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部经典 推荐一个地方

小双

<p class="ql-block">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还说几千年来黄河流域诞生了《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要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土生土长在黄河岸边的华夏儿女的一员,今天与大家分享其中一部经典---《诗经》,推荐一个地方---我的家乡黄河入海口。</p> <p class="ql-block">  推荐理由:只因她够美。</p> <p class="ql-block">  《诗经》作为伴随西周礼乐文明发展而成熟的文化文学经典,为乐为经,悦情悦志,寓真寓善于美。美在哪里?且听慢慢道来</p> <p class="ql-block">  [一]《诗经》之美,美在其内容蕴含了中华民族以“意象和意境”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在长达四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创立并完善起自己的审美理论体系,在“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哲学基础上建立起审美“意象”,在“意象”基础上,建立起更为空灵虚幻的审美“意境”,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对象。《诗经》中的意象之丰富,意境之悠远是诠释中华民族审美本体与本源的最佳范本。</p> <p class="ql-block">  物象一:水。伴随滔滔黄河水流传至今的先民歌唱,“水”是当之无愧的典型意象。《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缱绻悱恻,《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的洵訏且乐,《周南·汉广》反复咏叹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执着思恋,一一营造出河水与爱情有关的温婉浪漫意境。</p> <p class="ql-block">  物象二:月亮。作为后世文学涵咏的经典对象,其最初作为审美意象则源自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寥寥数笔勾画出朦胧月色下千姿百媚、婆娑起舞的美人形象,空灵澄澈的审美意境开启了“月下怀人”不朽之诗风。从此,汉《古诗十九首》来了“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南朝谢庄来了“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张九龄来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月夜》,李白诗更有三百余首垂青于明月。苏东坡对月挥毫《水调歌头》,唐伯虎《美人对月》,高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纳兰公子“辛苦最怜天上月”,朱自清《荷塘月色》,邓丽君“月亮代表我的心”……千年以来,面对“一轮明月”华夏儿女唱出了“我寄愁心与明月,愿我如星君如月”的亲情友情爱情,唱出了“明月出天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浩然之气。</p> <p class="ql-block">  物象三:花草。《周南·桃夭》以春日骄阳下的桃花比喻新婚女子,《有女同车》以木槿花比喻美女,《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其中的谖草(萱草)因了思妇对离夫的深情吐露,被世人赋予更美的名字“忘忧草”。《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了出征战士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奠定了送别诗的文化基调,从此“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友人分别折柳相送成为流行。花草作为审美意象,在《诗经》中俯拾皆是,应该说《诗经》本就是一个由青绿色植物、农作物、斑斓花草,以及鸟、兽、昆虫各种动物交织而成的烂漫世界。</p> <p class="ql-block">  物象四:玉。《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成功托出贤德高雅的“玉”的意象。《诗经》经过孔子编目正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具备中和雅正之美,温柔敦厚之风,当然也要体现他老人家“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国民人格理想。</p> <p class="ql-block">  一系列经典意象的塑造,处处可见的山水田园和草木鸟兽使得《诗经》洋溢着浓郁的泥土芬芳,充满了热烈的生活气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我相通,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本源。</p> <p class="ql-block">  [二]《诗经》之美,美在其形式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味</p> <p class="ql-block">  四言句式构成整齐和谐的韵律。《诗经》句式多以四言二节拍为主,带有很强的节奏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读来朗朗上口。</p> <p class="ql-block">  重章叠句实现了抒情达意的极致表达。《诗经》中很多篇章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几个字,反复咏唱,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豳风·东山》四章开头都是“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感情层层递进,荡涤人心。</p> <p class="ql-block">  重言叠字使语言具有了音乐美。“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以“丁丁”“嘤嘤”比喻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既是拟人化的艺术表达,又具备了音乐的韵律和节奏。</p> <p class="ql-block">  《诗经》作为礼乐文明的产物,曾是带有曲调的歌唱,如今虽只剩下了歌词,其整齐的句式,重章叠句的铺排,一唱三叹的曲调,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其乐感浓郁的音韵美。</p> <p class="ql-block">  [三]《诗经》之美,美在其整体呈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p> <p class="ql-block">  寓真于美,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倾诉。阅读《诗经》,一股原始素朴之风扑面而来,《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与之类同《摽有梅》《东门之墠》《野有死麕》等诗篇中所表达的爱情宣言,率真大胆、热烈诚挚、朴素自然,充满了生命力的野性之美。《王风·采葛》《郑风·子衿》所倾吐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今天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澎湃着不施雕琢、不加粉饰的生命激情,如郭沫若先生所言“那是山间陇畔吹来的天籁之声”。</p> <p class="ql-block">  寓善于美,力求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诗篇重视一切人间美好情感的倾诉,《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表达出对爱情的专一。《小雅·大田》“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祭祖篇《大雅·文王》通过“文王之德之纯”的人性之光,彰显了对善的高扬。而《采薇》《东山》表达了离家老兵对战争的厌倦,《伯兮》《卷耳》《君子于役》则是思妇对离人的深切怀念,一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是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和平宣言。</p> <p class="ql-block">  傅斯年先生说:“《诗经》之最大艺术,在其不用艺术处。”《诗经》蕴含了“文质彬彬”“尽美尽善”的审美追求,凝结着中华民族寓真寓善于美的审美理想。</p> <p class="ql-block">  《诗经》之美就赘述至此。</p> <p class="ql-block">  好的诗歌是一幅画,一幅或工笔,或写意,或色彩绚丽、光影斑斓的水彩画。《诗经》通过古人随大自然变化而应节起舞的劳作中,渲染了一幅幅意境丰满的画作。今天,如果你想走进画面中,体验其情景,感受其氛围,那么黄河入海口无疑是对其画面进行立体呈现的最佳地理坐标。</p> <p class="ql-block">  理由有三:</p> <p class="ql-block">  [一]黄河口独特的地域优势赋予其演绎《诗经》之美的时代使命</p> <p class="ql-block">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堤泛滥的冲积淤垫,在黄河入海之处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三角洲平原---黄河三角洲,凭借充足的水源,丰富的植被,独特的水文条件,形成的宽阔湿地,被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各种珍稀鸟类群聚,浮游生物富集,有芦苇荡2万公顷、槐树林1.3万公顷、柳树林2千公顷。各种野生动物1524种,其中鸟类370种,2013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河口湿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少有人为的印迹,使其具备了素朴原始的天然气息,作为黄河携泥裹沙孕育的年轻土地,传承母亲河的经典血脉,黄河口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义不容辞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入海之处矗立着“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石碑,可为《诗经》内涵的最好注解。黄河口湿地凝结着黄河奔波万里的痕迹,蕴含了黄河文明的轨迹,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类别齐全的动植物生态资源,黄河口沿岸淳朴的乡土民风,给予《诗经》最好的解读与呈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春日里黄河岸滩上大批回归水鸟呱呱的叫声,唤起春天生机盎然的光景,正是《关雎》篇的真实呈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日里黄河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荡,弥漫着清冷孤寂的气息,又是《蒹葭》篇的现场直播。而《桃夭》《汉广》《溱洧》《山有扶苏》这些曾经在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演绎的生动画面,今天站在在黄河口这片土地上,都能尽情畅想,近距离体验先人的心境。诵读《诗经》,你在这里可以读出自己的田园梦想,读出乡愁,回到童年,正是“黄河在这里入海,我们在这里回家”。</p> <p class="ql-block">  [二]黄河口丰富的物态资源赋予其展示《诗经》之美的广阔空间</p> <p class="ql-block">  《诗经》最具艺术价值的《国风》大多产生于田间旷野,草木鸟兽生机勃勃,物转星移,四时常新,读之让人心旷神怡。《诗经》对植物的描写最为丰富。如:《周南·芣苢》</p><p class="ql-block">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p><p class="ql-block">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p><p class="ql-block">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p><p class="ql-block">芣苢:即车前子。</p><p class="ql-block">一首明快而优美的劳动之歌。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中边唱边采,一棵棵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果而归的欢乐场景,一唱三叹,重章叠调,把欢快的气氛推向高潮,把读者的情感发挥到极致。而车前子仍然生长在黄河口的土地上,这样的劳动场景我们今天完全可以在黄河口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原。另如:采薇、采蘋、采蕨、采蘩、采卷耳等篇目与此类同,采桑、采葛、采蒿、采艾草等等,这些很熟悉植物就生长在黄河口沿岸的土地上,而《陈风·泽陂》中对“蒲与荷”的描写,正是夏季黄河口码头水中荷花与蒲草相间的实景描述,走进黄河口湿地,如果你熟读《诗经》,则可以触景生情,可以对景而歌,可以浅吟低唱,也可以就地采摘各种野花野菜,亲身感受先民原始淳朴的生活,自然获得另一份精神愉悦。</p> <p class="ql-block">  《诗经》中对动物的描写,或起兴、或比喻的更不在少数。如:《曹风·蜉蝣》</p><p class="ql-block">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p><p class="ql-block">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p><p class="ql-block">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p><p class="ql-block">蜉蝣:一种寿命极短的虫,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p><p class="ql-block">一首叹息人生短促的诗歌。以蜉蝣朝生暮死,感叹生命之可贵,光阴之难得,而尽管生命短促,仍应像蜉蝣一般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蜉蝣这种水中常见的小虫在黄河口湿地的广阔的水域中是最为常见的,读过《诗经》,再观蜉蝣游动,可能会多一些对人生的领悟,不觉间在情感与精神的境界里与古人共通共融。另如:《草虫》《雄雉》《燕燕》《鸿雁》《鹊巢》《鹤鸣》等等,都是以物言情,由物感兴的代表之作。《唐风·蟋蟀》,通过天寒蟋蟀入堂屋,感受一年匆匆临岁暮,劝人享乐勿过,勤勉有加。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周南·螽斯》篇,则以螽斯生命力、繁殖力强来祝福对方多子多孙,正是华夏先民多子多福观念地热烈抒发。而诗中的蚱蜢、蟋蟀以及各类禽鸟今天就在黄河口大地里鸣叫,走进黄河口聆听莺鸣虫叫,又会多一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凛然之风。</p> <p class="ql-block">  [三]黄河口勤劳朴实的民风民情赋予其挖掘《诗经》之美的现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  《诗经》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根生于农村、田园、旷野,黄河口周边年长的父辈们仍坚守着祖先的生活传统和风俗习惯,沿袭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耕种劳作,行走在田间地头。</p> <p class="ql-block">  《诗经》关于婚恋、民俗的描写最为生动感人。《月出》《野有蔓草》《子衿》《风雨》所展现的情与景,正是今天年轻一辈对至纯至真的美好感情的追寻,而《绸缪》《君子于役》《女曰鸡鸣》所表达的“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既是今日之向往,也是父辈生活的真实再现。《周南·桃夭》作为两千多年前祝福新娘的歌唱,看到农村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诗中盛满欢乐的气氛,美好的憧憬。今天在黄河口西面不远处就是万亩桃园,农村婚礼的喜庆盛景依然在上映。</p> <p class="ql-block">  《诗经》关于农事的描写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在《国风》中,在《雅》《颂》中也多有体现,《载芟》《良耜》《信南山》《大田》《甫田》等等。而《豳风·七月》无疑是农事篇的典型代表,全诗逐月叙述了农人一年四季的生活,从春到冬,不停劳作,耕种收割,采桑摘茶,养蚕纺织,砍柴打猎,凿冰酿酒筑场盖屋,周而复始,没有一刻闲暇。其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给我们完整介绍了今天仍然生长在黄河口大地上的稻麦菽黍等庄稼果蔬,再现了古人今人同食五谷,共饮黄河水的亲切与自然。</p> <p class="ql-block">  衷心希望,不久未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朗朗读书声伴随着滚滚黄河水,回响在黄河口的广袤大地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