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人类设计几乎遍布每座城,我们的城市怎么了?

媒体联盟•时代名家

<h3>生活中,总有一些让人头疼又琢磨不透的“反人类设计”,比如水果皮上贴的标签根本撕不下来,缠绕在一起的蚊香稍不注意就会扯断,铁盒装清凉油的瓶盖永远拧不开。每当这种时候,人们总是善解人意地认为是自己没有找对办法。</h3></br><h3>在广场上总有人摔了个狗吃屎,在公园总有人被健身器材夹到手,下雨天不是被溅一身水,就是踩得一脚泥。每当这种时候,人们还是很通情达理地自认倒霉。</h3></br><h3>鲜少有人意识到这些是设计的问题,而并非自己能力不足或者不谨小慎微的结果。</h3></br><h3>正如近期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李迪华演讲时所陈述的观点:许多看似“顺眼”,或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都是糟糕且危险的设计。</h3></br><h3>这些“反人类”设计林林总总,几乎遍布中国的每一座城市。</h3></br><h3> <h3>反人类设计</h3></br><h3>习以为常的“反人类”设计</h3></br><h3>在我们的生活周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设备设施,或许是设计的问题,或许是生产施工的问题,亦或许是管理、维护的问题。但我们今天只盘点一些令人不解的设计。</h3></br><h3>1、坑坑洼洼的人行道</h3></br><h3>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我们生活在极尽繁华的一级城市,也避免不了在二级街道上绊一跤的命运。事实上,在我们出门的时候,即使不用刻意留心,只要低头就能发现人行道上的坑坑洼洼。而如果我们稍不注意,就很有可能被绊倒、崴脚。</h3></br><h3>尤其是在下雨天的时候,走在这样的路上简直就是噩梦,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一不小心踩进水坑里的经历,那种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的滋味不是一般的上头。从设计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是出在人行道树种的选择问题上。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就没有考虑到植物的树根是属于浅根系还是深根系。</h3></br><h3>我们知道浅根系的树种是没有办法像深根系树种那样深深扎进泥土里的,而随着浅根系树种的生长,它们的根部会横向蔓延,这样就造成了透水砖和下面硬质铺装的水泥迫于压力直接被顶起来,道路很容易就会变得凹凸不平了。</h3></br><h3> <h3>坑坑洼洼的人行道</h3></br><h3>2、看不见的广场台阶</h3></br><h3>几乎所有的广场的台阶采用的都是多层设计,受地势影响的原因也有,但是设计的动机更多还是处于想让设计更加富有层次感和韵律变化。</h3></br><h3>当人们从底下看着这些台阶的时候,会感叹设计师精妙绝伦的脑洞设计,然而美则美矣,当我们再想从上面往下走的时候,却惊恐地发现台阶消失了。</h3></br><h3>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在夜间行走,会不会发生危险?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即便是白天,你也很可能摔个狗啃泥。</h3></br><h3> <h3>看不见的广场台阶</h3></br><h3>3、易打滑的广场石砖</h3></br><h3>除了上诉所提及的台阶,广场上常被设计师用来做花拼的大理石砖也备受吐槽。</h3></br><h3>选择表面十分光滑,吸水性能又特别差的大理石,是一个很难让人理解其用意的选择。毕竟,在晴天的时候,这种光滑面折射出来的炫光,弱视人们的眼见度,会给人带来极大的不便,甚至是危险。而到了雨天的时候,这种石砖又“持久湿滑”,就更别提下雪了。</h3></br><h3>尤其在北方生活的人深受其害,人们会想到用撒盐的办法,也会想到在上面铺一张木板的应对措施,但如果时常需要用这些法子来弥补石砖的不足,那它的存在就显得很不必要了。</h3></br><h3> <h3>易打滑的广场石砖</h3></br><h3>4、占道的自行车</h3></br><h3>在地铁站,公交站的附近,基本都会有一排排的自行车排在马路边上,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行人的空间,给行走的人们带来不便。</h3></br><h3>除此之外,还时常有被绊倒的人群。北大院长李迪华就直言自己看见背包被自行车钩住不幸被绊倒的孕妇。</h3></br><h3>事实上,大多时候,自行车是不大可能规规矩矩地排列在马路一侧的。我们时常能够见到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的自行车,有些被卡在旁边的树枝上,或者栏杆上,急于上班的人们也是对其心存怨愤。</h3></br><h3> <h3>占道的自行车</h3></br><h3>5、只能看不能坐的座椅</h3></br><h3>设计师在做景观规划的时候,基本都会设置一定比例的座椅,方便游客可以坐下来亲近自然,享受园林景观。但很多座椅也存在问题,比如比热容低的金属座椅,就因为材质问题或者所处位置欠缺考虑而备受吐槽。</h3></br><h3>盛夏时分,金属座椅在阳光直射下会烫伤腚皮,而到了寒冬时期,这样的座椅又会冻到人们不愿落座。所以很多时候这些公共设备都会沦为鸡肋,不规划不行,规划了又派不上用场。</h3></br><h3>好在近几年这一问题被广泛提及,公园广场的设计者们也都有所注意,金属材质的长椅了少了。</h3></br><h3>然而,除开材质问题,另一些让人不解的座椅也是让人头疼不已。比如医院凉亭上的座椅,名义上是为了方便患者走出病房,但是为了美观,很多凉亭却又设计上了5-10公分的台阶,很多患者被拒于台阶之下。</h3></br><h3> <h3>6、危险的健身器材</h3></br><h3>在公园,或者住宅小区这种适合休闲放松的地方,基本都会配备一定规模的健身器材。很多小孩子,老人都喜欢在这些器材上进行活动,然而由于器材存在一定的隐患,就发生过不少意外,新闻上也屡有报端。</h3></br><h3>比如2008年3月20日,郑州一名8岁的小男孩就因为玩健身器材上的摇椅秋千,不幸从上面掉下来,未及救治就已经身亡。</h3></br><h3>除开上面所举的例子,因为健身器材的隐患导致的危险事故不胜枚举。</h3></br><h3>但是直至现在,这些设计还是遍布中国的每一所城市,如果说有什么改变,也不过是在健身器材旁边贴上一个标语“身高1.4米以下的孩童不宜使用”。但是这种字体并不显眼,不特意去找,又有多少家长能够看到呢?</h3></br><h3> <h3>危险的健身器材</h3></br><h3>拒绝被“反人类”设计PUA</h3></br><h3>设计的本义是什么?无非就是本着为人解决问题的目的而发明出来的产物。这些产物所服务的主体是人,只有基于尊重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质这一条件,才能实现设计的目的。</h3></br><h3>所以,反人类设计的出现,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设计脱离了“人”这个主体,没有奉行“以人为本”的设计准则,只单纯地考虑艺术的表现,或者产品的成本。</h3></br><h3>早在上个世纪,也就是现代设计发源的初期,包豪斯就提出“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方便人,而不是为了展现产品”这一观点。</h3></br><h3>作为设计师,每一样设计都必须是对“人本”的践行。只有执着于人体工学,才能把握住设计细节的实用性,才能呼应人们内心深处的需求。</h3></br><h3>我一直觉得好的设计就是用户无需查看费解的说明书,也能放心地进行基本的操作。正如曾提出“设计十诫”的德国工业大师 Dieter Rams,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他所设计出来的无数经典产品,包括父亲的剃须刀、水果榨汁机、家里的闹钟等,都从未脱离“人本”的设计准则。</h3></br><h3>还有对用户心理把握能力登峰造极的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他的每一样设计也都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根本需求出发解决问题。</h3></br><h3> <h3>柳宗理</h3></br><h3>很多家庭都曾用过柳宗理厨房用品系列中开山之作的不锈钢水壶,它的造型并不追求复杂,每一个细节都是处于对人性的思考:水壶底部设计了宽阔的面积,是为了让水迅速受热,从而缩短沸腾的时间;盖口的加宽设计,是为了让人们便于清洗;把手处的倾斜设计,则是为了减少人们拎起盛满水的水壶时手臂的承重力。</h3></br><h3>很多时候,人们其实是被“反人类”设计PUA了的,就好像早期人们对服装设计提出质疑,就会被冠上“没有艺术细胞”的头衔。事实上,这是偷换概念,脱离人体需求的设计本就是事实,就像衣服领口的标签对皮肤产生摩擦损害,只有一小部分品牌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作出更正,这难道不是事实吗?</h3></br><h3>这些设计师的个人主义太强,他们并不想取悦普罗大众,只想更好地表达自己,这是设计师的大忌。设计思维的出发点,只有更多地考虑人,才能真正让用户受益。</h3></br><h3>在中国,不合理的设计随处可见。但我们要明白,所有设计最初的动机一定是为了帮人解决问题,而不是创造问题。当我们遇见不合理的设计产品时,可以换一种思维去思考,不必要总是时时审己度人,勇敢去怀疑对你造成不便的设计,而不是怀疑自己。</h3></br> <a href="https://ms.mbd.baidu.com/r/guWuswrl6g?f=cp&rs=503047841&ruk=uGgP47PuchCu8dGAKrHdeA&u=3924a99066ebf1df"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s.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