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女师学潮七君子的各自人生轨迹

好奇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20年代初期,党的“一大”后,董必武、陈潭秋等湖北早期党组织的负责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湖北地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宣传进入一个新阶段,恽代英、萧楚女、向警予等在《大江报》、《汉口新闻报》发表了一些论述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的文章,产生很大影响。在武汉共产党早期支部主要创建者董必武和陈潭秋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早期革命活动,在武汉地区少数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中,创立了湖北省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革命团体--武汉妇女读书会。</p><p class="ql-block"> 1921年春,在刘子通、陈潭秋等人的组织下,以湖北省公立女子师范学校(今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学生为基础,在武昌黄土坡27号(今首义路)成立湖北省第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革命团体——武汉妇女读书会。读书会成员有李学惠、徐全直、杨子烈、夏之栩、庄有义、陈媲(碧)兰、陈慕兰、袁溥之、袁震之、王延成、叶家洪、王文宣、刘玉贞、宋炜、杜林、亢文惠、范明洁、李哲时(李文宜)、蓝淑文、李兰英等20多人。她们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武汉星期评论》、《新青年》、《共产党》等进步书刊,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的信念,并创办《妇女旬刊》杂志主张男女平等,宣讲反帝反封建思想。其中徐全直、袁溥之、袁震之、夏之栩、杨子烈、庄有义、陈媲兰、李文宜8人加入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读书会成员遵照中共指示,参与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筹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22年,省立一女中、二女中、湖北女师及女子职业学校的部分师生在武昌县立女子小学内筹备成立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夏之栩、杨子烈、李文宜、袁喧之等14人为筹备会成员。同年12月10日,筹备会在武昌奥略楼召开,并增选胡静宜、曹玉珍、王延厘、范纯荃为筹备会成员。会后,袁喧之起草了《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宣言》,倡导女权主义。次年1月1日,湖北女权运动同盟会在武昌奥略楼成立,到会人员300余人,它的成立标志着湖北妇女空前高涨。期间,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的夏之栩、杨子烈、陈碧兰、庄有义等人经过“女师学潮”洗礼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北地区最早的一批女党员。</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初,《武汉星期评论》编发了刘子通的文章《改良湖北教育意见书》。校方以“宣传赤化、贻害学生”为名解聘了刘子通。学生们在徐全直、夏之栩、杨子烈、庄有义、陈媲兰、袁溥之、袁震之等带领下,到校长室质问为何要解聘刘老师……女师学潮就此爆发。</p><p class="ql-block">  1922年暑假,女师校方给7名学潮领袖的家长写信,让他们的孩子转学。</p><p class="ql-block">  新学年开学,除袁溥之、袁震之姐妹转学外,其余5位同学仍旧返回学校。此举气恼了校方,校方不安排老师给这5个学生所在的班级上课,双方僵持近1个月后,校长室挂牌开除了这5位同学。</p><p class="ql-block">  开除牌一挂出,李文宜即率领同学赶到了校长室,砸烂了开除牌。省教育厅为了杀一儆百,也挂出了一块开除女师5名学生的牌子。此牌一挂,女师学生立刻整队到教育厅请愿。她们在教育厅静坐两天一夜,震撼了武汉三镇。</p><p class="ql-block">  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下,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中共党人发动各校支援女师,最后迫使女师校长辞职,同时恢复5位女生的学籍。后来这5位学潮领袖提前毕业离开学校,由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中共党人校外授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武汉妇女读书会主要成员,女</span>师学潮七君子。前排坐者左为杨子烈,右为陈碧兰;中间站立者从左至右分别为徐全直、夏之栩、袁震之;坐在后面大石头上的左为袁溥之,右为庄有义。</p> <p class="ql-block">  徐全直,又名徐虔知、宛明,湖北沔阳(今属汉川市)人,1918年考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武汉妇女读书会主要成员,带头发起湖北女师学潮,是女师学潮七君子之一。192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陈潭秋先后参加了二七大罢工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革命斗争,后在武汉负责党的妇女工作,为湖北妇协的发起人。1925年,她与陈潭秋结为夫妻,两人先后辗转于江西、江苏、天津、上海等地,开展党的秘密工作。1933年6月,徐全直不幸被捕,入狱后,面对严刑拷打,她横眉冷对,正气凛然,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镇压革命的罪行:“豺狼走狗,总有一天你们的末日要来到的!”徐全直被判了15年徒刑。母亲得知后十分焦急,托徐全直父亲的好友范某找到时任国民党浙江省主席的张难先出面帮忙。最后,国民党当局答应先把徐全直送反省院进行反省,然后看其表现再确定能否保释。徐全直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她向范某表示:“宁为革命死,绝不去反省院。”最后,国民党当局以“拒绝坦白自新,诲谩公职人员,妨碍他人自新”的罪名改判她死刑。1934年2月1日,南京雨花台刑场,一位女共产党员在凛冽寒风中昂首挺立,慨然赴死,年仅31岁。她的遗体被收葬于南京水西门外,立碑“古复(即湖北沔阳)徐全直女士之墓”。</p><p class="ql-block">徐全直牺牲近10年后,1943年9月,陈潭秋与毛泽民等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p> <p class="ql-block">陈潭秋(1896年-1943年9月27日),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0年陈潭秋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7月,陈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留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8月,他与陈云等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他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年9月27日陈谭秋在新疆被国民党当局杀害,牺牲于天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夏之栩(1906年—1987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用名夏子胥,浙江海宁人。中</span>共早期领导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赵世炎同志的夫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p><p class="ql-block">1918年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在校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1922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1923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到北京担任北方区团委委员。</p><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至9月任青年团武昌地委候补委员。2月至9月负责青年团地委工运工作。1925年2月至10月任共青团北京地委候补委员。2月被推为在李大钊的指导下成立的北京妇女国民会议促成会委员,以促国民会议的召开和“女子本身种种权利问题”。5月至10月负责共青团妇女部工作。</p><p class="ql-block">1926年1月至5月任共青团北方区执行委员会宣传委员会书记兼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秘书等职。曾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任中央党报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党务委员会秘书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29年赴莫斯科学习。回国后,1932年被分配到全国总工会女工部工作。曾任中共上海江浙区区委委员、江苏省委秘书,中央组织部秘书及交通(员)。</p><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交通组、救济工作组负责人,负责八路军南京、武汉、桂林办事处的党内交通。1941年底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干部处处长,中央组织部秘书处处长。1945年4月至6月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p><p class="ql-block">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任中央直属机关委员会副书记、常务委员。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任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至1951年6月)。</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至1952年9月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51年5月至1952年11月任中共武汉市委秘书长。后调北京,任轻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党组成员,食品工业部部长助理。</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至1966年5月任第一轻工业部副部长。</p><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至“文化大革命”初期任第一轻工业部“文化革命”领导小组负责人。</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至1982年4月任轻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八大代表。</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至1987年11月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1987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p> <p class="ql-block">赵世炎(1901年4月13日[1]—1927年7月19日),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15年赵世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念中学时曾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当时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组织者。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与周恩来等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赵世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不幸被捕牺牲。</p> <p class="ql-block">陈碧兰(1902年-1987年)1902年农历5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中共早期著名女职业革命家,与向警予齐名。陈碧兰是中共四大第二号领袖彭述之的妻子。大革命失败以后,陈碧兰和她的丈夫彭述之同陈独秀观点一致,反对共产国际的中国路线,1929年同陈独秀一道组织了中共反对派组织“托派”,成为坚定不移的托派领导人,从此走上了理想主义的不归路。1949年赴香港。1950年初流亡越南。不久移居欧洲。1968年到日本。1973年移居美国。</p> <p class="ql-block">彭述之(1895—1983),又名张次南,湖南邵阳人。1912年起在长沙、邵阳等地上中学。1917年在邵阳当小学教师。1919年入北京大学学习,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在上海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进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共莫斯科支部负责人之一。1922年1月参加共产国际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六七月间出席共产国际五大。8月回到上海,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和党的理论杂志《新青年》,同时任上海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1925年在中共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局委员。此后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兼《向导》周报主编。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12月北方局撤销,改任中共顺直省委员会书记,后因不同意中央的路线而被解除领导职务。1928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将他开除出中央委员会。1929年,他同陈独秀等人结成中国共产党“左派反对派”,进行反党的组织活动,同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1年5月四个托派小组织召开统一大会成立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时,当选为该组织的中央委员会委员、党报委员会委员,负责宣传工作。1932年10月,遭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1937年8月获释。1938年第四国际成立,任中国支部书记。1941年夏主持召开中国共产主义同盟二大。1948年底,以他为首的托派组织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将中国共产主义同盟改为中国革命共产党。会后,他随托派组织领导机构迁往香港。1950年初流亡越南。不久移居欧洲。1951年参加第四国际三大,成为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及书记局成员。1953年第四国际分裂,离开领导机关。1968年到日本。1973年移居美国。他在国外流亡期间,始终坚持托派观点,从事托派活动,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持敌视的态度。1983年11月28日在美国病逝。</p><p class="ql-block">陈碧兰与彭述之</p> <p class="ql-block">杨子烈(1902—1994),湖北省枣阳县人。192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习,1924年与张国焘结婚,曾两次赴莫斯科深造。1931年张国焘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杨子烈被留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上海党组织遭破坏后,杨子烈与组织失去联系。国共第二次合作后辗转来到延安。1938年张国焘叛离延安后,毛泽东批准杨子烈离开延安,前往武汉投奔张国焘。1949年张国焘和杨子烈夫妇前往香港,1968年来到多伦多。1994年杨子烈病逝,终年92岁。</p> <p class="ql-block">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省萍乡县人(今萍乡市上栗县)。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16年,张国焘进入北京大学读书,五四运动中表现积极。1920年10月,创建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32年进入鄂豫皖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领导者。1935年4月放弃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懋功会师后,反对中央北上的决定,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1936年6月被迫取消。1937年3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受到批判。1938年4月初,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中国国民党;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上演了一幕“中共创始人反对中共”的闹剧。1948年底,因政治环境变化,举家迁到台北市。1949年冬,又移居香港。1974年著有长篇回忆录《我的回忆》。1979年逝世于加拿大多伦多。</p> <p class="ql-block">晚年张国焘全家在加拿大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庄有义(?—1947),湖北应山(今广水市)人。曾在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1922年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在安源,与陆沉结婚。1927年3月8日全国妇女第一届代表大会上,庄有义当选为妇女委员会候补执委,加入湖北妇女读书会;1938年初,庄有义(后改名庄静)在武汉时,参加宋美龄领导的战时儿童保育会,并任遵义分院院长;1947年冬在上海被杀害。</p> <p class="ql-block">陆沉<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9)原</span>名卢斌,字吉珊,后化名陆沉。湖北黄冈回龙山人,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p><p class="ql-block">早年入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学习,1921年随恽代英去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校,曾参与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林毓英(张浩)、萧楚女等人组织的利群书社。1921年冬入党,不久被派往安源开展工运,曾任安源团地委书记,1924年冬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1925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教官,后任中央农委委员,广州农讲所教员,湖北省农协委员长,全国农协临时执委会五常委之一(另四人是谭延闿、邓演达、毛泽东、谭平山)。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会后任鄂北特委书记。1927年11月,被临时中央政治局认为不搞农运,专搞军事投机而被撤消候补中央委员。1928年调任江西省委书记。1929年后调至江苏河北等处工作,参加了托派组织并在《81人声明》上签了名,1930年被开除党籍。后被国民党逮捕叛变,1935年投靠CC派。派赴青岛任中统胶东特派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台儿庄大战中负伤。1939年春在敌后任国民政府鲁东行署主任时,被叛变投日的行署副主任厉文礼(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成员,叛前因门户之见与陆结怨甚深) 杀害。1940年4月国民政府下令褒扬。”</p> <p class="ql-block">袁溥之(1904-1994),湖北省光化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后在老河口袁冲村长大。1920年考进武昌女子师范学校。叔父袁书堂开始引导其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经陈潭秋等人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p><p class="ql-block">1927年1月,受中共派遣,带领50多名学员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政治系学习经济地理。1928年8月,在莫斯科同东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朱代杰结婚,后怀孕,但因急切回国投奔革命而抛夫弃子(堕胎),手术十来天后就启程回国了,临行前,因为保密,也没有向丈夫告别。朱代杰在五卅运动中是上海学生会干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朱代杰在莫斯科卷入了反对王明一伙的斗争。1930年,王明的同伙再翻旧账,以“托派”嫌疑的罪名开除了朱代杰的党籍并将他遣送回国。朱代杰回河北永年教书,从此意志消沉,不愿再参加革命。袁溥之便与他分手了。幸经中共党组织安排与陈郁结为伉俪,因婚前已行子宫切除手术,两人终身无子女。婚后在工作上一直随夫“南征北战”,并回归教育事业,曾任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副局长。1959年在东莞由陶铸主持的反“瞒产”大会上,因敢言“反瞒产是反不出粮食来的”而为广东人民所熟知。1994年11月4日上午9时41分因病于广州辞世,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陈郁(1901-1974)广东宝安县人,1901年11月11日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南头陈屋村(今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1] 。幼名陈旭贵,当工人时改名陈郁。1930年到上海后化名李文,在苏联被下放工厂劳动时俄文名“彼得”。1947年任东北煤矿工人干部学校(现黑龙江科技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任职共和国首任煤炭部部长。1950年任燃料工业部部长时兼任中国矿业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院长。后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p><p class="ql-block">袁溥之与陈郁</p> <p class="ql-block">袁震之与吴晗</p> <p class="ql-block">袁溥之、袁震之(左)姐妹</p> <p class="ql-block">吴晗</p> <p class="ql-block">资料全部来源于百度,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庄有义和陆沉夫妻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