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与洪江的故事

陈玉元

<p class="ql-block">  粟裕与洪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玉元</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p><p class="ql-block"> 粟裕戎马一生,文武兼备,能征善战,无私无畏。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p> <p class="ql-block">  粟裕,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p><p class="ql-block"> 粟裕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同情劳苦大众,向往除暴安良、打富济贫的武侠,从小就树立了远大志向。</p><p class="ql-block"> 1923年,粟裕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1925年春,考上省立第二师范。从此,粟裕在革命和“人才摇篮”中成长,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在求学探路这段时间中,粟裕三次到过洪江。</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洪江,就是今天的洪江区(原洪江市)。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隶属会同管辖。在陆路交通不便,水路交通畅行的年代,洪江凭借沅、巫两水汇流的优势,一度成为湘西南商业重镇,成为湘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享有“湘西明珠”和“小南京”之美誉。因此,当年会同县的学校和医院主要都设在洪江。会同籍人士如想外出做生意和闯天下,必须经过洪江转水路下常德达洞庭。洪江与会同曾经是一个县份,而且有着847年的历史渊源。直到1950年10月,根据中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会同县洪江镇升格为会同专署洪江市,成为一个新的县级行政区。所以说,洪江与会同山水相依,两地的历史人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粟裕第一次从会同县城关到洪江时还不到17岁。那是1924年初,年少有为的粟裕决心实现到外面闯关的愿望,自行离家出走。他步行110多华里,到达洪江的犁头嘴码头,准备从那里乘船去常德读书。这时,粟裕发现自己没有带足路费,只好写信向家里要。</p><p class="ql-block"> 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记载:&nbsp;会同县每年都要招考几名学生,送到常德县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去参加正式考试。考上的就是二师的正式生,读书、吃饭都可以不花钱。正巧这年县里的考期到了,择优录取两名。我报考被录取了。我决心要成为第二师范的正式学生。</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我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女性,她很喜欢我,对我求学急切的心情还能够理解,但对我离家外出总是不放心,舍不得我走。那天县里发榜了,我拿着录取通知书对妈妈说:“ 我要到常德去念书!” 妈妈看了看通知书,沉思了一会,迟疑地说: “ 现在外边不太平啊,等到外边太平了再出去念书也不晚呀! ”</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我觉得母亲这样回答,实际上是答应我出去念书的。我也没有再给父亲说,就在一九二四年一月八日离家上路了。到底是年轻没经验,没有把路费筹划好。我步行一百一十里到了湘西水陆码头洪江,要在这里乘船去常德,才发现买船票的钱不够,只好给家里写信要路费。我在信上表示: 如果家里不给我寄路费,我 “讨米也要走! ”</p><p class="ql-block"> &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母亲见了信上“讨米也要走”一句话,都急了。父亲立即给我写信,答应给我筹集路费和学费,要我回家“从长计议”。我接读父亲来信,感到言辞殷切,就离开洪江回去了。但我担心回家以后父亲会扣留我,所以在离家还有十来里的地方住了下来,再给家里寄去一封信,告诉我的地址,要求家里把学费和路费送来。父亲接到这封信,便派哥哥赶来接我,并转达他的诺言: 一定筹足路费、学费,让我离家求学。这样我才放心地回到会同,回到父母身边。家里为我湊了一笔银洋,大概有几十块,作为我的路费和学费。父亲还郑重其事地请来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特地给我送行。那一天,父亲很动感情,流下了眼泪,没想到我离家后,他不久便逝世了。</p> <p class="ql-block"> 1924年1月下旬,粟裕告别家人第二次到达洪江。由于等船的原因,他在洪江停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才搭乘沅江航船去常德。 </p><p class="ql-block"> 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记载:“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又回到了洪江。因为沿途土匪多,洪江下水的船都是一帮一帮走的,要湊上近百条才一齐开船,船上还有军队保护。我在这里等了一个多月,才乘船沿沅江而下。沿途两岸悬崖峭壁尽是风景名胜,什么孔明放灯的地方啊,孔明放兵书的地方啊,我极目远望,尽情欣赏,觉得心旷神怡,有一种冲出樊笼的快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沅江,又称沅水,系长江流域洞庭湖支流。干流全长1133公里,流域面积8.9163万平方公里,流域则跨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四省。 属洞庭湖湘、沅、资、澧四水中的第二大水系。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如屈原、马援、诸葛亮、王昌龄、王守仁、石达开、林则徐等等,都在沅江两岸留下了他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沅江也同样留下了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的青年粟裕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粟裕虽初次出远门,但有已在“二师”读书的梁陶作伴同行,一路上并不寂寞。粟裕搭乘的船队,2月下旬出发,途经黔阳、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3月上旬到达常德,历时半个多月。一路上,粟裕饱览沅江两岸秀丽景色,目睹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剥削的苦难,听老船工和同行旅客讲述沿江名胜古迹和风物传说。&nbsp;沅江之行,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晚年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nbsp; 1926年6月,粟裕回到故乡会同度暑假。此时家中经济更加困难,外面兵荒马乱的,父母亲不愿让他再到外面读书。他在家里住了四个月,直到10月中旬才离家出走,返回常德二师。</p><p class="ql-block"> 粟裕在《粟裕战争回忆录》记载:“一九二六年夏季,我从常德回到会同过暑假。家中又不许我再出去读书,把我禁闭了起来,一直到十月初我才第二次出逃,回到学校。”&nbsp;</p><p class="ql-block"> 事由原来是这样的:1926年“五卅”运动爆发,粟裕投入到学生运动。他和同学们一道,为声援上海工人运动,与常德驻军发生冲突。这一行动,被其父粟嘉会先生闻知。为了羁绊粟裕,其父便迅速为他订了一门亲事。假期中,粟裕回家得知,便向父亲抗议道:“当前国家正处内忧外患之际,我学业未成,事业未就,过早成家,岂不误我前途,也辜负了父母双亲对我培养与期望的一片苦心。”其父粟嘉会先生听了,勃然大怒。从此,不许粟裕出门一步,每天只准他在楼上书房,专门温读《四书》、《五经》,还亲自给他课读《孝经》。并嘱长工阿陀严密监管,企图以封建礼教约束,迫其就范。&nbsp;这时的粟裕,在严父的盛怒威逼之下,只好困守斗室,度日如年,心情非常抑郁。为了抒发情绪,便提笔书写了“闷心斋”三个大字的横幅,贴在书房门上,两旁还配了一幅对联以表示对他父亲无声的反抗。对联是:</p><p class="ql-block">“镇日读经,何堪国事?</p><p class="ql-block">终朝面壁,愧作须眉!”</p><p class="ql-block"> 他哥哥粟沛是理解和同情胞弟的。他经常登楼与弟谈心,并约邻居张域、张均兄弟来陪同下棋消遣。同时开导粟裕说:“你这样硬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如佯装为应允婚事,但要求必须在 ‘二师’ 毕业后才完婚。”就这样通过粟沛的斡旋,八月底粟裕才获继续到“二师”学习的机会。&nbsp;粟裕回“二师”之后,如龙归大海,马上向家中写了一封态度坚决的信,并强调:“革命不成功,自己不回家,不能耽误了良家女子,劝其趁早嫁人。”粟嘉会先生看信后,感到鞭长莫及,无可奈何,只好听之任之。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1926年10月,粟裕第三次离开会同家乡到洪江。他从犁头嘴码头上船,去“湖南二师”读书后再也没有回来。当时,年轻的粟裕站在洪江犁头嘴码头,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洪江的这艘大船,载着他穿激浪,闯险滩,驶向新的江河湖海,送他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师范(常德)的前身是著名洋务派人士熊希龄(中华民国时期的首任国务总理)的教习所,而后凭借优秀的师资力量改名为湖南省第二师范。所以,许多有志青年均来这里求学,在这里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也是不绝于耳。同时,第二师范和长沙的第一师范、衡阳的第三师范合称为湖南三大学校。</p><p class="ql-block"> 当粟裕进入第二师范求学后,便由此进入了人生的新轨道,也是在这里他知道了只有共产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并积极从事青年革命进步工作。1926年11月,在得到上级批示后,粟裕顺利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1927年6月,粟裕和几个青年同学一起加入了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并在同月由共青团员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员。这一年粟裕20岁,他决心拿起枪杆子,用武装斗争打倒一切反动军阀和列强势力。从此以后,粟裕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也从来没有放弃在幼时立下为民除害的誓言,以及为之一生以生命、尊严捍卫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1日,粟裕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29年后,粟裕因屡立战功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1932年,粟裕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粟裕参加了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五次反“围剿”斗争,独立领导开展闽浙边游击战争。他忠诚地追随毛泽东、朱德,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红军高级指挥员。</span></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同月,任红十军团参谋长。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粟裕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 &nbsp; 随后他创建了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师长。5—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得到发展壮大。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粟裕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nbsp;</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nbsp;</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nbsp;</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 &nbsp; ),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nbs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44年3月,粟裕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 &nbsp; 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nbsp;</span></p> <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nbsp;</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nbsp;</p><p class="ql-block"> 1947年起,粟裕与陈毅亲密合作,一起统帅华东地区野战军取得一系列卓越的战绩: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创歼敌纪录,鲁南大捷实现华东战局转折,莱芜战役创造以极小代价歼敌的空前记录,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粟裕指挥的沙土集战役影响整个南线战局,豫东战役扭转中原战局,淮海战役立下第一功,渡江作战军政全胜。</p><p class="ql-block"> 粟裕从关注全局利益和战略需要,三次“斗胆直陈”改变中央原定决策,为解放全中国作出重大而独特的贡献。 粟裕,这位在华东战场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将,谱写了他军事生涯中的辉煌篇章。&nbsp;</p> <p class="ql-block"> 粟裕終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在物质生活上,粟裕真正做到了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始终如一地保持了人民公仆角色。</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保持和发扬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为稳定华东局势,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发展我国军事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信念坚定、功高不居、严于律己、党性坚强,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满怀信心。</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曾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1955年又让元帅衔。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境界高人。</p><p class="ql-block"> 粟裕晚年曾赋诗曰:</p><p class="ql-block"> “ 半世生涯戎马间,</p><p class="ql-block"> 一生系得几危安。</p><p class="ql-block"> 沙场百战谈笑过,</p><p class="ql-block"> 际遇数番历辛艰。</p><p class="ql-block"> 松苍敢向云争立,</p><p class="ql-block"> 草劲何惧疾风寒。</p><p class="ql-block"> 生死沉浮寻常事,</p><p class="ql-block"> 乐将宏愿付青山。”</p><p class="ql-block"> 粟裕大将是被历史记着,并且用金字刻在史册的人!</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粟裕同志诞辰114周年。粟裕同志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亚高原《粟裕大将与洪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陈玉元,男,1949年出生,湖南洪江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怀化市洪江区老干部局局长,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退休后现为怀化市洪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区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 【古城诗韵】已经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