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酒洋红

水草

<p class="ql-block">  酿酒洋,久闻其名,未曾到过。这个饱含浓浓的酒文化之村,或许蕴藏着一条古朴雅致的酒街,或许酝酿过一款品味独特的名醇,或许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庚子年岁末,“三人行”走访了古田鹤塘镇酿酒洋村。</p> <p class="ql-block">  “插旗峰高马伶俜,酒瓶石上鹤超超”。进入村庄,视野总被大山阻挡。在村的西北方向,有一条连绵起伏的山岗,这就是地处宁古屏三县交界的天湖山,这里峰峦叠嶂,林竹茂盛,交通闭塞。山顶上有两块凸出的巨大岩体,一块岩石上插着一面红旗,山下的人们称它为插旗石,站立山下仰望,依稀可见红旗招展;另一块岩石,相传石下泉水能醉人,被人们称作酿酒石,酿酒洋村就坐落在酿酒石的下面。</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酒香不怕巷子深”,三人沿着村庄古道、里弄乡间走来,寻找当年的酒肆和茶楼,找一户酿酒人家,尝一口酒味,闻一抹酒香;寻找当年红军办公地点,寻一处老屋,伴一次战士,摄一张照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幢古民居里,我们见到了一位70开外的长者,便上前招呼询问。老人家笑容可掬,邀请进屋,请茶端酒让座,和我们畅谈起往事来:“村里的余姓是由隔壁邻村迁过来的,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时,这里盛产优质糯米,专门用来酿酒,一时酒业兴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叶飞和阮英平曾到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全村人口达三、四百人;如今,酒洋村长住人口不多,大都迁往镇上,很多村民依然靠着酿酒为生。”说话间,屋子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弥漫着丝丝酒香。</span></p> <p class="ql-block">  长者带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空地上,朝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依稀可见山岗上的酿酒石,长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述说着酿酒石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早在很久以前,此地连绵不绝、高耸入云的北山上,有一块大岩石,取名叫“酿酒石”,俗名“酒瓶石”。原来,岩石下有泉,饮之甘醇,入口如绵,尝几口,顿觉神清气爽,喝多了便醉如烂泥。传说是当年铁拐李驮岩建造洛阳桥,至此停歇,口渴戳岩而成。村人闻之,踊跃登山前往品尝,都说味道好。就这样,石头下溢酒的事在村中不胫而走。甘醇似酒的泉水沿着山涧溪谷不断地流淌,流向田洋,整个洋面香飘四溢,因此,人们便把村庄唤作酿酒洋。周遭人们闻讯,便纷至沓来,一时名闻遐迩。”</p><p class="ql-block"> 峰峦雄伟<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北山仿如身材魁梧的铁拐仙,他将酒瓶石高高托起,瓶嘴朝着酿酒洋的方向,筛下竟是美酒佳酿。</span>听着酿酒石的故事,我们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石缝里溢出来这股美酒,喝倒过多少壮汉,饮醉过几许莽夫。想当年,倘若被梁山好汉遇着,总能让其饮个酩酊大醉,齐唱《好汉歌》;要是让竹林七贤访到,定当让他喝个醉意熏熏,吟诵《酒德颂》。</p> <p class="ql-block">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下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秋天,山下稻谷一片金黄,有位乡人沿着酿酒洋小溪一路前行,他忽然发现,在溪畔的湿地里生长着几株特别的水稻,稻杆子既高又壮,稻穗像麦穗一样,谷粒呈暗红色。他小心翼翼地将稻谷捊下,带回家中。第二年,他播下了这些谷粒,等到收获时乡人将谷子砻出来,颗颗细长奶白;蒸熟后粒粒饱满、晶莹透亮,吃起来特别香软带有咬劲。乡人将这种稻谷美其名为糯稻,据说是铁拐仙的酒葫芦里倒出来的酒米化成的。有人把它用来酿酒,这一酿,竟酿出了古田第一好酒。好酒离不开三件宝,酒米红曲加水好。若说米和水是米酒的肉的话,那么这红曲便是米酒的灵,酿成的米酒才有了魂。酿酒洋人家用优质的糯米,配以酒瓶石流淌着的醇正水,加上其特制的红曲,酿制出品质更为独特的米酒,<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闻之清香,品之醇厚,见之淡红里透着金黄</span>。酒窖一开香千里,慕名前来的商旅络绎不绝。村里大面积种植糯稻,一时间村庄酒业兴盛,米酒销往各地。酿酒洋村呈现出一派酒乡风貌,乡人将村庄名字里头的“酿”字摘了,直接了当地呼唤作“酒洋”,其寓意十分深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中共古田二区区委会办公旧址之一——酒洋村余有炳旧厝</span></p><p class="ql-block">  酒洋村的历史不仅与红酒有关,还与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紧密相连。天湖山插旗石、酒瓶石下酿制出的红酒,浸润着这片土地,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孕育出一批红色英雄人物。翻开《古田党史资料》,酒洋村的余必文、余必乾、余有忠、余有炳等名字赫然在目。</p><p class="ql-block"> 1935年8月间,宁古屏中心县委书记阮英平派陈步田、叶家如等八人,到天湖山系古田的一侧,建立中共古田第一、二区区委。二区区委所在地是在哈竹坑,其活动范围是酒洋、斗底、文车岭、文车洋、后溪、溪边、程际、坝下等十个大小村庄。其主要任务是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宣传组织群众抗丁、抗粮、抗税、抗租,争取“大刀会”的力量以及抓土豪筹钱款等。贫苦农民为了改变现状,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之中,在酒洋村建立了由五人组成的贫农团,负责人是余有忠,他们为革命的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6年的一天,区委领导要将一封紧急的信件送到离此150华里远的古田旧镇村活动的第三纵队,酒洋村交通员余必文和余必乾二人接受任务后,日夜兼程,及时而又平安地把信件送到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幕当年的情景,不由让我联想起在余有炳的旧厝里,开会之余,区委会成员们免不了品偿着酒洋的米酒,在油灯的映照下,个个脸上红光满面,意气风发。八十多年过去,当年红色革命人物事迹,是一种红色基因,红色的力量,红色的精神,他们永远铭记在共和国的史册上,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了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个传说,诉说着一段传奇。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酒洋村乡亲们,凭着自己智慧头脑和勤劳的双手,世代传承着酿酒事业,致富后的乡亲们渐渐迁往各地;留下来的人们守护着这方祖宗开辟的天地,守护着这块神奇的酒瓶石,传唱着亘古不变的古老传说,述说着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乡人对酒瓶石与红色故事的怀恋,并没有随着时空的变迁而被淡忘,反而在乡人的心里,承载着满满乡愁。在外乡亲沿着颠簸的石子路回乡,怀揣着乡村振兴的梦想,一路前行,寻找着红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西北的天空,夕阳下的酒洋,洋面上的水田里,到处弥漫着红晕,微微地、醉醉地红。一股清香飘过,醉了山川,醉了田野,也醉了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