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拥有连续二千多年不曾中断历史的中国,最大的物化之变化,是人们居住的建筑形态。这是一个在短短不到二百年时间内发生的巨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所示,在一个小巷内呈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画面左边为1940年代公馆建筑、画面右边为1960年代兴建的临时建筑、画面中间为1980年代建的宿舍楼、画面背景的高层建筑为2010年代晚期建设)的建筑。它们的造型、设计理念完全没有任何关联、更没有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湖南江永一个偏僻山村内保存的、具有明代风格的风雨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0年代,全国范围内国资兴建的民居建筑,还没脱离前苏联建筑样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公元1900年代在湘南偏僻山村兴建的民居建筑“周家大院”一隅。传统木构建筑样式,呈现出农耕社会条件下的民舍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图出现建筑样式的突变特征:画面前景建于1940年代的民居建筑,与远处的高层建筑完全没有历史的、文化的关联。</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2000年开始,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全国高层建筑大量兴建,将二千多年中国历史的物化形态几乎全部切割。未来的城市与小镇,将再也看不到具备深厚传统文化中物化的、原汁原味的民居建筑形态。如果在城市所能见到的,必将是山寨版的模仿!</p>