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span>,始建于辽,重建于金,是一处典型的汉文化和辽金文化相结合的佛教寺院古建筑群,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华严宗的重要寺庙之一,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木结构佛殿之一。它以独具风貌与神韵的建筑、塑像、壁画、柜藏、碑刻、经幢以及众多的历代文物典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千古名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是著名的辽金古刹。寺内辽金遗构留存至今,非常珍贵,大同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就建于辽兴宗重熙七年(公元 1038 年)。它的建成,与当时编纂的《辽藏》关系很大。《辽藏》,又称《契丹藏》,即辽代官方主持雕造的大藏经,整个编纂、雕印的过程从辽圣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道宗朝。而薄伽教藏殿就是用来保存雕印完成的部分经书,殿内金代石碑上的碑文对此有所记叙。</p><p class="ql-block"> 清宁八年(1062 年),大华严寺在辽道宗的敕命下建设落成,严格来说,应该是在辽兴宗的建设基础上扩建而成。辽代华严宗盛行,华严寺的建立正反映了皇家对其的推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取《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 的大乘教义而命名。大同华严寺建于辽重熙七年,依《华严经》取 “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 而命名。大同华严寺创建时就有辽国皇家祖庙的特性,分上、下华严寺,以辽人对太阳的崇拜,寺门及门窗一律朝东开,所以其规格与建筑之精美与其它地方的 华严寺有很大的不同。现只有上华严寺大雄宝殿为金代构件,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为辽代构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坐西朝东,别于我国一般佛寺坐北朝南的习惯。对于这一问题,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曾经有过解释:“辽人信鬼,拜日为神”。据《五代史·契丹传》记载:“其俗随畜牧,素无屋宇。”《新五代史·四夷传附契丹传》则又说:“契丹好鬼而贵日,每月朔旦,东向而拜,其大会聚视国事,皆以东为尊,四门楼屋皆东向。”这就是说,契丹族把太阳当成神来崇拜,把太阳升起的东方奉为上方。契丹族独尊佛教,视佛如日。同时,契丹族原居黑龙江一带,为游牧民族,有迎着太阳搭帐蓬、门为东向的居住习俗。正是契丹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习俗,才形成了华严寺坐西朝东的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内许多地方都有 “华严寺”,唯独大同华严寺非同一般,威武壮观,占地辽阔。佛殿高大庄严,殿内佛像年代久远却精美,让人心生敬畏。行走其间,亦为寺内美景惊叹。</p><p class="ql-block"> 做为大同最值得一去的寺庙,距今已有900多年,明朝时分为上下华严寺,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只有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2008年在原址上依次复建了山门、钟楼、鼓楼、药师殿、弥陀殿、七间殿、文殊阁、普贤阁、藏经楼、华严宝塔等建筑,恢复了明代以前的规模宏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辽金更替之时,大同成了战场,华严寺也屡遭战火,金初仅余薄伽教藏殿、守司徒大师影堂(即海会殿)和宝塔、斋堂等建筑。天眷三年(公元 1140 年),在几位高僧的募资和主持下,华严寺迎来了大规模复建。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雄宝殿即为此时所建,它就重建在辽代大殿的原址之上。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原来的辽代大殿很可能是一座十一开间的巨构,里面存放着辽道宗之前七位皇帝的造像,乃皇帝祭拜御容之处。这是辽代非常重要的仪式,足见华严寺在西京的地位之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华严寺为北边大雄宝殿这一路,下华严寺则是南边薄伽教藏殿这一路。这两部分的区隔始于明朝,下寺在明洪武年间先恢复,上寺则在明宣德至成化年间得到一波建设,大雄宝殿中的五方佛即为这段时间所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些精巧玲线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 “海内孤品”。这座天宫楼阁和晋城宋代二仙观的天宫楼阁、应县净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了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殿内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历为深受学者与游客的推崇与赞赏,合掌露齿菩萨塑像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普贤菩萨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主殿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薄伽教藏殿为辽代原作,用于存放佛教的经典教藏。殿内古色古香,气氛森严,塑像造型自然优美,线条舒展适度,是辽代彩塑艺术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垂直高度约4米的台阶,一座大殿扑面而来,不到现场真的难以体会大殿对人的冲击感,顿时明白了当年梁思成见到它时的震惊:“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 华严寺由皇室出资修建,是当时佛教华严宗最高等级的殿宇,体量巨大不难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所说的 “辽承唐风” 就是指辽代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样式,简洁,大气,豪迈,舒朗,真是不虚此行,见到了真实的唐式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顶部的龙雕为辽代原作,</span>正脊上的琉璃鸱吻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 历经风雨,至今光泽灿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0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供奉佛、菩萨十一尊,诸天二十尊,皆为明朝塑像,中奉五方佛,中间三尊由了然禅师等请于京师,造于明宣德年间,属木雕,旁边两尊在大同造于宣德、景泰年间,属泥塑,共成五如来。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宽阔达1559平方米的大雄宝殿中央,砖砌佛座上供奉五方佛。佛前诸胁士,皆一字排开。五方五佛,又称五智如来,分别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堂金碧辉煌,尤觉庄威并存。两侧壁前,排立二十诸天像,每边十位,神态不一,身体向前倾斜十五度,别具一格,视为塑像一大特色。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华严寺俗称下寺,<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上华严寺的右前方,</span>是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薄伽” 是梵文的译音,意 “佛或世尊”,“薄伽教藏” 即指专门存放佛经的殿堂。薄伽教藏殿与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艳丽明朗、金碧辉煌不同,此殿森严肃穆,保存有31尊辽代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薄伽教藏殿内宽大的佛坛上,完整的保存着三十一尊辽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脇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佛坛上的诸菩萨像中以一尊面带微笑的 “合掌露齿” 胁侍菩萨像最为生动,堪称 “神品”,是国内所有 “露齿菩萨” 中的佼佼者,该塑像高约两米,赤足站立在莲花台上,体态丰盈、上身薄袒、衣饰贴体、肘悬飘带、发束高冠、身姿略侧、颈项微斜、双目半睁、朱唇小开、两手合十、举至胸前、露齿微笑,被赋予 “东方维纳斯” 之雅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像设教,是佛教传播和宣传的重要而有效的艺术手段,一方面深刻影响了辽代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深刻影响了辽代佛教雕塑的艺术特征。辽代的佛教雕塑选取的题材非常广泛,造型多样,在塑造表现诸佛教形象时,尤其注重将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风貌与象征性的宗教神韵和仪轨相结合,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佛教艺术形象与具有宗教意味的象征意象。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华严寺薄伽教藏的建筑、塑像及壁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享誉海内外,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我国不可多得的辽代艺术珍品,被誉为完整的 “辽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华严宝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华严宝塔是根据《辽史·地理志》上的记载恢复建造的。木塔平面呈方形,包括塔刹在内总高43.5米,为三层四檐纯木榫卯结构,每层面宽、进深各为三间,均按辽金时期建筑手法营造。塔内分层供奉着香檀木雕刻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交脚菩萨像。说它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一点也不夸张。当代仿古建筑,能够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并不多见。值的一观。</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宝塔的塔下有很大的铜殿式地宫,称千佛地宫,近500平方米,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地宫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铜塔,铜线刻佛教人物或飞天等,金碧辉煌工艺水准很高。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置于地宫塔心鎏金塔中的佛舍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地宫,登塔观景。华严宝塔是大同古城内的最高建筑。登塔远眺、俯视大同古城,饱览三晋风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华严宝塔上俯视下华严寺山门方向的建筑,最近的一栋建筑是薄伽教藏殿。夕阳映衬下的藏殿显得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宝塔西边,清远门及完整的西城墙一览无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古城修复时城墙合拢处,也可以遥望武周山的历史风云。大同,就是这么一个连接晋冀蒙的要塞之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华严宝塔上俯视上华严寺北路的大雄宝殿和院中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环顾古都,大同 “山环采凉,水抱桑干,长城界其北,雁塞峙其南,西眺朔漠,东瞻白登,屏全晋拱神京”,“九边重镇,北方锁钥” 首当其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华严寺,来到后建成的华严广场,这里主要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建成的现代化餐饮仿古商业街,整个建筑群仿制辽金建筑,夜晚灯光开启后整个广场的景色很是漂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华严寺东侧是近年修建的华严广场,广场宽阔而宏伟,广场建筑也是参照华严寺的建筑风格来设计,与西侧的华严寺遙相呼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场两侧分列体态端庄、面容祥和的“侍女灯”。使得整个华严广场更加典雅大气,也衬托出华严寺的古老庄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一次经过华严寺大门,大同华严寺门口楹联:人生百年如朝露活在当下;世间万象皆浮云乐住心中 。</p><p class="ql-block">上联意思:人的一生也就短短几十年,就像清晨的露珠一样转瞬即逝,把握住现在,珍惜身边所有才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下联意思: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像浮云一样飘渺虚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就别没事自寻烦恼,凡事乐观一些,想开一些,心情自然畅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华严寺,出了寺门,可以看到对面修复好的大同城墙。“塞外名城” 大同市,曾经是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因其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而载入史册。早在1982年,大同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同镇诚呈大致正方形,边长达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长7.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据说代表了大同当时所辖的村庄数。</p><p class="ql-block"> 2008年,大同市政府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百分之七十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 ,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古城,眺望城墙内外。古今建筑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北魏辽金就看大同。北魏近百年的建都史和辽金二百多年的陪都史,使大同这座塞外名城有着不凡的王城气度。而两千多年来,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胡汉交融,多民族的聚散离合,造就了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同城筑邑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 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起来的。建有主城门和阳、永泰、清远、武定四座,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乾楼 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百分之七十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span>由于梁思成对大同城楼的测绘资料齐全,照片文献详实,而且城墙根基条石,马面基础均砖墙等均有遗存,为修复提供了详细依据,因此保证了建筑原真性,保护修复完的大同城墙蔚为壮观。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同,兴起于北魏初,名曰平城,是当时北魏的都城,云冈石窟最早就开凿于此时。到了辽宋时期,大同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其地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五代时,石敬瑭将大同所在的云州割让给了辽国,之后无论辽、金,都从此处出兵南下进击雁门关。辽兴宗兵败西夏后,设大同府为西京,成为辽国的西部屏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的大同古城南城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的军事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所谓 “屏全晋而拱神京”。再加之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因此,一直享有 “巍然重镇” 和 “北方锁钥” 之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多矗立于城墙上的楼台建筑物在战争中起到了观察、隐蔽、机动、射击、接应、制高和前线指挥所等重要作用。同时,它们也是一组极为珍贵的明代建筑艺术群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同镇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个门又各有瓮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平坦如砥的城墙之上,共有六十二座雄伟的门楼、角楼、望楼,间隔而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