头卖与我们,要求宝庆帮交付码头。宝庆帮讼师辩护说:一是宝庆码头乃我们宝庆府1州4县之公产。卖码头的头等大事,除非宝庆府1州4县数百万民众个个签字同意。二是李郁华只代表他个人,并不代表宝庆府所有民众,这是他个人行为,宝庆会馆从来未有授权他卖宝庆码头。三是李翰林他只是将宝庆码头上属于他自已一个人占份的私产卖给你们,他卖给你们的部分只占码头的百万分之一而已,并不是卖整个宝庆码头(说白了就是卖了码头上的一块地砖)。这是你们与李郁华个人之间的私下交易,与宝帮无任何关系。四是徽州帮主动用银子买码头的行为,恰恰证明宝庆码头的真正主人是宝庆帮而不是徽州帮,哪有自己用钱买自己东西的道理。徽州帮哑口无言,彻底败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光明,巫山一段云。诗人,作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