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偶拾

书画同源

<p class="ql-block">  外甥江松原从南通放假归来已有几日,恰巧我近日在涟水也不忙,午饭后,约他一起骑行去滨河新城逛一圈。目的是带他去看看涟水湖、高铁站,这些都是涟水新近建设的标志性项目。</p> <p class="ql-block">  从渠北西路出发,路遇正在做施工准备工作的海西路大桥建设工地,这个项目源起于领袖花都南端,止于清涟大道,属于涟水城西片区的南北主干道,既然项目已经启动,那就来日可期了!希望尽快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多多益善,尤其欠发达地区!</p> <p class="ql-block"> 一路西行,越过大关闸,就进入到了大关桥北侧的拆迁废墟现场了。这儿,我几年前就曾经徒步过,也曾经骑行过,当时,这里保留有七八幢老旧厂房,均为六、七十年代的集体企业,有涟水供销干校等等,随着企业改制、倒闭,逐步废弃,已租赁于私人使用。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其中三幢厂房建筑的墙体材料均为用明代涟水城墙砖所砌,当时我还捡回几块刬砖碎瓦。今日一看,已成废墟,只能在建筑地基处,尚残留有几百破损城砖,不知道主体建筑的城砖是不是已经进入了垃圾渣土场!如真是那样,地方文保部门就是严重失职渎职了!解放后,涟水经历过多次的文物普查,仅2000年后,就有六七次之多。据我了解,这批城砖灭失的可能性基本是100%。罪过!</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脉需要传承,在简单讲解给我的外甥一些涟水古城砖的来龙去脉后,我们一路骑行,跨过新建成的大关大桥辅道后,就到达了建设中的涟水湖。</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涟水湖这个名字起的真没什么底蕴和内涵,谁起的,已无从查起。与五岛湖成东西布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哪怕就叫“西湖”,也</span>比“涟水湖”大气一点。涟水湖的突出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水域面积,一个是功能定位。涟水湖应急水源地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设计水面面积1058亩,总库容1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5万立方米。提到功能定位,就有两层意思了,这个项目是在肖本明书记主政时期以涟水第二备用水源地名义申报省水利部门的,申报时的建设理由,就是在古淮河水质受到污染时可满足涟水百万人民5天以上应急供水要求,确保全县人民吃上优质、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实则,是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开拓涟水西部新城考虑而规划的。</p><p class="ql-block"> 涟水湖,历经肖本明书记规划,王向红书记启动,时勇书记接力,现在的湖面已经成型,蔚为壮观,目测足有五岛湖公园的几倍,但是绿化、道路、亮化等等都还没有启动,四五年了,这样的建设进度实在不敢恭维!可能是受备用水源地性质的严格限制,原先设计的彩虹桥等等景观、亮点,可能不得不取消,这可能也是迟迟没有工程进展的原因吧!不管将来政府怎么装扮它,仅就那么大的水域面积,就必将成为涟水的又一生态绿肺之地、第一大湖。</p><p class="ql-block"> “备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备用</span>”,真希望是备而不用。说不定,我们这一代人都不会喝到从涟水湖中淌出来的自来水,真要用到它,那就会是大灾大难了!</p> <p class="ql-block"> 骑行的最后一站———涟水高铁站。这可是涟水近期的网红地。可是于我,是没有什么新鲜感的,无非就是提了速的铁路而已,已无新奇!站房、铁道、站前广场,更是程式化、标准化配置。早在十五年前,我就为淮安火车站建设曾两度赴京,在铁道部交易中心亲身参与过淮安首个铁路客运站的招标工作,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中国高铁及铁路大提速,都是在刘志军任职铁道部长时期起步并发展起来的,尽管现在已是物是人非,人事更迭,但是大家在尽情享受铁路提速带来的出行便捷时,都不应遗忘他曾经为中国铁路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像今天这样单次骑行30余里,我是第一次。回来途中,我问外甥“你累不累”?他气喘吁吁的对我说:”还可以”!从他的语气中我看出,累,已经是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骑行,不失为一种锻炼身心的好项目!如有机会,我还会不断尝试!为使脑体达到平衡,趁着热乎劲,洋洋洒洒写下这篇骑行偶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