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清代毛奇龄《后观石录》中,形容其色泽“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又曰:“上半如碧玉,下半……,又如西洋玻璃瓶。”清代郑杰《闽中录》中也称“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以上的评价,都生动地描绘出艾叶绿的质于与色,绿而通灵者难得,青翠碧绿者可爱。绿又稍白者,艾背绿也。清高兆在《观石录》中曾记载:“方寸一枚,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神品。”清毛奇龄《后观石录》中记载艾叶绿二枚,曰其“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往处稍白,则艾背叶矣。”“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 及至民国龚伦在《寿山石谱》中所言:“月尾山,隔溪与都成坑对峙,山产石,绿者曰月尾绿,紫者曰月尾紫。其艾叶冻一种,明谢在杭品为寿山石第一者,即出于此。”“艾叶绿黝如老艾叶,质涩,间有水痕,冻而透明者颇罕,微似粤产之广绿石。”另外同时期的《寿山石小志》则谓:“艾叶绿又名艾绿,清时已绝产,色如黄槁之艾叶,中有黄筋如线及白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浓者色黄绿,淡者如粉绿,作月白色,明净无瑕,皆佳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按古籍《观石录》所著,老种“艾叶绿”是指寿山水坑绿水晶,这些绿水晶与棕色共生,这种棕色正如同艾叶焦枯后的颜色,这种焦枯的颜色就像艾叶枯焦的叶片似漂于绿晶上,美丽异常,绿水晶质地明净凝腻,富有光泽,其色泽青翠、嫩绿、半透明,论纯净(无萝卜丝、筋格等),论灵度,论颜色,论稀有,都堪称印材之佳选五花石坑相隔十数里。红者、髹者、碧者、绀者,惟艾叶绿者难得。”“五花石坑”在寿山什么地方,没记载。对“相隔十数里”的理解也不同,其说不一。“五花石坑相隔十数里”是完整的一句话,不能拆开理解。五花石坑更不是产五花石的一个石坑名,应指产多种石头所挖的许多坑,而这些坑分布在寿山村周边相隔十数里的地段。这一地段正好是产田石和水坑石的地方。“五花石坑”应就在此地,即从高山迷翠辽坑、杜陵坑到坑头占沿溪水经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这样的坑多在稻田、溪岸、溪底、山坳砂石和田土中发现。随挖随填埋,新坑土填旧坑。几百年来多次复采,哪里还有旧坑模样。这些坑产无根、无璞的独石头,无矿脉可寻,更无命名。艾叶石是田石和水坑石。据宋代的产量和开采技术,应是先捡好的开,在田间、水溪中挖。《三山志》描写的石头都是很精美的:红者指水坑的丹砂(鸽眼砂)和瓜瓤红。髹者指灰田和牛角冻。碧者指绿田艾叶绿。绀者指田黄石。况且,山坑石是洞产,按石脉的走向开采,成为矿洞。在宋元时没有对矿洞的记载。号称寿山天下第一洞“和尚洞”,传说是明朝僧人开的。据史志:高山杜陵山坑石是在清朝开采,月洋芙蓉石也是清朝乾隆年间开采。后期绝大部分山石都是在清朝以后开采。宋代以色分石,石种不过十。明代布政史谢在杭《小草集》中首评“艾绿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非艾叶绿为第一”。说明明代有艾绿石采出。清代石按山、水、田划分,有二十多个石种。到民国,石分山、水、田加月洋、旗山,有石四十多种。今天,石分五脉160多种。艾叶绿与田黄产于同一个地域。清中期以后,艾叶绿绝产,难得一见,致使以讹传讹,捕风捉影。有人甚至将山坑月尾绿和辽宁绿、西安绿、广西绿、广东绿等石材充寿山艾叶绿。</b></p> <p class="ql-block"><b>此为寿山艾叶绿印章,原印四边及底款磨损,打磨整理过,留双蝙蝠雕,应清早期作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