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当你驾车从周至马召镇沿一零八国道进入秦岭,目光被车窗外诡谲多姿的大美山水吸引的同时,你是否被这条修在山谷里如巨龙翻飞,沿途无数"Z"字形"U”字形弯道,很多地方被限速三十公里的奇险路段而惊叹呢?惊叹之余,那你可否知道,当年这条路的开拓者是谁吗?</p><p class="ql-block"> 那我告诉你吧,他们是一群农民,一群农民工。</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还非常薄弱,国际形势风云再起,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陕西省响应中央指示,决定由周至、户县、佛坪、洋县四县民工修筑周佛(即周至到佛坪)战备公路(代号0702工程)。1970年1月14日,已经是先年腊月初七,虽然天寒地冻,但工期紧迫,户县第一批民工1200人开赴秦岭深山打前阵,作前期工作。春节过后,万余民工陆续进山,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钢钎,铁锤,铁镐,铁锹,向群山宣战。从此,沉睡了千年万年的秦岭吹响了嘹亮号角,传出了隆隆炮声。</p><p class="ql-block"> 周佛路全长122公里,全是盘山公路,这段路与历史上的傥骆古道有很大程度的重合。自驾其上,奇峰罗列,山环水绕,险峻壮美。当年李白行至此,不由发出了“噫吁嚱(音xi),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一叹。</p><p class="ql-block"> 一零八国道是从西安出发翻越秦岭的三大国道之一。一零八国道秦岭段就是在原周佛路的基础上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据2013版《户县志》324页载:当时户县负责狐狸沟—秦岭梁段31.7公里、八米宽的路基工程。共出动民工1.1万人次,开挖土石方163万余方,大中拱桥六座,涵洞共81处,护坡护堤145处,人力背运各种物资共计一千多万斤。当年四月开工,十一月底提前竣工。筑路期间,“十四名民工在施工中死亡”(引自《户县志》语),他们把生命献给了青山,献给了周佛路。</p><p class="ql-block"> 人民是伟大的,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别的暂且不说,单就肩扛背驮这一千万斤物资,折合五千吨,假使一节车皮装载五十吨,也需要两列五十节车皮的列车才能装完。</p><p class="ql-block"> 周佛路户县修了31.7公里,付出了十四条人命的代价,平均每公里0.4416条人命(注意:因为是人命,所以尽量精确),大家明白了吧,也就是说当年修这条路,大约每推进两公里,就有一条人命的代价!当然,其它三个县的伤亡数字不详,但权且按户县的公里平均数算,全段周佛路,一百二十多公里,又是多少条人命呢?</p><p class="ql-block"> 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动力。而农民又占了人民中的大多数。据资料,党领导的红军中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农民,革命烈士中百分之五十以上都是来自农民子弟。无论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还是在历次反封建反侵略反压迫的战争中,农民一直是最庞大最坚强的革命主力军。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前身。可以想像,没有广大农民的投入,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农业哺育工业。几十年的皇粮国税,农民没有怨言,农民从来没有拖过后腿。那怕一家人不够吃,也要把最好的粮食如数卖给国家。据资料,建国初很长时期的农业税占到国库收入的40%,真正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民流入城市,他们被称作"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的多种行业,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默默地付出着汗水,奉献着人生年华。试问,哪座繁花城市的背后,没有农民的泪水和血汗?不知有多少人,在多少座城市里建了多少座高楼,到老却在城里买不起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不知有多少人修了多少条高速路,却始终没有能力驾着自己的车在高速路上享受飞驰的快感?</p><p class="ql-block"> 农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又是城市建设的主力。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千千万万的农民不但投身其中,而且又为城市扩张献出了大片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征迁,每年不知有多少人不得不离开故土家园,成为失地农民。这难道不是农民的又一巨大贡献吗?</p><p class="ql-block"> 鲁迅说自己像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而中国广大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兴盛付出了太多太多,而得到的荣誉和回报又微乎其微。</p><p class="ql-block"> 历史就是这样,从来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然前人修路,后人通畅。当年参与修周佛路的民工全部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可是他们的身份是农民。他们中有那么多人把生命献给了青山,献给了这条路。根据最新《烈士褒扬条例》,他们与“烈士”称号是无缘的,那么,难道只能让那些筑路牺牲者的名字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烟里吗?</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秦始皇的长城是由无数民夫的累累白骨筑成的,数以万计死去的民夫里只留下了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的名字,其他死去的人谁知道是张三李四王麻子,况且孟姜女的故事传说成份很大,再说年代久远,又是秦始皇暴政下的封建社会,那些筑城死者的名字就是阎王老子也是查不出的,这很正常。但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山筑路而亡的民工,时间仅仅过去了五十多年,参与当年工程的不少人还健在,难道无从查考他们的姓名吗?一本堂而皇之的县志,只一句“十四名民工在施工中死亡”就完事了吗?这样的轻描淡写如何向后人交代?</p><p class="ql-block">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宝贵的,没有谁的生命是廉价的。彭加木同志为科学献身沙漠,为其立碑作永久纪念是非常正确的。然而,十四名(仅指户县)民工的生命终止在了秦岭深山,为国家筑路而亡,难道,难道就不应该为他们立碑纪念吗?不立碑也就算了吧,县志里只一笔带过,怎么连他们的姓名也没有记载呢?</p><p class="ql-block"> 青山无言,它却见证了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逝者虽然名不见经传,却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宝贵生命!请把那一组组数字,一个个逝者的名字,镌刻于石碑,立于秦岭之巅,让那些卑微的名字与巍巍秦岭共沐日月,让所有从此过往的路人,知道那年那月的那些事、那些人!</p><p class="ql-block"> 科学家为科学献身,应该树碑立传;军人为保家卫国流血牺牲被追认为烈士理所应当;农民为国家建设献身,同样也应该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请为他们立碑吧!不要因为他们是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1.21新旺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续:</p><p class="ql-block"> ①后经本人发出征集信息启事,有爱心人士提供了当年逝者名单(见《户县文史资料》)如下:</p><p class="ql-block"> 姓名 年龄 村名</p><p class="ql-block"> 靳民民 19 康中村</p><p class="ql-block"> 屈宏康 19 李伯村</p><p class="ql-block"> 杨春季 19 李家庄</p><p class="ql-block"> 朱丑丑 20 曲抱村</p><p class="ql-block"> 张元元 20 张家村</p><p class="ql-block"> 张恒优 22 张家村</p><p class="ql-block"> 魏生才 23 新寨村</p><p class="ql-block"> 惠房娃 25 大王东</p><p class="ql-block"> 段北锁 41 辛家庄</p><p class="ql-block"> 谭怀义 46 谭家村</p><p class="ql-block"> 牛长德 48 晋候村</p><p class="ql-block"> 魏森寿 55 东屯堡</p><p class="ql-block"> 赵忠印 57 王寨村</p><p class="ql-block"> 赵有才 57 西街村</p><p class="ql-block">他们平均年龄只有33.6岁,为了国家0702工程,他们把生命献给了青山,献给了这片沃土!他们不是英雄,更不是烈士,他们默默无闻……</p><p class="ql-block">②好消息,在本文发表三年半之后的2024.8.欣闻《0702工程户县段纪实》工作已经启动,后续将建成纪念碑或纪念馆,让我们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文于2021.3.4新旺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