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谈朗诵:在拓展审美空间过程中的心灵教化(上)

仲达文

<p class="ql-block">诗朗诵《月光下的中国》</p><p class="ql-block">作者:欧震 朗诵:仲达文</p> <p class="ql-block">诗歌具有教化作用,古已有之。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见诗歌的内涵丰富,又具体。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的道德养成,而诗歌正是这样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享受与心灵触动的,也易于被人接受的教育样式。诗朗诵正是这样一种教育的结果的体现,它将这样的教育成果,音声化,立体化,生动化。</p> <p class="ql-block">一:朗诵有助于沟通和交流。“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朗诵这样的五言绝句,你的眼前应该出现一片艳丽的梅花,甚至可以闻到梅花的清香之气。这个时候朗诵者就同梅花建立了沟通,眼前有色彩,有味道,自己就是这样的画面忠实的传递者。因此,朗诵者在诵读各类文学作品时,经常会和大千世界建立沟通交流机制,而沟通和交流可以使人摆脱孤独无助,让人变得融通豁达。</p> <p class="ql-block">朗诵有时还可以使人体验天地之美,乾坤之气概。一首《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就是在录音棚录制这样的作品,优秀的朗诵者也会在某一时刻,发现自身处于高山之巅,独自面对黄河,于狂涛万卷中激情澎湃。面对黄河,就是面对中华文化的根,就是面对中国精神。这个时刻,朗诵者就跟博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沟通和交流。</p> <p class="ql-block">二:朗诵可以使短暂的生命拥有更加宽阔的体验可能。读到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有没有微醺之感觉?酒喝多了是一种源自生理的感受,但在朗诵这样的作品,体会到的是把酒言欢后真情全在烈酒中的状态。自己不喝酒,通过朗诵李白的作品就能穿越到盛唐。与千古诗仙同频共振,真是人生一大乐事也。</p> <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首诗中,邮票,船,坟墓,海峡两岸四种可见可知的物象,串联起了生命的全过程。尽管篇幅短小,但朗诵者内心随着物象的更迭能获得真实的穿越生命的历程感。</p> <p class="ql-block">要想诵读好一篇诗歌,就迫使我们必须走进作者和文字作品的思想深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果不了解李白和汪伦君子之交,培养了深厚的情感,就不能用声音表达出这样高大上的君子之别。语文二字既包括写文章,也包括诵读,其实朗诵也是修辞的另一种传达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读者的情感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前提是朗诵者必须走进作品文字世界深处,理解体会感受,将文字语言和有声语言叠加起来的复合效果传达出去。</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敬请期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