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步入严冬,街上的雪花飘飘洒洒,树上的“白棉被”越捂越厚。出行的人紧裹着棉衣,脚步也愈发匆匆。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把红枣、薏米、莲子、花生、大米、小米、各种喜欢喝的食材掺到一起熬煮,喝完寓意着温暖、吉祥、健康、圆满的腊八粥,距离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h1> <h1> 记忆中的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因为距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氛围就更为浓厚。外出求学或者务工的青年人陆陆续续回到家。家里要来个彻底的大扫除,擦灰尘,贴窗花和年画,以迎接崭新的一年。</h1> <h1><p> 小孩子对过年最大的期待就是各种各样的好吃的。煎、炒、焖、炸、卤、炖······从进入腊月,各家各户的厨房里总有飘不尽的香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俗称“过油”那天,小孩子是不能进厨房的,要吃东西也是大人把吃的端出来放在客厅吃。吃完饭小孩继续玩儿,大人继续忙活,直到食材炸完,这一天的任务才算结束。</p> 我小时候最期待的是除夕晚上的那一顿年夜饭,各种好吃的端上桌,可以大饱口福。热腾腾的饺子一上桌,一家老小都在互相瞧着谁吃到那个包着一分钱硬币的“有福饺子”。吃到“有福饺子”的人还有一个大红包奖励。</h1> <h1><p> 年夜饭要吃到很晚,边看春晚边聊天,大人们随性的喝着酒,聊着天儿,像是说上一年也说不完。小孩儿的胃口似乎永远填不饱,吃完这个吃那个。小品里的一句台词够人们乐上半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除夕晚上的“守岁”也是我们乐此不疲的。“守岁”熬到凌晨,第二天家家户户还要暗自较量谁家起床早,开门放鞭炮,俗称“开门炮”,早早吃完饺子去长辈邻居家拜年。起得晚了会被人笑话这家人太懒。孩子们最喜欢去拜年,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总会收到压岁钱,这些压岁钱充实了口袋,满足男孩子买鞭炮,女孩买头绳儿的愿望。</p><p> 春节的热闹要持续到元宵节,这天要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胖乎乎的汤圆躺在碗里,既美味又可爱,让人不禁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p> 记忆里的春节是那么热闹,既有烟花爆竹烘托过年的氛围,又有许多平时吃不上的美味佳肴可以享用。每个人都特别期待。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的每一天都像过年。同时由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地方提倡过年过节不再燃放烟花爆竹,有人认为如今的过年缺少一些“年味儿”。尽管如此,每到春节临近,仍然可以看到大批游子千里归乡共团圆。一年又一年,人们对春节的向往,对家的眷恋,没有丝毫减弱,中华儿女向往团圆、期待美好生活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过年,承载着中华儿女的集体记忆,寄托着中华儿女的美好期盼。“年味儿”不仅不会消失,反而历久弥新。</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 科任组 皇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