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摄摄之2 游拉萨

春雨潇潇

<p class="ql-block">“雪山升起了红太阳,拉萨城内闪金光”······,张振富、耿莲凤的一曲二重唱《逛新城》,在六、七十年代,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在进藏的日子里,我耳边一直回荡着《逛新城》的欢快旋律。今天,我终于来到这高原新城,亲眼看看“拉萨新气象”!</p> <p class="ql-block">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海拔3650米,地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河谷平原,拉萨河流经这里,在南郊注入雅鲁藏布江。&nbsp;</p> <p class="ql-block">拉萨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拉萨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国和自治区其他地市,具有较明显的资源优势。&nbsp;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拉萨以风光秀丽、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宗教色彩浓厚而闻名于世,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欧洲游客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 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在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最初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于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居所,为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1961年,布达拉宫成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4年,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整座宫殿具有藏式风格,高200余米,外观13层,实际只有9层。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融为一体,气势雄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主体建筑的东西两侧分别向下延伸,与高大的宫墙相接。宫墙高6米,底宽4.4米,顶宽2.8米,用夯土砌筑,外包砖石。墙的东、南、西侧各有一座三层的门楼,在东南和西北角还各有一座角楼。宫墙所包围的范围全都属于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的山前部分叫作"雪城",分布着原西藏政府噶厦的办事机构,如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作坊、马厩、供水处、仓库、监狱等宫廷辅助设施也都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红幡,交相映辉,红、白、黄3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都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p> <p class="ql-block">整座布达拉宫堪称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铁证。重大的历史和宗教意义布达拉宫过去曾是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与西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和历代达赖喇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宗教等意义。</p> <p class="ql-block">宫墙内的山后部分称做"林卡",主要是一组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是布达拉宫的后花园。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湖心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内供龙王像,故此称为龙王潭。</p> <p class="ql-block">在布达拉宫参观,需要遵循所有藏传佛教的禁忌,例如不能戴帽,不能拍照(指进入宫殿以后,宫殿外可以拍一些"外景"),不能踩踏门槛等等。所有游客都需在1小时内完成参观,因此在宫殿内任何地方都不允许停留,参观结束后从布达拉宫西门出来,经后山下山坡到可以走到布达拉宫正门来。</p> <p class="ql-block">和平解放纪念碑,位于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南端,北距布达拉宫300余米。纪念碑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高37米,白色,表现出纪念碑高耸入云的气势和与天地同在的永恒性。</p> <p class="ql-block">碑体南面雕刻铭文,前方设计有两组青铜浮雕,以翻身农奴得解放、解放军筑路等为主题。纪念碑碑身顶部设计有按国旗上排列的五星,进一步象征国家主权及西藏和平解放,象征各民族团结。纪念碑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计,江泽民题写“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大字。</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 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p> <p class="ql-block">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藏文意思是佛地,你还可以看到朝拜者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场面感人,可见大昭寺在拉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还有更多的人每天围绕着大昭寺转经,很多僧人也在大昭寺附近摆开架势,向过路的人唱经化缘。</p> <p class="ql-block">罗布林卡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拉萨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纪40年代(达赖七世),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经过二百多年的扩建,全园占地36万平方米,园内有植物100余种,不仅有拉萨地区常见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异草,还有从内地移植或从国外引进的名贵花卉,堪称高原植物园。建筑以格桑颇章、金色颇章、达登明久颇章为主体,有房374间,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的、古迹最多的园林。罗布林卡意为宝贝园林。</p> <p class="ql-block">罗布林卡被辟为人民公园,也有人戏称罗布林卡是"由一座水塔、两排工艺品商店、以及围绕着动物园的几座宫殿"组成的。</p> <p class="ql-block">罗布林卡四面都有门,东面是正门。康松思轮是正面最醒目的一座阁楼,它原是座汉式小木亭,后改修为观戏楼,东边又加修了一片便于演出的开阔场地,专供达赖喇嘛看戏用。它旁边就是夏布甸拉康,是进行宗教礼仪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罗布林卡只是达赖和少数达官贵人游乐休息的"夏宫",解放后,经过修缮,面貌一新,里面有苍松翠柏等树木49种,有牡丹、芍药等名花异草62种,飞禽走兽各类动物15种。园内有修葺工整的花池草坪,玲珑别致的凉亭水榭,还有戏台和木制的桌凳。</p> <p class="ql-block">罗布林卡是西藏人造园林中规模最大、风景最佳、古迹最多的园 林,建筑特点是:高处筑台,低处挖池,任其自然,以取景为胜。罗布林卡内树木茂密,在绿树丛中,湖心宫、龙王亭、金色林卡等具藏式风格的建筑隐约其间,幽曲动人。清新的空气,安谧的环境,具有一种西藏园林特有的朴实自然的情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