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是浙江省省会。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景区总面积49平方公里,汇水面积为21.22平方公里,湖面面积为6.38平方公里。 雷峰塔之所以远近闻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有很大的关系。相传,法海和尚曾将白娘子镇压在 塔下 ,并咒语: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干。 雷峰塔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雷峰塔初建于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p class="ql-block">西湖南、西、北三面环山,湖中白堤、苏堤、杨公堤、赵公堤将湖面分割成若干水面。西湖的湖体轮廓呈近椭圆形,湖底部较为平坦,湖泊平均水深为2.27米,最深约5米,最浅不到1米。湖泊天然地表水源是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涧(慧因涧)、长桥溪四条溪流。</p> <p class="ql-block">苏堤,旧称苏公堤,位于西湖西侧,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3公里,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p> 沿堤建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6座单孔石拱桥。此刻的苏堤上的游人稀稀落落,见证了疫情对旅游业冲击的影响。 <p class="ql-block">苏堤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p> 西湖水域有外湖、西里湖、小南湖、岳湖、北里湖等五部分。苏堤把湖水分成了两个部分,小的部分就是西里湖。西里湖是西湖水域的一部分。 湖上的鸳鸯悠闲的游来游去,呈现出一派淡泊、悠远的景致。 “苏堤春晓”景观是指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美妙景色。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 杨公堤是与白堤、苏堤齐名的“西湖三堤”之一,因由杨孟瑛主持开挖而成,故名杨公堤。杨公堤位于西湖以西,堤上有六桥,自北向南名为:环璧、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城隍阁位于吴山天风景区,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它通过各层的多个翘角,体现凌空飞升的气势,顶部又设计成飞阁,象征凤凰展翅和仙山琼阁,从而让有联想起“龙飞凤舞到钱塘”的神话传说。 西湖断桥位于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 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 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周末坐船游西湖的多起来,来往的船只一艘接一艘。 断桥的闻名还因了中国著名的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唱道:“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历来催人泪下,给每个游览断桥的游客以无尽追思。 曲院风荷,这里以水面为主,分布着红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莲叶田田,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人从桥上过,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 曲苑风荷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邻近的西湖水岸,近岸湖面生长着成片的莲荷,初夏时节,清爽的湖风袭来,荷香伴着酒香,令人不饮亦醉。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岛南湖面,有三座石塔,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葫芦顶组成。 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别致优美。塔顶如葫芦状,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二米,中空,环塔身分布五个小圆孔,塔基为扁圆石座。<br><br> 花港观鱼是由花、港、鱼为特色的风景点。西湖十景之一。地处苏堤南段西侧。 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 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 保俶塔是一处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传统古建筑。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和尚永保师叔,简称“保叔”,募缘十年,进行重修,改为七级。历代曾多次修建,现在的实心塔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样修葺的。1997年更换朽坏塔刹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 保俶塔墩座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部分:墩座的西部或西北部边缘是从岩石上直接凿出来的,手法粗犷,岩石上清晰可见尖利的凿痕,尤其是在墩座的表面部分。在墩座的西北角甚至还在岩石上雕凿出了三个通往墩座顶部的阶梯。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六和塔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各式图案。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 伍公庙是参考《伍公庙志》等历史文献记载,结合现有伍公庙遗迹,规划保护性修建,形成三进完整的建筑布局。建筑采用年代较早时期的历史建筑风格,力求古朴典雅,体现杭州最古老的庙宇的悠久历史。 六和塔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 <p class="ql-block">杭州鼓楼,位于浙江杭州吴山东面,古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间,鼓楼屡建屡毁。2002年,复建杭州鼓楼完成,规制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为明代鼓楼建筑之形式。屋面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城墙为复制原城墙,墙体为清水墙。</p> “云栖竹径”景观是指云栖坞里林木茂盛的山坞景观:深山古寺,竹径磬声。今天的云栖坞,翠竹成荫,溪流叮咚,清凉无比。小径蜿蜒深入,潺潺清溪依径而下,娇婉动听的鸟声自林中传出,环境幽静清凉。 吴越国时,这里曾建云栖古寺云栖寺是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吴越国王创建。后来毁于山洪暴发,明隆(庆)万(历)年间,净士宗高僧莲池大师重振山门,云栖寺复兴为湖上一大道场,古刹展新容,寺周围漫山遍坡的翠竹也蔚为大观。 南宋御街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南宋时期,每三年,皇帝都要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祭天仪式。皇帝沿着御街到景灵宫吃斋祭祖,住一晚后,再返回太庙(今鼓楼附近,供奉皇室祖先排位的场所)住一晚,再到城外的郊坛祭天,再住一晚后返回皇宫。 南宋御街可分三段: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的政治中心,靠近皇宫、朝廷中枢机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集中,消费与购买力最强,因此,这里的店铺大多经营金银珍宝等高档奢侈品;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以羊坝头,官巷口为中心,是当时的商业中心这里名店、老店云集,有名可查的多达120多家;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 中午时分的南宋御街很清净,来往行人不多。这条街很长,建筑仿古,我和儿子特别喜欢在这种古街游走,街道两边有较多的百年老店。 吴山天风位于西湖东南面,高94米,景秀、石奇、泉清、洞美。山上有城隍阁,秀出云表,巍然壮观。春秋时期,吴国的南界由紫阳、云居、金地、清平、宝莲、七宝、石佛、宝月、骆驼、峨眉等十几个山头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弧形丘冈,总称吴山。 吴山不高,但由于插入市区其东、北、西北多俯临街市巷陌,南面可远眺钱塘江及两岸平畴,上吴山仍有凌空超越之感,且可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上天竺寺建于10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年以上历史。 天竺,在灵隐寺南,群山环抱之中,有下天竺、中天竺、上天竺三座古寺,均供奉观音大士。上天竺创建于五代吴越王时(907—960年),原名天竺看经院。清代乾隆时改名为“法喜寺”,为天竺三寺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 内有藏经殿、两峰堂、千佛阁、水月楼、皇华馆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灵隐寺,中国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相传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认为飞来峰是“仙灵所隐”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灵隐”。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拱宸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大关桥之北,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桥长98米,高16米,桥面中段略窄为5.9米宽,而两端桥堍处有12.2米宽。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边孔净跨11.9米,中孔15.8米,拱券石厚30厘米,。采用木桩基础结构,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相传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每当帝王南巡,这座高高的拱形石桥,象征对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桥之名由此而来。 桥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 桥西岸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较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父子俩漫步古朴的街巷,感受历史与文化的氛围,参观由旧厂房改建的工业三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和刀剪剑博物馆,收获良多。 大运河虽为漕运所开,但当时代对之有商运需求时,统治者也与时俱进使之成为商运之河、民运之河。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西湖冰挂。 杭州《武林广场》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