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字 娉婷雨荷</p><p class="ql-block">图片 东山魁夷</p><p class="ql-block">音乐 李健《水流众生》</p> <p class="ql-block">“无论你跌倒多少次,多少回的狼狈不堪,你都还要咬着牙爬起来接着往前走。不然,怎么办呢?人啊,总得生着活下去。”这是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里的精彩句子,很能戳中许多人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在百度词条里,枷锁一词的原意是指旧时的两种刑具。不过,现在我们用得更多的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我想,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生活环境、出生背景、生活方式等也不尽相同。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里,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砺与困惑,而作家毛姆在他的《人性的枷锁》中,在他的成长轨迹里,则一一为我们进行了梳理。在别人的故事里去发现生活,找寻自己是我读书的一点初衷。</p> <p class="ql-block">小说以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过程为时间轴,讲述了他的一段又一段的生活经历。</p><p class="ql-block">菲利普九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成为孤儿的他被交由做牧师的伯父照顾。他在特坎伯雷皇家公学读完中学后,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执意去德国学习。后来,他又去了伦敦做了一年的会计学徒,然后又不顾伯父母的反对,到巴黎学习艺术,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在尝试了不同的职业后,最终选择了到医学院学医。</p><p class="ql-block">从童年的成为孤儿,到少年的求学经历,然后到青年的工作、恋爱,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中,在孤独与体验的挣扎里,菲利普的经历都让读者看到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中束缚在一个人身上的一重又一重的枷锁,随着生活、随着成长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枷锁,菲利普虽然迷惘过,挣扎过,甚至一度濒临死亡边缘,但是最终他还是挣脱了羁绊他心灵的重重枷锁,回到了平凡,也获得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第一重枷锁 ——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先来看看菲利普面对的第一重人生枷锁,那就是宗教的束缚。</p><p class="ql-block">由于伯父牧师的身份,菲利普尚在小小年纪,伯父就为他做好了人生规划,将来做一名像他一样的牧师。</p><p class="ql-block">起初,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菲利普都生活在良好的宗教气氛里,他对上帝也是十分的虔诚。一天晚上,菲利普读到了耶稣基督的一段话“若你们心怀诚念,不存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之事,就是对这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到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著。”菲利普看到这里,真是眼前一亮,心里也敞亮了。因为他是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一只脚是跛足。就因为这个,他在学校里受人嘲笑也受人欺负。他想,倘若仁慈的上帝能让他的跛足恢复正常那该多好。从此,他每天虔诚的祷告,希望上帝会帮助他实现心愿。</p><p class="ql-block">可是,无论他怎么虔诚,他的愿望还是没有实现。第一次,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怀疑。</p><p class="ql-block">菲利普由于身体残疾,心里一度十分的自卑与封闭,在学校的一段友谊破碎后,他执意中途结束本来很有前途的学业。然后,去德国学习语言。在德国,他有了和以往不同的生活圈子,也结交了新的朋友,读了很多书。加之他所见所闻宗教界的一些不堪之事,他进一步产生了对宗教的怀疑。</p><p class="ql-block">在一次与朋友关于信仰的讨论里,菲利普竟然说出了“我压根就不懂为什么人要相信上帝”这句话。这句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吃了一惊。而从那时起,他知道他已经不相信上帝了,而且并非出于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只是他本身就没有信仰宗教的天性。他认为,他的信仰是外界强加的,是环境和榜样的作用。一个新的环境和榜样给予了他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就这样,他轻而易举的放弃了童年时期的信仰,像脱下一件多余的外套那样轻巧。他觉得纯粹地修德行善,而不为奖罚所烦忧是一件大好的事。</p> <p class="ql-block">第二重枷锁——理想与现实</p><p class="ql-block">在摆脱了宗教的枷锁后,生活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惑。菲利普面临的第二重枷锁是面对理想和现实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在德国进行了短暂的学习以后,由于要为今后的生计做考虑,菲利普到了伦敦,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出于新鲜,菲利普一开始对这份工作是感兴趣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工作的枯燥越来越反感。加之,受朋友的鼓动和影响,他越来越对绘画产生了兴趣,一心想去巴黎学习画画。</p><p class="ql-block">为此,他辞掉了工作,和伯父也闹翻了。开始了巴黎的绘画生涯。巴黎是一个光怪陆离的开放社会。在这里,菲利普长了见识,也结交了新朋友。遗憾的是,虽然他一直很努力,但是在绘画天赋上还是有所欠缺。在一次又一次受挫之后,菲利普开始认真反思“做一个二流画家到底有没有意义呢?”而朋友克朗肖的穷困潦倒的生活也对菲利普有了触动。</p><p class="ql-block">他认为人的一生要实打实的认真度过,而不是逢场作戏,表演给别人看。他向老师福瓦内求助,请老师诚实的告诉他,自己继续画下去有意义吗?因为他很穷,倘若在这上面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他不如去找份适合的工作去谋生。</p><p class="ql-block">而老师最后的忠告耐人寻味“好不容易发现了自己的平庸,但却为时已晚,这才是最残忍的事啊!”这时,恰逢伯母去世。就这样,在巴黎学了两年画之后,菲利普对他执着的理想也产生了幻灭,他不得不离开巴黎,对未来做从长计议。</p><p class="ql-block">一段时间以来,束缚菲利普的理想之枷锁就这样被挣脱,他要重新接受现实、回到现实</p> <p class="ql-block">第三重枷锁——直面爱情</p><p class="ql-block">在小说中,菲利普面临的最重一重枷锁是爱情的纠缠与纷扰。小说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菲利普的感情世界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挣扎。</p><p class="ql-block">从一开始初到德国的情窦初开,再到在伯母家与威尔金森小姐的初尝禁果,再到后来与米尔德里德那段畸形的恋情,与诺拉的短暂的甜蜜时光,直到最后他和萨利最终修成正果,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每一段都见证了菲利普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其中,我着重要说的是他与米尔德丽德那段虐心之恋。之所以虐心,在我看来,好的爱情应该是让人感到幸福和甜蜜的。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让人揪心和痛苦的。</p><p class="ql-block">小说中描绘米尔德丽德的出场是这样的。她是一家茶馆的女招待,菲利普在和朋友去那里喝茶时认识了她.“菲利普横看竖看也没觉得他哪有吸引人的地方:又高又瘦,贫乳窄臀,活像个男孩。”从这里可以看出,米尔德丽德并不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美貌女子。更何况,她还对他持不屑一顾、爱答不理的态度。但是,后来她又怎么就让菲利普爱的死去活来,甚至痛苦万分呢?</p><p class="ql-block">其实,米尔德丽德一直都是那个爱慕虚荣、没有内涵,又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姑娘。她可以和所谓的有钱人打情骂俏甚至私奔,生下孩子;她还可以不顾菲利普的感受,与菲利普的好友一起去旅游,直到最后,她做了妓女。她也从来没有爱上过菲利普。他只不过是她的提款机,是她过更体面日子的一个依靠。可是,为了这段所谓的爱情,主人公菲利普不仅搭上了大量的金钱(这也是他日后生活窘困的一大重要原因),而且还陷入了长久的痛苦和情感的挣扎之中。</p><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与其说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感情是一种爱情,不如说这是他对她进行征服的一种欲望。从一开始的逆反心里,一定要接近她,让她对他刮目相看,产生好感,到后来她花了他的钱,他得到了她的人,菲利普都一直处在痛苦和奋斗中。这当然不是爱情最好的样貌。菲利普曾经理想中的爱情是,一旦坠入情网,整个世界都会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他曾期盼爱情能够带来如痴如醉的幸福,可是他和米尔德丽德之间的爱情却只有苦涩。正是由于这种非正常爱情从一开始就错了,才导致了后来菲利普一次次的妥协与让步,他接受了米尔德丽德被情人甩掉,带着孩子来投奔他;他接受了米尔德丽德同自己的好友密切交往,他不在乎米尔德丽德成了妓女落魄街头。他一次次的在痛苦中接纳米尔德丽德,尽管有时带着恶心和厌恶,甚至鄙视自己爱上她。</p><p class="ql-block">但是他怎么也摆脱不掉一种要征服她的执念,他想感化她,让她从心里爱上她,可是到最后他才发现在米尔德丽德眼里他不过是一个瘸子,她从来没有爱过他。他才彻底的出离愤怒了,他说,倘若这是一种爱情的话,他宁可不要。至此,菲利普的这段彻骨铭心的爱情也彻底幻灭。</p><p class="ql-block">远离了与米尔德丽德痛苦的爱恋,菲利普在伦敦的生活又开始步入正轨。他从医学院毕业,从事医学助理工作,深得医生患者的爱戴,他也顺理成章的遇到了他生命里的另一半,小他十几岁的萨利姑娘,她健康美丽善良勇敢。最终他们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过上了平凡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终极求索———生命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毛姆最早写这本小说的雏形的时候才二十三岁,刚从医学院毕业。不过,当时没有哪个出版社愿意接纳这部作品,他只得将此束之高阁。到了三十七岁那年,他觉得一些回忆的碎片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他认为摆脱的唯一方式就是把它们写在纸上。于是,他用了两年时间,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人性的枷锁》这部自传体小说。</p><p class="ql-block">毛姆认为,很庆幸这部作品早前没有出版,因为在它看来,很多问题,他那时年纪尚轻是无法完全理解的。比如,小说中,写菲利普在一次次的挫折中,一直在找寻生命的意义。而这意义只有在人有一定的经历阅历之后才能体会到。</p><p class="ql-block">小说里有一部分很吸引人的情节是,菲利普有个艺术家的朋友叫做克朗肖,他曾经送给菲利普一块波斯地毯。克朗肖说这地毯里面隐含了关于人生意义的谜底。很长时间里,菲利普对它百思不得其解。可最终他竟然在瞬间找到了答案——生命没有意义。“生命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一个人是否降生在这个世上,是否还活着或者死去,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p><p class="ql-block">明白了这一点,菲利普欣喜若狂,似乎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锁已经从他身上卸掉。他彼时觉得轻松、自在也幸福。</p><p class="ql-block">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一直以来很多人都在探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管它有没有意义,意义究竟有多大,对于我们人生路来说,虽是漫长,其实重要的也只有几步,求学、理想、就业,婚恋。</p><p class="ql-block">纵观菲利普的生活轨迹,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呢?而他生命里遇到的枷锁,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会遇到。</p><p class="ql-block">我们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从别人的故事里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