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宗祠考》 作者:王建刚

听雨

<p class="ql-block">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平定人均称谓祠堂。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宗祠体现宗法制时代,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海外移民与祖国家乡的关系,对于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明朝立国后,在全国大力推行《朱礼》,使南宋朱熹《家礼》的立祠堂之制得到了迅疾发展。平定的宗祠文化、祠堂创建始于明,兴于清;蹇滞于新文化运动,复兴于2000年之后。宗祠的创建全依赖于一个家族众宗亲的捐资方可新建,宗祠的延续维护全依赖于宗族之大户捐献的庙田得以维系。过去宗祠依托专有田产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及社交中心等族内福利与服务。除祭祀祖先之外,还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宗族存在与发展的象征,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点(婚丧嫁娶),是议事厅,也是娱乐空间和社交场所(招待宾客),祠堂里也教化或奖惩族众。凡一切有关宗族的事务都可能在祠堂里办。祠堂所具有的多功能性,使得它外形高大、敞亮、气派,并有较大的、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富裕族派的祠堂还建有戏台。在有序的伦理中,功能又可以是无序的。</p>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民间社会中曾普遍地保留着宗法制的遗存,留存着宗族组织和宗族、家族聚居的习俗,因而,作为家族、宗族的象征和物质标志,宗祠也就普遍地留存与我国的部分地区的民间社会之中。据统计,平定境内318个行政村现存大小宗祠69座,其中荒颓半废的4座;已圮废不存的未作统计。建有宗祠的村庄都是某个氏族在此地螽斯毓庆繁衍旺盛,人丁腾茂发展迅速的望族。如梨林头赵氏、上盘石王氏、谷头李氏、东郊郝氏、大石门贾氏、土岭头翟氏、东锁簧冯氏、史家山史氏、移穰李氏、铁金沟张氏、冯家峪赵氏、万子足郗氏、西小麻刘氏、南庄刘氏、桃叶坡王氏、石洼王氏、西锁簧李氏、岭上刘氏等等,这些氏族不仅在本村是望族,还徙散于平定、昔阳的几十个村落,在他处立户建村,繁衍生息,形成了新的支派,又成为新一村的望族,并在新村又创建分祠,如郭家山翟氏宗祠(主庙在土岭头),昔阳石寨沟王氏宗祠(主庙在石洼),岳家庄张氏宗祠(主庙在铁金沟),东小麻张氏宗祠(主庙在铁金沟)等等。</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建筑规模一般都大于本村的其它庙堂,占地面积都大于200平方米,多数是村里的地标性建筑,其建筑风格均为独立的三合院,基本都建有正殿、耳殿、配殿、祠门。正殿多数为廊柱式硬山顶砖木结构,耳殿、配殿为硬山顶砖木(或砖混)结构;或正殿为石砌窑洞插檐覆瓦式结构。梨林头赵氏宗祠的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廊柱式砖木结构,上覆彩色琉璃瓦,并建有配殿,垂花歇山顶祠门;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檐阿飞翚,蔚为壮观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盘石王氏宗祠,清道光十年(1830)由族人王体倡建。家庙座东朝西为二进式院落,大门是五脊六兽硬山顶过道式建筑。外门为典型的明清建筑,门楼上有斗拱、卧栏、立栏,垛墙上有马头、墀头、雀屉;下有抽屉石、马面石、基石;门上绘有门神秦琼与尉迟敬德。内门为砖雕曲拱券门,门额上镌有砖匾,匾上刻有“克禋克祀”之语。大门里为前院,院中建有玲珑剔透的砖雕影壁,影壁上额内外镌刻有“父子进士”,“兄弟同科”的砖雕字样,以彰显家族荣耀,影壁左右各有石雕旗杆墩一个,院落宽敞整齐。影壁为武进士王耀宗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所建。壁上所题“父子进士”指王魁元,王耀宗父子分别于清道光九年(1829)已丑科、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兄弟同科”指王魁元、王兆魁兄弟二人同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科乡试,武举。前院里面是二门,二门为五脊六兽硬山顶屏门式建筑。前门建筑与大门基本一样,里门为木制屏门。里院正面为主祀堂,主祀堂坐落在青石台基上,坐东朝西为面宽三楹,进深五檩的单檐瓦顶硬山式回廊建筑。主祀堂左右两边各建有卷棚顶耳房。主祀堂前南北分别建有配房,青石筑基,硬山瓦顶,水磨青砖砌墙。主祀堂内原立有王氏先祖位牌、记载家谱石碑两面等,王家祠堂屋脊上的兽角有独到之处,即“呲嘴獠牙铁角兽”。兽头上都带有长长的铁角,据说旧时朝廷有规定,只有武进士的家祠才能安放铁角兽头。王家历代有多名武进士和武举人,所以在家族祠堂的屋脊上就安置了“呲嘴獠牙铁角兽”,这种装饰非常稀少。整个祠堂建筑精致有序,庄严肃穆。过去门前老松迎风而鸣,院内殿堂鼓乐声声,几丈高的旗杆上彩帘飘荡,家族弟子们恭恭敬敬祭祀祖上,是何等地克禋克祀。该祠也在土改时分给贫下中农,主祀堂现已改建为现代式民宅,其它建筑尚存。县境内的宗祠在土改时均被收为公产,改设为村办学校、村里的办公场所、村办医疗站、村办供销社等等;并有部分宗祠土改时分给村民,现仍为个人财产。</span></p> <p class="ql-block">  2000年后,全国的修谱建祠之风盛行,平定也和全国一样,旺族皆修谱,旧祠多重修。村中“望族”便从集体或私人手中买回庙产,捐资重修祠堂。如麻巷村冯家祠堂,于2018年从集体手中买回,由冯氏宗亲友捐资45万元重修,为二进式院落,前院建有厢房六间、院落宽敞,可作为祭祖时的戏班乐队活动场所,后院建有正殿、配殿、垂花祠门,正殿、配殿均为廊柱式硬山顶砖混结构;院内有古柏一株,占地面积约为800平方米,整个殿宇辉金翚碧咸与一新,庄严肃穆,一派氤氲气象。</p> <p class="ql-block">  近20年内,县境内的祠堂八成得以重修,并有数座为新创,如前牌岭“延氏宗祠”等。光绪版《平定州志》载:“家礼有四时祭,又冬至祭祖,立春祭先祖,秋祭皆于祠堂。又有忌日,有墓祭。平定俗最喜修屋,而有祠堂者不过数家,虽士大夫,亦皆祭于寝室, 礼皆废失,帷元旦(现在的春节)供菜果四拜酹地以祭;其他时节供鲜物,炷香燃烛而已,朔望亦如之。忌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各日鬼节,供饼果焚纸钱,妇女同往,名日上坟,约其俗于丧礼则奢靡而不中仪节,于祭礼则简亵,而鲜有哀,积习相沿,故不可变也,惟望士大夫家讲明礼仪,遵制守分,为人则效,庶几一变,至于道欤。”这是志书对平定祭祖习俗的记述。平定人祭祖分为祠祭、墓祭、家祭三种形式。祠祭仍保留着古老的“血食”祭祀,即不忌荤,富裕的族群在祠堂祭祖时要供整猪、整羊,或猪头、羊头,高供、牌楼供等;不裕的族群则供面制“三牲”、蒸供。平定在祠堂举行盛大祭祖仪式,一般在每年的清明节或十月初一日,裕者每年组织,不裕者二三年组织一次。裕者请戏班,不裕者请乐队到祠前献艺娱神。祠堂祭祖是本氏族的一件大事,一般情况本氏族子弟均会届时参加。祠堂除合族共祭外,每逢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均会有族人去烧香焚纸。另外,如有老人去世,传统的“送疏”仪式均在祠堂举行;并在出殡前要将逝者的名讳,按着世系填写在“图族谱”上,或在出殡后将逝者“牌位”送至祠堂供奉保存。</p> <p class="ql-block">  过去宗祠一般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成为宗祠田。这些宗祠田其收入主要是用于开支宗祠的活动。因此,宗祠田实际上也就是宗族共产制的一种遗存;这种共产制的遗存,事实上成为宗祠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但是,随着农村的乡土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形式上的宗族共产制已经难以维系下来,很多农民都不再耕田,因此,目前,维持宗祠正常活动的开支,主要由族众共同集资来筹集,如遇重建或对宗祠进行大的维修,这种集资就更加显得重要。所以,族众集资,现在已经成为宗祠的一种主要的物质依托。现代民间社会中的宗祠的功用大致有如下四种: 首先,是由于它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因而成为宗族的物质标志和聚宗合族的象征,这是宗祠最基本的功能。 </p> <p class="ql-block"> 立祠堂以重祭祀。&nbsp;祭祖源于祖先崇拜,&nbsp;是形成家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封建社会门弟风气盛行,祠堂的营建召示着家族美德和功业,体现着家族先人的道德境界或丰功伟绩。同时鞭策后人光宗耀祖,&nbsp;通过各种宗族活动产生宗族的凝聚力。“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nbsp;(《通史·邑里》)以宗祠展示宗族血脉的高贵与名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祖先崇拜的思想渗透到祠堂建筑的门楼、楹联、匾额、绘画、雕塑等,以及极为严格的祭祀制度,宗祠条规等方方面面。 </p> <p class="ql-block"> 祠堂供奉的灵牌也就成为聚宗合族的根据,而祠堂也就成为每年春秋二季同宗举行规模巨大的祭祀活动的场所。这种祠堂和围绕祠堂而展开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宗法文化含义,表现为:建祠堂是为了供奉和祭祀先祖,目的是通过追念先祖的活动强化宗族观念,这就是所谓的聚宗合族,而这一点是宗法制的基础之一,所谓“建宗祠以溯本源”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宗祠的第二个功能是对宗族事物进行全面的管理。不难发现,在过去宗祠要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往往都是通过宗祠的近乎常设的人员来执行,这些近乎常设的人员本质上与“族长”差不多,其基本来源和组成方式大概有这样几种:一是由本宗族最高威望者自然充任;一种是由各家族轮流承担;一种是通过选举产生。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组成的祠堂管理人员,从观念上来说,大体上应具备这样的条件:上了年纪的老人、办事公道、作风正派、肯为大家服务、有一定的办事能力和魄力等。过去宗祠的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处理宗族的内部纠纷。宗族内发生诸如建房、用水等纠纷后,常诉诸管理者调查调节,直至纠纷双方达到和解为止;二是组织好每年春秋两次祭祀的各种工作,包括选定日子、圈定程序、筹划开支、决定参加祭祀和聚餐人员等具体准备工作;三是管理好宗祠的经济收入,如接受族人捐献,定期收取宗祠的费用。</p> <p class="ql-block">  宗祠的第三个功能是制定、修改和执行族规。在过去族规是宗祠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调节规范和机制,用于调整和规范族人的生活和行为。在缺乏法制治理的近代社会,族规在社会中往往起到法律的作用。宗祠的作用之一便是制订和执行族规。族规的制订程序往往先由宗祠管理人员提出草案,然后进行大会讨论、修改并表决通过,最后再由宗祠管理人员形成文字,公布与宗祠内。 </p> <p class="ql-block">  族规一般牵涉到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为本族人规定了带有很强的宗法礼制色彩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行为规范,并伴以相应的惩戒手段;第二是对异族的防范措施,借以维护本族的利益和团结;第三是对宗祠地位本身的确认、族人对祠堂应承担的义务、其权限范围等。 祠堂的第四个功能是以存在和发展并始终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而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宗祠作为具有经济基础和场地条件的文化物化象征,具有明显的文化传播功能,表现为: 首先是祠堂具有学校的功能。为本家族子弟开设了业余学校。富裕的家族里面还建有图书馆、阅览室、多功能教室等供族人学习娱乐的场所。 其次是宗祠具有文化的符号传播和刺激功能。宗祠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物化现象,它的建筑规模、格式包含有向后代灌输一种文化意识的内涵,这在宗祠内的灵牌、堂联中尤为明显。宗祠内的灵牌、始祖碑文一般都强调先祖的官人地位、文人地位。因此,这些灵牌中所言的“品学兼优”。在兴科举的古代,官位实际上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位。因此,这些灵牌所强调的,实际上也就是对后人“登科举,有选拔”的一种文化意识传播。</p> <p class="ql-block">  其三是宗祠有强化宗族乃至民族文化认同心理的功能,以宗祠为中心在本宗族人中开展的纵向活动,主要是祭祖;而以宗祠为基本单位与远宗房所开展的横向活动,主要是联宗,这些祭祖联宗活动,所追求的实际上就是对同宗文化的认同,这些都对民族文化认同心理是一种有力的刺激。 以上是我们对宗祠这一文化形式及其作用的初步认识。而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评价,应持唯物主义的态度,一方面要看到宗祠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象征,是守旧、排外的制造机关,这些都是应当否定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宗祠在聚宗保卫家乡域土,组织群众进行生产公益活动,维护地方治安秩序,赡老扶贫,办学兴教以提到人们文化素质方面,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对于宗祠这一文化形式的保护和发展,需要我们认真把握这一文化的实质,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毫无疑问,民间祠祀有自己独特的组织形态,有严密的宗族组织形式,是儒家忠孝文化在民间传播发展的显性现象。</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古平定州平坦垴村(现阳泉市郊区平坦村)李氏宗祠,其建筑规模宏大,是古平定州宗祠之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