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里的乡愁

使者

<p class="ql-block">⼀个家庭如何去传承,要告诉我们的后⼈记住什么,这也许是很多朋友普遍关⼼的问题。我认为出⽣的家庭⽆论贫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了传承和⾃强不息的奋⽃精神。如果忘记了⾃⼰的根在哪⾥,那么将变成⽆根的浮萍,茫然随波逐流,更不知道将来魂归何处,⻓此以往,国⼈真有可能迷失本性。我曾经问过许多⼈,知道你娘的名字吗?回答是必然的,知道奶奶的名字吗?⼀部分⼈点头,知道⽼奶奶的名字吗?能够回答出来的寥寥⽆⼏,忘祖,把传统⽂化和道德秩序抛弃,确实令⼈担忧。</p><p class="ql-block">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打破了⼟地对⼈们的束缚,使得⼈们能够⾃由迁徙流动,不少⼈离开故⼟,去寻找⾃⼰的梦想,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是⼈们追逐的地⽅。再加上多年的计划⽣育,少⼦⼥化是社会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期离开故⼟的年轻⼈们,逐渐淡化了对家乡的印象,尚若得不到应该获得的传承教育,那么再去说乡愁和传承,只会是⼀句空话。⼈过四代,就不清楚根在何处,世上多少夫妇还在为续⾹⽕费尽周折,很难想象它的实际意义在哪⾥。那么,如何才能留住我们的乡愁呢?</p> <p class="ql-block">最近,我看了⼀个资料分析说,“为什么潮汕⼈做⽣意这么厉害?因为团结!为什么这么团结?因为他们坚信:同姓便是⼀家⼈!在潮汕地区,每个姓⽒必然有宗祠。在宗祠⾥供奉的是历朝历代的祖先,以及整个家族的族谱。只要你是这个姓⽒的后⼈,你的祖先是谁、来⾃何⽅、⽣平事迹、葬于何处,清清楚楚地记载在册”。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华夏⽂明的优良传承吧。所以,现在不得不使我们深刻反思⼀下,⾃⼰为了家族的传承,应该做点什么?我寻思着,应该从⾃身做起,⽴即⾏动起来,尽⾃⼰的缠绵之⼒,到故⾥寻根,访亲问祖,收集身边家族的故事,回忆整理出那些即将流逝的记忆,同时,要努⼒讲好故乡⾥的故事,让⼤家记住那份乡愁。</p> <p class="ql-block">说起故乡⾥的乡愁,这个带着乡⼟⽓息的名字,是那么令⼈百感交集,热泪盈眶,是多少海内外游⼦魂系梦牵的地⽅。我的故乡,⼏百年前的名字叫唐州。明、清时降唐州为唐县,属南阳府。 ⺠国13年(1924年)改作为唐河县,属汝阳道,后属河南省第六⾏政督察区。1947—1948年境内设唐北、唐南、唐⻄3县。1949年3⽉"三唐"合并为唐河县,属河南省南阳⾏政区。</p><p class="ql-block">对于县城的历史来说,我知之甚少。由于童年时在那⾥度过,只是有⼀点凌乱模糊的记忆。在经济困难的六⼗年代,那时候家庭⽣活⾮常贫困,⼀家⼈住在槐树⼝南曹井旁的两间破草房⾥。记得⼤⻔⼝前有⼀个⽔塘,池塘边有⼀棵弯弯的枣树,树下有⼀座⽤⽯头板搭建的⼩桥。过了⼩⽯桥,就是⼀条南北⽅向的泥⼟⼩路,两旁分别住着邻居陈家和许家,再往南就到了⽣产队的集体菜地和⽼城墙遗址,也就是⽼辈⼈说 的南寨外。那时能够看到的⽼寨墙,已经是⼀⽚⼟岭,⽤砖砌的城墙早已经荡然⽆存,只剩下荒草丛⽣的⻩⼟⾼坡。</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县城,⼈⼝约两万余,城关镇有四个街道居委会。县城⾮常狭⼩,真正的⼤街只有⼀条,即从东到⻄的东⻔外、槐树⼝、⼤⼗⼦⼝;还有⻄边的杨家楼、县医院,⼀直⾛就到了⻄河头。当你⾛过⻄河头下⾯的⼀个个台阶(当地⼈称为江拆),就能看到那条终年流淌的⺟亲河唐河,这里曾经是繁华的水运码头,南下汉水,直通长江。</p> <p class="ql-block">印象⽐较深刻的建筑主要有,城北红沙河旁边,⼤寺内的千年佛塔、北⾯的天爷庙;县委机关原办公院内的⻄洋式建筑教堂,城关⼩学⾥⽼城皇庙的⼤殿,城东⻔外的⽂笔峰佛塔;还有县城南阁“⽂⾰”时期的忠字⻔,以及唐河岸边清澈⽢甜的南泉等等,这些都是⽼家⾥著名的地⽅,也是童年最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六⼗年代,我的幼年是在⽼家跟着祖⽗⺟⼀起⽣活,脑海⾥⼀直没有忘记的是,虽然那时候⼈们都普遍贫困,但是,家⾥的⽼亲旧眷时不时会有⼈相互⾛动。不知道为什么,那时的⼈们越是贫穷,反⽽越是喜欢⾛亲戚,尽管有的亲戚居住在偏僻⼜遥远的⼭村,道路坎坷不平,⾬雪天更是难以通⾏。但是,这⼀切仿佛都不是任何障碍,特别是年来节到,或者婚丧嫁娶的时候,亲戚朋友们总是⻛⾬⽆阻地你来我往,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隔断、或者影响亲情的沟通和交流。去瞧亲戚、聊天、拉家常,热热闹闹,能够体验到什么叫做⾎浓于⽔,那份暖⼼的真情厚意,⼀直留在⼼⾥……</p><p class="ql-block">还恍惚记得,那时我家的⽼辈⼈们,还在做着熬硝、碱的⽣计。院⼦⾥紧靠⻄墙的地⽅,从南到北整⻬排列着⼀个个⼤陶器瓦缸,⾥⾯装着满满的⼀缸缸清⽔浸泡的硝⼟、草⽊灰,在⼤缸最低的部位,有⼀个⼈⼯钻出来的⼩洞,⽤⼀根⻨秸杆插进⼩洞⾥,⼀股淡⻩⾊液体,“滴答、滴答”地缓慢流淌到下⾯的瓦盆⾥,然后再把碱⽔放到⼤铁锅⾥,烧⽕熬制出硝、碱,⽤来换取维持⽣活的费⽤。</p><p class="ql-block">熬硝碱是个⾮常劳神、⾟苦累⼈费⼒⽓的活。制作过程是先把原料分别装⼊瓦缸⾥,然后到附近的井⾥打⽔,再⼀担担地挑回来,倒⼊⼤缸⾥,加⽔淋透渗出来碱⽔之后,还要费⼒⽓把原来的草⽊灰从缸⾥掏出来,再把新的原料倒进去,这些程序看起来⾮常简单,其实耗费的精⼒时间以及劳动量⾮常⼤,需要⼀家⼈配合。那⼀筐筐硝⼟、草⽊灰,是祖⽗带着家⼈担着萝筐,穿过⼤街⾛过⼩巷,寻觅⽼旧墙跟或者低洼潮湿的地⽅,⼀点点收集刮出硝⼟;⾛遍千家万户,⽤⽕纸⼀点点换回来户家烧饭后的草⽊灰,积少成多,为⽣产硝、碱集累原料。这中间需要⾟苦的劳动付出,由此不难想象到⽼⼀辈⼈⽣活⽆⽐艰难,挣的每⼀分钱,确实都是⾎汗钱。</p><p class="ql-block">由于熬硝、碱需要的草⽊灰量很⼤,⽇积⽉累,院⼦⾥便堆起了⼀个⼩⼭似的⼟堆,那⾥是我们⼩时候最喜欢爬⾼上低的地⽅,也留下了童年与⼩伙伴们⼀起玩耍的幸福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年代⾥⼀个清明节,我和媳妇⼀起回⽼家扫墓,俗称上坟,这也是祭祀逝去的亲⼈的⼀种活动。许多地⽅上坟都有讲究,通常是在忌⽇、正⽉⼗五、清明节、农历七⽉⼗五、农历⼗⽉⼀⽇以及⼤年三⼗或者正⽉初三,晚辈要准备祭祀⽤品(包括烟酒、馍、⾹、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前进⾏祭祀,以表后⼈对上辈⼈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交通不便,每天的班⻋次数有限,需要提前购买⻋票,第⼆天我们按时赶到汽⻋站坐⻋。但在乘⻋到了县城之后,还有⼀段路程没有班⻋,于是便急忙找个农⽤机动三轮⻋,在与司机谈好费⽤后,就匆匆忙忙坐上去,沿着乡间坎坷不平的⼩路奔去,伴随着“突突突”农⽤三轮⻋轰鸣的噪声,颠簸了⼤约三⼗分钟左右,总算是到了⽬的地罗⻢洼村。</p><p class="ql-block">由于离开⽼家时间久了,并且以前回⽼家的时候,都是和⽗⺟⼀起去的,这次是因为⽗⺟有事没有同⾏,我们夫妻两⼈商量着先⾏了⼀步。当到了坟地之后,看着⼀⽚坟头,却记不清哪⼀座坟是⾃家的,这⼀刻令⼈感到⾮常尴尬。幸运的是此时正在附近种地的⼀位⽼⼈,亲切地给我们打招呼说:你们是府⾥(⽼⼀辈⼈习惯⽤语,称地区的城市为府⾥)来的吧?上坟祭祖可不能弄错了,否则祖上是会不愿意的。这⼀句话说得我羞愧难当。是啊,我们岂能数典忘祖,连祖宗坟地具体位置都不知道了呢?随后,⽼⼈领着我们来到了曾祖⽗⺟的坟前,接着,和蔼的⽼⼈微笑着说,你们是赵家的后⽣吧?乡亲们都说你家的坟地是⻛⽔宝地呀,看你们的亲⼈在府⾥、城⾥吃商品粮上班⼯作,听说有的还是领导⼲部哩,以后要多回来看看呀!⽼⼈寥寥数语,让我感到对这位素不相识,却热⼼善良的⽼⼈肃然起敬,他是那么朴实友善,乐于助⼈,家乡⽼伯浓浓纯朴的亲情,温暖和感染着我。</p><p class="ql-block">古⼈说:⽣者寻根,叶落归根。有⼈烟处,必有⾎脉传承。在我年幼的时候,随⽗⺟迁徙⽽离开了家乡,后来到部队当兵,这期间确实没有时间去省亲祭祖。结婚后媳妇提醒我说,你怎么不回⽼家祭祖呢?是呀,我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忘记了⾃⼰的祖宗,就是⼈们常说的不忠不孝。不知道⾃⼰从哪⾥来,⼜怎么能知道要⾛到哪⾥去呢?年幼以及离别故乡⼰久,这些都不是理由。平⼼⽽论,⾃⼰⼼中缺乏的是⼀种对祖宗的尊重和敬仰,更加缺乏把家族传统接⼒传承下去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人一生的福报是受祖上阴泽的,也就是说,你人生好坏由爷爷辈决定的。为此,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如何。我们要去祭祖,要感恩祖上的阴德。而且还要让子孙们牢记孝道,这就是孝能称道之故,这就是慎终追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祭祖其实是寻根、培根、固根。家族、人生就如一棵大树,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人生之苦,在于漂流,漂流是由于自身的无根。根与本相连,孝乃本,孝乃根也。君子务本,人生不可无孝。</p> <p class="ql-block">听⽗辈们说,我的曾祖⽗⺟是在清朝末年的1901年,从⻘台镇逃荒避难,沿路乞讨到了县城落下了脚。那时主要靠熬硝碱为主要⽣活来源。经过数年的省吃俭⽤,攢下点钱后,先是在县城槐树⼝南⾯的曹井边,买下半亩地,盖起三间简陋的草房,把家⼈安置了下来。⼜过了⼀段时间,曾祖⽗⺟在县城的东边⼗⼏⾥外的罗⻢洼村,购买三亩⼟地⾃⼰耕种,并且认了罗家为⼲亲,两家⼈相互来往融洽,同时,也便于相互之间有个照应。那时候的⼟地是穷⼈的命根⼦,有了⾃⼰的⼟地,⽣活就多了⼀点安慰。</p><p class="ql-block">在1933年,曾祖⽗病故后就埋葬于⾃家的⼟地⾥,⼗年之后的1943年,曾祖⺟去世,两⼈合葬于此。紧挨着曾祖⽗⺟坟的北边,还有曾祖⽗的弟弟和其⼉⼦的坟莹。由此可以了解到,祖坟为什么埋在偏远农村罗⻢洼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由于祖坟的年代已经久远,在饱经⼏⼗年的沧桑⻛⾬侵蚀后,三座坟墓的坟头,只剩下了⼀⽶⻅⽅的⼩⼟丘,另外,⼟地承包耕种⼈在犁地时,不断⽤犁刮墓地周围的⼟地,使得坟莹变得越来越⼩,若不及时添坟,那么再过若⼲年后,祖坟就有可能不复存在,添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p><p class="ql-block">在⾃⼰家祖坟逐渐变⼩⽽即将被消失的过程中,村⺠们先后在祖坟旁边堆起⼀座座⾼⼤的新坟。附近村的村⺠认为,我们家曾祖⽗⺟的坟地⻛⽔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乡邻乡亲的村⺠,对每⼀个家庭情况都⽐较了解,乡亲们知道我的⽗辈们,早在解放前就参加了⾰命,解放后都在政府部⻔⼯作,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到了我们这⼀代⼈,有的在部队,有的在机关,有的还是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为国家效⼒;再下⼀代⼈,也就是我们兄弟姐妹的孩⼦们,也都⾮常优秀,⼈才辈出,他们先后都考上了⼤学,并且继续深造读研、读博,后辈们都很勤奋努⼒,⼯作上亦有很好的进取,这些都令村⾥⼈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正因为如此,⼤家就说这⾥是⻛⽔宝地,并且⽼家⾥的⼈们最讲纠⻛⽔。在他们的家⼈去世后,也就想办法紧挨着我家的祖坟,这样想占⼀些⻛⽔,使⼼理上得到⼀些安慰和满⾜。所以,曾祖⽗⺟的坟旁边,也逐渐增加了不少坟头。</p><p class="ql-block">以前,对于维护祖坟问题,没有感到应该有多么重视,觉得每年去上坟就可以了,不⼀定搞什么形式。但是经过⽗辈们潜移默化教育影响,使我慢慢地从内⼼深处感到,⼀个家庭成员,随着年龄的增⻓,必须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感。特别是到⽼家上坟回来后,我⼀直琢磨着应该如何尽快去把祖坟添起来。</p><p class="ql-block">那是在九⼗年代初期,我骑摩托⻋驱⻋⻓途跋涉⼀百多⾥,⻛尘仆仆赶回到⽼家,约上叔⽗和⼤哥,专题去解决祖坟问题。到村⾥后,通过罗⻢洼村罗家的表叔,找到了现在的⼟地承包⼈,请他到表叔家协商添坟问题。当与对⽅⻅⾯简单寒暄⼏句后,表叔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把修祖坟的想法与他进⾏沟通,但⼟地承包⼈⼀直不吐⼝,不置可否,也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协商⼀度陷⼊僵局。表叔说不着急慢慢谈,各⾃有啥想法再商量。为了缓和⽓氛,尽管表叔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他还是准备了⼀盘花⽣,⼀瓶“北京⼆锅头”⽩酒,让⼤家喝着聊着,⼀直到了后半夜两三点,终于达成⼀致意⻅。给⼈家⻘苗补偿费五百元,其它费⽤⾃理。然后,表叔说其他事情你们就不⽤管了,我交待⼏个⼈买来砖头、沙和⽔泥,请⼈施⼯,随后⻢上给劳务⼈员结清费⽤就⾏了。添坟的活本身也不⼤,仅⼀天时间,匠⼈们便把祖坟的周围⽤砖砌了出来,外表再抹上⽔泥,然后⽤附近的泥⼟堆起来。⽌此,曾祖⽗⺟的坟地得到了维护,到现在坟还是保护得很好。</p><p class="ql-block">时间⼜过了⼗多年后,祖⽗⺟的坟地问题⼜摆在了眼前。随着城市的发展,祖⽗⺟七⼗年代的坟地由原来的⽼家东⻔外近郊区,慢慢的变成了临近居⺠新区。</p> <p class="ql-block">由于祖⽗⺟的坟地与曾祖⽗⺟还不在⼀个地⽅,上坟的时候需要两边跑。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解放前的1946年,祖⽗⺟在县城东郊⼆⾥桥购买段⼦健五亩⼟地,⼟改后⼜购买六亩,⽼辈⼈⾮常渴望拥有⾃⼰的⼟地,他们靠种地和熬硝碱为⽣。在七⼗年代的1972年和1979年,祖⽗⺟先后去世,⽗辈们便把他们安葬于当时的⾃购地中。</p><p class="ql-block">2010年,村⾥有⼈说让迁坟,后来经过了解情况,其实不⽤迁坟,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影响任何⼈。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太快,以后想保住坟地已经是有⼀定的困难。若不想办法,迁坟只是时间问题。</p><p class="ql-block">为了祖⽗⺟坟地的事情,⽗亲⽣前⼀再嘱咐我说,要想办法保护好祖⽗⺟的坟地,并且他希望将来⾃⼰也能够落叶归根,⻓眠于此。经过⻓达数年的多⽅协调,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祖⽗⺟坟地上拉起了一道围墙,并且在⾥⾯种上了树⽊、花草。现在已经枝繁叶茂,⻦语花⾹,成为了⼀⽅静⼟。</p><p class="ql-block">2011年⺟亲去世,原来是想送回⽼家安葬,由于当时祖⽗⺟坟地如何保护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解决,耽误了不少时间,⺟亲去世后⻣灰寄存于陵园内⻓达⼀年,⼀直等待⽼家的墓地,结果未能遂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和⽗亲⼀起,看了⼏个地⽅,决定另外选址于近郊的紫⼭。据说这个地⽅在明朝时期,是部分皇亲国戚的陵寝地,⼈们称为之为宛城的⼗三陵,也是⼈们⼼中的⻛⽔宝地。后来⽗亲2019年去世后,与⺟亲合葬在⼀起,两位⽼⼈相伴于此福地。</p> <p class="ql-block">⼈们都说,中国⼈的清明节是国⼈的感恩节。确实如此,流传至今的传统民俗,充分彰显出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明历史,⽆不体现出⺠族⽂化精神魅⼒。特别是在⺠族⽂化精神复兴的时候,我们要坚定地把优秀⽂化传承下去。通过祭祖缅怀先⼈,感恩承志,能够产⽣对家庭、社会和整个中华⺠族的凝聚⼒、向⼼⼒,宏扬伟⼤的⺠族精神,有利于国家的统⼀,⺠族的强盛。更加有利于家庭幸福,传承家族优秀的⽂化精神和优良家⻛,使家族发达兴旺,⼀代更⽐⼀代强。</p> <p class="ql-block">⽉是故乡明,⼈是故乡亲。凝眸故乡辽阔的乡村原野,⼀草⼀⽊总关着难忘的乡情。经年如⽔的故事,在每⼀个红尘渡⼝,滋润着情怀,丰盈着⽣命,⻛⾬难摧。对于漂泊的游⼦来说,故乡,永远是⼀帧珍贵的⽔墨丹⻘画,永远是⼼灵依靠的温馨港湾。</p><p class="ql-block">⾛过⼭⼭⽔⽔,⾛过流年岁⽉,游⼦的跫⾳⽆论落在何处,那⼀缕⼼头萦绕的乡思,不曾有半分的消减。</p><p class="ql-block">远⽅的亲⼈,请您抽时间回到故乡看⼀看,当您踏上故乡的乡间⼩路,闻着淡淡的泥⼟清⾹,呼吸着乡村清新的空⽓,去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亲访友,共叙友情,您会感到浓浓的乡情和纯朴的友谊,其实是件很容易得到、并且能够分享的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